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浮市博物馆藏宋代“长命富贵”铜镜的保护与修复

2021-07-03 08:12周亦超
客家文博 2021年2期
关键词:云浮市拉曼铜镜

周亦超

云浮市博物馆藏宋代“长命富贵”铜镜为严氏后裔整修祖墓时出土于肇庆市郊严挺臣夫妇墓,由严氏后裔严福年、严秀等捐赠,1994年5月28日入藏云浮市博物馆。

严挺臣,字尧佐,号瑞框,1089年生,卒年不详,东安县都骑洞源村(今属云浮市云城区都骑镇洞坑村)人。据清道光《东安县志》记载:“书山,在城东六十里都骑都,高数百丈。其子讽,以特奏知韶州,孙挺臣,以正奏通判廉州,官至光禄大夫。累世仕宦,因名1。” 其祖父严讽,庆元特科进士,知韶州。严挺臣从八岁开始读书,二十六岁时乡试中举,三十一岁时登宣和三年辛丑科甲进士。历仕科部、监察御史、枢密使,后出判广南西路廉州,进光禄大夫。就任光禄大夫时,宋徽宗问严挺臣为何偏居岭南也能够考中进士,严挺臣说这全是其父亲修筑“云盖里”书斋让他能安心读书的功劳,宋徽宗闻后大为感动,遂降旨封严挺臣少年时读书之山为“第一书山”。严挺臣去世后,朝廷追封其为一品上柱国。据清光绪二年《肇庆府志》记载,严挺臣墓在“高要县云秀台2”。

“长命富贵”铜镜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作为随葬的生活用品,能够反映宋代社会生活的信息。严挺臣作为地方名人、严氏后裔共追的祖先,对其墓中出土铜镜的保护研究对地方文脉的传承、地方氏族谱系的认识和研究都有着重要的意义。这件铜镜的造型规整,兼有铭文,在同类文物中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铜镜的铸造工艺反映了宋代金属铸造工艺的发展状况,是古人智慧的象征,也是当时科学技术的体现,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长命富贵”铜镜在地下埋藏多年,后被发掘出土,其腐蚀病害受到广东中西部土壤和大气的影响,有一定的地域环境特征。对其的保护修复工作可为广东出土与馆藏青铜器的保护修复提供参考。

一、文物病害分析与检测

(一)文物基本信息

“长命富贵”铜镜属三级文物,厚0.52cm、直径14.9cm,破碎为三个部分。铜镜圆形、圆钮,钮两侧有两处对称的铭文,一处为“长命富贵”,另一处因断裂难以辨识。铭文字体优美整齐,宽素缘。

图1 “长命富贵”铜镜修复前状况

(二)病害分析

铜镜断裂为3个主要部分,另有3个较小的碎块,断裂处均被胶结痕迹所覆盖;镜面通体被黄色及白色表面硬结物覆盖;背侧仅边沿有4处、总面积约14cm2的黄色及白色表面硬结物;面积最大的一部分碎片,其断裂边缘处有轻度的变形。具体病害情况见图2。

图2 宋“长命富贵”铜镜病害图

(三)分析检测

为了揭示该文物的保存状况,探讨腐蚀特征及腐蚀机理,对铜镜的本体进行了X射线荧光分析(XRF)。同时采集了部分铜镜锈蚀产物的样品进行了拉曼光谱分析,并对文物进行X光探伤检测。测试结果为文物保护修复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

1.X射线荧光分析

检测使用的X射线荧光光谱仪为,美国Thermo Niton手持式能量色散型X射线荧光光谱仪(HXRF),型号为XL3t 950 GOLDD+series,分析元素范围为Mg-U。X射线荧光分析的检测部位为镜面中部,X射线荧光分析结果见表1。

表1 X射线荧光分析检测结果

通过X射线荧光分析得出结论:该铜镜为铜锡铅合金。

2.拉曼光谱分析

检测使用的拉曼光谱仪为英国雷尼绍invia_micro_raman显微共聚焦激光拉曼光谱仪。使用拉曼光谱分析了铜镜背部锈蚀。拉曼光谱分析结果见图3。

图3 宋“长命富贵”铜镜锈蚀分析

通过对拉曼光谱特征峰的分析,铜镜背部锈蚀成分应为蓝铜钠矿、孔雀石与碳酸铅。

3.X光探伤检测

检测使用的X光探伤仪为德国YXLON MG226/4.5和Y.TU225-04系 统, 最 大 电 压225kv。X光探伤图像见图4。

图4 宋“长命富贵”铜镜X光探伤图像

通过对X射线探伤图像分析,发现铜镜本体在锈层下隐藏有4处较大的裂隙和一些小裂隙。

(四)病害综合评估

从检测结果可知,铜镜的主要组分为铜锡铅合金,铜的含量为44.9%,铅的含量较高而锡的含量较低。此外,检测结果中还存在有少量的铁、铝等元素,可能来自于埋藏或保存过程中外界环境的污染。铜镜的锈蚀产物主要有蓝铜钠矿、孔雀石与碳酸铅,其中孔雀石(碱式碳酸铜)是铜器较为典型的锈蚀产物,蓝铜钠矿和碳酸铅则相对比较特殊,可能是铜镜在特殊保存环境下的锈蚀产物,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铜镜保存的状况和锈蚀形成的机理,值得在未来进行深入的研究。

铜镜表面的硬结物及胶结痕迹部分覆盖了铜镜的铭文,影响了铜镜的展示及研究价值;胶结痕迹属于之前修复的遗留,但目前粘接的位置仍处于断裂状态,为了避免胶结痕迹对本次修复工作及修复完成后铜镜整体外观的影响,需要在一定程度上清除胶结痕迹。

文物断裂成三个主要碎块及三个较小碎块,通过对X射线探伤图像分析,发现铜镜三个主要碎块在锈层下都隐藏有裂隙。这些碎裂的情况影响文物保存的安全性与完整性,应对其进行加固和粘接。

二、制定保护方案

在严格遵守“不改变文物原貌”的原则下,依据相关规定和行业技术标准,采用传统和现代科技方法,完成铜镜的保护修复工作。清除铜镜表面有碍于文物研究与展示的锈蚀、硬结物与胶结痕迹。完成残缺断裂器物的拼对、粘接、补配处理。完成对铜镜的缓蚀封护处理。完成文物保护修复档案及修复报告的编写。通过保护修复恢复文物原貌,认知文物的科技价值,展现其历史、艺术价值,进一步优化收藏保管环境,发挥文物在陈列展示等方面的文化作用。

三、实施过程

(一)文物表面清洗

先采用去离子水清洗铜镜表面,去除表面附着的灰尘及污染物。对于文物上断口附近及其他较为脆弱的部位,用棉签蘸取去离子水滚动擦拭,其他部位,用小水流进行冲洗,清洗后用热风枪烘干文物。

用无水乙醇清洗文物表面,去除或软化文物上的有机污染物,并去除残留水分。对于文物上断口附近及其他较为脆弱的部位,用棉签蘸取无水乙醇滚动擦拭。

(二)去除锈蚀、附着物及胶结痕迹

对于铜镜表面的硬结物及覆盖纹饰的锈蚀,使用手术刀、超声波洁牙机和打磨机通过细心的挑、剔、削、锤、凿、刮、磨等机械操作,除去锈蚀及表面污染物。对于精细的纹饰铭文部分,在放大镜下进行操作。对于顽固锈蚀和附着物,采用浓度为3%的EDTA溶液等进行湿敷后除锈。经过X射线荧光分析和拉曼光谱分析,未检测出文物上有有害锈成分,因此未覆盖纹饰铭文,不影响后续文物保护及保存的表面硬结物,不强行去除。对于胶结痕迹,使用乙酸乙酯进行擦拭,使其软化后,再用机械方法小心去除。

(三)断面清理

用手术刀和打磨机仔细地进行机械方法清理,结合用无水乙醇和乙酸乙酯的化学方法清洗,去除断面覆盖的锈蚀,附着物和胶结痕迹,尽量使断面整洁,保证之后粘接的效果。

(四)缓蚀

对完成清理除锈工作的铜镜,用3%浓度的苯骈三氮唑乙醇溶液涂刷三遍进行必要的缓蚀处理。

(五)粘接

对于断裂的部分,因铜镜铜本体残留较少,不宜采用焊接,选择进行粘接。在进行预拼对后,采用UHU PLUS ENDFEST 300环氧树脂胶粘剂进行粘接。在粘接时,为保证拼对整齐,用沙盒、胶泥、夹具对铜镜进行固定24小时,直到粘接剂完全固化。

(六)封护

用1%浓度的B-72 丙酮溶液涂刷X射线探伤图像显示有隐藏裂隙处,对其进行渗透加固,之后用3%浓度的B-72 丙酮溶液涂刷表面一遍,进行必要的封护处理。文物表面产生的眩光,用棉签蘸取丙酮擦拭文物眩光处,直至眩光消失。

(七)补配

用普施PSI QuikCopper速成铜胶棒对器物上小面积残缺形成的孔洞进行补配处理,以加强连接强度。并保持铜镜的外观完整。

(八)作色

图5 “长命富贵”铜镜修复后状况

用丙烯颜料对铜镜补配部分进行作色处理,使补配部分与文物本体外观协调,作色工作应遵照文物保护可辨识原则进行。

四、铜镜馆藏保存环境

“长命富贵”铜镜保护修复完成之后,并不能一劳永逸地确保文物不产生病害,为了确保文物的安全,文物存放库房的保护措施需要得到有效的保障。

综合考虑广东的气候环境与云浮市博物馆的馆藏环境,铜镜应保存于相对湿度小于35%,温度保持在18-24℃,温湿度变化幅度较小的环境中,保持文物库房环境整洁,没有尘埃和空气污染物,杜绝铜镜接触有害化学物质。可以采取小环境干燥方法和充氮的方式保存铜镜。将铜镜存放在囊匣中,再置于保险柜中,避免搬运时产生多余震动损害铜镜。

总之,要让保护修复后的铜镜处于低湿、缺氧、密闭的相对稳定的微环境中,能有效防止铜镜继续锈蚀,达到长期安全保存的目的。

五、结论

宋“长命富贵”铜镜的病害除受到广东中西部自然环境的影响,也受到云浮市博物馆馆藏环境的影响,有一定的地域特征。对馆藏文物的保护修复是文物保护修复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宋“长命富贵”铜镜的保护修复工作基于前期的调研与检测分析工作进行,采用成熟的保护修复方法,延长了文物的寿命,恢复了文物的完整性。即保护了文物的文化价值和科学价值,也为广东地区青铜器保护修复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注释:

1 (道光)汪兆柯纂修:《东安县志》,清道光五年(1825))刻本,《广东历代方志集成》,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09 年。

2 (道光)屠英等修,胡森等纂:《肇庆府志》,清道光十三年(183))刻本,光绪二年(1876)重刻本,《广东历代方志集成》,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09年。

猜你喜欢
云浮市拉曼铜镜
云浮市博物馆藏唐至宋青铜葵花镜等10件金属文物的保护修复
馆藏高句丽铁器的显微共聚焦激光拉曼光谱分析
建平博物馆藏金代铜镜
论上海博物馆收藏的两面珍贵铜镜
云浮实施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项目
云浮市老促会
云浮市老促会
铜镜
吹奏千年的巴拉曼
古代的铜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