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赵瑜莎 邢晓婧 陈茜 陈青青 杨昆仪 胡雨薇 本报特约记者 罗晓汀 王会聪
编者的话:6月的一个工作日,凌晨2时,《环球时报》记者来到北京天安门广场采访。前来观看升旗的人已排起长队,其中大多数是年轻人。几名北京大学生说,他们想在中国共产党迎来百年华诞之际看一次升旗。这个场景是如今红色情结扎根于中国年轻一代中的一个缩影。从参观红色圣地,到观看主旋律影视作品,再到玩沉浸类角色扮演游戏,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及其领导人物、革命先驱的故事对年轻人的吸引力越来越大。中共中央组织部昨日发布的数据显示,从2020年1月1日至2021年6月5日,共发展党员473.9万名,其中35岁及以下党员382.4万名,占80.7%。北京大学教授张颐武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红色情结本质上是年轻人对党和国家的认同感与信念感。
看电视剧,参观红色圣地,玩剧本杀……
了解革命先驱故事,“内心受到震动”
最近一段时间,《觉醒年代》《叛逆者》等主旋律电视剧受到年轻人的热捧。数据显示,《觉醒年代》第一天播出前两集的收视率就达到1.504%,平均收视率为1.290%,若是在去年,这一成绩已能排进前20位。另外,近期播出的《大浪淘沙》《理想照耀中国》等剧集也都获得不错的市场热度和话题讨论度。
年轻人追红剧,到底在追什么?综合各平台的讨论话题可以发现,角色塑造的还原程度、一些感人的情节以及其中传递的精神是年轻人“点赞”的关键。有剧评人认为,主旋律剧集并非今年才火起来,比如《恰同学少年》也曾口碑爆棚。传递主流价值观和拥抱“年轻人市场”从来都不对立。
在主旋律电视剧的弹幕上,经常能看到有年轻人说,平常追偶像剧都是用两倍速,但看这些主旋律剧集连片头和片尾都不想跳过。年轻观众也在制造新的金句。很多人在网上催《觉醒年代》出续集后,一些短评在哔哩哔哩(以下简称B站)和豆瓣火了起来,比如“你现在的幸福生活就是续集”。不少B站用户还会做此类电视剧的二改视频,进行正向改编,这吸引了更多年轻人关注这些影视作品。有网民说,很多人以为B站的用户就爱好“宅”文化内容,其实,他们注重的是信息量大、优质和可供讨论的内容,主旋律剧集正具备这些元素。
24岁的小琴看了《觉醒年代》后,就到单位的党支部询问入党流程。她还请了年假,专程从湖南来到北京观看升旗仪式,因为想要“到现场向党和国家致敬”。“这部电视剧让历史活了过来。”她对《环球时报》记者说。
随着红色电视剧大受欢迎,一些观众正以新的方式向革命先烈致敬。最近,在陈延年的墓前会出现炒煳的瓜子,陈乔年的墓前则摆放着苹果,这些都出自《觉醒年代》的情节。
红色旅游也正在国内掀起新一轮热潮。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5月报道引述分析人士的话说,过去,中国红色景点的访客主要是政府官员和学生,红色旅游以教育功能为主,现在,越来越多前去参观的游客并非是“被要求去的,而是自愿的”。
CNN称,中国红色旅客正呈年轻化趋势。有旅游网站的数据显示,在五一期间,搜索和预订红色旅游的用户中有40%是21岁至30岁的年轻人。在邓小平故居从事导游工作的张女士表示,她刚开始在这里工作时,大多数年轻访客只是看看展品,如今,很多人都会雇用导游,并且对邓小平的个人事迹显示出极大的兴趣。CNN说,更好的设施与服务、富有创意的纪念品以及技术的应用可能有助于红色景点吸引年轻人,但不少人认为,主要原因在于这代中国年轻人强烈的国家自豪感。
近日,《环球时报》记者分几路前往国内多个城市的红色圣地采访时也遇到很多年轻人。在重庆渣滓洞,一名20岁的大学生党员对记者说,看到陈列的老虎凳、铁锤等刑具,她不禁感到“肝颤”,“尤其我是个女孩子,了解到那些和我年龄差
不多的女性党员受尽折磨后牺牲,会觉得很痛心”。在红岩革命纪念馆,重庆科技学院的大二学生杨建林对《环球时报》记者说,他此前在写入党申请书时,更多是基于一种“从众”心态,但在深入了解党的历史后,是真的被革命先驱的无私精神折服,希望自己能像他们一样。
“了解革命先驱的故事时,我们的内心会受到震动。当我们这代年轻人想着要躲避压力时要想到,曾经有一群人为了国家的未来而真正地倒了下去。”参观刘胡兰纪念馆的小吴对记者说。
除了看主旋律电视剧、参观红色圣地,年轻人也正通过其他新颖的方式加深对党的认识。来自上海的黄女士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她体验过一个剧本杀游戏,故事背景是1948年12月的天津,当时是解放战争平津战役时期。“我们扮演着历史中的角色,从他们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做出抉择,感觉自己和历史的距离一下子拉近了。”黄女士说,游戏尾声还设置了入党宣誓的环节,“具体场景是,我们作为地下党员终于迎来曙光,因此念着入党誓词特别感动,真的能体会到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终生的决心”。▲
红色主题视频收获上亿点赞
中共对年轻人的宣传更具吸引力
如今,中国共产党对年轻人的宣传也比以前更有说服力和吸引力。共青团在微博、B站和知乎上的粉丝就分别达到1611万、838万和105万。团中央新媒体中心编辑程远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共青团在20多个平台都开设了自己的官方账号,同时还会有一些活动,比如直播、一些主题团课队课的学习活动等。
程远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在微博上,共青团紧跟时事热点,在重大事件上发声,希望能够引导年轻人客观理性地思考。与此同时,他们也会设计话题来进行宣传,比如近期开展了一项“我和党旗同框”的征集活动。而B站最大的特色是年轻群体非常集中,因此共青团会采取针对性的宣传措施,比如用动画片的形式来展现党史内容。“现在年轻一代在接受党的知识时,更希望输出者像朋友一样,以讲故事的形式告诉他们,而不是自己以一个‘学生的姿态,去学习和掌握党史的知识。”
西方媒体也关注到这一现象。美国《华尔街日报》报道称,北京的大一新生潘博瑞(音)表示,他正被这些能“塑造下一代中国人的思维”的动画片所吸引,许多人都认为它们比传统新闻报道更容易被吸纳、接受。文章说,内蒙古大学的一名研究生分析了中国共青团在2018年3月至2020年3月发布的541个视频,发现这些主要专注于爱国和爱党内容的视频吸引了1.3亿个点赞,其中一些视频的评论量超过10万。
程远表示,从共青团制作的新媒体产品的反馈来看,现在年轻人对1921年建党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这段历史非常感兴趣。在那段时间,很多共产党革命先驱也是一群青年,其中一些人的家庭条件不错,但却依然选择抛头颅洒热血。现在的年轻人面临很多选择,当他们看到跟自己处于同一年龄段的革命先驱当初毅然决然地选择为国家而奋斗时,就很可能被打动。
中国共产党的创立与发展离不开年轻人的参与。中组部的数据显示,中国共产党党员总共9514.8万名,其中40岁以下党员逾3306万名。香港《南华早报》5月刊文说,中共对于学生群体的重视可以追溯至1910年代的反帝国主义政治运动。1919年的五四运动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上世纪20年代,社会主义青年团在中国的主要城市成立,组织学生和年轻工人学习马克思主义,以及参加革命活动,这些社会主义青年团后来发展成为中国共青团。1921年参加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13名代表的平均年龄是28岁,包括当时同样是28岁的毛泽东。
“当我深入了解中国近代史后,决定加入共产党。”27岁的曾晴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在那样一个看不到光亮的年代,一群人为了找到适合中国的道路,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我认为,在这种伟大的爱国情怀下建立的党,对年轻人永远具有吸引力。”
现年30多岁的程稞也经常学习党史。“只有了解党的历史,才能知道一个根本问题: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要去哪里。只有对党有着准确、深入的认识,我们才能够经受得住外部影响、甚至是诱惑,尤其在一个变化如此迅速的时代。”他对《环球时报》记者说。▲
年轻人眼中,中国共产党是一座“灯塔”
红色情结本质上是认同感与信念感
“和父辈相比,如今越来越多的中国年轻人有着丰富的国际交流经验,早早见识过外面的世界,但发现‘外国的月亮并没有更圆。”北京大学教授张颐武对《环球时报》记者说。
现年34岁的刘波(化名)曾先后在法国和美国留学,4年前,他拒绝国外知名公司的邀请,选择回国在一所高校任职。“国内拥有更大的舞台,更能学以致用,相关政策也给予青年科研人员强大的支持保障。”刘波说,另一方面,在国内生活能给他足够的“安全感”,“在法国,抢劫案频繁发生,在美国,我晚上6点以后都尽量不出门”。
刘波告诉记者,在法国,他身边有很多年轻的党员,他们成立了海外党支部,组织读书会等各种活动。现在,这些同学陆续回到国内,在各行各业贡献自己的力量。在他看来,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就在于能够将全国上下拧成一股力量做成一件事,“不像法国议会,总在辩论,但经常什么也做不了。在国外生活多年,越是了解他们的情况,越是热爱自己的国家”。
“年轻人的红色情结本质上就是对党和国家的认同感和信念感。”张颐武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我们党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中国社会发展取得的成绩让年轻人看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力量,看到我们的制度优势以及未来发展的路径和方向。”他表示,若是从个体角度来看,中国年轻人想要实现自我价值,也必须依靠中国社会。“现如今,无论是物质层面还是社会整体的精神层面,中国都达到了很高的标准。当年轻人有了对党和国家的认同感和信念感,加入其中成为一名党员就是自然而然的选择。”
今年年初,25岁的罗宁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她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她的父亲是去年武汉第一批加入一线抗疫工作的党员,是他激励了自己加入中国共产党。“从小到大,我经常听到‘党员先上这句话,但一直没有太深刻的感受。直到去年疫情暴发时,我亲眼看到父亲和其他众多党员冒着生命危险兑现为人民服务的承诺,内心受到很大触动。我也想成为在危难时期能够第一个站出来的人。”
中组部的数据显示,从2020年1月1日至2021年6月5日,共发展党员473.9万名,其中35岁及以下党员382.4万名,占80.7%。“可以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防疫战给现在的年轻人上了生动的一课。”
重庆市委党校教授苏伟对《环球时报》记者说,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的态度,同西方政党在抗疫中持续内斗、将公共卫生问题政治化的自私做法形成鲜明对比。
许多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的年轻党员表示,在他们眼中,中国共产党是一座“灯塔”,指引他们成为更好的人。“党让我知道自己前进的方向。”曾晴说,“党是一个有着高标准、高要求的组织,而人们也会对其成员有很高的要求、更多的期待。”
这一代中国年轻人成长于国家经济高速发展时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承载着国家未来的同时,也经常被描述成是“被宠坏的一代”。“有时候我也会想,我们这一代娇生惯养的90后能否为国家做些什么。如果有一天爆发战争,我们能否有革命先烈的勇气去战斗。”君一笑对《环球时报》记者说,她最近去了牺牲于中印加勒万河谷冲突事件的烈士王焯冉的墓地,站在那里,内心久违的澎湃令她确信,虽然现在的生活很安逸,但中国年轻人的血性一直都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