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中国物价走势分析与判断

2021-07-01 06:10虞华夏建东许欣陈曼青
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价格消费疫情

虞华 夏建东 许欣 陈曼青

(1.盐城师范学院,江苏盐城 224000;2. 国家统计局盐城调查队,江苏盐城 224005)

2020年,我国居民消费价格(CPI)总体趋势表现为“前高后低”,与2019年相比,全国CPI上涨了2.5%,同比涨幅连续第三年保持在“2区间”,顺利实现 “3.5%左右”的年度预期调控目标。如图1所示。2015-2019年,全年CPI同比分别上涨1.4%、2.0%、1.6%、2.1%、2.9%[1],2020年我国物价运行主要表现为三大特点:一是食品是主导CPI趋势的首要因素。推动物价上涨的主要因素是结构性的,主要是食品价格推动,2020年,食品价格上涨10.6%,涨幅比上年扩大1.4个百分点,拉动CPI上涨约2.20个百分点,对整个物价涨幅贡献近9成。二是物价总体稳定。2020年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的核心CPI上涨0.8%,涨幅比上年回落0.8个百分点。三是PPI低位回升。2020年12月份,PPI环比上涨1.1%,为2017年1月份以来最大涨幅;同比下降0.4%,降幅比5月份的最低点收窄了3.3个百分点;从绝对价格看,已大体接近疫情前的水平。

图1 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涨跌幅

宏观经济基本面: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GDP)突破100万亿元,达1015986亿元,较2019年增长2.3%,在金融方面,整体数据表现为“整体向好、结构优化”,2019年年末,广义货币(M2)余额218.68万亿元,同比增长10.1%,增速比上月末低0.6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高1.4个百分点;狭义货币(M1)余额62.56万亿元,同比增长8.6%,增速比上月末低1.4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高4.2个百分点;流通中货币(M0)余额8.43万亿元,同比增长9.2%。全年净投放现金7125亿元。全年增加人民币贷款19.63万亿元,同比多增2.82万亿元。全年人民币存款增加19.65万亿元,同比多增4.28万亿元。

2020年全国各主要价格指数:居民消费价格(CPI)上涨2.5%,与2019年相比,涨幅缩小了0.4个百分点;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比上年下降1.8%,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IPI)下降2.3%。

近几年,因物价上涨过快,“百元大钞”的购买力显著下降,纵观历年的统计数据,以2010年1月为基期,2020年各月消费价格水平均在128.1以上,即2020年12月的128.7元的购买力与2010年1月的100元购买力相当,纵观十年来,2020年2月的价格水平为最高值[2]。如图2所示。

图2 2010年-2020年各月全国消费价格水平比较(以2010年1月为100)

2020年CPI产生波动的原因是复杂的,波动原因既有外部因素的影响,也有国内因素的影响。因为疫情影响和国际环境发生变化,2020年食品价格波动成为CPI上升的主要推力。从统计数据来看,2020年的CPI波动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国内基本经济状况良好,人口和经济的增长带来的基本消费需求增加。2020年我国经济虽然受疫情影响,但是经济增长的基本面依然良好,经济增长和消费结构的优化,对消费要求有着根本性的需求。二是粮食价格上升成为物价升高的主要因素。2020年粮食价格的升高,既有生产运输环节的因素,也有消费环节的因素影响。在生产运输环节,2020年因疫情防控,严格实行的隔离政策对粮食生产和交通运输都产生影响,这从客观上推高了粮食价格的生产和运输成本,特别是2020年1-4月份,粮食价格的上涨,带动了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上涨效果十分明显。同时由于疫情的影响,国外进口农产品检测出新冠病毒阳性,在客观上造成了国外农产品通关时间成本增加,也从另一个方面推高了消费品价格的上涨。三是在消费领域,居民消费价格虽然出现结构性下行,但仍是支撑CPI 整体水平的支柱力量。四是在其他消费品生产领域,除石油因受到国际疫情环境的影响依然趋冷外,其他的工业生产已经基本恢复正常。

一、 推动2021年物价上涨的主要影响因素

2021年,在政府宏观调控政策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共同作用下,中国经济有望进一步复苏。首先,国内的新冠肺炎疫情得到了良好的控制,虽然疫情对多个生产部门产生了短期性的影响,但是疫情因素并未对经济造成实质性的永久性的冲击,中国经济的基本面依然良好,经济发展依然具备稳中向好、高质量发展的基本预期,经济增长的中枢仍然处于正常的运行中;其次,消费市场的积极信号增加,根据国家统计局去年11月公布的数据来看,我国的餐饮收入,在去年11月收入达到了4372亿元,相比2019年增加了0.9%,增速转正。餐饮业的回暖也预示着中国消费市场正在走出疫情影响,居民消费能力正在逐渐恢复。随着居民消费的恢复,高质量经济发展的深入进行,生态绿色食品、医疗保健、体育健身、在线教育等行业预计将迎来新的消费需求。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2021年国内生产总值的目标在6%以上,财政安排的赤字率在3.2%左右,货币政策的调控也以保持经济稳定为主。经济增长将以实体经济创新和科技创新为主线开展,新增长模式对供求关系、生产环节的影响相对较小,所以从综合来看,2021年物价水平总体呈温和上涨态势。

(一)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稳步增长

居民收入增长是消费增长的基础,会推进居民消费潜力的不断释放,从而带动物价上涨。“十四五”规划建议提出“顺应消费升级趋势,提升传统消费,培育新型消费”。 2020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189元,比上年名义增长4.7%,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2.1%。全年实现了与经济增长率基本同步。随着居民收入的不断提高,居民的消费能力也“水涨船高”,消费领域不断拓宽,消费结构得到优化,“恩格尔系数”下降,生活必需品权重降低,由基本需求型转向享受型,由中低端转向中高端。同时居民的消费模式也发生了深刻的改变,伴随着互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的发展,居民消费向以场景需求消费方向转变,新型消费更加以消费者为中心,注重调查和了解、预测及掌握用户的需求。例如电商直播消费形式,根据商务部发布的数据,去年前11个月,电商的直播消费共计超过200万场,以社区团体团购为主的社交消费团购类购物增长显著。综上,消费稳步增长的趋势在2021年不会发生较大的变化,物价水平在收入和消费增长的基本面影响下,预计不会发生结构性下降,2021年的物价温和上涨具有较强的支撑面。

(二)部分生产类价格结构性上涨风险

2020年因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年初经济受到重创,之后得到控制,经济逐步恢复中,在此过程中,通胀风险一般不会出现,但需面临结构性价格上涨压力,主要表现在部分生产资料领域价格。目前因美国、欧洲等国家“放水”,全球大宗商品尤其是石油价格上涨,若2021年海外经济进入强劲复苏阶段,那么原油价格将会显著提升,而黑色金属资源类则因原材料铁矿石的供应不断偏紧,短期内供应难有较大恢复,因此随着原油、煤炭等能源类初级产品以及黑色、有色等资源类初级产品的价格上升,2021年部分生产资料价格和工业产品价格可能进一步显著上升。

(三)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绝对贫困全面消除

2020年末全国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人数分别比上年末增加2150万人、978万人、693万人和1147万人。全国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近10亿人,基本医疗保险覆盖13.6亿人,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与此同时,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随着绝对贫困的全面消除,以及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成,人民在年老、疾病、失业、工伤、残疾等方面有了保障,有利于降低对未来的风险判断,从而由储蓄意识转变为消费意识,推动经济的发展。

(四)新冠肺炎疫苗促进经济恢复

因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世界各国停工停产、外贸受阻,交通不便,经济总体处于停滞倒退阶段,中国也处于“全球化”中,虽目前出口经济也受到影响,而疫苗的出现,会降低失业率,提高居民收入,刺激消费,带动相关产业全面复苏,进而推动经济发展,截至2021年2月3日,我国已接种新冠灭活疫苗3100万剂,我国当前疫情防控工作落实到位,虽然仍存在零星确诊阳性病例,但均能得到有效控制,整体而言,应该不会再次出现大规模的流行[3]。正因为中国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中国企业几乎全面复工复产,各类产业、货品更容易被外国所接受,例如,因受印度疫情严重影响,国外纺织订单纷纷转移到中国,2020年10月起,中国国内纺织行业订单充足,供不应求,纺织行业起死回生。

(五)高质量经济发展的带动效应

随着经济发展的深入进行,有别于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以智能运用场景、云计算、绿色环保及生物技术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正在我国蓬勃发展。2017到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均提及加快以人工智能产业为主的智能产业的发展。在2020年,随着5G基站、大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被列入新基建项目,我国“新基建”项目推动了人工智能领域、通讯领域、计算机应用领域的深度融合。大规模政府投入带来了相关领域的蓬勃发展,目前信息通讯、生命科学、新型材料已经初现新经济领域的“头雁效应”。围绕“智能+”场景的产品应用模式愈发增多,产品形态和消费终端领域随着现代信息化程度的加深,新产品和新消费形态层出不穷。新产品和新应用场景的产生,必然会带来新的应用需求和生产机会。预计在2021年,人工智能产业将加速发展,以智能生活、智能工作、智能教育、智能娱乐为主的智能化产品,依托国家“新型基础设施”的建设,有望创造下一个潜力巨大的消费市场,成为支撑经济和物价水平的潜力因素。

二、抑制2021年物价上涨的主要影响因素

(一)货币政策兼顾内外部平衡

目前我国仍然面临着复杂形势和多种风险挑战,从外部来看,海外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货币政策仍在放松,推出大规模刺激政策,从内部来看,我国经济恢复基础尚不牢固,“六稳”“六保”任务仍然艰巨,因此中国货币政策需坚持以稳为主的基调,同时灵活精准、合理适度,兼顾内外部平衡。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对小微企业带来的冲击,2020年12月21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延续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政策和信用贷款支持计划。310多万户小微企业得到政府政策支持,有利于缓解企业资金压力,稳住市场主体,解决就业问题。在3月10日的全国政协第十三届四次会议上,央行相关负责人表示,2021年的金融宏观政策将保持连续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对小微企业、实体经济的扶持政策与去年不变。这说明,金融业的融资优惠政策依然将向着小微企业、实体经济倾斜。稳健金融政策的实施,有助于抑制投机性投资,将从侧面对物价水平起到抑制作用[4]。

(二)粮食产量再创历史新高

全国粮食总产量13390亿斤,比上年增加113亿斤,增长0.9%,粮食产量再创新高,连续6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全国夏粮产量2857亿斤,比上年增加25亿斤,增长0.9%;早稻产量546亿斤,增加21亿斤,增长3.9%;秋粮产量9987亿斤,增加67亿斤,增长0.7%。粮食产量在过去一段时间内保持了年年丰收的态势,粮食市场的稳定供给为经济健康运行、社会大局稳定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三)2021年房价总体将进一步保持平稳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2021年继续强调“房住不炒”,依然走“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路线,通过规范长租市场与增加保障性租赁住房与共有产权住房的供给,促进房地产行业平稳发展。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发布报告显示,2020年,全国100个城市新建商品住宅成交均价为每平方米16018元人民币,同比上涨10.8%。2020年百城房价涨幅较2019年收窄0.4个百分点,但仍然处于“两位数”增长区间,为近10年的百城房价同比涨幅高点。从全年走势来看,报告显示,百城房价年初累计同比涨幅曲线表现为“先上扬,后收窄,最后企稳”,这与去年的信贷环境趋势总体保持一致,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经济受创严重,全球多个央行跟随美联储开闸放水,释放流动性,资金快速涌入楼市。在此背景下,中国信贷环境也趋于宽松,中国局部地区房价也有明显升温。据不完全统计,2020年累计房地产调控政策次数已达近百次,尤其是下半年以来,多地调控政策收紧,个人住房贷款发放等被控制,楼市交易节奏趋稳趋缓。不同地区楼市分化依然明显。报告显示,2020年,一线城市房价同比上涨2.7%;二线城市房价同比上涨9.6%;三四线城市同比上涨8.1%。2020年,在疫情影响下,百城房价依然逆势出现“两位数增长”,说明稳房价依然面临压力。预计,随着需求侧和供给侧改革双管齐下,一线城市房价将不再明显上涨,若公共住房供应规模扩大,强化公共配套,则一线城市的住房需求将被有效分流,房价将趋于平稳[5]。

(四)猪肉价格高位缓慢回落

自2019年受非洲猪瘟影响,猪肉价格一路走高,2020年中央储备冻猪肉共投放38次,累计投放量达67万吨,同时国内生猪产能逐步恢复,1月份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连续16个月增长,生猪基础产能稳步恢复,猪肉市场供应最紧张的时期已经过去,到二季度也就是6月份前后,生猪存栏可以恢复到2017年正常年景的水平。下半年,生猪出栏和猪肉供应将逐步恢复到正常年景水平。考虑到2020年猪肉价格自7月开始走低,因此预计今年下半年猪肉价格同比跌幅不会太大,但目前尚未完全解决非洲猪瘟影响,同时玉米等饲料价格上涨,猪肉价格下降速度可能较为缓慢。如图3所示。

图3 2016-2021年全国生猪同日出场价格(元/kg)比较图

三、2021年度CPI走势“前低后高”

2021年以来,国内物价运行持续分化,CPI连续两个月运行在负值区间。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月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同比上涨1.7%,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下降0.2%,二者“剪刀差”较1月份有所扩大。受去年初猪肉价格大涨形成高基数的影响,今年2月份猪肉价格同比下降14.9%,降幅比上月显著扩大11个百分点。猪肉价格对CPI同比的拉动作用为-0.4%,是影响食品价格涨幅回落的重要原因。PPI同比涨幅则在1月份转正的基础上继续扩大。2月份同比上涨1.7%,涨幅比上月扩大1.4个百分点。从环比看,PPI上涨0.8%,连续9个月处于上涨态势。受国际原油价格持续上行影响,国内石油相关行业价格继续上涨;随着国内需求上升,加之国际金属类大宗商品价格继续上涨,国内黑色金属矿采选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价格分别上涨5.9%、2.3%和1.5%。“剪刀差”扩大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复苏的不均衡。PPI加速上行受多方面因素影响,从国内因素看,经济稳步复苏特别是房地产投资的韧性,带动了上游原材料价格的上涨;从国际因素看,经济复苏和通胀预期高涨,全球再通胀交易日渐升温。以原油、有色金属等为代表的大宗商品价格持续攀升,既通过进口渠道扩大了中国的外需,也通过金融渠道增强了国内商品市场做多的热情,二者共同推动了输入性的价格上涨。CPI同比涨幅有底部逐步企稳迹象,但整体尚不具备大幅快速上涨的基础。投资和工业较快复苏、消费和服务业较慢复苏,是导致‘剪刀差’扩大的重要原因,这一基本格局在上半年还将得以强化。但从上下游的传导机制和各自影响机理看,短期内及全年通胀压力较为有限,不必过分担忧通胀再起的风险。保持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着力稳定和扩大总需求是当务之急。

综合各种因素,预计2021年CPI呈温和性上涨的可能性较大。从内部来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对于中国经济的冲击正在逐步恢复,随着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生产环节和消费环节的需求正在逐步释放,从各方面的数据来看,2020年12月全国的CPI指数同比上涨了0.2%,同比数值由下降转入上升区间,受到经济恢复惯性影响,CPI指数在2021年保持上涨趋势的理由是充足的。从外部因素来看,虽然世界范围内疫情对于经济发展的冲击因素依然在持续,但是随着疫苗接种工作的开展和各国出台经济刺激计划,国外的经济环境预计将向着好的方向发展,预计会释放一定的生产和消费需求,带动能源等大宗商品价格中枢小幅上台阶,内外因素的共同作用,有助于支撑2021年CPI的继续上涨。但是不可否认的是,CPI指标的上涨趋势,不会出现大规模、大幅度的上涨。首先,受到受高基数、较大负翘尾以及春节错月等影响,CPI在2021年虽有望保持上涨,但是幅度预计有限,全年上涨的趋势预计是温和、平稳的。主要原因在于,大宗商品生产,特别是CPI生产的主要因素猪肉,其生产已经逐步趋于平稳,截至2021年1月,母猪的存栏数量已经连续16个月增长,预计在三年内,中国的生猪存栏数量将远超中国实际的消费量。在2020年我国粮食丰收的背景下,大宗商品,特别是食品对于CPI的支撑力度将逐步减弱,所以CPI出现大幅上涨的可能性不大,预计CPI同比涨幅可能在低位徘徊,全年将维持在合理运行区间。从指数来看,2021年1、2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分别下降0.3%、0.2%,2021年一季度CPI同比涨幅可能为负值。随着需求逐渐恢复,二季度之后CPI同比涨幅有望逐渐回正,5月份后指数会平均稳定在1.5%左右,预计11月份为CPI同比涨幅最高点,为2.2%左右。同时,随着工业生产不断加快,预计PPI将延续上升势头,2021年1、2月份,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分别上涨0.3%、1.7%,2021年一季度有望出现正增长,可能5月份为最高点,为3.1%,随着工业经济逐步回暖,PPI、IPI涨幅会逐步传导至CPI。预计2021年的CPI增幅应在2%以内,约为1.4%左右,其中翘尾因素影响约为1个百分点。PPI同比涨幅可能继续扩大,年中达到相对高点,但国内工业品产能和供应充足,市场流通顺畅,不会出现持续大幅上涨,预计年内呈现“两头低、中间高”态势,总体处于合理区间。预计2021年PPI和IPI分别上涨1.7%左右和2.6%左右。预计美联储通过加息等方式收紧货币政策仍为时尚早,但如果下半年经济强势复苏,通胀持续高企,不排除通过缩减购债规模来起到紧缩效果,这将引起全球金融市场剧烈波动。我国宏观政策要密切关注国内外通胀走势,并做好应对新冲击的准备[5]。

猜你喜欢
价格消费疫情
战疫情
新的一年,准备消费!
抗疫情 显担当
疫情中的我
设计是消费,也不是消费!
疫情期在家带娃日常……
“新青年消费”,你中了几条
价格
价格
新消费A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