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鹏宇, 高志峰, 徐家红, 郭阿妮
(忻州师范学院,山西 忻州 034000)
作为旅游开发及活动依托的基础,旅游景观承担着吸引客流的重要责任。旅游景观是否具有吸引力,是游客出游决策的主要指标。如何精准挖掘游客景观偏好,并加以分析归类、投入旅游地营销方案的应用中,是许多学者关注的问题。
当前,关于旅游景观偏好特征的研究较少,贾亦琦基于景观偏好视角探讨摄影旅游者的景观偏好和行为取向[1];郑雁基于旅游偏好理论、态度理论和动机理论,构建森林度假旅游偏好形成机制模型[2];吴宝清等基于游记照片,分析巴丹吉林沙漠旅游者景观偏好特征[3-4];许春晓和成锦采用照片色彩分析技术,分析凤凰古城旅游景观偏好层次结构[5]。自愿拍摄法、文本分析法、照相指数等[6-10]是文献中旅游照片常用的研究方法,旅游照片的取景方式及构图是旅游者了解、认识和记录目的地的过程。旅游照片反映了生理体验与心理状态之间强烈的联系,从体验到具身体验认知,隐含旅游者对核心吸引物的关注度,可用以剖析其景观偏好。同时伴随着新媒体技术手段的嵌入,旅游者修改照片以达到自己的预期。照片既是旅游者对景观客体的记录,也是旅游者作为审美主体自主选择的结果。
目前,对五台山旅游景观偏好特征的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和网络文本法[11-15],而基于游记照片色彩分析对五台山旅游景观偏好的研究未见报道。不同的色彩环境揭示拍摄者不同的情绪与心境,展示不同的个人色彩氛围偏好,这一因素对景观偏好的影响不容忽视。本文拟以色彩相关分析为主,建立照片内容—色彩—景观偏好的关联,为五台山旅游精准营销提供参考。
本文将网络文字和图片资料作为研究分析景观偏好的素材,选取山西省忻州五台山为案例地。使用颜色分析作为技术手段,结合旅游相片和相应行程记录。参考RGB颜色标准,并建立照片颜色和风景内容之间的对应关系。在此基础上,按照色彩频率与游客偏好正相关的原则,建立色彩层次结构,将有机结合色彩与景观的潜在联系,分析游客的景观偏好。
景观偏好的中心度。使用内容分析法,分析景观—色彩之间存在的对应关系。应用社会网络分析法,网络节点对应不同相片的不同色相因子,节点纽带则对应同照片中的不同色彩组合。就景观偏好的中心度而言,越高的节点中心值意味着越大的色彩权重。本文联合核心/边缘分析方法,通过计算节点的点度中心度、特征值中心度数据,评定不同色彩因子在网络体系中所处何种地位。
五台山是世界五大佛教圣地之一,居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首。丰富多样的生态资源和源远流长的文化遗存,让五台山成为驰名中外的佛教名山、文化名山、古建名山、生态名山、避暑名山、爱国名山,曾先后荣膺首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国家5A级旅游景区,以及世界文化景观遗产。
2010年至今,马蜂窝旅游网经大量旅行者自主讨论、心得分享,其社区中的旅游攻略获得了不间断的丰富和完善,成为年轻一代首选的“旅游神器”。6万多个全球旅游目的地,60万个细分目的地新玩法,7.6亿次攻略下载,共享图片质量较高。使用“五台山”和“灵鹫峰”等关键词,搜索马蜂窝旅游网上的旅行记录,同时考虑网站的选择性推送和旅游内容的更新。搜索时间为2018年4月至2019年4月,选择了50篇内容完整、说明详实可信的旅行游记。收集分析旅游作者的个人资料,文本作者男女占比约为6:4,客流来源符合五台山客源市场,主要分布在上海、石家庄、天津、沈阳、哈尔滨、陕西、北京。本文分析素材取自这些作者的旅行笔记及相关照片。相片筛选原则:一是相片有对应的字数内容充足的文字描述,以体现拍摄时积极的心境;二是相片内景观主体清晰,可以反映其中的景观与色彩取向;三是舍去内容重复和拼接的照片。最后获得673张旅行相片,编号后作为基础资料。
色彩分析类目的构建。基础的色彩分类一般分为非彩色与彩色两大类[16-20],非彩色包括黑、白、灰三色。相比大量复合色调,红、橙、黄、绿、青、蓝和紫只有7种颜色,是单色,每种颜色都具有特定的符号意义。彩色图像认知研究将颜色分为橙、黄、蓝、紫、红、棕、灰、白和黑色。本文在色彩分析类目构建中选择红、橙、黄、绿、青、蓝、紫七单色,外加棕、灰、白、黑4种非彩色,共计11种颜色,形成本文分析所需的颜色分析类目。
色彩—景观对应关系。采取Color Schemer Studio取色器为旅行照片着色,读取颜色RGB值,通过计算机数据分析,减少主观角度对分类颜色造成的影响,提高分类准确度。总的操作流程是:第一步,在每张照片的适当位置各放置5个颜色选取点,运行随机生成颜色拣选方案并适配主体景观,预处理后获得颜色选取点共计3365个。第二步,对照RGB颜色对照表,归置各点颜色类别,即内容分析法的编码处理。例如,颜色拾取点的RGB值是79、148和205,并且在RGB颜色比较表中命名为“蓝2”。部分旅游相片后期对色彩进行了适当处理,也属于游客期待的景观色彩,能代表游客的审美取向。
旅游相片的颜色较大程度反映了特定景观的特征,透露出游客的色彩审美取向。逐张分析素材的673张照片,比较色彩类别与景观内容,定义颜色的象征意义并建立颜色、景观和象征意义之间的对应关系,见表1。以旅游相片中的白色部分举例,对存在白色元素的177张相片进行景观分析,照片中的白色景观包括:白云,白云变幻莫测,天空一碧如洗,给人一种清新、明净的意境;大白塔,五台山的地标,也是塔院寺主景,具有非常浓厚的佛教气息;通往菩萨顶的石梯带,给人一种神圣纯净的意境。综合考虑色彩元素、象征意义和代表性景观的相应元素,可概括为对白色元素的偏好象征游客对纯净、明净、直接、单纯一类情感的审美取向。
采取社会网络分析法,选用Ucinet计算模块,对颜色进行特征值与点度中心度的计算及整理,使用矩阵转换法,将素材提供3365个取色点更新为色素编码表后进一步对应处理,将核心/边缘模块投入对应分析,最终生成颜色间共现联系表,以此探求游客景观偏好在五台山景区的特点体现。
选取的11种颜色中,灰色的特征值中心度与点度中心度列在首位,绿、黄、蓝色紧随其后。通过分析可知这几种单色位于网络核心层,其余颜色包括红、棕、黑、白、青、橙和紫色,包含在彩色网络的边缘层中。表2反映游客景观偏好特征:首先,五台山石刻、石台梯、石雕、牌坊代表的灰色古建筑群成为旅游照片的核心色彩;其次,五台山是生态名山,在游览者拍摄的照片中绿色出镜率较高,成为摄影的主要色彩之一;最后,五台山天空蓝得纯粹,这片蓝在华北屋脊上将世间最美的蓝色演绎到极致,每一位来过的游客都为之赞叹。
由矩阵展示的共现频率评断,颜色的共现频率由三个区域构成:共现频率在200以上的第一区,常见的色彩组合有蓝灰、黄灰、绿灰;共现频率在50~200间浮动的第二区,一般包括红绿、白绿、红白、灰红、蓝黄和黄灰等;共现频率低于50的第三区,出现黑红、紫灰、紫青、青黄几类单色组合模式。
观察共现频率在200以上的色彩组合(见表3),可知围绕灰色展开,总体上偏宗教文化类的景观。其中,“灰色+蓝色”“绿色+灰色”勾勒出一幅古寺庙在蓝天绿树怀抱中的画面,散发着浓厚的宗教文化氛围。
在初二(5)班,这个人就是王施凯。而他现在和全年级第一的学生赵明月成了同桌,震惊了初二年级的所有“差生”。
分析矩阵共现频率处于50~200的色彩组合方式(见表4),观察到一些色彩对比较鲜明的画面:“白色+绿色”“白色+青色”等组合方式,景观上大白塔点缀一片绿色植被的画面;“红色+绿色”组合方式,多是绿色植被点缀红色的墙面,“灰色+红色”通常是红墙的古建筑群背景下的画面;“白色+黄色”“黄色+绿色”“蓝色+黄色”“红色+黄色”等组合方式,主要呈现金色庙宇分别在白云、植被、蓝天、红墙衬托下的画面,体现游客对宗教建筑和自然景观的偏好;也有“红色+白色”组合方式,是僧人在仰望大白塔,“黄色+灰色”组合方式,是僧人在前往寺庙的路上,都表现出游览者对五台山人文景观的偏好。
表4 共现频率在50~200的色彩组合及其共现频率
呈现多样化色彩组合的第三个区间矩阵共现频率低于50,见表5。“黑色+红色”呈现的是日出景观;“紫色+青色”“青色+黄色”“紫色+灰色”是三种花:魁蓟、长裂苦苣菜、蓝盆花,体现五台山景观欣赏偏向于个性化。
表5 共现频率在50以下的色彩组合及其共现频率
五台山旅游景观偏好存在着明显的个性联合共性的形式,且有鲜明的层次划分现象,存在三种层次的基底。
以“古朴”为基底的聚焦类景观群。五台山建筑风貌以灰、棕两种基色最具有代表性。五台山自东汉永平年代以来,各朝各代再建的寺庙鳞次栉比。雕塑、石雕、壁画、书法和各种拱门见证了佛教在过去2000年的中国化过程及其在东亚的传播。梵宫琳宇是东亚乃至世界上最大的佛教古建筑群,是五台山美学的核心内容,体现游客的怀旧与依恋。
以“小清新”为基底的喜爱类景观群。五台山台顶植被主要由亚高山草甸和低矮的灌木构成,五台山的天空清澈舒适,云彩、蓝天和绿色的山脉就像一幅画,呈现在每一位游客眼前。一方面,游客前来五台山虔诚朝拜、净化心灵;另一方面,游客摆脱城市的喧嚣,来到五台山这块净地,尽情贴近大自然,拥抱大自然。每篇游记中都晒出清新的五台山,不乏作者对五台山青山绿水蓝天白云大白塔的赞美。
以“多彩”为基底的偏爱类景观群。旅客拍摄的多彩照片是多彩五台山的代表,也是旅游者偏好个性化的体现。红色、白色、黄色、蓝色等相互组合形成色彩鲜明的画面,也是自然地貌与佛教文化融合的佛国胜境景象。50篇游记中,有5篇游记的作者晒出五台山的日出景观,有8篇游记的作者晒出朝圣路上遇见的花花草草,还有游客晒出五台山的星空、草地上的牛,有游客赞美“山峦如浪,云海涌动。旭日东升,霞光万丈,金辉普照”。
合理保护和利用古建筑群,加强祈福旅游产品开发。五台山作为亚洲文殊信仰中心,祈福文化是五台山最重要的核心吸引力,古建筑的保护是一项至关重要的任务。同时,在保护基础上合理开发利用,加强祈福旅游产品开发,推出“供灯传灯祈福法会”等活动,传承历史文化,加强本地服务世界性的转化,让宝贵的文化遗传造福子孙、造福人类。
加强遗产保护,塑造清凉圣境旅游品牌。五台山的天生丽质吸引了不少慕名而来的游客,在保护和旅游经营中存在商业化严重、村落风貌不协调、环境管理相对薄弱等问题。在远期景区规划中,将核心景区范围内政府机构外迁、非核心旅游接待设施外迁,保护世界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塑造清凉圣境旅游品牌。
发展旅游新业态,营造多样化旅游体验氛围。五台山具有丰富的生态和文化资源,成为重要的旅游吸引物。五台山应开发多元旅游主题和项目,大力发展新业态,如开发观光农业、纳凉避暑、休闲养生、水体景观、户外运动项目等,全面满足旅游者多样化消费需求。同时,充分利用色彩心理学理论,开发多彩文创产品,创造多元化体验氛围。
从挖掘照片色彩角度分析五台山旅游景观偏好,丰富了游客行为偏好实践研究。不足体现在:一是在50篇游记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来五台山朝拜的游客,一部分是普通游客,两者出游动机不同,分享照片的角度有所差异;二是受季节、天气、拍摄设备和后期处理图片的影响,照片的色彩会有差异,如大白塔在不同天气及拍摄后期处理下呈现灰白两色,草地也会在不同季节呈现黄绿两色;三是在游记照片剔除过程中,剔除相同的图片,保留不同的图片,忽略了拍照频率对五台山旅游景观偏好的影响;四是在照片剔除过程中,挑选照片受个人主观判断影响。
在将来的研究中,一方面考虑构建更加符合五台山旅游景观偏好特征研究的色彩类目;另一方面考虑研究不同旅游目的的游客群体所拍摄照片和拍照频率对研究旅游景观偏好特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