健康视角下绿道环境对居民使用强度的影响*

2021-07-03 05:15谭少华陈璐瑶
南方建筑 2021年3期
关键词:绿道步行使用者

谭少华,陈璐瑶,杨 春

引言

当今我国慢性疾病、精神类疾病等健康疾病逐渐呈现扩大趋势,已严重威胁我国居民健康、影响国家经济社会发展[1-3]。《中国防治慢性病中长期规划(2017-2025年)》提出营造健康支持性环境,建设健康的生产生活环境,是控制慢性疾病发生的重要途径。2019年《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进一步指出建设健康环境,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有利于预防与控制重大疾病。面对当前工作与生活压力加剧的现实,创造缓解精神压力、鼓励步行出行的现代生活空间和场所是辅助战胜健康疾病发生的重要途径。城市绿色空间是影响健康生活方式的显著环境因素[4],通过提供户外的游憩休闲活动场地,使城市居民在亲近自然的过程中舒缓压力,并通过激发居民的健身行为来促进身体健康[5],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更能满足出行需求。绿道作为我国城市生态建设的重点项目,具有占地面积小、覆盖范围广且连通性强的特点,可以弥补发达城市地区绿地的不足。绿道独特的线性特征可以串联城市中现状的绿色空间来最大化地发挥自然景观的功能,营造开放空间走廊,也可通过结合城市交通系统的构建增加使用机会。已有大量研究证实绿色空间的健康效益转换需要依赖居民使用来完成[6-9]。长期使用绿色空间的居民感觉到压力存在的机率要低得多,使用公共绿地的频率越高,患精神压力相关疾病概率就越低[10,11];经常接触自然环境与经常接触城市环境进行比较,前者会促进人们的生理状况(降低血压)、提升认知能力、增强幸福感、减少激动情绪[12]。因此,探讨影响居民使用的绿道环境对营造健康的生活方式具有较强的研究意义。

目前,针对绿道与居民使用的关系,多侧重于对于可达性分析与景观环境质量的研究。前者的研究多关注对绿道选线设计的启示,如朱战强等在“绿道-邻里”视角下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探讨绿道周边建成环境与绿道使用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绿道周边建成环境会影响着绿道的使用效果,周边土地利用混合度、居住区人口密度均可影响绿道的使用强度[13]。朱江等通过相关性分析与结构方程模型对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慢行系统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可达性是影响居民使用的重要原因,在交通设计中应利用可达性来引导居民的出行偏好[14]。景观环境的研究则多集中于探讨环境吸引力,如范榕等学者利用使用无人机航空摄影工具与eCognition智能化影像分析的方法,构建出绿道景观空间视觉吸引特性模型并发现绿道景观空间视觉吸引的显著性、选择性、积极性和反复性4种特性[15]。高禹诗等以成都市锦江198LOHAS绿道为例,运用POE方法并对其结论和绿道各节点使用者的空间参与程度和景观偏好程度等进行耦合分析,发现将生态性与游憩性有机结合可提升开放空间的吸引力[16]。针对绿道与居民使用特征关系的研究以取得阶段性进展,但针对已建成绿道其内部环境要素对使用者的使用强度影响尚且缺乏。目前我国的绿道建设正如火如荼的开展,但仍存在环境同质化导致整体使用效率低甚至荒废等问题[17,18],如何进一步深化已有研究,探讨二者间的影响机制,可以提高居民的游憩体验、增加使用强度,促进健康效益的转化。鉴于此,本文以九龙坡绿道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绿道使用者的问卷调查,对绿道使用者的属性、使用特征进行了定量分析与评价,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绿道空间优化的具体建议,研究结果可为绿道的优化与提升提供重要的依据与参考。

1 研究方法

1.1 影响因素选取

绿道的健康功效是通过为居民提供健康行为的空间,保障其在绿道中开展可缓解负面情绪、增加体力活动与社会交往等行为,最终促进心理状态、生理水平、行为及认知功能等方面的积极调整与恢复。因此绿道环境对居民健康功效效应受如下几个因素影响:

(1)绿道环境特征

从绿道可为居民提供的健康功效来看,其环境特征(如景观感知、设施服务、后期维护等)可分为景观要素、设施要素、服务要素3大类。景观要素(如风景优美、自然程度、植被水体)会影响绿道的使用[19],且环境的质量可直接影响使用者的主观幸福感[20];设施要素(如道路铺装、长凳、景观亭、活动空间等)可以增加绿地的吸引力[21],提高使用者的驻足时间[22];绿道的后期维护(如安全防护、治安管理等)可以影响使用者主观感知,也是衡量健康室外环境的的重要因素[23],维护水平低的绿地空间会影响居民的使用频率[24]。

(2)使用者行为模式

健康效益的获取与使用者的行为活动密切相关,已有研究表明参加体育活动(如散步、慢跑)比参加其他活动(如阅读、去俱乐部)更能改善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25],此外在绿地行走比在室内行走具有更高的效益[26]。综合相关研究与实际调研结果,最终将绿道中的使用者行为模式分为运动健身(跑步、散步、器械运动)、休闲解压(看风景、了解历史文化、舒缓压力)、交往娱乐(与朋友或家人一起、跳舞、棋牌)。

1.2 量表与问卷设计

1.2.1 研究区域选取

九龙坡绿道位于重庆市九龙坡区,西靠彩云湖国家湿地公园东临长江,是重庆市首批建设的城市绿道,也是九龙坡区重要的民生示范工程。九龙坡绿道沿途串联了区域内多个景观节点(包括彩云湖湿地公园、重庆市动物园、工业艺术休闲街等),是一条集健身、休憩、娱乐为一体的城市综合绿道。结合绿道周边重要的交通节点,将九龙坡绿道共计划分为12个分段(图1)。

图1 九龙坡绿道平面图

1.2.2 问卷及量表设计

采用问卷调查法采集数据记录绿道使用高峰期(工作日17:30~21:30、周末09:00~21:30)内沿途使用者的年龄段、性别、活动类型、时长以及每周频率,通过面对面访谈收集3个方面的数据:(1)受访者的社会经济属性(年龄、性别、教育程度、收入水平);(2)绿道的环境特征(景观要素、设施要素、服务要素),评价开始前首先对受访者进行选取指标的解释说明(表1);(3)居民使用偏好(环境特征对居民的吸引程度)与使用特征(使用时长、使用频率)。问卷主要采取偶遇抽样法,调研时间为2019年10月6日~2019年10月13日,最终获取有效问卷273份。

表1 指标统计表

1.3 研究方法

本文通过两个方面内容来衡量绿道的使用强度:首先,考察绿道现状环境特征对使用者的吸引程度,即使用者是否愿意到绿道中开展活动;其次,调查受访者每周使用绿道的频率与每次使用绿道的时长,最后统计出使用者每周愿意在绿道中花费的时间。

1.3.1 环境特征对居民使用行为的吸引程度

采用李克特5点量表将11个环境特征要素进行测量评价,调查内容包括“根据绿道现状的环境构成,这些环境因素是否会吸引你进入绿道开展活动?(1=非常不好,5=非常好)”,并通过描述统计(均值大小)来作为环境的表现绩效。研究采用KMO与Bartlett球性检验得出KMO值为0.727,sig.值为0.00,说明该数据样本充足,变量间存在相关关系,适宜做因子分析,为消除平均值大小带来的影响,选用变异系数来检验使用者认知的一致程度(表2),选取累计方差贡献率大于72.61%的前3个因子,并采用加权求和与归一化处理得到各因子的权重值(表3)。最后,利用因子的权重值加权求和得到环境因素对使用者影响效果的综合评价。

表2 总方差解释表

表3 各因素权重排序表

1.3.2 绿道的使用水平

以使用者每周愿意在绿道中花费的时间作为其对绿道的使用水平,最终获取12段绿道的使用水平。

注:ti为第i个人的周使用时长,fi为第i个人的周使用频率,n为总人数。

2 结果分析

2.1 使用者的属性特征与使用目的分析

从图2可以看出,女性占比52.75%略高于男性的47.25%;从年龄构成来看,45~60岁的人数最多占比24.18%,18岁以下(9.16%)与60岁以上(9.89%)人群占比较少;从教育水平来看,职业教育及以上人群占比最高(58.24%),整体教育水平较高;在收入水平上,低收入群体(月收入≤3000元)占20.51%,中高收入人群(3000≤月收入≤7000元)占比最高63.74%,高收入群体(月收入≥7000元)占比15.75%;从使用目的来看,休闲解压(33.97%)与运动健身(33.67%)人群占比较高,也有部分通勤、购物行为(19.05);每周使用绿道达到高于2次的人群占比79.49%,在绿道中使用者的停留时间在15~60min的人数占比为79.49%。

图2 受访者社会人口特征

2.2 九龙坡绿道的环境要素的吸引力评价

2.2.1 单项环境因素的吸引力评价

从单项要素的环境的表现绩效来看,适宜场地、休憩设施、铺装舒适、步行通畅、景观艺术均值较高可以较好地服务使用者,而标识系统、治安管理、安全防护这三项均值较低表明其现状表现较差。此外,其中步行通畅(16.01%)与环卫设施(17.56%)两项变异系数较小,这表明使用者对这两项的表现绩效评价一致性较高;而标识清晰(36.61%)、安全防护(36.44%)、治安管理(34.41%)变异系数较大,说明被访者对这3个因子在认知上存在较大差异,结合样本描述(图3)与实地访谈可以推测有以下两个原因:1)个体的主观认知存在差异,以标识清晰因素为例目前九龙坡绿道的标识系统除了绿道始末点标识(彩云湖湿地公园、鹅公岩公园点位)是以地图标识结合文字介绍外,其余的标识点均是简单的名称与方向标注,尤其是针对特殊山地地形的有效指引略有欠缺。从治安管理来看,目前绿道整体得分较低(2.22),且不同绿道间均值也均较低,治安管理在个体感知间差异显著,女性群体尤其是携带儿童的群体对安全需求更加迫切,这也反映出九龙坡绿道在治安管理方面亟需优化提升;2)安全防护两项因素在不同的绿道段间表现差异显著(最高3.87,最低1.57),从绿道分布来7段(1.57)、8段(2.01)绿道在安全防护中表现较差,在现场调研中发现,绿道7段由于坡度较大且现状优化难度大,导致现状步行道较窄且未设置安全隔离存在安全隐患,绿道8段由于毗邻火车道,存在部分绿道步行宽度小于1m且单侧的护栏较矮,对于儿童存在一定危险性,因此需要引起重视。

图3 绿道分段各因素吸引力分段表现

2.2.2 绿道整体吸引力评价

由表2可见,被访者对绿道的总体吸引力均值为3.42,变异系数为11.44%,表明绿道对于使用者的吸引力整体较大,且认知一致性水平较高,也说明九龙坡绿道的规划建设较为成功。环境特征评价因子的权重大小能够表征该因子对绿道整体吸引力表现的影响强弱。由表2可见,对绿道现状吸引力评价贡献率较大的4个因子依次是环境协调(11.85%)、适宜场地(11.78%)、休憩设施(11.46%)、步行通畅(10.44%),这说明影响使用者对绿道吸引力水平的因素主要集中在绿道的服务功能,是否存在充足的活动场地与休憩设施(亭子、座椅等)、环境品质与步行的可达性。

2.3 九龙坡绿道的使用水平分析

2.3.1 各分段绿道间的使用时长与使用频率对比

目前九龙坡绿道间使用水平存在显著差异,整体呈现出“西多东少”的空间格局(图4)。其中,通过公式1计算出使用水平较高的绿道共有5段:1段的使用水平最高(10.46),其次分为3段(7.94)、11段(7.53)、12段(7.38)、4段(7.20)。究其原因,绿道东段使用水平最高,其中彩云湖公园(1段)现状景观条件良好,对使用者吸引力大,桃花溪社区活动长廊段(3段)现状住宅较多且公服配套完备,健身设施充足;绿道东部临近长江与周边车行道(直港大道、九滨路)存在高差,绿道入口少导致可进入性受限。可见,绿道使用水平跟绿道自身的环境特征密切相关。

图4 九龙坡绿道使用时长分析图

从使用频率来看,1段的使用者使用频率多集中于每周5次以上,3段多集中于每周2~4次,12段与4段使用者使用频率集中于2次以上,11段绿道个体化差异较大,这表明使用者在11段绿道间使用目的可能存在差异。从使用时长来看,1、3段绿道的使用者的使用时长均高于30min,且有部分使用者使用时长高于1h,12段绿道的使用时长多集中在30~60min,11段绿道使用者时长在个体间差异显著(图5)。此外,6段绿道在使用频率中均高于5次但时长较低,可能存在通勤购物等行为,与绿道自身环境特征无关。

图5 样本分布表现图

2.3.2 环境特征与使用时长、使用频率的相关性分析

由表4可见,绿道中不同环境要素对受访者的使用频率与使用时长的吸引力存在显著差异,绿道整体的环境品质、配套设施与受访者在绿道中使用频率(0.201**、0.181**)、单次使用时长(0.326**、0.243**)均呈正相关关系,其中步行通畅(0.220**)、景观艺术(0.261**)与使用频率在0.01的置信区上呈正相关,即绿道的可进入性越强,景观越具有特色性,使用频率越大,其次景观艺术(0.261**)、环境协调(0.184**)与单次使用时长在0.01的置信区上呈正相关,即景观的独特性越高、类型越丰富被访者的单次使用时长越长;配套设施中适宜场地(0.199**、0.203**)、休憩设施(0.304**、0.15**)与使用频率在0.01的置信区上呈正相关,即绿道中充足的活动空间、休憩设施的配备越完善,受访者的使用频率与单次使用时长越长;绿道整体的维护设施与受访者的使用频率(0.380**)呈正相关关系,其中安全防护(0.423**)与使用频率在0.01的置信区上呈正相关,即绿道场地中充足的安全护栏与安全提示设施越完善,受访者的使用频率越高(表4)。

表4 各因素与使用时长与频率间的相关性分析

2.3.3 九龙坡绿道环境特征对居民使用水平的影响

以九龙坡绿道为例,从绿道现状环境特征要素的吸引力与受访者愿意花费的时长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发现:提高环境的可观赏性、步行的可进入性会增加绿道的吸引力,增加受访者的使用频率;适宜的活动场地、有充足的休憩设施有助于从心理上鼓励使用者积极参与绿地活动,并延长其单次的使用时长。

景观艺术方面,对比各段绿道环境的可观赏性1段(彩云湖公园)、4段(重庆市动物园周边)、9~10段(滨江景观)现状表现较好,这表明串联城市现有景观节点的城市步道可以依附现有优质景观资源便捷打造满足居民观赏需求的环境。步行通畅性方面,采用ArcGIS的网络分析模块,以各段绿道入口沿路外进行缓冲,分别的到500m与1000m的步行可达范围,对比各段的可进入性,整体发现3~6段500m步行可达性最高,9~14段最差,其异质性突显也各有优劣。首先3~6段绿道周边交通辐射广带来便捷的可达性,但另一方面由于交通的便捷性也对观赏性步行行为造成一定程度的干扰,导致该段绿道使用者的使用频率较高但使用时长较短(图6)。9~14段由于地形高差的影响导致与周边交通联系差,但其较为封闭的环境同样创造出安静舒适的步行空间,因此该段整体使用频率整体较低但单次使用时长较长,这表明在绿道的可达性与步行通畅性在选线与设计中同样重要。适宜场地与游憩设施方面,通过对比各段绿道现状的活动场地与休憩设施(表5),发现6~8段现状中部分段缺乏健身设施与娱乐设施外其他分段均有布置,但评价得分存在差异,由此推测场地与设施布置的质量会直接影响绿道的吸引力。对比1、3、10、12段评分较高的绿道发现存在以下共同点:1、3、12段的集中活动场地周边均布置适量的休憩座椅,1、3、10段休憩座椅往往结合小节点进行设置(景观小景、文化长廊、历史长廊等)。

图6 绿道可达性分析图

表5 活动场地与游憩设施在绿道间分布现状

3 结论与建议

居民在绿道中的使用强度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其体力活动水平与健康生活质量,并与绿道内部的环境特征水平息息相关。在绿道的规划设计中应重点关注影响使用强度的绿道环境因素,由于城市绿道的使用强度不仅仅受一个或两个因素的影响,而是受多个因素及其相互作用的影响。研究从使用者对绿道的使用频率与使用时长出发,探讨了环境特征对使用强度的统计关联性。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环境要素对受访者的使用频率与使用时长的吸引力存在显著差异。在环境品质中,景观艺术会影响居民的使用频率与使用时长,景观特色越凸显,绿道的使用强度较高;步行通畅会影响居民的使用频率,路径的可达性强,居民使用频率较高;环境协调会影响居民的使用时长,景观的观赏性越丰富单次使用时长越长。在配套设施中,适宜场地、休憩设施对居民的使用时长与频率均有影响,充足的活动空间、完备的休憩设施会增加居民的使用强度。在维护管理中,安全防护高的绿道居民的使用频率越高。鉴于此,为构建促进健康行为活动的绿道环境,本文从路径可达、景观特色、活动场地与游憩设施、安全防护四个方面提出空间优化建议:

(1)增强路径可达,减少步行干扰。从步行通畅角度,城市绿道以服务周边居民为主,因此其选址应优先考虑其路径的可达,已有研究显示,79.8%的绿道使用者居住在距离绿道1km的半径范围内,绿道离住宅越近其利用率越高[27]。由于城市绿道的辐射范围更广,因此便捷公共交通的设置更有利于服务城市居民。此外绿道的设置应减少外部干扰,如设施局部封闭的绿道可减少机动交通承载量及道路交叉口的影响,为使用者提供更好的步行空间环境。

(2)优化环境质量,提升景观特色。具备较高自然性的步道有助于最大化城市绿道的健康效益,增加使用者的活动频率,具备地域性特色的环境营造有助于增强使用者的满意程度,提高其健康恢复功能。因此,在绿道选线中应优先考虑城市中绿色景观本底良好的区域,串联现有城市资源并在规划建设中维护好现存的自然景观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地区文化与景观相联系,追求景观特色最大化的发挥与利用。其次地域特色景观的营造除了结合城市现有文化特征要素外,挖掘城市特色要素也有利于营造场所的文化感。

(3)营造适宜的活动场地,配备充足的游憩设施。通过问卷调查发现,绿道中设施(运动器械、步道)的可用性会直接影响其使用频率,休憩座椅的舒适性会直接影响绿道的使用。因此,在活动场地的塑造中应注重使用者的不同游憩动机,满足使用者多元化需求,根据使用目的的差异性以及强弱程度对不同类型的休闲场所,通过设置不同的数目的场地以最大程度优化、合理分流各类使用者,在游憩设施的设置方面,做到座椅的舒适性、安全性以及其私密性与公共性兼容,并结合景观小品设置提高其休憩的趣味性。

(4)增加防护设施,提升步行安全。使用者更倾向于避免拥挤、不安全或维护不善的绿道[28]。从步道宽度角度,周边临近车行道应设置隔离设施,对于车流量较大的区域,可增设绿化隔离,减少部分尾气与噪音污染;从标识系统角度,针对特殊区域(如坡道较大的绿道段)应设置清晰的提示标识并增设防护设施保障步行安全;从照明系统角度,应定期对绿道中的照明设施进行维护,保障夜间使用安全。

绿道作为我国城市生态建设的重点项目,以其占地面积小、覆盖范围广且连通性强等特点成为城市中重要的游憩资源。绿道空间的健康效益转换需要依赖居民使用来完成,增加绿道的使用强度有助于营造健康的生活方式。但绿道环境特征对使用强度的影响是多样的,不同群体的社会属性、个体的使用目的均会对研究结果产生影响。本研究仅对物理和环境属性如何影响绿道的使用强度进行了调查,对社会因素与个体属性研究尚且不足。因此下一步的研究应增加环境因素与其他因素(如个人、社会)间复杂相互作用,探讨城市绿道使用的累积影响和相关制约因素,以便更全面了解综合因素对城市绿道使用强度的影响。

图、表来源

文中图、表均由作者拍摄或绘制。

猜你喜欢
绿道步行使用者
魔方小区
设计让您在喜爱的虚拟世界中自由奔跑
步行回家
骑行绿道“潮”玩成都
诚诚&嘟嘟的成都生活
新型拼插休闲椅,让人与人的距离更近
绿道 享受城市“慢生活”
抓拍神器
依托百里汾河工程构建体育健身绿道的思考
梦乡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