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明长城黄羊滩壕堑调查试掘简报

2021-06-30 11:25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
考古与文物 2021年2期
关键词:烽火台贺兰山断面

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

黄羊滩壕堑位于银川市永宁县西贺兰山东麓山前洪积扇上,起点位于三关口(赤木关)附近,西距三关口明长城约4千米。2010年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时当地文物部门发现并有简要报道[1]。2018年,因建银(川)—巴(彦浩特)高铁,由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组织人员对该段长城遗址进行了考古调查与试掘(图一)。

图一 黄羊滩壕堑地理位置图

一、黄羊滩壕堑调查

经调查,该段长城防御体系现存遗迹主要由墙体、烽火台及驻兵铺舍等组成。

(1)墙体 该段长城墙体构筑类型主要为壕堑,局部设置有铲削山险墙,地面现存墙体遗迹长约15.18千米,大致呈西北—东南走向,西端接贺兰山东麓余脉,经小井子墩烽火台穿过银巴高速公路向南延伸至闽宁镇一带。闽宁镇以南因地处银川平原,壕堑因人为毁废开垦为耕地而大部消失,经调查访问,其大致走向过头道墩、玉泉营、穿“昊王渠”(西干渠)至大坝堡,消失段长约30千米。

该段现存黄羊滩壕堑修筑因地制宜,以小井子墩烽火台为界,以北沿贺兰山余脉设置铲削山险墙及壕堑,以南黄羊滩山前洪积扇台地上均为人工挖设的壕堑。其中山险墙长1.15千米,壕堑段长14.03千米。根据墙体类别、走向及保存状况,大致可分为三段:

第一段 贺兰山东麓至小井子墩烽火台,此段墙体两端与贺兰山体连接,呈半弧形,设铲削山险墙,中部谷地及山坡连接段为人为挖设的直向壕堑。该段长2.08千米,其中北段山险墙长约0.5千米,南段山险墙长约0.65千米,中段壕堑长0.93千米。北端从银巴公路(S201省道)以北贺兰山东麓红石背子山坡处开始铲削山体西侧,形成陡峭的壁面,南下山坡段开始挖设壕堑,东南穿过银巴公路小山梁及谷底三道山洪冲沟顺山坡延伸至南山山腰铲削断崖下,以南顺山形铲削山险墙至小井子墩烽火台西侧。谷底保存较好处壕堑外侧壕沟两侧沟壁石砌,内侧壕墙用沟底砂石堆筑,呈高大沙土垄状。壕沟底宽3、口宽4.7、深1.2米;内侧壕墙宽7、高0.9米。南侧山坡段山险墙人工铲削壁面高2~5米。

第二段 小井子墩烽火台至银巴高速公路大转弯处,西北—东南走向,方向140°,长1.84千米。此段为人为挖设的壕堑,沿小井子墩烽火台南侧山坡南下,向贺兰山前洪积台地东南方向延伸,除数处山洪冲沟外,保存状况尚好。山坡段石质山体直接挖壕采石砌筑两侧边壁,平地戈壁滩地带外侧采挖砂石,在内侧堆筑壕墙。外侧壕沟淤塞严重,内侧壕墙坍塌普遍(图二)。

图二 黄羊滩壕堑

第三段 银巴高速公路处至闽宁镇101国道路口,西北—东南走向,方向150°,长11.26千米。该段壕堑现处于贺兰山风电场内,内侧壕墙遭人为破坏严重,被开辟为砂石便道,外侧壕沟自然淤塞、人为填埋现象普遍,但整体走向可辨。闽宁镇以南至大坝堡,穿过山前移民村落及宁夏黄河平原,人类生产活动频繁,壕堑基本已消失无存。

(2)小井子墩烽火台

修筑于小井子沟北贺兰山余脉顶部,该山峰为石灰岩山体,北侧及东侧延伸有余脉,北侧余脉山体外侧(西侧)被人为铲削为峭壁山险墙,一直向西北延伸至贺兰山主脉。南侧为峭壁,与山底高差110米,山顶植被稀少,视野开阔。

该烽火台整体石砌,由底部台基、台体及周围附墩组成。底部台基用加工过的石块将山头修整砌筑为覆斗状方形台体,底部边长约25、顶部边长约15、台高6米。台基顶部烽火台边长14、台高7.5米。中部盗挖破坏形成一条南北向深槽,将台体顶部破坏为东西两半,西侧坍塌较低,盗挖槽宽2.1、深4.5米。顶部东西残宽约6米。底部台基四周壁面用较大的规则石块砌筑,顶部台体用较薄的片石砌筑,东北侧壁面由于盗掘破坏坍塌滑落严重。台体中部盗槽断面显示了台体内部砌筑结构,实心台体砌筑每隔1.4米左右用红柳灌木枝填充胶泥、砂土,形成铺垫层,其上再用石块砌筑,铺垫层厚约0.3米,现存5层(图三)。台体东侧底部山石上开凿有数级登台踏步,四周散落少量褐釉缸、黑釉罐等粗瓷片,也有零星青花瓷片。台体东、北侧各有石砌附墩4座,均坍塌为乱石堆状。东侧附墩排列呈正东西向,间距3.5~6米,保存较好者直径约3、残高0.5米。北侧附墩沿山脊排列,方向210°,间距4~12米不等,保存较好者直径约2、残高0.5米(图四)。

图三 小井墩烽火台断面

图四 小井子墩烽火台平、剖及立面图

(3)烂营盘铺舍

该遗址俗称烂营盘堡,根据实际调查其结构、布局,应该为一处长城沿线驻军铺舍。该铺舍西临壕堑,坐西朝东,方向150°。平面呈“凸”字形,由四周围墙、中心铺舍房址及外围挡马墙组成,整体黄沙土夯筑而成,夯层厚约0.2米。铺舍房址基本居中,长方形,残留南北两道夯土厚壁,壁厚5.5米,中部东西贯通,残留前后壁厚约3米,内部面积11×7平方米。顶部塌陷,盗洞有火烧灰烬及大石块,可能原屋顶为棚木覆土的平顶结构,前后檐西北角沿北墙夯筑有宽1.5米的斜坡登台马道,可登顶设戍瞭望。四周围墙大致呈方形,边长38、基宽1.5、残高1~3米,墙体较单薄,坍塌损毁严重,西墙与铺舍西壁两端相连,西墙北段有补筑维修痕迹。门洞位置可能在北墙东部,宽约3.5米。院内为荒草滩,无其他遗迹。围绕铺舍西壁与壕堑间筑有一周低矮的长方形拦马墙,南北21、东西7、基宽1、残高0.5~2米。铺舍外侧紧靠壕堑,内侧壕墙宽10、高1.5、外侧壕沟宽6、现深0.5米(图五、六)。

图五 烂营盘铺舍平、剖及立面图

二、黄羊滩壕堑试掘

试掘点位于小井子墩烽火台东南1.1千米的风电场开辟的便道豁口处,北距烂营盘铺舍0.7千米。发掘前现存壕堑由外侧(西侧)壕沟及内侧(东侧)壕墙组成,壕墙为砂石堆筑,外侧壕沟淤塞严重,沟内生长有少量杂草。断面总宽 14米。外侧壕沟底宽1.5、口宽6、深0.35米,内侧壕墙沙土堆筑而成,断面呈三角形,底宽8、顶宽0.5、高1.4米。方向140°。本次试掘沿便道北侧断面横向开挖宽1、长16米的探沟,对该段壕堑进行解剖。根据试掘情况,其断面堆积及地层情况如下:

第①层,壕沟淤积层,土质较疏松,分层不明显。断面略呈倒梯形,厚0~2.7米。黄褐色,细沙土及砂石,混杂少量石块,土质纯净,无其他包含物。

第②层,壕墙堆筑层,青灰色,厚0~1.5米,为壕沟内挖掘的砂石土堆砌形成,断面略呈梯形,整体结构较疏松,沙土经过简单拍打夯筑,形成右向倾斜夯层,层厚约0.15~0.2米。

第③层,壕墙堆土层,浅灰色,厚0~0.8米,靠近外侧壕沟堆积较厚,包含少量较大石块,粗砂砾石混杂的散乱堆积,结构松散,应该为壕沟挖掘表面的砂砾层。

第④层,壕墙底基层,灰白色,厚约0.2米,细砂土质地,坚硬密实,可能经过平整夯打。底部两侧各挖有基槽砌筑两列石块以挡土。此层下为贺兰山洪积形成的自然堆积,无人为扰动痕迹。

图六 烂营盘(东-西)

经断面发掘可知,该道壕堑修筑方式为先在内侧(东侧)壕墙地基上开挖两道基槽,铺筑石块,防止墙体坍塌及堆筑沙土向外滑落,然后简单处理地基,在外侧(西侧)就地挖沟取土,经过拍打形成断面呈梯形的砂石堆筑墙体。整体堆筑壕墙坡面外陡内缓,底宽10.5、顶宽0.5、高2.1米,东侧斜高1.6米,坡度29°,西侧斜高5米,坡度34°,两侧挡沙石墙基槽宽约1、深0.4米(图七)。

图七 壕墙断面

外侧壕沟西壁较直,呈斜向断面,东壁相对斜缓(内壁),底部略呈寰底状。大致呈倒梯形,沟内淤土厚2.7、沟深3.05米,从沟底至墙顶总高5.15米。壕沟东侧紧靠壕墙,壁面坡度较陡,底部呈弧状。口宽5.6、底宽0.5、沟中心距地表深3.05、东壁斜高3.5。坡度56°,西壁斜高3.25米,坡度51°(图八)。

图八 黄羊滩壕堑平、剖面图

三、相关问题探讨与研究

1.时代与性质

黄羊滩壕堑由于地处偏僻,淤塞破坏严重,保存遗迹较少,以往不为人们所关注。根据近年报道及本次调查发掘情况,其位置走向及调查发掘所见墙体形制基本与史志相关记载符合,因此我们认定其为明代嘉靖十年(1531年)由宁夏佥事齐之鸾奏请、王琼同意后上报修筑的“边防西关门墙”[2]。据《嘉靖宁夏新志》记载,这道长城“北自赤木口,南抵大坝堡,八十余里……屯丁万人,费内帑万金而为之堑者……踰六月而成之。”嘉靖十一年杨志学任宁夏巡抚,沿贺兰山创筑威远、平胡、靖虏三堡以驻兵防御,西关门墙在创修后不久即告放弃。嘉靖十九年杨守礼在距此西约4公里的贺兰山脚下赤木口重筑三关,筑墙防御,防线前移,等于彻底废弃了位于山前洪积扇上的这道壕堑防御工事。关于其废弃的原因,当时的史料也有记载,“成未月余,风扬沙塞,数月悉平……随挑随淤,人不堪其困苦。巡抚、都御使杨志学奏弃之。”[3]此段壕堑是利用贺兰山下风沙形成的砂石就地取材而建,由于地势开阔,且多为砂石土质,因而所设壕墙稳固性差,坍塌损毁严重,加之贺兰山一带风沙肆虐,此地挖壕设堑绝非上策。因此修成不久就废弃了。现存遗迹受山洪冲蚀、风沙淤塞,许多地带已近乎于平地。

2.明代宁夏修边墙堑之争

明代时期今宁夏地区南北分设固原、宁夏两镇,尤其是在常驻固原的陕西三边总制指挥调度下,各地“开堑、斩崖、筑墙”,修筑了大量长城防御工事。早期草创阶段,多根据地形条件,因地制宜,规模相对简陋。外边长城墙堑合一,内边长城则多为堑制,“相度山界,铲削如墙”[4]。成化年间修筑河东墙“高一丈……底宽一丈……墙外壕堑深八尺,口宽一丈,底宽四尺”[5]。嘉靖初年,王琼任三边总制,他认为挖堑“比之筑墙工省数倍,而为利无群”[6],提出了“深沟高垒”的筑边计划,采用外挑沟、内筑墙的办法,实际上是偏向以壕堑为主的设防策略,宁夏南北各地遵循其议多有创筑。当时河东段沟垒修筑标准为“堑深二丈,口阔二丈,底阔一丈八尺;堑内筑垒,高一丈,底阔三丈,收顶一丈二尺,拦马墙高五尺”[7]。由于挖壕及临沟垒御敌,实战效果确不如倚仗墙台墩铺,加之宁夏一些地带地势开阔,风沙弥漫,砂石土质挖设壕堑,工程艰险,所设壕沟容易为风沙淤塞,内侧壕墙结构松散,稳固性差,每年二、八月还须组织军民各修浚一次,因此在当时就引起了一定的争议。修筑西关门墙时,“父老以为不可,将士以为不可,制府亦以为不可”[8],齐之鸾一意孤行,最终包括黄羊滩壕堑段在内的这段长城修成不久即告废弃。同时王琼还提出了分散摆边的防御策略,长城沿线每三、五里设周庐(铺舍),配置守军二十人,临边防御,烂营盘铺舍就是这种防御策略的产物。王琼之后,后任督抚继续坚持杨一清所定筑墙标准,“高宽各两丈,收顶为一丈二尺……每里添筑敌台三座”,边墙外侧挑挖壕堑“深两丈,口宽二丈二尺,底宽一丈五尺”[9],回归到筑墙与设堑并重的防御策略。

四、小结

宁夏现存明长城除砖甃墙体外,其他如土筑、石砌、山险墙、壕堑等修筑形式都有发现。相较于前几类,山险墙及壕堑类长城关注及认可度较低。以往的宁夏相关长城墙体调查及发掘中,由于纠结于时代及性质认定,关注点多在地表现存壕墙上,对淤塞填埋于地下的外侧壕堑并未深究[10]。现存“边防西关门墙”既有壕堑段,也有山险墙,本次试掘查明的壕堑形制与结构,对深入了解和研究相关长城遗存提供了新资料。

调查发掘:柴平平 乔国平 吕 强 王仁芳

绘 图:乔国平

航 拍:郭家龙

执 笔:王仁芳 柴平平

[1]乔建平.贺兰山下又现明长城遗址[N].银川晚报,2011-2-16:25.

[2]胡汝砺撰.陈明猷校勘.嘉靖宁夏新志[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82:85.

[3]同[2].

[4]刘吉等.明宪宗纯皇帝实录[M].(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1961:2109-2110.

[5]陈子龙等选辑.皇明经世文编[M].北京:中华书局,1962:1093.

[6]牛达生,牛春生校勘.嘉靖万历固原州志[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85:122.

[7]王琼撰,单锦珩辑校.王琼集[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1:96-97.

[8]同[2].

[9]同[5]:1091-1100.

[10]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宁夏明代长城:河东长城调查报告[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7:337-353.

猜你喜欢
烽火台贺兰山断面
小断面输水隧洞施工安全管理存在的不足点及对策
贺兰山沿山地区强对流潜势预报方法研究
烽火台:军事预警体系的关键
印象贺兰山
超大断面隧道初期支护承载力学特性及形变研究
首山烽火台,迟暮的美人云鬓散落
茂名市开展全面攻坚劣Ⅴ类国考断面行动!
《满江红》中的“贺兰山”在哪儿
基于电气分区的输电断面及其自动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