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毛雨时
1959年6月,毛泽东回到韶山时写下著名诗篇《七律·到韶山》:
别梦依稀咒逝川,
故园三十二年前。
红旗卷起农奴戟,
黑手高悬霸主鞭。
为有牺牲多壮志,
敢教日月换新天。
喜看稻菽千重浪,
遍地英雄下夕烟。
可以说,诗中的这句“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高度地概括了韶山精神,历届中共中央主要领导同志也对韶山精神进行过高度肯定和赞扬。在革命战争年代,它主要体现为牺牲、奋斗、奉献。改革开放以后,韶山人民在传承与弘扬革命战争年代韶山精神的基础上,进一步将其发展和凝练为坚定信念、拼搏奋斗、无私奉献、开拓进取。
韶山精神在毛泽东身上得到了最好的体现,焕发出巨大光芒,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位于韶山的毛泽东故居(莫正德 摄)
1910年,17岁的毛泽东外出求学时,写了一首诗留给他的父亲毛顺生:“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诗中表达了他发奋求学的志向。父亲毛顺生绝对想不到,毛泽东自己也绝对想不到,他这一出门,便开创出一条崭新的中国革命的道路。
1925年冬至1927年春,毛泽东先后发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指出农民问题在中国革命中的重要地位和无产阶级领导农民斗争的极端重要性。国共合作全面破裂后,他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即以革命武装夺取政权的思想,并在井冈山创立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在国民党统治比较薄弱的农村开展武装斗争,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毛泽东开创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新时代,开始了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艰辛而曲折的探索;奠定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引导中国走上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领导中国人民开辟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开始了沿着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纪元。他还开创独立自主的新型中国外交,从根本上确立了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大国地位。毛泽东不但极大地改变了中国,也有力地影响了世界……
毛泽东敢为人先的开拓精神,是韶山精神的精髓,也使得韶山精神在全中国乃至全世界大放异彩。
毛泽东铜像广场(莫正德 摄)
1921年春节,毛泽东从长沙回到韶山。他在家中的火塘边和弟弟妹妹们促膝谈心,教导他们要舍小家为大家,舍自己为人民。在他的影响下,他的妻儿、弟弟妹妹、侄子等人先后投身革命,谱写出生命的壮歌。
毛泽东的妻子杨开慧,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中共湖南省级组织担任机要和交通联络工作,1923年后随毛泽东在上海、韶山、广州、武汉等地从事革命活动。大革命失败后,杨开慧带着孩子回到长沙板仓开展地下斗争。1930年10月,她不幸被捕入狱,国民党湖南省政府主席何键要她说出毛泽东的下落,她只字不提。后来,敌人又诱降她说,只要她在报纸上发表声明,与毛泽东脱离夫妻关系,便可马上获得自由,她断然拒绝。11月14日,杨开慧在长沙浏阳门外被杀害,年仅29岁。
毛岸英是毛泽东与杨开慧的长子,早年因母亲杨开慧牺牲而辗转各地。1936年到苏联学习,1943年加入苏联共产党,曾参加反法西斯战争,任苏军坦克连党代表。1946年回国并转入中国共产党,后参加土改工作。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主动请缨加入中国人民志愿军。当时,很多人都劝毛泽东不要同意毛岸英赴朝参战,但毛泽东却坚决支持毛岸英去了朝鲜。入朝参战的第34天,志愿军司令部突遭美军空袭,毛岸英不幸牺牲,年仅28岁。
毛泽东的大弟毛泽民,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5年4月到广州参加第五届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1934年参加长征,全面抗日战争爆发后到新疆从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1942年9月被军阀盛世才逮捕,在狱中,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他大义凛然,视死如归。1943年9月27日,他在新疆被秘密杀害,时年47岁。
毛泽东的小弟毛泽覃,1918年随毛泽东到长沙读书,1921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朱毛会师的重要联络人,1934年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后留在闽赣边界一带坚持斗争,1935年4月为掩护游击队员脱险在江西瑞金牺牲,年仅29岁。
毛泽东的堂妹毛泽建,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在衡阳、衡山一带从事游击战争,曾担任游击队队长,1928年夏被俘,在狱中坚贞不屈,1929年8月被敌人杀害,时年24岁。
毛楚雄是毛泽覃的儿子(毛泽东的侄儿),8岁时父亲牺牲,1937年回到韶山读学,1945年9月随王震所率部队北上中原。1946年8月,他护送中共谈判代表赴西安与国民党谈判,行至陕西宁陕县江口镇时,被国民党军队无理扣押,不久被敌人残害,年仅19岁。
毛泽东的6位亲人,在中国革命的进程中,先后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他们舍小家为大家的奉献精神,令我们肃然起敬。
1944年9月8日,在张思德同志追悼会上,毛泽东发表了《为人民服务》的演讲。当时,抗日战争正处在十分艰苦的阶段,有许多困难需要克服。毛泽东在演讲开头就鲜明地提出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的宗旨——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并从三个方面说明怎样才能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一是树立“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的生死观;二是正确对待批评,“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为人民的利益改正错的”;三是搞好团结,“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使整个人民团结起来”。
毛泽东亲自制定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不拿群众一针一线”“损坏东西要赔”,明文规定对人民的劳动成果要倍加珍惜。他身体力行地贯彻执行,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
井冈山时期的一个严冬,毛泽东和战士们穿的衣服都很单薄,袁文才给毛泽东、贺子珍夫妇分别做了一套棉衣送来。毛泽东对他说:“战士中许多人没有穿上棉衣,我怎么好先穿呢?”袁文才硬留下棉衣。没想到第二天,毛泽东便把棉衣送给了当地一位老人。
1956年11月15日,毛泽东在党的八届二中全会上说:“锦州那个地方出苹果,辽西战役的时候,正是秋天,老百姓家里很多苹果,我们战士一个都不去拿。我看了那个消息很感动。在这个问题上,战士们自觉地认为:不吃是很高尚的,而吃了是很卑鄙的,因为这是人民的苹果。”
1957年12月的一天,卫士马维从家中带回乡亲们平时用黑面做的窝窝头,里面掺杂了大量粗糙的糠皮,又黑又硬。毛泽东用发抖的手接过窝窝头,掰了一块放入嘴中。才嚼了几口,他的眼泪就流了下来。他对卫士们说:“吃,你们都吃,都要吃一吃。”“这就是农民的口粮,是种粮食的人吃的口粮……”那天,他没有吃午饭,也没有吃晚饭,久久思考,“要想个办法,必须想个办法:怎么样才能加速实现社会主义”,足显其爱民之情。
毛泽东深深热爱着人民。他坚持阅读和回复人民来信,并在休息的时间去农家走访,了解情况。1950年淮北发大水,当他听到灾民落水爬到树上竟被蛇活活咬死时,不禁流下眼泪。后来,他视察淮河,题词“一定要把淮河修好”。
“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他为人民谋幸福,他是人民大救星”这首歌,一直广为流传,因为这首歌表达了人民的共同心声,表达了人民对毛泽东的衷心爱戴。
毛泽东一生勤俭节约、艰苦奋斗,不管是革命战争时期,还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始终如一。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我们是人口大国,还不是很富裕,振兴民族、振兴国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如何走?我们不妨看一看开国领袖毛泽东的勤俭建国之道。
20世纪50年代初,北京雷蒙服装店王子清师傅为毛泽东缝制了一件睡衣,为木薯棉质地,夹层,香蕉形领,有两个口袋,长141厘米,春秋两季都可以穿。穿到20世纪60年代初,睡衣的肘部、领部、袖口都有了破洞,一开始,工作人员还能缝补一下,到后来实在无法再补,就请示换件新的。毛泽东扫视了一眼,说:“还是不要换,再请人补补吧!”于是穿破了补,补了又穿破,缝缝补补,以至工作人员洗这件睡衣,都不敢用手搓,只能放在盆子里,放点洗衣粉,稍稍浸泡,提起后用清水漂一漂。大家盼望毛泽东下令更换睡衣,但一直不见动静,于是派代表去“游说”,毛泽东却说:“我们的国家还很穷,发的布票很少,我不能开浪费的头。这件衣服我感觉还很好,你们补一补就可以了。”
1971年,这件睡衣终于到了补无可补的地步,毛泽东再也没有理由不更换了。此时,这件睡衣已补了73个补丁。
毛泽东曾说过:“没有条件时不讲究,这一条容易做到;有条件讲究时不讲究,这一条难做到,我们共产党人就是要做难做到的事!”毛泽东是这么说的,更是这么做的。
毛泽东一生倡导勤俭节约,反对任何形式的浪费。延安时期,毛泽东无论洗脸擦脚,都是一条毛巾。卫士认为不卫生,建议毛泽东换条新的。毛泽东对他说:“行军打仗,脚比脸辛苦,应该和脸享受一样的待遇。”卫士又说:“那就用新毛巾擦脚,旧毛巾洗脸吧!”毛泽东听了,顿时严肃起来,说:“账可不能这么算,我多用一条毛巾算不了什么,可是全军如果每人节约一条毛巾,省下的钱,我看就够打一次沙家店战役了。”
毛泽东经历了漫长而艰苦的战争岁月的磨砺,深知艰苦奋斗的重要性。因此,无论生活环境变化多大,节俭的品性从不移易。毛泽东用过的毛巾,从不允许工作人员扔弃。这些破旧毛巾自然无法再用以洗脸了,但毛泽东认为还可以用来缝补毛巾被、枕巾,甚至睡衣、枕席等。现存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的一条毛巾被上就曾用这种破毛巾缝补了54个补丁。
毛泽东是没钱吗?不,他的工资、稿费,足够他置上一件件新衣,吃上丰盛的佳肴。但他没有这样做,他考虑的是国家大局,想到的是艰苦奋斗、勤俭节约。
历史告诉我们: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我们要居安思危,要积极进取。现在我们可以不必穿补了又补的衣服,但艰苦奋斗仍然是我们需要继承和发扬的。立足世界之林的中国,要想强盛,仍然需要艰苦奋斗,努力拼搏。
毛泽东曾说:“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自少年时起,毛泽东就抓紧时间看书学习。毛泽东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习期间,除课堂上专心听讲,认真做笔记,深入思考外,还起早贪黑地自习。早上,同学们还未起床,他就开始了一天的学习生活;晚上,同学们已进入梦乡,他还在走廊上或茶炉室的灯光下看书。在革命战争年代,他利用战斗空隙争分夺秒地读书学习。
毛泽东在中南海的住所就像个书的海洋,居室的书架上摆满了书,办公桌、饭桌、茶几上到处都是书。床上除躺卧的位置外也全都被书占领,连卫生间里也摆放着书。为了读书和学习,毛泽东把一切能利用的时间都用上了。外出开会或视察工作时,毛泽东也总是带着几箱子书,一有时间就开卷学习,孜孜以求。
晚年的毛泽东仍以顽强的毅力带病坚持读书学习。小字本的书看不清楚,就看大字本的,没有大字本的就用放大镜来看。
在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里,有很多反映毛泽东刻苦学习的珍贵物品。在毛泽东卧室复原场景旁,有一张毛泽东晚年卧床读书的图片:毛泽东身处书的海洋,床上、桌上、书柜里全都是书。卧室不再仅仅是休息的地方,更是读书办公的地方。1975年,经中共中央批准,我国著名眼科专家唐由之为毛泽东做了白内障手术。医生千叮咛万嘱咐要少看书、多休息,规定毛泽东每天看书的时间不能超过半小时。从此,毛泽东看书的时间便受到了严格限制,这项规定对手不释卷的毛泽东来说,无疑是个沉重的打击。为了坚持读书,毛泽东只好跟医生玩起了捉迷藏,医生在他身旁时,他就顺从地闭目养神,可只要医生一离开,他就会立即从枕头下掏出书本来看。有一天,医生发现了这个“秘密”,就轻轻地走近毛泽东,毛泽东正看书看得入神,当发现医生用责备的眼神盯住他时,竟一时手足无措了。就像小学生在老师面前掩饰错误,他尴尬地、难为情地笑着说:“刚看了一会。”
毛泽东还利用业余时间学习英语。学习英语时,毛泽东全身心投入,专注的神态让人不忍打扰。每次外出时,工作人员认为毛泽东旅途辛苦,应该好好休息,可是毛泽东却很少休息,他常常“挤”时间埋头学习英语。
“活到老,学到老。”这是毛泽东常说的一句话。据估算,毛泽东一生读过的书有2万多册。如果从1901年启蒙算起,到1976年逝世,共75年,2万多个日日夜夜,他差不多每天都读了一本书。这位伟大的革命家,几乎是在他的心脏快要停止跳动的时候,才结束了他一生中从未间断过的读书生活。
1976年9月7日和8日下午,弥留之际的毛泽东,仍在坚持看文件、读书和学习。他最后一次看书的时间是8日下午的4点37分。他在心律失常的情况下坚持看了半个小时书,便又陷入了昏迷。10多个小时后,一代伟人毛泽东离世。
在毛泽东的感召下,韶山人民用实际行动创造了自己的光荣历史,铸就了韶山精神。无论是在残酷的斗争岁月,还是在和平的建设时期,韶山人的那种坚忍不拔的精神,那种战天斗地的豪情,可谓惊天地、泣鬼神、感日月。韶山不仅有毛泽东一家的牺牲奉献,而且出现了“韶山五杰”(毛福轩、钟志申、庞叔侃、李耿侯、毛新梅),创建了中国共产党较早的农村党支部,并先后有100多位先烈为中国革命献出了生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韶山人又以一种特有的“自豪感”,以“争光精神”和“争第一”的思想观念构成了自己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奋进的主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