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 丽
烧伤治疗的过程中,因烧伤类型不同,烧伤位置不同,年龄及基础状况不同,烧伤创面在不借助外界积极干预措施的情况下, 长时间(大于1月)无法自愈,称为烧伤难愈性创面。因烧伤难愈性创面造成长期机体消耗,可造成较高的致残率和病死率,降低个人生活质量,给家庭和社会也造成沉重的负担。因此针对难愈性烧伤创面,应用及时有效的创面治疗干预 ,对缩短伤口的愈合时间 ,提高愈合率具有积极意义[1-2]。我们对各类烧伤难愈性创面的患者在包扎换药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微氧渗透治疗,观察其促进创面愈合、减轻患者疼痛的临床疗效,分析局部微氧射流治疗应用于烧伤难愈性创面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1.1一般资料选取在本院2018-01至2019-12接受创面治疗的60例烧伤难愈性伤口患者,留取烧伤残余创面深度为深Ⅱ°、Ⅲ°,面积5 cm~49 cm,按治疗知情同意方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年龄、性别、创面大小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为知情、自愿参与,非随机分组和病例纳入均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通过。
1.2纳入标准(1)患者为烧伤后非一期创面,伴部分皮肤组织坏死、缺损,创面难愈面积<7 cm*7 cm大小;(2)年龄20至70岁,性别不限;(3)经分泌物细菌培养为阳性;(4)患者能积极配合治疗,自愿参与研究,均获取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3排除标准(1)合并有严重肝、心、肾等脏器功能障碍者;(2)重要缺血组织如神经、肌腱、骨创面大面积暴露患者;(3)除外骨髓炎患者,除外恶性肿瘤或者精神疾病患者;(4)电、化学与放射性等其他原因引起的皮肤溃疡;(5)智障者、酗酒者、有药物滥用史者;(6)过敏体质者或正在参加其他临床试验的患者;(7)妊娠、意向妊娠及哺乳期妇女;(8)未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2.1治疗方法将患者按知情同意原则非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根据创面感染情况和细菌培养情况选择抗菌药物进行抗感染治疗,体温恢复正常以及局部红肿消退或者白细胞接近正常时停用抗菌素。应用传统换药手法,消毒创面,用无菌纱布擦拭清理创面分泌物,生理盐水清洗,涂擦复方多粘菌素B软膏和重组人表皮生子因子,采用湿性愈合环境,应用油纱、无菌敷料覆盖包扎治疗,隔日换药治疗,7天为一个治疗观察疗程。观察组:基础治疗同对照组,创面局部换药后,将微氧治疗仪导管连接创面区域,纱布覆盖后,贴膜封闭患区,氧流量限制在3 ml/分, 12 kPa的供氧压力24 h持续局部微氧点滴射流治疗,隔日换药治疗,每周观察治疗效果,记录评价临床疗效。
2.2观察指标(1)创面愈合时间为创面完全由上皮组织覆盖,无分泌物附着所需要的的时间[3];(2)创面愈合百分比率=(创面原始面积-创面残余面积)/创面原始面积×100%。使用数码照相机拍摄创面治疗前、治疗后7天、14天、21天图像记录各组各创面情况,应用Motic Images2000(1.3)图像分析软件在计算机上测定所拍摄创面面积的大小,统计不同创面的愈合百分比;(3)创面治疗有效率,即创面愈合率≥50%的比例[4],本研究统计治疗14天创面有效率情况;(4)创面细菌培养,统计治疗后七天创面细菌仍为阳性的病例数;(5)患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记录病人治疗过程中的疼痛感受,根据数字评价量表法进行疼痛评分,0分为没有疼痛,3分以下为轻微疼痛,4-6分为中度疼痛,能够忍受,7-10分为重度疼痛,难以忍受;(6)不良反应。
2.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行t检验进行组间比较;否则使用中位数(Median,M)及四分位数间距(InterQuartile Range,IQR)进行统计描述,采用非参数检验进行组间比较。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表1 两组一般情况对比
3.1创面愈合时间、不同阶段愈合比和治疗有效率观察组创面愈合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进一步行非参数检验,(Z=-6.67,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愈合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第7天观察组与对照组创面面积及愈合面积百分比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266,P>0.05;Z=-0.991,P>0.05);第14天观察组与对照组残余创面面积相近,分别为10.55(6.67)cm、12.30(6.3)cm,统计学对比无差异性(Z=-1.789,P>0.05);第14天观察组与对照组愈合面积百分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统计学呈明显差异性(Z=-4.228,P<0.05);第21天观察组伤口残余面积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5.58,P<0.05);第21天愈合面积百分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6.57,P<0.05),见表2。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55,P<0.05)。观察组在治疗后21天痊愈率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创面痊愈时间、残余创面面积及愈合面积百分比比较M(IQR)
3.2不良反应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3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3创面细菌所有创面在入组前进行细菌培养结果为:金黄色葡糖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奇异变形菌、铜绿假单菌、大肠杆菌。治疗后7日后复查创面细菌培养,治疗组细菌培养阳性发生率为3.3%,对照组细菌培养阳性发生率为66.7% ,治疗组细菌培养阳性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67,P<0.05)。
3.4疼痛VAS评分患者在创面治疗第七日结束后统一使用目测类比评分法收集个体评分。治疗组患者疼痛评分值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584,P<0.05),见表4。
表4 创面细菌培养阳性率和疼痛VAS评分(±s)
表4 创面细菌培养阳性率和疼痛VAS评分(±s)
组别 例数 感染发生率 疼痛VAS评分观察组 30 33.3% 2.07±0.78对照组 30 66.7% 3.46±0.86统计量 χ2=6.67 t=-6.58 P<0.05 <0.05
组织低氧是受创组织的一个重要特点,也是影响创伤伤口修复的重要因素[5]。烧伤后创面组织坏死引起血管连续性中断或受损,创面无法获得正常血供,同时创面的“呼吸爆发”过程以及创面的组织修复均需要消耗大量氧,两方共同作用导致创面局部组织缺氧,伤口愈合延缓[6-7]。同时创面低氧环境,容易继发厌氧菌感染及影响伤口愈合[8]。近年来,国内外临床医务工作者研究发现,研究表明[9]氧疗的作用机制与氧反应素(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建立的细胞信号传导通路有关,通过增加创伤组织的氧分压,可增强ROS信号传导机制以影响细胞生存和增殖。
局部氧气治疗法(Topical Oxygen Therapy,TOT),可缓解局部创伤组织氧代谢的不足,明显促进伤口愈合并减少瘢痕的产生,氧疗用于慢性创面的治疗已经积累了很多基础理论研究和大量临床实践成果。如氧气是胶原合成和表皮细胞再生的重要元素[10]。成纤维细胞则在一定的范围内分裂速度随氧分压增高而增加[11]。且创面的愈合主要靠胶原合成和内皮细胞增生完成。
在创面给予一定压力的氧气对直接对创面进行吹气,能使破损皮肤表面形成一层薄痂,保护膜覆盖在破损创面上,从而增加局部组织供氧,加强创面抵抗细菌的能力,促进生长因子信号转导,加快细胞新陈代谢和能量生成,加快细胞繁殖和表皮再生,加速胶原蛋白合成并增加其拉伸强度,促进血管形成,以及减轻疼痛,有利于慢性创面的加速愈 合[12-13]。
表3 14日治疗有效率和21日痊愈患者比例
目前临床上的氧疗方式有高压氧舱治疗、局部氧疗和创面氧疗。高压氧舱治疗临床应用时间啊较长,大量的实验和临床资料证明高压氧舱治疗可通过增加氧供,促进血管生成,加速创面愈合。但治疗过程中需要整个人体进入高压氧舱,舒适性较差,很多病人无法耐受而放弃治疗,且高压氧疗常需住院治疗,时间长,费用高,限制了高压氧舱的应用[14]。局部氧疗法治疗时,通常只能治疗四肢部位(特别是前半肢体)的创面,而对于人体其他部位的创面无法治疗。创面氧疗是通过直接对缺氧创面供氧,加强局部氧分压,而不是通过毛细血管的血循环供氧,在动物实验和临床实验中均取得了很好的效果[15]。创面氧疗可有效将氧输送到低氧区,而持续微氧渗透(Continuous Diffusion Of xygen,CDO)是针对创面持续提供微流量纯氧,提升创面局部氧分压,极大提高了局部氧浓度,激活炎症细胞的噬菌功能,促进创面细胞的物质和能量代谢,促进创面愈合[16-17]。
本研究在创面湿性愈合理论应用上,使用微氧射流治疗法,通过一次性延长管将高浓度、微流量的氧气向创面连续散布后,使用无菌贴膜封闭创面,形成局部高浓度氧舱,使创面始终覆盖在湿润的“氧气膜”中,24 h连续性的氧气供应持续扩散渗透入伤口最深处,并保持平衡,是“湿性愈合”和“创面氧疗”的结合性应用。与对照组相比,此次治疗中观察组患者的创面愈合明显加快,治疗有效率明显升高,细菌感染率降低、疼痛评分明显减小,统计学具有明显差异。综上所述,持续微氧射流疗法治疗烧伤难愈性创面疗效确切,治愈率较高,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考虑本研究病例样本量较少,后期还需进一步大样本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