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实施“六严禁”坚决制止耕地“非农化”
2020年12月1日,河南省政府办公厅下发《关于坚决制止耕地“非农化”行为的通知》,要求实施“六严禁”,坚决制止耕地“非农化”,以进一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耕地保护的重要论述和批示指示精神,执行更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守牢耕地保护红线,扛稳粮食安全重任,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通知规定,严禁违规占用耕地从事非农建设,严禁违法违规批地用地,严禁违规占用耕地挖湖造景,严禁违规占用耕地绿化造林,严禁超标准建设绿色通道,严禁占用永久基本农田扩大自然保护地。
通知强调,从严从实、持续推进农村乱占耕地建房问题清查整治工作,重点整治强占多占、非法出售等恶意占用耕地建房行为,对新增违法行为“零容忍”。新建养殖设施原则上不得使用永久基本农田,对选址确实难以避让的,必须严格控制在项目用地面积的30%以内,最多不超过30亩。各地不得通过擅自调整县乡国土空间规划规避占用永久基本农田审批。违规占用耕地及永久基本农田造林的,不予核实造林面积,不享受财政资金补助政策。
此外,通知还对严格补充耕地审查、遏制耕地弃耕撂荒、严格落实耕地保护责任等提出了要求。
2020农业领域知识产权暨植物新品种权保护研讨交流会举行
2020年11月4日,2020农业领域知识产权暨植物新品种权保护研讨交流会在上海举行。
交流会上,政府相关部门领导、高校和研究机构专家学者以及企业代表围绕“‘一带一路与中国农业知识产权保护”“植物新品种保护的国际合作与交流”“植物新品种保护的挑战与发展”三大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与讨论。会议中,新西兰佳沛奇异果携手都乐生鲜、美国怡颗莓、鑫荣懋集团、佳农集团、鲜丰水果、百果园等企业联合发布了《共识、共赢、创未来——共同保护植物新品种权》倡议,号召农业进出口企业、农业种植企业、农业生产企业及相关上下游企业,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合作,在市场化、法治化原则基础上广泛开展技术交流合作,携手实现国际农业合作领域的高质量发展,遵守植物新品种权相关法律、法规,以实际行动积极履行保护义务和保护责任,并大力宣传推动保护植物新品种权普及事业,为植物新品种权保护建言献策。
国家农业科技发展战略智库联盟在京成立
2020年12月13日,由中国农业大学主办,联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林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等国内外42家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在京共同发起成立“国家农业科技发展战略智库联盟”。
据悉,智库联盟是以服务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为宗旨,以研究农业科技自立自强战略为主题,由国内外高校、研究机构、企业等相关农业科技战略研究机构共同發起组建的非法人学术组织,是国家农业科技界首次组建规模最大、涉及面最广的战略研究平台。
智库联盟将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开展涉农科技领域的趋势分析、技术预测、战略规划、政策研究、科技评估、技术服务、咨政建言等战略研究与决策咨询工作,打造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专业化农业科技发展战略高端智库联合体。该联盟将充分利用平台,发挥智库联盟在国家农业科技决策领域的影响力,为国家现代农业发展、乡村振兴、“一带一路”和全球农业科技创新合作提供智力支撑。
农业农村部研究部署“十四五”及2021年种业工作
2020年12月17日,农业农村部在京召开全国种业创新工作推进会,分析研判新形势新要求新任务,研究推进“十四五”及2021年种业工作。农业农村部副部长张桃林出席会议强调,“十四五”要认真落实新发展理念,着眼新发展格局,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现代种业体系,不断提高农业良种化水平。
会议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各有关部门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现代种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以海南、甘肃、四川三大国家级基地为核心、152个制种基地县为骨干的“国家队”保障了70%以上农作物用种,240家核心育种场、9 500多家扩繁基地辐射带动和有效保障了全国3/4的畜禽用种需求。目前,农作物良种覆盖率在96%以上,自主选育品种面积占比超过95%,畜禽核心种源自给率超过75%。良种对粮食增产、畜牧业发展的贡献率分别达到45%、40%,为我国粮食连年丰收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提供了关键支撑。在全国7 200多家持证种子企业中,涉外资企业25家,年销售总额占整个种子市场销售总额的3%左右。农作物种子年进口量约占国内用种总量0.1%,以蔬菜种子为主。总体上,我国农业生产用种安全是有保障的,风险是可控的。
会议强调,当前我国种业发展面临新要求新机遇新挑战,“十四五”时期,要把种业作为农业科技攻关及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点任务,统筹当前与长远、发展与安全、国内与国际,做强优势,补上短板,突破瓶颈,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强化种业科技支撑,支持企业做大做强,建设现代种业基地,提升知识产权保护及监管治理能力,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现代种业体系,筑牢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及人民美好生活的种业根基。
吉林粮食总产量连续8年突破700亿斤
2020年12月中旬,记者从吉林省农业农村厅了解到,2020年吉林省粮食总产量达到760.6亿斤,连续8年突破700亿斤,继续保持全国第五位;单产实现每亩892.4斤,全国排名第四位,比上年前进一位。
2020年以来,吉林全省上下认真贯彻粮食安全责任制,紧紧围绕全年粮食产量目标,立足于抗灾夺丰收,狠抓政策落实,强化科技支撑,落实防灾减灾措施,先后战胜春旱、伏旱,特别是3场台风等灾害,积极推进粮食生产发展。
稳定粮食播种面积。2020年初,吉林印发《进一步确保粮食生产和安全及扩大“菜篮子”产品生产政策措施》,制定了8条稳定粮食生产政策措施。向市县分解下达粮食播种面积指导性计划,推动各地采取有效措施,稳定增加粮食播种面积。2020年全省粮食播种面积8 523万亩,比上年增长55.6万亩。
积极应对疫情保障备耕。为了积极应对疫情影响,吉林省农业农村厅印发《关于积极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统筹抓好当前备春耕生产工作的指导意见》,指导全省各级农业农村部门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备耕生产各项工作,确保不误农时抓好春耕播种。高标准完成春耕播种。在春耕时期,全省各地抓住2020年4月27日以后气温回暖和土壤墒情较好的有利时机,大力开展机械抢墒播种,因地制宜实施抗旱坐水种712.95万亩,对缓解春旱影响发挥了重要作用。
落实保护性耕作。2020年,吉林省在落实好5.2亿元中央财政资金的基础上,省财政又拿出2亿元,统筹用于保护性耕作作业补助。
因地制宜做好防灾减灾工作。针对2020年7月以来持续高温少雨天气造成的中西部部分地区干旱,积极组织全省浇灌抗旱,累计开展浇灌面积2 640万亩次。针对3次台风叠加影响,又及时印发了防范台风紧急通知,派出工作指导组,开展灾后指导1.6万人次,尽量减少灾害损失。
航天育种助力水稻提质升级
2020年12月,航天育种种子交接仪式在首农食品集团旗下双河农场举行,经过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首飞发射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处理的水稻、旱稻种子,正式交接到双河农场手中,为农场水稻生产优化提质、探索丰富品种资源提供了新途径,对提高农场农作物产量、改善农产品品质、保障食品安全、促进农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加速了农场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融合发展的前进步伐。
为培育出农场特有的优良水稻品种,近两年来,双河农场采取引进种质资源、杂交育种、辐射育种、航天育种的方式,持续推进水稻新品系培育工作,先后引进日本北海道“美之梦”“七星”“青森”“雪域前”“立丈夫”“北元气”“沈建七星”“北福饼”等优质水稻品种,利用其分蘖多、食味值高、米质优良等特点与黑龙江省三积温带抗性较好的水稻品种进行人工杂交,累计杂交育种材料23个。
本次交接的航天育种种子包括水稻和旱稻两个品种。双河地区旱稻的引进,能够充分利用自然降水,使水稻的种植不再受到人工灌水的限制,节约大量的农业用水,降低生产成本,同时对低洼地、水沙地块种植改良有所帮助。
为克服黑龙江一年一熟制的气候条件,双河农场采取“南繁北育”的方式,冬季将航天育种种子运往海南进行种植,加速世代繁育,可缩短近一半的育种年限,促进品种审定。
(以上摘编自《農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