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江
教育背景
近年来,各地深入开展非遗保护传承、挖掘和合理利用非遗资源。目前,已建立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名录体系,认定非遗代表性项目10万余项。与此同时,“非遗进校园”“非遗进景区”“非遗购物节”等活动广泛开展,越来越多非遗项目融入人们的生产生活,这些形式新颖的文化项目越来越多地参与我们的日常生活,也是祖国文化强国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活动实施
我校开展非遗空竹课程是贯彻了四个自信中的文化自信。因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于自己的文化和自身的肯定和践行。也是对文化生命力的一个长久的支持。作为中学生来说。应该说继承中国传统文化应该是首当其冲。在我校开展这个课程设置的时候,当时也想了许多,主要还是考虑到抖空竹它本身来说是集体育锻炼、武术、审美艺术为于一体。
非遗之空竹
空竹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间游戏之一,校园里承载人一生最美的时光,而校园中生机勃勃的少年们也是非遗传承的希望,于是学校便成了非遗传承的沃土,而我认为最幸运的事情莫过于在这片沃土上学习空竹,让空竹伴随同学们的童年。
活动成效
全面落实“立德树人”课程目标,提升学生素养和人文情怀
视频拍摄的活动课程与学生教室内、书本上的知识最大的不同就在于课程形式更加新颖,有广泛的普及和宣传意义,在活动中、在室外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增加知识,拓展视野,更加有利于培养他们的核心素养。
其次,采访和视频拍摄课程有多学科素养融合培育的特点,对美术美育审美、语文、历史、地理、科学、生物、音乐、舞蹈等方面都对学生有深刻的影响和教育意义。比如,在采访活动中,学生之前要拟定采访稿并撰写,这对语文学科素养有一定的要求,采访实施过程当中,学生锻炼了人际交往与表达能力;每一次接触不同的非遗项目,都等同于了解一种历史和文化,如空竹的历史流传、风筝的来源与历史发展,这都是学生在课堂之外的历史知识和文化收获,对形成良好的历史素养也助益良多。
(二)树立文化自信和增强学校软实力
非遗课程进校园作为契机,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校的软实力,使学校在文化教育方面迈出了先进的一步。如外出采访的形式同时让学生与非遗传承人近距离接触,深入了解其背后的文化,在传统文化的浸润中沉淀,如空竹的历史和文化、学生在采访与对话中从传承人身上受到感染,从而有利于加强他们对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坚定学习的信念,种下梦想的种子。为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储备了优秀的人才。
(三)弘扬优秀文化,引导学生传承和创新
非遗文化进校园,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保护我国渐渐消失的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重新在人们心中牵拉起那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弦,学校教育不再是单纯的文化教育和思想教育,而是把中华民族优秀的传承思想融于其中,充分发挥非遗传承人和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传承校的示范引领作用,通过开展非遗课堂、主题论坛、成果展示等系列活动,从而提升学校的文化传承力,教育学生在时代发展过程中也不要忘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前景探讨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信息资源,也是历史的真实见证。保护和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实现可持续的经济、文化全面协调发展意义重大。保护非遗文化遗产能够帮助各族人民广泛汲取民族精神养分,文物有着无可代替的作用,保护非遗文化遗产就是保护了各族人民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历史根基。
非遗课程进校园的相关策略探究
1.增强非遗教育的重视度
目前,非遗文化进校园有很大的优势,一方面有利于建设高品位的校园文化,另一方面有利于拓展本区域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但是,非遗课程是新生课程,且在现行教育体制下非遗课程未被编入国家的常规教学体系,一些教育部门对非遗课程进校园的作用、意义认识不足,从而导致非遗教育无章可循,无的放矢。
2.大力开发非遗教材
目前的非遗文化进校园都刚刚开展,大家都是在探索中进行,既没有现成经验可循,更没有统一的非遗教材。因此,从“非遗课程进校园”项目内容资料的选择入手,进行编辑整理,大力开发非遗校本教材,从而保证非遗文化进校园活动的顺利实施。
同时发挥我校温榆影像社的优势,利用视频和摄影的快速便捷的传播特点把非遗的资讯传给每一个学生和他们的家长,让非遗的精神如星星之火,在每个学生心里生根发芽。
3.制定相關的政策支持
综上所述,非遗空竹课程进入校园不仅让学生学习到了很多文化的知识,而且让学生近距离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独特的文化魅力。将本土非遗文化融入学校教育,让广大学生认识非遗文化,增强对非遗文化的保护意识,成为非遗文化的传承人,这在很大程度上助力了对非遗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创新力度。另外,我们需要努力探索非遗文化教育的方法途径,更好的进行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创新,让非遗文化发扬光大,让传统的文化之光更加熠熠生辉,让中国的文化更加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