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 丹 胡明文 廖芳芳 朱文超 宋拉拉 蓬桂华
(贵州省农业科学院辣椒研究所,贵州贵阳 550006)
簇生型辣椒是辣椒栽培种中的有限分枝型变种,植株表现为下部腋芽萌发分枝,分枝的顶芽形成花簇而封顶,每个花簇的花数多达10 个以上(梁芳芳 等,2017)。簇生型朝天椒辣度较高,易干制,又可鲜食、泡制,是一种重要的辣度调味蔬菜,在我国具有悠久的种植历史,特别是在贵州、河南等地,常年种植面积13.3 万hm2左右(沈素香 等,2014)。但目前各地种植的簇生椒多为常规品种或农户自留的地方种,种性退化严重,生长势差,一致性差,产量低。为满足生产加工企业对品质好、产量高,可集中采收的省力化、专用型辣椒新品种的迫切需求,贵州省农业科学院辣椒研究所辣椒育种团队以高产、优质、熟期集中为育种目标,选育出适宜机械化采收、人工一次性采收的簇生型辣椒三系杂交种红辣簇生椒,现已在遵义、贵阳、黄平等贵州省辣椒主产区示范推广,累计种植面积约300 hm2。
红辣簇生椒是以雄性不育系F296A 为母本,以自交系DU01 为父本配制而成的强恢复性指形簇生椒三系杂交种,其恢复度为100%。
母本雄性不育系F296A 是2007年由海南三亚引进品种C01 自然变异产生的不育株经6 代测交、回交培育出花粉败育型不育系C01 号A,不育株率和不育度均达100%;以C01 号A 为不育源,以骨干自交系F296(源于2006年从遵义收集到的簇生型朝天椒株系F29)为父本进行测交,经5 代饱和回交选育出簇生型雄性不育系F296A 及其保持系F296B(图1)。不育系F296A 株型紧凑,生长势强,株高83.67 cm,开展度44.83 cm;茎秆有绒毛,分枝性强,侧枝数7 个,有效侧枝高度较一致,叶片深绿色、长卵圆形;花白色、向上簇生,花朵开张度和花丝长度大于正常花,花药紫色、干瘪、瘦小,花柱较雄蕊长,且雌蕊育性正常,田间鉴定不育株率达100%,I2-KI 染色镜检花粉无活力;青熟果绿色,老熟果鲜红色,果实指形,果面光滑、有光泽,果皮薄,果长8.86 cm、横径1.50 cm,果肉厚2.11 mm,辣味浓。其保持系F296B 较不育系矮,株高73.33 cm,花药正常,其他性状与不育系一致。
父本DU01 是2007年在贵州省望谟县收集的簇生不分枝辣椒单株109(2),采用系谱法经6 代单株定向选育而成的稳定自交系。该自交系极早熟,株高41.45 cm,开展度28.20 cm,簇生,基部无侧枝萌发,主枝自封顶性状明显,果实长指形,果长9.15 cm、横径1.53 cm,青熟果深绿色,老熟果红色,成熟期集中,辣味浓。
2015年秋季在海南三亚配制三系杂交种,2016年春季在贵州贵阳、遵义进行品种比较试验,组合F296A × DU01 表现出强恢复优势,丰产性好,抗旱性强,果实商品性好,命名为辣研102。2017—2018年开展贵州省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2019年通过农业农村部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登记名称:红辣簇生椒,登记编号:GPD 辣椒(2019)520789。
2.1.1 品种比较试验 2016年春季在本所贵阳试验基地和遵义试验基地进行品种比较试验,露地栽培,以当地簇生朝天椒主栽品种三樱椒为对照。采用随机区组排列,3 次重复,小区面积7.5 m2,每小区种植30 株;4 月7 日播种,采用漂浮育苗,5月20—25 日高畦覆膜双行单株定植,株距40 cm,行距50 cm,8 月底一次性采收鲜红椒测产。试验结果表明(表1),红辣簇生椒平均每667 m2产量1 943 kg,比对照三樱椒增产27.41%,两地产量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
表1 红辣簇生椒品种比较试验产量结果
2.1.2 区域试验 2017—2018年在贵州省贵阳市乌当区百宜镇、遵义市新蒲新区、毕节市大方县黄泥塘镇、安顺市普定县猴场乡、铜仁市石阡县聚凤乡、黔东南州黄平县旧州镇、黔南州瓮安县平定营镇、黔西南州册亨县坡妹镇进行区域试验,露地栽培,以三樱椒为对照。采用随机区组排列,3 次重复,小区面积13 m2,每小区种植50 株;3 月4—28 日播种,采用漂浮育苗,4 月28 日至5 月20 日高畦覆膜双行单株定植,株距40 cm,行距50 cm,田间管理按当地常规生产进行,8 月15—30 日采收鲜红椒测产。试验结果表明(表2),红辣簇生椒两年平均每667 m2产量1 601.20 kg,比对照三樱椒增产24.85%,各试验点产量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
表2 红辣簇生椒区域试验产量结果
2.1.3 生产试验 2018年在贵州省毕节市大方县、遵义市绥阳县进行露地生产试验,以三樱椒为对照。3 月14—20 日播种,采用漂浮育苗,4 月26日至5 月17 日高畦覆膜双行单株定植,株距40 cm,行距50 cm,小区面积222 m2,随机区组排列,3 次重复,田间管理按当地常规生产进行,8月25—30 日采收鲜红椒测产。试验结果表明(表3),红辣簇生椒平均每667 m2产量1 584.44 kg,比对照三樱椒增产23.08%,2 个试验点的产量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
表3 红辣簇生椒生产试验产量结果
2018年7 月进行区域试验的同时,田间调查红辣簇生椒的抗病性及抗旱性。病毒病、疫病、炭疽病的调查方法及分级标准分别参照张晓敏等(2015)、关天舒等(2011)、吴庆丽和秦刚(2013)的方法,抗旱指数的调查方法及分级标准参照姜虹等(2013)的方法。结果表明(表4),红辣簇生椒病毒病、疫病、炭疽病的平均病情指数分别为23.16、19.31、12.29,其对炭疽病的抗性强于对照三樱椒,对病毒病、疫病的抗性与对照相当;平均抗旱指数为0.96,其抗旱能力强于对照。
表4 红辣簇生椒抗病性和抗旱性田间调查结果
2018年9 月由本所实验室进行品质测定,红辣簇生椒果实VC 含量1 552.5 mg·kg-1,辣椒素含量2 080.0 mg·kg-1,干物质含量18.31%,品质优于对照三樱椒(VC、辣椒素、干物质含量分别为1 337.0 mg·kg-1、1 720.0 mg·kg-1、17.07%)。
2019年9 月在贵州省遵义市新蒲新区本所管庄基地进行机械采收试验。收获前15~20 d(天)喷施40%乙烯利800~1 000 倍液,促使辣椒叶片发黄脱落;采用贵州省山地机械研究所研发的梳齿式脱果机进行一次性采收。红辣簇生椒机械采收的工作效率为0.2 hm2·h-1,采收成本为12 000 元·hm-2,较传统人工采收节省成本12 000~15 000 元·hm-2。说明该品种适于机械采收,成本低、效率高。
红辣簇生椒为簇生型朝天椒三系杂交种,中熟,生育期180 d(天)左右,成熟期集中,红熟后可使用机械一次性采收。植株生长势强,株型紧凑,平均株高62 cm,开展度53 cm,分枝数9 个,主干有效侧枝数7 个,有效侧枝高度整齐一致;果实指形,成熟果红色,果面光滑、光泽度好,平均果长9.43 cm、横径1.05 cm,单果质量5.5 g,单株结果数165 个;VC 含量1 552.5 mg·kg-1,辣椒素含量2 080.0 mg·kg-1,干物质含量18.31%,商品性好,辣味浓;田间对炭疽病的抗性强于对照三樱椒,对病毒病、疫病的抗性与对照相当,抗旱能力强于对照,每667 m2鲜红椒产量1 500 kg 左右,适宜在贵州、重庆、四川等西南地区春季种植。
贵州地区2—3 月播种,采用漂浮育苗,每667 m2用种量20 g 左右,5 月上中旬定植。整地前每667 m2施腐熟农家肥3 000 kg、三元复合肥(N-P-K为15-15-15,下同)50kg作基肥。地膜覆盖,单株双行种植,畦面宽80 cm,沟宽50 cm,株距35 cm,行距45 cm,每667 m2种植3 300 株。边定植边浇定根水,定植7 d(天)左右缓苗后施提苗肥,每667 m2施尿素2 kg;定植后45 d(天)左右追施坐果肥,每667 m2施尿素7 kg、钾肥5 kg,盛花期每667 m2追施锌肥1~2 kg、硼肥0.5~1.0 kg。苗期注意防治猝倒病和灰霉病,盛果期及时防治炭疽病、病毒病,以免影响商品果率。针对簇生椒生长特点,可适当密植,增施基肥,及时追肥,以提高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