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语彩花细有声

2021-06-29 10:43金斌
杭州 2021年7期
关键词:印刷术余杭木刻

金斌

雕版印刷术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自隋末唐初发明以来,它经历了千余年的创新与发展,从发明之初的单色雕版印刷,逐渐发展成为多版多色套色印刷,其工艺经历了雕版印绘技艺、一版多色套印技艺、多版多色套印技艺和饾版与拱花技艺的演变过程,雕版印刷技术发展到了顶峰。杭州,早在南宋时就是全国的刻书中心,印刷业发展很快,从业者甚众,曾出现诸多能工巧匠,利用木刻雕版的手法,将各种神像印制于纸上,民间习惯称之为“纸马”。

所谓“纸马”,是旧时江南苏浙一带民间广为流传的祭祀用纸质神像,多为木刻雕版多色套印而成。宋代吴自牧《梦梁录》卷六载,“岁旦在尔,席铺百货,画神桃符,迎春牌兒。纸马铺印钟馗、财马、回头马等,馈与主顾”。元末明初的《如梦录》载:“仅纸马铺便有十几家,多是同香烛等兼卖”,可见当时纸马的盛行。余杭地处京郊,又是印刷纸马原材料黄烧纸的重要产地,优越的地理环境和纸马的大量需求,催生起余杭木刻雕版多色套印这项古老技艺的产生,繁盛的印刷业造就出一大批刻印的能工巧匠,和大批的纸马作坊。到了清末,光余杭镇就有蔡万顺、王永泰、曹同茂,仓前镇就有宏大纸号、仁和镇就有同康、阮生堂等数十家祖传印制销售的纸马铺,杭嘉湖一带的百姓都慕名前来购买,故“余杭纸马”一时声名雀起。

余杭木刻雕版多色套印技艺是一种以木刻雕版为主版、油纸雕版为套版,凸印与漏印相结合,以黄烧纸为底,黑色为图像,红、绿(蓝)为套色的传统雕版印刷术,工艺流程极为复杂,大致可分为画、刻、套印、装帧等四大环节二十多道工序,整个工艺十分精细,所印制成的作品画面色彩艳丽、多色相融、层次分明,散发着古朴典雅的民间文化气息,作为我国民间雕版印刷古法技艺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具有极高的艺术、人文历史、民俗学和科学研究价值。余杭木刻雕版多色套印术的发展和传承,得益于“纸马”的需求,但随着纸马的逝去,这项具有独特科技价值的技艺也随之远去,当年的纸马铺已难觅踪影,现存的少量纸马在世面消失而落入收藏家手中,这项技艺的保护也因而变得尤为迫切。

2007年,一个偶然的机会让余杭纸马工艺得以重新发现。那年有两名法国年画研究专家在国家博物馆查找中国古代年画时,发现了两幅清初余杭纸马“蚕花五圣”和“酒仙图”,认为研究价值极高,于是通过中国美院联系余杭区文广新局,并拿着两幅纸马作品的复印件,经过各类波折寻访到古镇余杭,通过老一辈的辨认证实,确属于余杭当时家家户户供奉的纸马,当听说历史上余杭地界纸马行业曾经的繁盛场景,两位专家欣喜万分,提出了“还有没有保留下来的纸马作品及遗存的木雕刻板”,面对询问,得到的答复是现存已经无法找到,两位专家最后也只能扫兴而归。

2008年,余杭开始着手大范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经多方的逐村寻访挖掘,展开地毯式田园调查,终于找到了还曾在世的仓前镇宏大纸号主人,现今已94高龄的女传人谢兰仙,以及也已年近古稀的,当年曹同茂纸马铺少东家曹传曾。曹传曾为曹同茂第三代传人,15岁奉父亲之命到仓前宏大纸号学习木刻雕版多色套印技艺,后承担起曹同茂纸马铺的经营,谢兰仙即曹同茂的师母。一位师母,一位学徒,成为了余杭纸马现今保留下的唯一传人线索。如今,曹传曾已85岁高龄,虽记得这项技艺,但可惜的是当年曹同茂纸马铺所有的古雕版和纸马,均在文革浩劫中被焚毁而无法复原,余杭木刻雕版多色套印技艺的传承也作为濒危项目变得迫在眉睫,2009年6月余杭木刻雕版多色套印术被列入了第二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雕版印刷术扩展项目名录,可喜的是,随着普查挖掘的深入,先后在良渚被发现余杭纸马“十二神像木刻雕版”;在仁和发现多幅保存良好的余杭纸马;在香港艺术馆馆藏中发现一幅余杭纸马孤本,同时从多名收藏家手上也寻访到了余杭纸马作品,这些保留下来为数不多的古迹范本,成为余杭纸马极其珍贵的历史资料,多家报社媒体针对余杭纸马的挖掘保护进行了宣传报道,一时间这项记忆里的古老技艺再次在余杭遍地开花,得到全社会的广泛重视和关注。

套印美画、栩栩如生,多色相融、精美绝伦,这就是余杭木刻雕版多色套印技艺的魅力,这项曾经险些消失的古老民间技艺,犹如老艺人顽强的生命力一样,逐渐在杭州这片文化底蕴浓郁的沃土里,开始散发新枝嫩叶,愿木刻雕版多色套印这缕精湛典雅的技艺枝蔓,得以在中国传统印刷术这棵伟岸大树里,焕发出勃勃生机。

猜你喜欢
印刷术余杭木刻
读迷作品
“你好亚运!余杭@未来”
印刷术的发展
桌上盆景(外一幅)
家国情?家国梦
我当了一回“小毕昇”
以木为纸 以刀为笔
为革命而“新兴”
印刷术
《杭州余杭径山》《晨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