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时雨
最开始,我只是想写冲浪运动。在天空和海浪之间,一位浪人迎风而上,矫健的身姿与海浪浑然一体,人与自然灵性和谐。
但随着视角贴近,我发现,比冲浪运动本身更迷人的,是冲浪文化和浪人精神。
生命不息,逐浪不止。我们所理解的运动,于浪人而言,早已是生活方式,是人生。
“我没有把冲浪当运动,它是我生活的一部分。”在和亼乐冲浪俱乐部创始人吴承泽聊冲浪时,他反复对我强调这一点。
冲浪运动起源于夏威夷。在夏威夷原住居民中,冲浪就是一种活法。
接触冲浪以前,吴承泽不爱运动,用他的话说“能躺着就不要坐着”。
十多年前,因为创业走捷径,赔了很多钱,遇见冲浪时,吴承泽正处于人生的低谷期“。当时也养成了一些不好的习惯,还得了抑郁症。” 那段黑暗岁月里,他承受着精神上的折磨,生活也几近堕落。
生活浑浑噩噩,不知所向。当时他的一个好朋友就在三亚后海冲浪,也叫他去試试。
对运动毫无兴趣的他,当听到“冲浪”两个字时,觉得很舒服——蓝天白云之下,广阔无垠的大海上,他可以像武侠科幻片中乘箭而飞的侠者一般,在冲浪板上“飞行”。吴承泽离开成都,寻找灵魂归宿一般去寻找那片海。可以说,是冲浪救赎了他。
他是在一个漆黑夜晚到达三亚后海的。当年的后海还没有今日的热闹,穿过泥泞的土路,两边破旧的烂房子不禁让他怀疑是不是走错了地儿。直到穿过小巷,美丽的大海呈现眼前,“我心里才踏实了一些。”
站了7次,吴承泽才成功在一道浪上站起来。“心里一种莫名的愉悦感出现,好像战胜了一个挑战,跟大自然的能量融合在一起。”10年后他这样回忆自己抓住第一道浪时的感觉。
冲浪是一种什么活法?迎浪而上,无论是在大海中,还是在生活里。
接触冲浪以前,吴承泽对生活和事业最大的迷茫是“钱”。“我做事情,就是为了赚钱,我要赚很多钱。”急功近利让他惨败,生意失败让他对人生也失去乐趣。但冲浪将他从深渊里拉了回来。
“通过冲浪,我明白一个道理,人生从来没有捷径。”无浪时,耐心等待。浪来时,把握浪潮。真正的浪者,大多戒骄戒躁。
吴承泽带着这样的心态,重新回到城市,投资一个项目挣到了钱。2014年,他在后海创办了最早一批冲浪民宿店,亼乐。“亼”,就像一个人站在冲浪板上,他希望更多人能像他一样,通过冲浪获得正向的人生观。
后海成为了他的第二个故乡,10年来,他每个月都会回来冲浪一个礼拜。站在板上,就只专注当下。而每次上岸,他都对未来更加清晰。
不是每个人都可以留在海边,不能割舍的世俗和牵挂将我们拉回城市,但我们依旧可以将冲浪精神或冲浪生活方式融入生活之中。
“不是坐在海里冲浪的人才叫浪人,而是在生命海洋之中不怕困难,勇敢善良的人,才是浪人。”吴承泽说。
2020年后,疫情的影响、网红的到来、媒体的宣传,让静静沉淀了十几年的“中国冲浪第一村”三亚后海村,迅速蹿红。
“三亚后海村,正在成为第二个大理。” 前段时间,某媒体的一篇文章在各个冲浪小群体中转发。三亚后海,中国冲浪者的天堂,在单一镜像下化身乌托邦。
火的仿佛是后海,而不是冲浪运动和冲浪文化。
在网红经济和媒体的片面引导下,“大家变得肆无忌惮地去消费大自然,消费后海,在这个过程中,缺少文化的传播,导致现在来海边的这些人素质极低。沙滩垃圾,夜晚的烟花,这么多年来,后海从来没有像现在如此的脏。”吴承泽说。
“生意变好了,生态变坏了。”吴承泽说。生态变坏,也包括大众对浪人们生活方式的片面讲述。
在介绍浪人生活的文章中,酒精、蹦迪……避世情绪在暗涌,冲浪本身,却被弱化。
Darsea(刘丹)也曾在后海居住过,目前搬到了距离后海一小时车程的另一个著名冲浪胜地,日月湾。她已经在这里生活了14年,见证着后海和日月湾从冷清到热爱的改变,人们来来去去,她知道什么样的人才会留下。
她和闺蜜在这里经营着一家健康餐吧——岛屿生活,那是一个承载浪人们生活方式的地方。同时她们也有自己的公司,专门做冲浪有关的活动。生活忙而充实。
“就算我选择很简单地生活,但是我没有停止成长。很多人做着好的工作,拿着很高的工资,但是他的灵魂已经死去了,他根本没有在成长,他的身体也没有跟上金钱的步伐。”Darsea说。
带着智慧去生活,同时在冲浪文化中汲取更深的智慧。你以为这些浪人逃离城市,沉溺乌托邦,过着“不务正业”的生活。但实际上,他们能享受站在浪尖上的美妙感觉,也能回到陆地踏实生活。
清晨是Darsea每日固定运动时间,如果不做瑜伽,9点以前她便会去冲浪。浪特别好的时候,为了好好冲浪,她会在前一天将全部工作都安排好。
海边8年,在戒浪不俱乐部工作的小静,身边聚集着和她一样热爱冲浪生活方式的姐妹们。
这是一群非常自律的姑娘,她们早起瑜伽、锻炼,有浪的时候在最冷的天也要早起,冲浪之余都有各自的小事业“。大家不是为了自律而自律,这是她们享受的生活状态。”
只是,这些人不会让自己被忙碌的生活吞噬掉,大家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总会给自己留出冲浪的时间。
“冲完浪后,精神才会更饱满,做事才会优秀。”小静说。
冲浪是夏威夷群岛波利尼西亚人的一项古老文化。
在那时,只有部落的酋长才能使用由最好的树木制造出的最好冲浪板,酋长往往是部落中技术最好的驾浪者。
欧洲人最早目击冲浪,是1767 年由Dolphin的船员在大溪地所记录。之后James King中尉曾于1779年在库克船长死亡时,在他的日志中发现记载了冲浪艺术。
冲浪生在夏威夷,盛于澳大利亚。1912年,在奥运会游泳冠军美国夏威夷人哈哈摩库的大力提倡下,冲浪运动才在美国的加利福尼亚推广开来,后来一直流行于夏威夷、北美、秘鲁、澳大利亚和南非。
但实际上,在我国南宋时期,就有着世界最早的" 冲浪人"——钱塘江弄潮儿。
“弄潮儿向涛而立,手把红旗旗不湿。”潮水来的时候,弄潮的人赤身裸体,手持红旗或彩旗,在潮头踏浪戏水。
现代的冲浪运动来到中国,也有很久,但被大众关注,仅是近十余年的事情。
2004年时,著名环球旅行探险家、纪录片导演谷岳把在美国的工作辞掉,开始背包旅行。在澳洲东海岸,他接触并爱上了冲浪运动。
那时,在国外冲浪的中国人十分少。2008年,他在海南待了两周,“当年在海滩上遇到的,也鲜有中国人,大多是澳洲来中国教授英语,或在广东上班的外国人。”谷岳说。
直到2010年,首届中国海南万宁国际冲浪节举办。又过10年,2020年12月7日,国际奥委会同意将冲浪列为2024年巴黎奥运会正式比赛项目。如今在海南、青岛、深圳的海岸线上,可见不少手拿冲浪板的爱好者。曾经边缘化的运动,开始逐渐走进人们生活。
中国拥有着绵延万里的海岸线,但冲浪文化却并不存在于中国传统文化基因中。“要发展冲浪文化,先让人们走向海滩。”浪人们这样呼吁。
2020年,谷岳在海南接连举办了6期冲浪瑜伽营,基本上都是3天的行程,今年仍在继续。“随着海南冲浪的成长,现在很多所谓的冲浪教练,在人数拥挤并且不安全的海域里教课。我们会选择和海南顶级的冲浪教练合作,选择的海域冲浪的人数也少,更安全。”他说。
亼樂冲浪俱乐部创始人吴承泽也在积极向身边人推广着冲浪文化。
他自己曾从冲浪中获益,走出精神阴霾。这些年他也见证着新浪人们如何通过冲浪产生变化。“有些人,之前不敢追求梦想,冲浪之后,他会觉得我要去勇敢追求。人生观会改变。”
从去年开始,亼乐冲浪俱乐部在很多城市,都会举办线下的冲浪推广活动。在现场,他们会播放冲浪纪录片,讲讲冲浪故事,以及浪人们在国内发生的一些趣事。
一块板,一群人,一片海。浪人们从他们选择的运动生活方式中,汲取着生命能量。
Darsea从小生活在一个离海很远的小山城,在那里,人们一般不会学游泳,大海对于他们而言,意味着危险。
Darsea是刘丹为自己取的英文名,代表她另一种生活状态。
在Darsea很小时,父母便送她去学舞蹈。“他们期望我当一名舞蹈老师,然后住在恩施,成家立业,过上幸福的生活。”Darsea说。
19岁时,她第一次见到大海,很震撼,她就知道她的灵魂和心都是属于大海的。后来,她来到后海,爱上冲浪,直到现在。舞蹈与冲浪,都是她获得能量和感知生命的方式,浪潮和音乐声中,她会绝对专注。
她说,冲浪带给她最大的财富就是:智慧。“大海像是我的学校,打开了我的新世界。它又像是一个导航仪,让我找到人生的方向。"
结识冲浪后的吴承泽,迈过人生的低谷。他以前是一个“柔软的小胖子”,从不运动。10年前第一次从后海冲浪回来后,他就走进了健身房。“在城市里面就只有靠运动锻炼,让自己体能增强上去,这样回到海里面时,才能驾驭那道浪。”
现在的他,人瘦了,也精神了,日常作息非常规律。他说,冲浪的文化,就是通过改变,让人和这个世界变得更美好。
因为冲浪的热情,谷岳当年在夏威夷边打工边冲浪半年,还去了近10个国家去冲浪。
“不像全年生活在海南的人,现在我追求的是一种冲浪生活。”每年他都用1~2 个月时间当一个digitalnomad(数字游民),半天在coworking咖啡厅网上工作半天去冲浪。
他觉得这种生活方式,让他找到了现实生活和理想生活的平衡。
小静在来后海之前,是在深圳做酒店文职的工作,压力不大,却一直因为不知道自己要什么而迷茫着。有一段时间,她无法把工作和生活分开,弄得自己很混乱,也很抵触。
而现在,她在晚上收到工作消息一般也不会回复,有时候会说,“明天回复你哦。”有时候朋友也会在群里帮她回复:“小静应该下海了,等她上岸会回复你的。”
她珍惜每一个可以冲浪的机会,珍惜海浪,享受和浪友们一起冲浪、一起落水、一起进步的感觉。他们经常说:“Onlywe know the feeling.” 。
她已经在海边生活8年,“我的朋友、我的圈子、我的热爱,我的事业,我的生活就全部都是这些。”
冲浪,就是不灭的热爱和豁达,浪人们因为相聚而兴奋,因为大海而感恩。
正如小静所说:“我觉得冲浪的生活,只不过是万千生活中的一种;它没有特别好,也没有特别坏。”
是的,可以不是冲浪,但我仍希望你选择一种运动参与其中,坚持热爱,让它成为你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