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治理视角下乡村社区营建方法及行动策略研究

2021-07-02 00:57刘宇舒王振宇
关键词:赋权院落载体

刘宇舒,王振宇

(苏州科技大学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江苏 苏州215011)

随着乡村经济结构转型与新型城镇化的深入,乡村治理经历了由“政府主导”下的乡村有限自治,向“财政下乡+土地资本化”下的项目治理,再向乡村多元主体治理方向的转变[1]。新一轮乡村研究主要面向和侧重于规划实施与管理,尤其是在后乡土时代“软乡村”价值取向与“新乡愁”唤醒需求的引领下,城市人口“乡村化”转移[2-3]、人口迁移与空心化土地利用[4-6]、乡村社会生活与环境治理[7-9]、乡村组织与管理的多元化需求[10-12]等方向成为研究热点,并与当下城乡战略行动目标相互支撑,涌现出丰富的研究成果和在地策略。黄尾村位于皖西南岳西县大别山腹地,其发展相对滞后于发达地区,传统乡村空间的均质性、单一性的弊端也逐渐显现,显然无法应对国家战略指向与时代需求,乡村发展亟待整合新政策和新理念[13-15],建构科学有效、因地制宜的治理手段和途径,以盘活土地、吸引人口,进而有效的遏制乡村衰退并促进乡村的长远振兴。

1 黄尾村概况及现状问题

黄尾村位于黄尾镇北部,距中心镇区1 km,紧邻六潜高速公路下道口。全村共有17个村民组(莲花、黄尾、院墙等),总人口1 760人,总面积19.55 km2。通过现场踏勘与入户调查发现黄尾村现状的“微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居住方面。老镇区所在片区住宅绝大多数为2010年左右的自建房,房屋质量较好,1-2层为主(95%以上,其中二层高达80%左右);悦溪茶谷及其它片区(余家、丰富、莲花、枣树、吊桥等)还保留有部分原来的老房子。总体来看,村民在翻新和加建方面的意愿不明显(小于20%),而在住宅外立面、配套设施、院落空间升级方面表现出较高的好奇度和参与意愿(70%以上)。

(2)劳作方面。村民主要从事与农业密切相关的产业类型,除了种茶、果树等,不乏有特色豆皮小作坊、农家乐、旅游相关小型服务业等。村民绝大部分对旅游业所带来的红利表现出了极大的关注度,52.2%和23.3%居民有意愿和强烈意愿参与到特色旅游经济活动中。对如何参与却极为茫然,并有45.76%的人表现出担忧的态度。绝大部分人(70%以上)迫切希望可以通过政府等机构的帮忙提高自身,为自己的小家庭创收。——————————

(3)休闲方面。村民普遍反映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有经济能力和闲暇时光来更好地生活,反而感觉亲缘关系、邻里关系日渐疏离,急切希望通过一些场所的营造和环境的改善来为乡村生活提供更多的交流机会。

(4)养老方面。大部分村里的年轻人为家庭生计去县里、城里工作,村里的老龄化水平越来越高。现阶段,黄尾村医疗设施和福利制度供给水平较高,满意度较好,超过80%。而对生活的担忧和养老方式的选择成为他们现阶段的主要关心的问题,居家养老、互助养老、机构养老和社区养老的占比分别为45.1%、15.9%、18.9%、20.1%,居家养老方式选择的倾向非常显著。

2 “微治理”内涵解析与体系建构

“微治理”是相对于全局性、系统性、整体性宏观治理(国家治理、社会治理)而言的,更为关注局部的基层单元的治理,是治理理论在公众日常生活治理中的应用,以满足特殊公民个体或特定范围群体偏好性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的需求,其特征表现为:(1)治理主体的微型化;(2)治理对象的细小化;(3)治理单元的小规模化;(4)治理机制的非正式化;(5)治理载体的方便小巧化。研究从黄尾村在居住、劳作、休闲、养老方面的现实问题出发,基于“微治理”的内涵与特征,从治理主体、治理机制、治理载体三个方面,提出乡村社区的营建策略:一是通过乡贤、乡政、乡助组织的建立和运行,建构“微型化”的治理主体,形成同命运的乡村共同体;二是通过“软权利”的赋予(制度、信息、教育等),搭建多元主体交流平台,建构“非正式”的治理机制,形成利益相关者共同决策的良性机制;三是以院落空间、邻里空间、公共空间为媒介,建构“小型化”的治理载体,形成“住有所居、劳有所得、闲有所乐、老有所养”的空间支撑;据此,建构良好的秩序、增进社会福祉(见图1)。

图1 “微治理”体系建构示意图

3 微治理视角下乡村社区的营建策略

3.1 微型化治理主体建构策略

黄尾村治理主体相对单一,虽有部分合作社的存在,仍无法应对当下乡村发展的现实需求,以微型化治理主体建构为指引,重新梳理村落基层组织与意识形态建设,集合当地力量、有组织能力并且具有一定带动能力的人、具有特殊技术或是重要地位的人,构建微型化、多主体、多载体的共同体关系,重构支配农民的“行动地图”。

(1)乡贤组织构建。通过让乡贤回乡或乡村能人选用等方式,在乡里形成小型化组织,如锄社、茶艺社、青苗会等,使其以经验、学识、专长、技艺、财富以及文化修养等才能参与到乡村建设和治理过程中,传递乡贤与乡村能人无形但强大的文化力量,从而起到教化民众、凝聚民心的作用,发挥组织的集群效应。

(2)乡政组织构建。通过政府资金投入、工作组织等方式,形成专项或综合合作社,协同解决居民生产生活中遇到的现实问题。乡政组织可根据自身需要联合政府形成帮扶合作团体,并通过政府媒介,实现资源、人才的整合,例如寻求适合的建筑师、规划师为乡村规划与建设出谋划策,提出符合多方诉求的解决方案。

(3)乡助组织构建。通过社会第三方、资金、人才、技术介入等方式,形成企业、专家等资源、技术、知识等外部帮扶条件。通过村官、乡贤为主导引进方式,以双方利益的需求为基本出发点,寻求与县里、市里、国际公司等合作意向和工作关系,建立政府、村民、第三方有效的互助平台,为客观困难的解决和未来的跨越式发展提供前瞻思路和技术支撑。

3.2 非正式治理机制建构策略

黄尾村村民普遍存在知识水平不高、自信缺乏且小农意识较强的现象,以非正式治理机制建构为指引,通过“非正式”信息、教育、制度等外部干预,以“软权利”的赋予为基本手段[16],提高村民社区参与能力、促进社区参与行为,从而达到乡村社区营建、唤醒村民主体的目的,并通过这一途径,使得村民切身参与到日常生活“微问题”的解决过程,唤回边缘群体对自身知识和能力的自信并重建其自尊,增加社会资本和促进社区能力建设,形成利益相关者参与发展决策的良性机制。

(1)制度赋权。建立以村民为主体,组织机构为纽带的制度赋权渠道,通过村民议事、表决、座谈与回访等制度,强化村民集体协商并参与决策的组织保障。

(2)信息赋权。建立信息透明、利损明确、协商公平的信息赋权渠道,以规划师、设计师、艺术家等为桥梁,搭建村民、政府、第三方之间交流对话的平台,保障合理的信息交换的密度、频率和广度,强化信息的及时性、有效性和互馈性。

(3)教育赋权。建立社会各方帮扶和支持的教育赋权渠道,通过政府组织、社会宣传、规划师交流、外访调研、能人培训等方式,搭建传递通畅且易接受的乡村发展的新理念和知识体系,提高村民对乡村资源价值的认识,引导村民树立参“家园建设要靠自己”“兼顾集体利益”等参与责任与实践动力。

3.3 小型化治理载体建构策略

黄尾村普遍存在乡村建设追求效率和盲目标新、贪大的现实问题,以小型化治理载体建构为指引,提出“院落-邻里-公共”空间的建构思路(见表1),重塑乡村社区物质空间、社会关系以及社区精神。

表1 治理要素示例表

(1)以“院落空间”为载体,重铸乡村共同体的新型物质空间院落是村民最小的活动细胞,承托了村民最基本的“微心愿”,研究提出以“院落空间”为载体的乡村共同体(村民、政府、第三方)的新型物质空间的提取、更新和改造。以不同聚落类型的典型院落为基本原型,梳理现阶段空间组合方式,拓展新型物质空间的居住功能和社交功能,并通过外立面改造、“公-私”空间的再界定、配套设施的再提升等途径,重铸乡村共同体的新型物质空间。

(2)以“邻里空间”为载体,重铸乡村共同体的新型社会关系邻里关系是传统“熟人社会”所保有的特殊文化牵绊,研究提出“邻里空间”的概念,以满足这种社会关系的传承,邻里空间是介于相对私密的“院落空间”和相对公共的“公共空间”而言的,属于半公半私的邻里交往、村民与外来人交往、外来人间交往的承载空间,通过院落内部功能整理营造半私半公空间、院落间打造共享空间、公共空间营造私密空间等设计手法,营造“邻里空间”,在传承原有“熟人社会”的邻里关系的前提下,拓展乡村共同体的新型社会关系。

(3)以“公共空间”为载体,重铸乡村共同体的新型社区精神公共空间是乡村公共生活与公共精神集中场所,生活气息浓郁,空间活性强,研究整理出黄尾河水系、山体沿线、镇区公共轴街、莲花聚落组群的公共湾区等为公共空间载体,组织不同类型的公共空间生活内容,旅游者综合服务街、游览者的山水风情体验道、体验者的农事体验湾等,重铸乡村共同体的新型社区精神。

4 结语

十九大提出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我国村镇地区指明了新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引发了各地方政府、社会群体的广泛参与,而如何科学践行,实现治理有效成为关键问题,也是论文讨论的重点。本研究立足于“微治理”的视角,尝试通过乡贤组织、乡政组织、乡助组织的微型化治理主体,制度赋权、信息赋权、教育赋权的非正式治理机制,以及“院落-邻里-公共”空间的小型化治理载体建构,形成“微治理”的工作思路及营建策略,以期为乡村治理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视野。

致谢:感谢张艺林、王沛颖、陈美华、郑坤仪、陈勐勐、吴若禹对项目给予的帮助。

猜你喜欢
赋权院落载体
超图结构上合作博弈的赋权Position值
创新举措强载体 为侨服务加速跑
基于赋权增能的德育评价生态系统的构建
基于赋权增能理论的健康教育对社区中老年人艾滋病KAP的影响
家庭赋权护理干预方案在肺癌放疗患者中的应用
八一作品
坚持以活动为载体有效拓展港澳台海外统战工作
院落春秋
创新代表履职载体 充分发挥代表作用
院落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