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玉和
从年谱考察,范仲淹一生多次到过杭州,留下不少诗文。纵观范公一生,才气洋溢,忧国忧民。他的诗文不仅表现了出色才华,也体现了人品,尤其是一生所极力提倡并身体力行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在他的感召下,无数志士仁人前仆后继,创造了民族灿烂辉煌的文化。范公无论是地方官,还是远在它乡对杭州的怀念,都为西湖山水留下了不朽的篇章。
北宋大中祥符八年(1015)范仲淹中进士,被任命为广德军司理参军。
天圣五年(1027),范仲淹居留南京应天府(今商丘)。此时,晏殊正好在知府任上,久闻范公才名,邀请他执掌应天书院。在主持书院期间,他设立了时政讲坛,论及天下大事,范公慷慨陈词,崇尚德行。书院学风为之一振,声誉日隆。
天圣六年(1028),范仲淹上万言疏,奏请改革吏治、裁汰冗员、安抚将帅等国策,深得丞相王曾赏识,在皇上面前极力推荐仲淹。晏殊亦在仁宗前,力陈范仲淹为官政绩。
同年十二月,范仲淹奉召进京,任秘阁教理,自此,范公由地方官升任朝廷命臣。
次年(1029),仁宗已十九岁,应当还政仁宗,可是太后依然垂帘听政。冬至,仁宗准备率百官为太后祝寿。范仲淹闻讯,认为万不可行,家礼不能等同于国礼,奏道:“皇上有事奉亲长之道,没有为臣之礼,如要尽孝,宜于内宫行家人之礼,皇帝若于百官一起朝拜太后,有损帝王威严。”范又上书太后,还政于仁宗,奏书入宫,如石沉大海。
晏殊闻讯,大惊失色,生怕范仲淹此举不仅丧失了仕途,还会累及他这个举荐人。但范仲淹据理力争,复信(《上资政晏侍郎书》)道:“侍奉皇上,当危言危行,绝不能阿谀奉承。如果有益于朝廷社稷,必要秉公直言,虽有杀身之祸,亦在所不惜。”
天圣八年(1030),范仲淹贬职陈州通判。
明道二年(1031),太后驾崩,仁宗亲政。随即,召范公入京,拜为右司谏。此时,群臣议论纷纷,太后执政时,多有缺失。范仲淹认为,太后虽有为政之过,却有养护仁宗之功,建议掩其过失,成其美德。仁宗欣然采纳了他的建议。
同年七月,天下大旱,范仲淹奏请朝廷派员视察民情,仁宗置之不理。范仲淹责问道:“宫中如停食半天,皇上该当如何?”
仁宗幡然醒悟,派范公去安抚灾民。范仲淹领旨赈灾,开仓济粮,并将灾民充饥的野草带回,暗示权贵的骄奢之风。
明道二年(1033),仁宗意欲废后。范率中丞孔道辅等向皇上进言,力劝仁宗,不可废后。这样做不仅会引起百姓议论,有可能引发时政动荡。但仁宗一意孤行,颁布了废后诏书,台谏官到宫外请求收回诏令。仁宗自知理亏,不愿应对台谏官质问,只得将他们贬谪出京。领头的二位,孔道辅被贬泰州任知府,范仲淹则被谪知睦州(今建德梅城)。
范仲淹在睦州写的一首《谪守睦州作》,就能看出端倪,曰:“重父必重母,正邦先正家。一心回主意,十口向天涯。”詩的开头二句话点明了范仲淹视皇上、皇后为父母,一位贤明的君主要治理好国家,先要管好家事,潜台词一目了然。
范开罪了皇上,“降职贬谪”乃是意料之事,然而,降职到睦州这个江南鱼米之乡,对范公来说,未尝不是美差?
睦州,处于钱塘江交通枢纽的三江口上,二水在此交汇(新安江、衢江),群峰连绵,山川秀丽,满目奇胜。范仲淹在睦州做官,政通人和,一个州的政务,自然不在话下,有了闲暇,游山玩水,写道“不似桐庐人事少,子陵台畔乐无穷”“杯中好物闲宜进,林下幽人静可邀。莫道官清无岁计,满山芝术长灵苗”。
公务之余,行走山林湖上,好不逍遥,其居所有“绕舍石泉声”“无处不潺湲”,还可以“日日面青山”,远眺“千家起画楼,家家竹隐泉”。
城后有乌龙山,“乌龙山霭中,春山半是茶”。范仲淹常常入山赏景,花香鸟啼,“清潭百余丈”,过着一种逸隐日子。在《游乌龙山寺》写道:“异花啼鸟乐,灵草隐自知;言是栖真地,林僧半雪眉。”
睦州山水秀美,有子陵钓台、方干隐居的茅庐等古迹可以凭吊。在诗文中,范仲淹常提到这二处地方。范公寻访方干旧居,给晏殊《留题方干处士旧居》诗中,写道:
风雅先生旧隐存,子陵台下白云村。
唐朝三百年冠盖,谁聚诗书到远孙?
严子陵多次婉拒光武征召,以一介布衣,隐居富春江畔。范仲淹到访严陵,写了:
汉包六合网英豪,一个冥鸿惜羽毛。
世祖功臣三十六,云台争似钓台高。
在严陵濑旁,范公修筑了钓台、子陵祠,并召人绘了严子陵画像悬于堂前,创作了《桐庐郡严先生祠堂记》,虽写的是严子陵,何尝不是范公自己人格的写照?
此文与《岳阳楼记》相互辉映,在文学史上留下了难忘的一笔。实际上,范仲淹在睦州任所不足半年就离开了,却留下了千古名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