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要素,撬动“难文”教学的支点

2021-07-01 10:48向桂辛
读写月报(语文教育版) 2021年4期

向桂辛

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人文主题是“走近鲁迅”,旨在通过该单元的学习,让学生初步了解鲁迅的文学成就,感知其作品特点,体会其精神境界。作为新文化运动的先驱、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坚定的民主革命战士,鲁迅是中国文坛乃至世界文坛不可忽视的伟大存在。进入小学高年级阶段,学生的思想逐渐独立成熟,需要优秀的精神文化加以引领。走近鲁迅,感受鲁迅深邃的思想和人格魅力,对其精神品质的形成具有积极意义。

该单元的第二篇课文《好的故事》,出自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在这篇文章中,鲁迅以梦幻的形式描写了一个“美丽、幽雅、有趣”的故事,在梦境与“昏沉的夜”的强烈对比中,寄托了他对美好生活、美好社会的向往。

《好的故事》写于1925年,当时的中国正处于新文化运动时期,文学创作正在由文言文向白话文过渡,因此,课文的语言文白夹杂,有些令人费解。而受当时社会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鲁迅的作品表达含蓄,这给小学生的阅读理解增加了难度,这是其一;其二,鲁迅的文章具有强烈的时代性和批判性,不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难以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其三,鲁迅的许多作品中都有故乡情结的流露,《好的故事》也不例外,不了解鲁迅的生平,理解文章也会有困难;其四,《好的故事》是一篇散文诗,散文诗文体的开创者法国诗人波德莱尔说,“(散文诗是)一种诗意的散文,没有节奏和韵脚的音乐”[1],抽象的文字和含蓄的情感给学生的阅读理解又增加了难度……这些都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这篇课文的困难之处。如何才能化解这些困难,做到难文浅教呢?以下是笔者的一些想法。

一、理解编排意图,找到难文浅教的路径

(一)解读课后习题

课后第一题是:“初读课文时,遇到难懂的词语可以先跳过去。再读课文时,试着联系上下文理解它们的意思。”这一题为初步理解课文内容提供了具体的路径,提示学生在初读课文时遇到不懂的词语,可以“囫囵吞枣”地往下读,再读课文时,则要联系上下文猜一猜难懂词语的意思。第二题是:“‘好的故事其实是一个梦境。这个故事的美丽、幽雅、有趣体现哪里?”这一题明确指出课文写的是一个梦境,所以可以没有情节,可以不连贯,这为学生理清课文层次、把握课文主要内容降低了难度。第三题“阅读链接”提供了两篇文学研究者的文学评论节选,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的内涵,同时,也让学生认识了一种新的学习资料——文学评论。

(二)解读单元阅读要素

该单元的阅读要素是“借助相关资料,理解课文主要内容”。统览教材,我们发现,这是统编教材第三次出现关于搜集资料、使用资料的语文要素。第一次出现在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结合资料,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第二次是在五年级下册综合性学习单元——“学习搜集资料的基本方法”,而该单元的“借助相关资料,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则强调了资料的使用,强化了学生对借助资料进行阅读这种方法的认知。学生进入初中阶段后,将会接触越来越多的难文,在小学高年级学习阅读难文的策略,掌握阅读难文的方法,可以为其向初中过渡打下基础。教材有梯度地编入“搜集资料,运用资料”的阅读要素,目的正在于此。

由此可见,教材中的单元阅读要素以及课后思考题,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突破口,促进了难文浅教目标的实现。

二、难文浅教的具体策略

(一)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

《好的故事》中有不少生僻、深奥的词语,怎么理解这些词语呢?其实,从三年级开始,学生就在逐步学习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的意思,如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根据汉字的构件猜测词语意思,借助课文插图理解词语意思……在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中,我们还学习了一些阅读难文的方法,如联系上下文猜一猜,遇到不懂的词语学会跳读……在初读课文环节,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借助已有的学习经验理解难懂的词语,实在不能解决的,允许学生跳过去往下看。

师:这节课,我们来学习鲁迅先生的一篇文章《好的故事》。大家已经预习了这篇课文,这篇文章给你的第一印象是怎樣的?

生:很难读懂。

生:有很多词语都不懂。

师:的确。这篇文章写于1925年,那个时候的中国文学正在由文言文向白话文转变,因此,文章中有一些文言文的痕迹。不过,我们可以借助一些方法来理解这些词语。(出示课件)

学生自学后交流汇报(略)。

师:有没有现在还没有弄懂的词语或者默读时跳过去的词语?

生:“伽蓝”“云锦”“泼剌奔迸”。

师:我们还可以借助词典或网络弄懂这些词语的意思。请看屏幕。(课件出示“伽蓝”“云锦”“泼剌奔迸”等词语的解释)

在自学之后的生生交流、师生交流中,学生的思考互相启发、互相补充,基本完成本环节的教学任务。如“繁响”“四近”,联系上下文,读读句子“鞭爆的繁响在四近”,大致就可以揣摩出整句话的意思是:鞭炮在周围噼里啪啦响个不停;如“万颗奔星”,可以根据字面猜一猜整个词语的意思;又如“云锦”一词,可以先借助图片认识什么是云锦,然后在学习课文第4—8自然段的过程中,借助梦境中的画面,再次感受“云锦”的光泽美与色彩美,体会作者将梦境形容为“一天云锦”背后的喜爱之情;再如“皱蹙”,可以借助课文插图那“梦中的小河水波荡漾,倒影仿若一幅弄皱了的锦缎”去理解它的意思;而“泼剌奔迸”一词,即使不明白它的意思,让学生跳过它也并不妨碍全文阅读;当然,有些词语与语境全无关联,如“云锦”“伽蓝”“膝髁”,学生则可以通过借助词典、网络查找等方式理解其含义。

(二)试着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

课文第4—8自然段对梦境的描写最能凸显这篇课文的文体特点:散文的形式,诗的特质。“两岸边的乌桕,新禾,野花,鸡,狗,丛树和枯树,茅屋,塔,伽蓝,农夫和村妇,村女,和尚,天,云,竹,晾晒的衣服……”,一连串并无联系的景物的罗列,似乎让人感到一种无序、跳跃。但是,名词的排列组合恰恰表现了梦境没有条理、错乱无踪的特点,也正是这样的语言让人想起了“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这些意境幽远的古诗句[2],这样诗化的语言文字恰恰给予了读者更大的想象空间,这不正是散文诗的特质吗?

诗歌重想象,散文诗的学习也离不开想象。因此,在学习梦境这一部分时,教师要适时地链接鲁迅故乡绍兴的一些影像资料,而后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展开想象,在想象中构建画面,感受梦境的“美丽、幽雅、有趣”,进而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借助相关资料,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1.链接作者生平资料,理解梦中“好的故事”

师:借助注释,我们知道了“山阴道”是指浙江绍兴西南一带地方。我们都知道鲁迅就是绍兴人,接下来我们来了解一下鲁迅的故乡。(播放视频)

师:看了作者故乡的短片,再联系《好的故事》中梦里的乌桕、小河、新禾……你有什么发现?

生:我想,儿时的记忆一直都藏在鲁迅的心中,鲁迅梦中出现的就是故乡的风景。

生:故乡的一景一物深藏在鲁迅先生的记忆之中,所以,这梦境中的一切其实都来自于他对故乡的记忆。

生:也许这“美丽、幽雅、有趣”的梦是对故乡的怀念。

师:就让我们浅浅地、低声地读读这两段,想象一下文字所描写的这段梦境。

2.借助阅读链接,理解课文主旨

链接《好的故事》相关文学评论文章,思考“昏沉的夜”的象征意义,理解文章内涵。

师:我们发现,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有一个词语重复出现——“昏沉的夜”。针对这个词语,你产生了怎样的疑问吗?

生:课文中两次出现“昏沉的夜”,是想要强调什么吗?

生:在“昏沉的夜”里,鲁迅先生做了“美丽、幽雅、有趣”的梦,这里面有一种怎样的含义呢?

师:你们提出的问题很有价值,那么“昏沉的夜”究竟有着怎样的深意?我们一起来看看课后“阅读链接”中的材料。(出示课件)

师:请大家默读这两段文字,把你认为最有价值的能帮助你理解课文的关键词句划出来,进行思考。

生:“作者希望着这样美丽的生活,是这篇作品的主要精神”这一句话让我懂得了鲁迅是要通过这个美好的梦来表达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生:李何林说:“那美丽的梦实际上是有所象征或寄托……”读到这儿我明白了,美丽的梦象征的是美好幸福的生活,而“昏沉的夜”则象征了当时黑暗的现实。

师:赞同你们的理解。讲到当时的社会,请大家再看一份资料。

……

3.链接背景资料,进一步理解《好的故事》。

師:这篇文章写于1925年,那时候的中国是怎样的状况呢?老师搜集了一些资料,我们一起看一看。(出示课件)

师:从这段资料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结合这些资料,你又有了什么新的思考?

生:我明白“黑暗的现实”是指当时政治混乱、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

生:我想,“昏沉的夜”象征着当时黑暗、腐朽的社会,而“好的故事”则寄托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在教学中,教师三次出示资料,辅助学生阅读。第一次是鲁迅故乡的相关资料。鲁迅的梦境就是故乡绍兴的水乡风景,通过江南水乡各种美好的人、景、事构建了一个“好的故事”,没有感受过江南风光的人难以体会鲁迅这一个“美丽、幽雅、有趣”的梦。因此,在感受梦境这一环节,教师出示绍兴的影像资料,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想象画面,感受梦的美好。第二次出示的资料是课后的“阅读链接”,用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最后两个自然段。两篇文学评论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涵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学生借助这一资料很快就能理解文章想要表达的思想。而第二篇文学评论中所说的“黑暗的现实”是怎样的黑暗现实?“实际是有所象征和寄托……”这句话中象征、寄托的是什么?对于这个问题,学生还没有清晰、具体的认识。于是,在这一空白处,教师第三次链接作品写作的背景资料,对“黑暗的现实”作具体的补充说明,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美丽的梦”和“昏沉的夜”的象征意义。

在深入思考与反复实践之后,笔者发现“难文浅教”中的“浅”,并不是指教学中避重就轻地舍弃学生难理解的内容、只讲学生听得懂的部分,而是深入研读文本,准确理解编排意图,精准定位教学目标,选用恰当的教学策略,最终化难为易,实现难文浅教。

注释:

[1][2]刘冰:《“梦境”中的散文诗——鲁迅先生<好的故事>(统编本六上)文本解析》,《小学语文教学》,2019年第31期,第48页,第49页。

(作者单位:江西师范大学附属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