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骨窗开颅手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临床效果观察

2021-06-29 02:06李其林通讯作者
医药前沿 2021年11期
关键词:脑神经开颅血肿

陈 波,李其林(通讯作者)

(重庆市酉阳县人民医院神经外科 重庆 409800)

高血压性脑出血是一种危险性较高的脑血管疾病,是高血压患者常见的高危并发症之一,且多发生于中老年男性群体,而且春秋季节是该病的高发期。患病后会导致患者出现头痛、恶心呕吐、躁动、嗜睡以及昏迷等症状,若病情控制不佳,会严重损伤患者的脑神经功能,进而会导致患者出现肢体及语言功能障碍,严重者会直接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1]。因此如何提升高血压性脑出血疾病的临床救治效率,已成为当前临床重点探讨的话题[2]。为此,在本次分析小骨窗开颅手术在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治疗中的运用价值,具体情况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7年11月—2020年11月期间我院接收的80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以随机数字表分组方式将患者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中的男女患者比例为22例/18例,患者年龄为46~78岁,平均(62.0±2.3)岁;观察组患者有男性23例、女性17例,患者年龄46~79岁,平均(62.5±2.4)岁。纳入标准:(1)经临床检查诊断确诊符合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2)患者的临床基础资料完整;(3)患者未形成脑疝;(4)身体条件符合手术标准;(5)所有患者和家属均对内容有所了解,并自愿签署知情书。排除标准:(1)精神异常以及智力障碍患者。(2)凝血功能异常患者。(3)存在传染性疾病患者。(4)患有恶性肿瘤的患者。(5)患有脑血管畸形、颅内动脉瘤以及脑创伤出血患者;严重肝肾脏器疾病患者。(6)配合度较差的患者。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取传统大骨瓣开颅手术治疗,手术采取全麻处理,通过CT扫描确定患者的颅内血肿部位,在患者的额颞部取弧形或者马蹄形手术切口,常规开颅后对患者的血肿部位进行清除,若患者出血量过大,应及时采取骨瓣减压或者电凝止血处理。针对皮层下血肿患者采取距离颅骨最近的骨窗,基底节血肿采取外侧裂入颅,偏后部位则采取颞部入路;手术切口大约为12~15 cm。骨瓣直径大约为8~10 cm,采用铣刀法切除骨瓣,剪开硬膜呈放射状。最后将血肿彻底清除;观察组患者采取小骨窗开颅手术进行治疗,手术采取全麻处理,通过运用CT检查确定患者血肿穿刺部位,选择离颅骨最近的最大面积出血点作为手术切口,扩大至3~4 cm骨窗,穿刺抽出部分血肿减轻颅内压,随后取十字形切口切开硬脑膜抵达血腔部位,将血肿彻底吸除,最后进行冲洗和止血处理,术后留置引流管,并对患者再次进行CT复查,及时掌握患者血肿清除情况。

1.3 观察标准

(1)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救治后1个月脑神经功能损伤程度采用NIHSS量表评分,总分值42分,分值越高脑神经功能损伤越严重。运用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对治疗前后患者的上下肢活动度、平衡度、四肢感觉及各关节活动度等指标进行评分,总分值为100分,分值越高则表明肢体功能恢复越好。运用ADL量表评定两组患者生活活动能力,满分为100分,分数越高指标越好。记录组间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并对比。(2)临床疗效:治疗后患者的生命体征恢复正常,经CT检查脑血肿完全清除,且脑神经功能损伤程度较轻,未发生任何并发症,患者生活活动能力基本恢复则表示治疗显效;患者治疗后生命体征基本恢复正常,脑血肿大部分清除,出现轻微并发症则为治疗有效;治疗后患者脑神经功能损伤严重,生命体征依然处于危险状态,脑血肿清除较差,则表示治疗无效。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正态分布且方差齐的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频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者各项指标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脑神经功能损伤程度得分低于对照组,肢体运动功能、生活活动能力得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各项指标比较(±s,分)

表1 两组患者各项指标比较(±s,分)

组别 脑神经功能损伤程度 肢体运动功能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 35.5±2.2 15.2±1.2 63.4±1.2 88.3±2.6对照组 35.8±2.3 19.6±1.4 63.5±1.3 74.8±2.1 t 0.5961 15.0918 0.3574 25.5468 P 0.5528 <0.001 0.7217 <0.001组别 生活活动能力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 61.2±1.8 85.4±2.3对照组 61.3±1.9 75.6±2.2 t 0.2416 19.4738 P 0.8097 <0.001

2.2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并发症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7.5%,高于对照组的85.0%,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5.0%,低于对照组的2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及并发症情况比较[n(%)]

3.讨论

脑出血在临床上的发病率较高,且多发生于中老年人群体,而高血压是诱发脑出血的主要因素之一,其发生因素与日常生活饮食习惯有着密切关联[3]。而发病后患者若未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会使患者的脑神经功能受到严重损伤,患者的致残率和病死率会越高[4]。所以,如何提升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的临床救治效率,尽早清除患者脑血肿,减轻患者脑神经功能损伤程度,是确保患者生命安全以及减轻患者致残率的关键。目前临床上针对该病主要采取手术治疗,而以往采取的传统大骨瓣开颅手术虽然具有术野开阔的优势,因此能够使病变部位充分暴露,达到彻底止血以及快速减压的效果,但由于手术前期操作时间较长,因此会增加患者脑神经功能损伤程度,而且由于创伤性过大,会增加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概率,从而不利于患者术后恢复[5]。而近年随着医学水平不断发展进步,临床针对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采用了小骨窗开颅手术治疗,并获得了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该手术方法是一种微创手术,其具有手术创伤性小以及操作简单等优点,能够确保手术在短时间内进入血肿部位进行止血、血肿清除以及减压处理,从而能够减少脑神经功能损伤程度;而且在手术过程中利用显微镜操作能够确保手术视野,从而能够减少手术对脑组织造成的损伤,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概率,最终能够使患者的脑血肿彻底清除,减少患者术后致残率,使患者术后生活活动能力得到恢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本结果证实,通过采用小骨窗开颅手术治疗的观察组患者最终获得的治疗有效性较高,患者的脑神经功能损伤程度较轻,患者术后肢体运动功能以及生活活动能力均得到良好恢复,且发生的并发症也较少,而相比之下,采取传统大骨瓣开颅手术治疗的对照组患者获得的治疗效果并不理想,两组数据比较观察组占据显著优势。

综上所述,对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实施小骨窗开颅手术进行治疗,能够获得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及安全性,减轻患者脑神经功能损伤程度,降低了患者的致残率以及并发症发生概率,从而能够使患者术后身体得到良好恢复,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望临床相关专家和学者能够再对高血压性脑出血疾病的临床治疗做更深入的探讨分析,探寻一种最佳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提升临床手术效果及安全性,从而降低疾病对患者健康及生命安全的威胁。

猜你喜欢
脑神经开颅血肿
Nurr1基因修饰胚胎中脑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帕金森病
头皮血肿不妨贴敷治
慢性硬膜下血肿术后血肿复发的相关因素研究
大骨瓣开颅减压术在对冲性颅脑损伤治疗中的应用观察
快速开颅技术在外伤性颅内血肿合并脑疝抢救治疗中的效果
开颅手术后继发颅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和治疗方法
microRNAs在脑神经系统中的作用
问题2:老年患者中硬膜外血肿的手术指征?
神经外科开颅术后颅内感染的临床分析
脑出血早期血肿扩大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