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智伟
摘要:藏药材是朗县的特色优势资源,随着西部大开发政策推进,藏医药产业发展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因地制宜,因势利导,高效开发利用藏药材资源将成为推进朗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升县域经济实力的一项重要因素。
关键词:朗县;藏药材;资源优势;产业发展
西藏自治区朗县是南派藏医创始人苏卡娘尼多杰的诞生地,自然资源和文化底蕴丰富,但由于规划定位不明晰,一直以来,朗县藏药材未能形成产业规模。广东省第九批援藏队惠州工作组进入朗县以来,对朗县藏药材种植及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并就如何打造朗县藏药材产业提出意见和建议。
1 地理历史及资源
1.1 地理概况
朗县地处喜马拉雅山北麓,雅鲁藏布江北岸中游,属于高原丘陵地貌类型,平均海拔3700米;气候复杂多变,由温暖半湿润半干旱向极地气候变化。年均日照达2000~2500小时,日照率70%~80%,太阳年辐射700兆焦耳/平方米。朗县干燥,降雨少且四季不均,年均降雨350~600毫米,集中在6~9月份,占全年降水量的90%以上,年蒸发量在2200毫米左右,约为降水量的4倍。年平均气温11.0℃,年平均最高气温19.1℃,年平均最低气温5.3℃,全年无霜期平均在130~170天。
1.2 药材资源
得天独厚的地理气候环境孕育了朗县藏药材资源的多样性,桃儿七、藏贝母、臧木香、红景天、手掌参、雪莲花、伞梗虎耳草、灵芝以及冬虫夏草等100多种野生珍稀藏药材广布于三乡三镇海拔3000~6000米的高山峡谷和丘陵草原之中。由于高寒缺氧、昼夜温差大、长日照和强紫外线等极端环境的共同作用下造就了朗县藏药材的次生代谢物积淀高,疗效更独特。近年来,随着藏药材的药用功效逐渐得到市场认可和人们对天然药物的需求不断增加,藏药材市场供应端吃紧,导致盗挖野生的行为屡见不鲜。朗县野生藏药生长在脆弱的高海拔植被地带,增殖缓慢,生长周期长,无序的采挖造成表土暴露,藏药材种群随表层植被一同被破坏,不少藏药材品种在掠夺式的采挖中逐渐面临濒危的境地。
1.3 历史文化
历史上藏医药形成南北两派,朗县拉多乡是南派藏医创始人苏卡娘尼多杰(1439~1475年)的诞生地。苏卡娘尼多杰一生苦修藏医术,刊校了《四部医典》,编撰了《珍宝药物性态识别》《甘露宝库》和具有416种秘方的《千万舍利》等著作,培养了大批学徒并延续至今,让底蕴深厚的南派藏医文化影响深远。当前著名的传承人阿旺旦增是当地村医,不仅深得南派藏医治疗和药理传承,还曾前往拉萨及各地研学藏医药和提升药香制作工艺多年,不断提升藏南派医药技能水平。朗县苏卡药香发扬和积淀了南派藏医的精髓,将古老的藏医文化结合现代工艺制成的苏卡药香系列产品,其药香沁人,在非物质文化传承上有着较高的社会经济效益和品牌效应。“苏卡娘尼多杰”代表了朗县藏医药的上佳品质,形成深入民心的大众品牌,成为朗县乃至区内人们生活日常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 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2.1 藏药产业发展现状
虽然县委县政府将藏医藏药作为朗县的四大产业之一,但从目前看是重医轻药。朗县于2017年建成朗县藏醫院,由于朗县地广人稀,县城常住人口不到3000,藏医院就医人数少,临床实践数据少,也尚未规模性地对传统藏药材进行研发制药,使用藏药多为成品药;传统炮制入药的技艺有散落在民间,藏医药产业尚未完全开发。目前朗县藏药材市场化的形式,一是制作成药香,如2014年成立的拉多苏卡药香合作社,使用多种藏药材制作燃香、香粉等系列药香产品。此外,各乡镇寺庙亦有制作藏香,如巴尔曲德寺、孜列寺和冲康庄园的寺庙藏香,使用对象主要为宗教信众,寺庙藏香又以巴尔曲德寺藏香较知名,但市场化程度不高。二是随藏药材市场行走俏,目前朗县境内价格较好的藏药材有,臧木香18元/公斤、黄精36元/公斤、甘青青兰40元/公斤、红景天60~80元/公斤、喜马拉雅紫茉莉110元/公斤、当归120元/公斤、桃儿七140元/公斤、手掌参700元/公斤、雪莲花1000元/公斤、藏贝母3000元/公斤。2019年,拉多乡扎村成立村集体企业苏卡娘尼多杰药材种植有限公司,在购销藏药材的成功基础上开始尝试小规模种植,主要有黑枸杞、红枸杞、棱子芹等,总面积不足100亩。2019年,广东省第九批援藏工作队朗县工作组进藏以来,决定以底蕴丰富的南派藏医文化为依托,对朗县丰富的藏药材资源进行可持续保护性地开发,启动藏药材种植项目。在拉多乡老扎村建设藏药材种植基地,种植当归、藏木香等6种藏药材共计300亩,并配套两座400立方米的蓄水池和总长6996米、覆盖面积达1000亩的灌溉管道;在新扎村建造占地面积573.5平方米,建筑面积1005.68平方米的多功能晾晒房。首批种植的40亩桃儿七于2020年8月采摘果实1500多公斤,为村集体带来4万余元收入,待所有药材集中上市,最大可为村集体带来近200 万元的产值。三是藏药材虽然有着显著的疗效和响亮的历史文化知名度,但青藏高原高寒缺氧等恶劣极端的环境,同样导致绝大部分野生藏药材生产周期长产量低,如桃儿七要3年以上才能结果;红景天要8年左右才能成材,且对原生地环境条件要求严苛。藏药材在西藏境内的种植成本高,在追求短平快和即时效益的当前,整个林芝乃至西藏真正实现商业化大面积藏药材种植的情况并不多。藏药材名声久响,但目前市面流通的藏药材却多来源于青海、四川和云南等周边和内地省份。
2.2 存在问题
一是缺乏规划引导。虽然藏药材种植效益日趋看好,但由于没有重视规划引导,当前藏药种植不成规模。没有开发产品和形成品牌,药材的附加值不高。目前全县藏药材种植面积小且零星分散,多以农民单家独户种植和存在个别的采摘(挖)野生现象,药材种植一定程度上处于传统的习惯性和盲目性。二是缺乏专门的管理机构。目前朗县藏药材产业处于起步阶段,全县没有成立集生产指导、管理、提供技术服务和市场信息为一体的专门机构(办公室)。卫健、藏医院、农业、林业和商务等相关部门没有集职能合力于藏药材产业发展。目前朗县藏药材的市场是农户仅凭有限的市场信息单家独户在单打独斗,低价供应给前来收购的中间商,效益不高。三是缺乏扶持资金。朗县的农业结构属于传统的半农半牧型,在政策性资金扶持力度上,藏药材产业的投入相比传统的农田及畜牧基础设施、作物种植和畜牧养殖等显得微不足道。如在朗县《“十三五”产业精准扶贫规划》的91个项目中,关于藏药材的只有1个,资金投入占比仅为0.22%。又如当前重点扶持的一果一椒产业,由于受保鲜和运输成本以及加工空间等方面的制约,果和椒的产业链难进一步延伸;而藏药材收成后经过简单晾晒切片或磨粉,无论是从运输保质乃至加工和精深提炼,都有着巨大的开发潜力和高的附加值。四是缺乏专业技术管理。在朗县,除了个别科技特派员参加过有关的培训外,其他农民接受药材种植技术培训几乎为零,藏药材种植的选种、播种、育苗、田间管理采收等种植技术和管理等环节停留在传统的粗放模式,甚被当作普通农作物栽培,产量低,品质不高。全县唯一的藏药材种植企业也于2019年才成立,是靠自己在经历曲折、摸索积累经验的基础上才成立的村集体企业。五是缺乏加工工艺。目前朗县藏药材加工仅为晾晒或真空封装,未形成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式的产业体系。一方面,缺乏有加工能力的企业,不能实现产品就近就地加工转化。另一方面,缺乏配套齐全、功能完善的专业批发市场和固定的销售渠道。目前朗县藏药材主要的销售形式是等客商上门收购或到山南、拉萨等地远寻外地市场,难以获得流通环节和加工环节的综合效益。
3 藏药材产业前景分析
3.1 市场需求与日俱增
随着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迈入了“大健康”时代,人们对生命健康和保健的意识不断提高,食疗、水疗、理疗等各种康养产业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人们对于养生和大健康的需求已从简单的治疗转向预防、治疗、修复、康养为一体的综合疗养。尤其是今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人们的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同时也提高了人们注重健康的强烈思想转变。此次疫情对人类社会是一场难苦的考验,更是一次抓住市场转变的重大转折点机遇,唤醒了人们对卫生健康事业和生命健康产业的需求,尤其是中(藏)医药行业,将带来全新的市场需求侧重点。
3.2 丰富的资源
一是在特殊的气候件下,朗县野生藏药材资源丰富。如有被誉为“太白七药”之一的桃儿七,被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二批)》,在洞嘎镇堆村海拔3900~4300米的草地、石砾、灌木丛及林下完好地自然生长着;黄精、伞梗虎耳草、喜马拉雅紫茉莉和蓝玉簪龙胆等,每年春耕雪化之际,在海拔3500~4000的拉多乡扎村山坡地上茁壮生长;此外还有登木乡海拔4500米的红景天、藏贝母和雪莲花;金东乡的当归、贝母;洞嘎镇的臧木香和朗镇的白蜀葵和波凌瓜等。二是除了药材资源,还有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南派藏医创始人苏卡娘尼多杰及其藏医文化,是当地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都是做大做强朗县藏药材产业的有力抓手。
3.3 农旅结合助推乡村振兴
朗县的自然地理雄奇秀险,风光迥异,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将西藏特有的蓝天雪山、高山牧场、花海梯田、峡谷飞瀑和森林湖泊浓缩为一体。探索“农旅文融合+康养”的发展模式,推进历史人文旅游资源深度整合,发展康养旅游事业,做强藏药材产业大有可为。如将洞嘎镇老堆村以“田野休闲农牧业+康养”为定位,依托本地丰富的藏药材资源,积极构建“康养+”模式,充分发掘旅游度假、康体疗养、养生饮食、修身美容等健康产业的联动经济,实现村民在家门口就业,守住绿水青山的同时吸引大学生和年轻人返乡创业,促进一二三产业的深度融合发展。
3.4 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壮大集体经济
在推进藏药材产业进程中,可积极借鉴拉多乡扎村“支部+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先进经验,,将分散的劳动力参与到藏药材种植中来,集中资源和力量办大事,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促进农民增收的成功经验。进一步推进将村集体资源折股量化,将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模式,稳步推进朗县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探索完善集体利益分享机制,不断增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活力,带动藏药材经济稳步发展。
3.5 促进“飞地经济”模式形成
2016年,广东援藏工作将朗县调整由惠州对口援建。当前,惠州正以建设广东省中医事业创新示范城为契机,大力发展中药研发生产和中药材种植业,促进中医医疗、医养产业、康养产业、中药研发和高等教育等“五位一体”项目集群落地,打造與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相匹配的健康养生基地。中药藏药同根同源,朗县可因此与惠州共建资源优势和成本优势互补的“飞地”,突出朗县藏药材的特色资源,避开重复建设、同质竞争、资源浪费的问题,将对口支援转变成产业链条合作。推进优势资源整合和区域协调发展,促进优化产业布局,高效利用土地、人才、技术等资源,促进朗县——惠州“飞地经济”真正“飞”起来。
4 发展藏药材产业的对策建议
4.1 健全产业发展保障机制
一是将发展藏药材经济纳入党委、政府重点工作,成立专门机构(朗县藏药产业发展办公室),健全相应职能负责藏药材发展规划、组织和协调工作,做好藏药材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筑牢朗县藏药产业长效稳定发展的机制。二是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在摸清朗县藏药材资源数据情况的基础上编制朗县藏药材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明确产业定位、品种结构、区域布局、目标任务和发展步骤。三是形成保护性开发模式,在保护朗县高原的生物多样性的基础上,有效合理、可持续地开发利用藏药材资源。在藏药材原生地建立野生抚育基地,逐渐形成藏药材种植技术研究理念,推行可持续的藏药材采摘模式,减少对野生药材资源的滥采滥挖和对环境的人为破坏,为环境提供自我修复及人为辅助修复的条件。四是积极扶持形成特色藏药材基地,如以拉多乡老扎村或洞嘎镇堆村为中心,辐射引导条件适宜的乡镇开展集中连片种植,并扩大规模发展成专业基地,打造成朗县藏药材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格局。五是设立藏药材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为藏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如将药材产品补贴列入特色农产品的补贴标准;围绕藏药材生产、流通、销售和加工等环节,创新和完善资金扶持、税费减免、土地流转、技术服务等一系列具体的可操作的产业扶持政策和措施,全方位、全过程助推藏药材经济发展。
4.2 树立品牌意识,提升竞争力
一是历史上的苏卡娘尼多杰一生研医制药,治病救人,著书办学,培养了大批门生,形成了独特“苏派”(南派)藏医,在藏医及藏文化中具有非常大的影响力,为朗县留下了而宝贵的文化遗产。朗县可探索通过“苏卡娘尼多杰”的影响力,根据《千万舍利》等著作的配方积极与有关科研院校、藏医院以及藏医药企业合作开发藏式疗养、藏药保健品及药品,擦亮“苏卡娘尼多杰”品牌,重振南派藏医文化。二是如围绕本地资源最为丰富的“桃儿七”开展三品一标、名牌产品和地理认证产品等认证和创建工作,并逐步将其它特色和功能品种打造成藏药名牌产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和互联终端,交易会、医药博览会、研讨会以及药材文化节等方式,广泛宣传推介朗县藏药材及产品,扩大朗县藏药材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三是整合目前卫健、藏医院、农业、林业等部门的技术单位成立藏药材技术研发机构,或引进技术力量,加大科研投入,合力攻关藏药材产业在产、工、储、销等环节中的核心难题;建立朗县藏药材品种资源库,选育、试验和推广新优品种,不断优化朗县藏药材经济品种结构,为发展藏药材经济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4.3 创新产业经营发展理念
一是充分推广借鉴米林县扎贡沟藏药材种植有限公司“药厂+藏医+基地+农户”和山南曲松县琼噶藏药材种植加工合作社“公司+合作社+农户”以及朗县苏卡娘尼多杰藏药材种植有限公司“支部+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把引进企业和扶持本土企业作为发展藏药材经济的重要环节来抓,在政策、人才、技术、资金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鼓励企业采取风险投资、利润返还、股份分红、租赁经营、反租倒包等形式,与农户农建立灵活多样的合作模式,促进藏药材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二是充分发挥种养大户的示范引领作用。目前朗县藏药材种植取得初步成效都是靠当初的能人、勤人带起来的。因此,要积极鼓励和培养药材种养大户,鼓励他们因地制宜建立藏药材示范园并辐射形成示范带,发挥致富能人的示范引领作用,建成集标准化育苗、生态化种养、现代化经营于一体的精品产业示范园,成为朗县藏药材经济的教学参观基地、人才培训基地和技术推广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