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杨树具有耐寒耐旱特性,在北方地区广有栽培。本文根据北方地区杨树种植的实际,对北方地区杨树常见的病害特点进行总结,并提出防治技术,以期为杨树病害防治提供理论与技术参考。
关键词:北方;杨树;病害;防治
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气候干旱寒冷,由于杨树的耐寒、耐旱和速生的特性,种植面积逐年增加,对北方生态环境的改善和城市的绿化起到了良好的效果。由于杨树多为人工林,林种单一,致使杨树感染病虫害的概率大增。本文对几种常见的杨树病害特点进行总结,并提出防治技术,以期为杨树病害的防治提供理论与技术参考。
1 几种常见杨树病害
1.1 腐烂病
杨树腐烂病是杨树生长中一类发生较多的病害,发病后主要是表皮出现症状,随着病情逐渐扩展开,严重影响到杨树的正常生长。杨树生长的各个阶段,发生腐烂病的概率有所差异,发病率最高的时期为幼苗期。杨树上腐烂病发生的季节一般以春季为多,杨树刚发病时树表皮上有斑点出现,散发出酒糟味,如果不能及时开展有效防控,则表皮上即会出现大面积凹陷的腐烂状物质,并有黑色的危害苗木生长的有毒物质从腐烂的位置渗出。在环境条件潮湿的环境下杨树腐烂病易发生,一旦腐烂病症扩展到杨树的全部表皮,则可导致杨树的死亡。
1.2 黑斑病
目前我国杨树上发生黑斑病的病原菌多数为杨盘二孢菌,不同类型的杨树上发病后病斑出现的部位有所不同,对于青杨派杨树来说,主要在叶片背面产生病斑,而对于白杨派与黑杨派的杨树来说,叶片背面、正面均会产生病斑。病斑的直径约2毫米,形状多为不规则,有多角形、圆形等。杨盘二孢菌侵染杨树后发病形成病斑的颜色为褐色,直径可达到8毫米,病斑形状为圆形、多角形等,以圆形为多,病斑经常成片连在一起。在气候潮湿的环境下病斑上会产生小点,呈乳白色。病原菌一般在地面上脱落的叶片、发病的枝梢等部位存在,春季气温升高后在雨水、风的作用下逐渐扩散蔓延开。一般杨树林间黑斑病发病的程度与降雨量的多少以及降雨持续的时间有着密切的关系,一般在降雨持续时间长、降雨量大的情况下黑斑病重发。
1.3 溃疡病
溃疡病是杨树的主枝、树干等部位常发的一类病害,由葡萄座腔菌侵染而发病。杨树发生溃疡病后,危害的部位一般在树干的中下部。此外,根茎、大树的枝条等部位也会发病。杨树溃疡病的病斑形状多样,有水渍状、圆形、椭圆等,颜色多样,主要有紫红色、褐色等,病斑的平均直径约1厘米。秋季时,杨树光滑的树皮上可能发生的溃疡病类型为水泡型,病斑的颜色类似于树皮,形状为泡状、呈凸起状,病斑的直径平均约1毫米,轻轻用手按压后可见到淡褐色的树液流出。杨树溃疡病的后期,病斑逐渐开裂、下陷,有的杨树发病程度重的情况下病部全部连接在一起,对树皮的韧皮部产生严重的破坏作用,影响到树体内养分的正常运输作用,最终导致杨树无法吸收营养而死亡。杨树溃疡病发生以5~6月概率最大,程度最重,进入到7~8月后病害程度逐渐减轻,9月后病害发生再次进入高峰期,10月病情逐渐缓解。溃疡病的发生与杨树林内栽植的树种类型、栽植的密度是否合理有密切关系,对于青杨等树皮比较光滑的树种,溃疡病发生程度较重,在林间密度过大的情况下溃疡病发病程度重。
2 杨树病害防治技术
2.1 苗木选择
杨树造林时应因地制宜地选择树种,结合栽植地的生态条件以及土壤情况合理選择树种。在苗木的起苗、运输等过程中加强对苗木的检疫,杜绝病源的扩散。杨树定植前将根系浸泡在水中保水,定植结束后及时浇水,并用细胞分裂素800倍液、赤霉素10000倍液等进行喷洒,以提高苗木的抗性能力,减少病菌感染的概率。
2.2 营建混交林
对现有杨树人工纯林进行抚育,及时发现病死树,并对病枝、病叶等集中收集起来进行火烧等处理,避免病原菌扩散蔓延到其他健康杨树上。同时补植新树,补植树种可根据空间大小来选择,空间大时可补植山杏类树种,空间小时可补植低矮灌木。
2.3 药剂防治
杨树腐烂病如果发生程度较轻,可先用刀在病斑上划多道切口,之后选择多菌等药剂对切口进行涂抹,最后用石硫合剂再对伤口处理1次,可有效避免病原菌的进一步侵染。杨树黑斑病发病之前选择40%多菌灵悬浮剂800倍液、嘧菌酯、代森锌等药剂进行喷施处理,对病害的预防以及防控有较好的效果,以每年的6月上旬喷施为宜。杨树溃疡病选择45%~55%代森铵水剂200倍液、70%~80%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倍液等对准溃疡病的病斑进行喷施防治。
作者简介:齐飞宇(1985-),男,本科,工程师。研究方向:经济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