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雨琦 江苏省苏州市工业园区独墅湖学校七(1)班
青瓦房,老城墙,石井巷。撑一把油纸伞,沐一场杏花雨,走一段石板巷。寻寻觅觅,有这样一扇窗,藏在深处的老巷——那是外婆家的窗。
如水的月光透过斑驳却依然挺立的窗,倾泻在外婆矮小的后背上,外婆用沙哑的嗓音,给我们讲述那个炮火纷飞年代的故事。一幕幕场景走马灯般从窗前掠过,伴着月色,似乎更添了一抹厚重。每当讲到外公当年是如何带兵打败敌人的时候,她的脸颊就会浮起旧时的红晕。外婆用手撑住窗户,慢慢平静下来,她轻抚着我的额头,笑着嗔怪道:“哎呀呀,又老了好几岁啊!”说着她将目光投向那扇木窗户,轻轻地摸着上面贴着的春联,发皱的手映衬着褪色的红对联,让人忽觉有些许沧桑。上联的字东倒西歪,显示着初写者的稚嫩;下联的字笔画饱满,刚劲有力,笔锋难掩成熟和稳重。外婆说,这是父亲小时跟外公一起写的第一副对联。
每天早晨,晨曦与樟树的嫩绿一并洒在窗棂上,灵动自然。村庄与城里不同,天还未亮彻底时,就已经是人来人往热闹非凡了。有磨剪子的吆喝声,有卖糖葫芦的叫卖声,还有剃头师傅的招呼声,当然,更少不了叫卖最有力的早餐摊贩。他们比阳光来得还早些,是他们拉开了人们充盈的一天。透过那扇窗户,就能将这番活力尽收眼底。当窗外响起远远的推车的滚轮声时,我就知道是我最爱的糖葫芦贩儿来了。我总是站在小板凳上,尽力踮起脚,使劲扒着窗户,努力地将头往外探,左看右看,翘首以盼那一辆叮当作响的小车。“糖——葫——芦儿哟——”,终于那一抹红出现在了小巷口,伴随着叫卖声,我已经闻见那甜丝丝的味儿,趴在窗户边张望的我一下就来了劲,欢呼一声,跳下板凳,拉着外婆的手就往外跑。
糖葫芦有山楂、有草莓,尽管山楂酸得让人掉牙,但我总是馋它。糖葫芦裹着厚厚的糖衣和一层薄薄的糯米纸,外婆总叫我放盘里吃,一咬,糖衣就能碎在盘子里。我捧着小盘坐到窗前,不舍得吃,就静静地望着它。不多时便能吸引来一大帮小萝卜头,挨挨挤挤地立在窗前,此起彼伏的吸气、咽口水声,莫名地给盘中的糖增添了几分美味。显摆够了,我就小心地用手一点一点分给小伙伴,闹腾的小人只有在这时才能安静下来。窗里一个,窗外一群,专心致志地舔着指头,似是这辈子的甜都在这里了。阳光斑驳,人影浮动,岁月如蜜。
如今我在城里,外婆仍在乡下隔着窗和香樟树做伴,守着那一院的清净。我和母亲多次请她来城中与我们一起生活,她说她离不开老樟树和老木窗。
今年回去,老樟树越加枝繁叶茂,可外婆却大不如前了,她如老木窗户一样,掉下来一层厚厚的漆。
看着外婆静静地坐在窗后,摇着蒲扇,我依然能想起那个金戈铁马的故事、永生难忘的人儿、人来人往的早晨和沁人心脾的甜味。
老巷,木窗。
【周老师评】
作者构思精巧,角度独特。从老巷中外婆家的一扇窗户写起,描摹了时代的变迁,外婆对于已逝之人的思念;构建了村子里淳朴热闹的场景,童年的欢乐不过就来源于那串糖葫芦,那份分享。全文并没有直接写对于儿时的留恋与怀念,但通过对窗户的描写,以及“我”在窗户边的事件来表明这份美好的回忆,巧妙非常。并且文字优美,语言流畅,实为一篇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