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怀福
(新疆风能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0)
英国科学哲学家卡尔·波普尔(Karl Popper,1902 — 1994)认为,知识是通过猜想(Conjecture)和反驳(Refutation)而进步的[4]。古希腊哲学家 柏拉图(Plato,427 B.C —347 B.C)主张通过学习几何,可以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原本》(Elements)是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Euclid,325 BC—265 BC)所著,它是一部古典几何的奠基之作,开创了数学公理化体系结构,构建出一座演绎几何的宏伟大厦[1]。我国明代数学家徐光启将欧氏《原本》译成中文后,并定名为《几何原本》,沿用至今。
公元前五世纪,在古希腊雅典城内诞生一个“巧辩学派”(Sophist,又称为智人学派,或诡辩学派),该学派提出了『尺规构图』的三大几何问题,即三等分角、倍立方体和化圆为方等。尺规构图(Straightedge and Compass Constructions,又译为尺规作图)是由古希腊数学家伊诺皮迪斯(Oenopides of Chios,约 490 B.C—420 B.C)最先提出来的,后来在《几何原本》中用公设的形式固化下来,于是,尺规构图就成为希腊古典几何的金科玉律。将现实中的尺规构图问题抽象为数学上的约定,称之为尺规构图公法。
在三大几何难题提出后的两千余年中,曾有众多的尝试,但没有人能够给出严格的答案。随着十九世纪群论的发展,德国数学家林德曼(Lindemann,1852—1939)和·克莱茵(F·Kiein,1849—1925)分别证明了三大几何难题用尺规构图的不可能性。从代数的角度来看,好像彻底解决了这些悬案[3]。但从不同的视角来看,这些问题也许能得到不同的答案,在下一节提供一种新的倍立方体尺规作图方法,将为您打开一扇几何思维之窗。
倍立方体问题的完整叙述如下。
假设任意给定一个线段(a),是否能够通过尺规构图,在有限次内作出另一个线段(b),使以该线段(b)为边长的立方体的体积是以给定线段(a)为边长的立方体的体积的2倍(即b3=2a3)?
英国数学家怀特海(Alfred North Whitehead,1861—1947)指出,获取知识的前提是不受知识的束缚[5]。倍立方体(Doubling the Cube)是一个非常古老的几何问题。虽然,德国数学家林德曼(Lindemann)和克莱茵(F·Kiein)证明了三大几何难题用尺规构图的不可能性。但是,如果换个视角来描述『倍立方体』问题,就会得到不同的结果。
转换一下思维视角,倍立方体问题新的叙述如下。
如果将给定线段的长度设为单位长度1(即a=1),则倍立方问题就转化成,作出一个长度为(即b=1+x)的线段,使得(1+x)3=2方程成立,则倍立方体问题就能得到解决。
已知:以单位长度为边长的立方体。
求作:作一新立方体的体积是已知立方体的2倍。
作图:见2.2节。
证明:见2.3节。
根据前面有关倍立方体问题新的叙述方法,将(1+x)3=2方程再转换一下形式,就能得到期望的结果。
倍立方体之新解法思路概述如下:
再将[式①]左边展开,得到下式:
1+3sinφ+3sin2φ+sin3φ=2,简化后得:
然后,将[式②]整理后得到下式:
从[式③]得到的启发:关键是通过尺规构图找到满足[式③]的角度φ(此φ可称之为倍立方体角),通过降维思考,倍立方体问题就能得到完满解决。
倍立方体尺规构图步骤列示如下。
第一步,以[点O]作为中心点,分别作[横轴OX]和[纵轴OY](公设I.1[1])(见图2.2.1)。
第二步,取给定的长度(或合适的长度)OA作为[单位一](定义VII.1[1])。用该[单位一]作为圆的半径,作[单位圆ABC](公设I.3[1])(见图2.2.1),其中:点O为单位圆ABC的圆心(定义I.16)。
第三步,以[点O]为圆心,取OA的2倍长度OD(公理 I.2[1])作为圆的半径,作[圆DEF](公设I.3[1])(见图2.2.1)。
图2.2.1 ∠DOG= φ(倍立方体角)
第四步,连接F、D两点,作一斜线FD(公设I.1[1])与[横轴OX]相交于[点H],该直线延长后与[圆DEF]相交于[点D](见图2.2.1)。
第五步,连接O、D两点,作一斜线OD(公设I.1[1])(见图2.2.1)。第六步(可选,供证明时使用),经过[横轴OX]外的D点,作[垂线DG](命题I.12[1]),并与[横轴OX]相交于[点G](见图 2.2.1)。
第七步,过[横轴OX]上的[点H],作垂线MH(命题I.11[1]),与斜线OD相交于[点M](见图2.2.1)。
第八步,以[点O]为圆心,以长度OM作为圆的半径,作[圆MNL](公设I.3[1]),并与[纵轴]分别相交于[点N]和[点L](见图2.2.1)。
第九步,过[点N]作一与[横轴]平行的平行线NJ(命题 I.31[1]),并与[圆DEF]相交于[点J](见图2.2.1)。
第十步,连接O、J两点,作一斜线OJ(公设I.1[1]),使得角JOG与角DHG相等(命题I.23)(见图2.2.1)。
第十一步,连接L、M两点,作一斜线LM(公设I.1[1])与[横轴OX]相交于[点I](见图2.2.1)。
第十二步,过[横轴OX]上的[点I],作垂线PI(命题I.11[1]),与斜线OD相交于[点P](见图2.2.1)。
第十三步,以[点O]为圆心,以长度OP作为圆的半径,作[圆PQR](公设 I.3[1]),并与[纵轴]分别相交于[点Q]和[点R](见图2.2.1)。
第十四步,连接P、R两点,作一斜线PR(公设I.1[1])与[横轴OX]相交于[点K](见图2.2.1)。
第十五步(可选,供证明时使用),过[横轴OX]上的[点K],作垂线AK(命题I.11[1]),与斜线OD相交于[点A](见图2.2.1)。
第十六步,以长度OP为边,作一正六边形(即立方体)(定义XI.25[1])。该立方体之体积等于以长度OA为边的立方体之体积的2倍。
至此,完成『倍立方体』作图步骤,在下一节可以看到证明过程。作完(Q.E.F)
如果说点、线、面是“欧氏几何”之基本要素,那么圆则是开启几何世界宝库之密钥,圆也是最完满和最具魔力的图形。
通过尺规构图,找到倍立方体角φ后,就能完成倍立方体作图任务。在本小节,给出证明“第2.2节”倍立方体尺规构图操作的正确性。
为了方便演算,假设:
(1)角∠DOG值记为φ,即∠DOG=φ。
(2)角∠DHG值记为θ,即∠DHG=θ,经简单推算得到:
θ=(π/4+φ/2)。
首先,在[图2.2.1]中,根据“对顶角相等”(命题I.15[1]),得到:
∠OHF=∠DHG=θ。
在直角三角形△FOH中,得到:
∠OFH=π/2﹣∠OHF=π/2﹣θ。
在[圆DEF]中,由OD=OF(定义I.15[1]),得到三角形△DOF 是等腰三角形(定义I.20[1])。根据“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相等”(命题I.5[1]),得到:
∠ODF=∠OFD,等价于:
∠ODH=∠OFH =π/2﹣θ。
由[图2.2.1]得知,∠DOH=∠DOG=φ。
而且,角∠DHG是三角形△DOH的一个外角,根据“三角形一个外角等于两个内角和”(命题I.32[1]),得到:
∠DHG=∠DOH+∠ODH,即:
θ=φ+(π/2﹣θ),化简后得到:
θ=π/4 +φ/2。
根据三角函数加法公式,由sinθ=sin(π/4+φ/2),得到:
sinθ=sin(π/4)cos(φ/2)+cos(π/4)sin(φ/2),即:
sinθ=(cos(φ/2)+sin(φ/2))/(√(2)),等式两边取平方,推得:
详细证明步骤列示如下:
第一步,参看[图2.2.1],在三角形△DMH中:
∠MDH=∠ODH=π/2﹣θ=π/4-φ/2,以及:
∠MHD=π/2﹣∠DHG=π/2﹣θ=π/4–φ/2,得到:
∠MHD=∠MDH。
根据“等角对等边”(命题 I.6[1]),得到:
MD=MH。
在[图2.2.1]中,有MD=OD﹣OM,和MH=OM×sinφ,代入上式得到:
OD﹣OM=OM×sinφ,
根据“第2.2节第三步”操作得到,OD 是[圆DEF]的半径,即:
OD=2,代入上式得到:
2﹣OM=OM×sinφ,化简后得到:
第二步,根据“第2.2节第十步”操作得到,角∠JOG与角∠DHG相等,即:
∠JOG=∠DHG=θ。
在[图2.2.1]中,有:
OJ×sinθ=ON,
由于,ON是[圆MNL]的半径,有ON=OM(定义I.15[1]),得到:
OJ×sinθ = OM。
再根据“第2.2节第三步”操作,得到OJ=OD=2(定义I.15[1]),并将[式②]代入上式,得到:
2sinθ=2/(1+sinφ),化简后得到:
sinθ=1/(1+sinφ),两边取平方,得到:
sin2θ=[1/(1+sinφ)]2,
再将[式①]代入上式,得到:
(1+sinφ)/2=[1/(1+sinφ)]2,化简后得到:
此处说明,该角φ对应“第2.1节”中描述的倍立方体角。
第三步,在[图2.2.1]中,由“第2.2节第六步、第十二步、第十五步”操作得知,根据“若两角对应相等(或三个角分别对应相等),则两个三角形相似”判定定理得到:直角三角形Rt△DOG、Rt△MOH、Rt△POI、Rt△AOK彼此相似,即:
△DOG∽△MOH∽△POI∽△AOK。
根据“相似三角形对应边成比例”,则有:
DG:MH=OG:OH OD:OM=OH:OI=MH:PI,
由DG:MH=MH:PI,得到:
类似地,MH:PI=OH:OI=OM:OP=OI:OK=PI:AK,
由MH:PI=PI:AK,得到:
PI2=MH×AK,
将上式代入[式④],得到:
转换[式⑤],得到:
第四步,在[图2.2.1]中,根据“第2.2节第七步”操作,得到:
MH=OM×sinφ,
并将[式②]代入上式,得到:
MH=OM×sinφ=2sinφ/(1+sinφ),
DG=OD×sinφ=2sinφ,
分别将MH和DG代入[式⑥],得到:
AK=[2sinφ/(1+sinφ)]3/(2sinφ)2,即:
AK=2sinφ)/(1+sinφ)3
再将[式③]代入上式,得到:
AK=(2sinφ)/2,化简后得到:
AK=sinφ。
此处说明,[点A]就是斜线OD与[单位圆ABC]的相交点。
第五步,在[图2.2.1]中,根据“第2.2节第十一步”操作,得知OM和OL均是[圆MNL]的半径,得到:OM=OL(定义I.15[1]),故三角形△MOL是等腰三角形(定义I.20[1])。根据“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相等”(命题I.5[1]),得到:
∠OML=∠OLM。
经过简单推算,得到:
∠MIH=(π/4+φ/2),等价于:
∠MIH=∠DHG=θ。
根据“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的判定定理(命题I.28[1])得到:
LM与FD平行,即:
LM//FD。
类似地,通过递推也能得到:
∠PKI=(π/4+φ/2),等价于:
∠PKI=∠MIH=∠DHG=θ,
类似得到RP与LM和FD平行(命题I.28[1]),即:
RP//LM//FD。
由于,∠OPR=∠ORP=π/2﹣∠PKI,
∠OPR=π/2﹣(π/4+φ/2),即:
∠OPR=π/4﹣φ/2。
而,∠AKP=π/2﹣∠PKI,同样得到:
∠AKP=π/4﹣φ/2。
由此得到,三角形△PAK是等腰三角形,即:
AP=A=sinφ。
第六步,根据“第 2.2 节 第二步”操作,得到OA是[单位圆ABC]半径,即:
OA = 1。
在[图2.2.1]中,有 OP = OA + AP,即:
OP = 1+sinφ。
由此得到,以长度OP(即 1+sinφ)为边作一正六边形(即立方体),其体积正好等于以单位长度OA为边的立方体体积的两倍。
故“第 2.2 节”操作正确性已得到证明。
证完(Q.E.D)
英国哲学家怀特海(Whitehead)认为,我们的知识体系应该保持开放[5]。在欧几里得几何空间里,直线和圆形是最基本、最完美的几何图形;而在易经思维世界,方形和圆形才是最完美的图形,也是最基本的抽象思维信元。本文汲取了东西方伟人们的卓越智慧和思想[2],通过体悟、领悟和觉悟等三个层次的深度修炼达到一个全新的思维境界。
现仍传世的《欧几里得几何原本》(Euclid’s Elements)震撼我们的精神世界和滋润我们的心灵已有两千多年了。在古希腊雅典“巧辩学派”提出尺规构图的三大几何问题后,激活众多数学和几何天才们的智慧源泉,完善了几何演绎体系,牢固了几何神殿之基础。
如果说点、线、面是欧氏几何之基本要素,那么圆则是开启几何世界宝库之密钥。圆也是最具魔力和最完美的图形。在本文中提供的倍立方体之新解法打开了几何世界的一扇窗,打破了代数方法在几何世界的垄断地位,在追求真理的路途中充分放飞了思维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传统的几何方法焕发了新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