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背景下大学生就业观的现状及养成研究
——基于浙江省三所高校的实证调研数据

2021-06-28 05:29:12
大庆社会科学 2021年3期
关键词:就业观观念背景

成 睿

(杭州师范大学钱江学院,浙江 杭州310020)

一、问题的提出、样本和方法

就业观是大学生对未来职业选择及职业发展的一种看法与态度,它作为一种就业选择及职业定位的态度,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培育和提升大学生就业观是促进大学生就业,实现社会经济平稳运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但学生适应社会和就业、创业能力不强,要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这为高校开展大学生就业观养成教育指明了方向。在疫情背景下,一方面,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给就业带来巨大的挑战。202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874万,与上年相比增加了40万人。另一方面,疫情背景下,医疗健康、IT、智能制造、电子物流等行业以及电商、主播等新兴职业也迎来新的发展机遇,这对引导大学生扩大就业视野提供了新的可能。因此,如何在疫情背景下,对大学生开展就业观教育甚至达成良性互动是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

鉴于此,以浙江省3所高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实证研究的方法对疫情背景下大学生就业观的现状和养成展开研究。2020年2月12日—2020年10月19日,对浙江省内杭州师范大学钱江学院、浙江水利水电学院、浙江旅游职业技术学院3所高校共300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3000份,回收2890份,获得有效问卷2524份,有效率达84.1%。(见表1)使用SPSS21.0“统计产品与服务解决方案”对问卷相关数据进行“信度”和“效度”等检测,检测结果显示,问卷数据符合统计学标准要求,信度和效度较高,能够真实反映疫情背景下大学生就业观现状。

表1 样本总体状况分析

二、疫情背景下大学生就业观现状

根据问卷调研来看,在当前疫情背景下大学生就业观现状主要表现为以下4个特征:

(一)大学生接受就业观念教育信息渠道多元,但具有明显的数字化特征

疫情期间,大学生接受就业观教育的信息渠道非常多元,这其中包括微信、微博、抖音等在内的网络、移动终端平台,也有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还有学校、老师的教育以及父母等家庭教育。新时代大学生是伴随着我国网络新媒体成长起来的一代,新媒体平台成为大学生在疫情中接受教育的主要渠道,这其中固然有许多教育培训的平台相继挪至网络平台的特殊原因,但也反映了“00后”大学生数字化的特点。

(二)大学生在当前疫情背景下对接受就业观念教育的需求迫切

在疫情背景下,大学生表现出对就业相关信息极大的求知欲和敏感性,93.9%的大学生表示自己很需要加强就业观念教育,因此,在“当前疫情背景下是否乐于接受就业知识教育”的问题项上,回答“愿意”的同学达到2032人,占比为80.51%,这种积极的学习兴趣是开展就业观念教育和就业观养成的关键。这也启示教育者在疫情背景下大学生对就业观念教育产生需求时,要抓住时机满足需求,对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就业观会带来极大的影响。

(三)在疫情背景下大学生接受就业观念教育目的明确

面对疫情特殊的时空环境,大学生对于接受就业观念教育的目的非常明确,占比达到前两位的分别为:“积极就业实现个人理想”,共有1783名同学选择,占比为70.64%;“缓解就业心理恐慌”,共有613名同学选择,占比为24.29%。从选择来看,当代大学生有较强的责任担当意愿,在突发疫情之时,更愿意主动担当社会责任,并且,对“自己负责”也十分明显,有一定的心理承受能力。

(四)当前就业观念培养教育仍有改进和提升的空间

从多项选择题“影响你接受就业观念教育的因素”的回答结果来看,当前疫情背景下大学生认为自己需要加强就业观念素质教育,对学习就业知识的兴趣较高。但在未来就业观的培养上,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比如,疫情期间,教育部启动“2020届高校毕业生全国网络联合招聘—24365校园招聘服务”活动,内容涉及就业教育、培训、招聘等活动,并通过各种平台向全社会做了充分地宣传,但在受访的大学生群体中,仍然有约26%的大学生并不清楚这个活动。在问卷中按照他们选择的频度将影响他们接受就业观念教育的因素先后排序,这些因素分别是“方式不够鲜活有趣”(共有2396人次选择)“信息不够及时”(共有2340人次选择)“内容不够贴近生活”(共有1783人次选择)以及“一些负面信息影响”(共有1052人次选择)。这些选择也启示教育者,就业观念教育要注重大学生的接受方式和宣教方法,来提升大学生对接受教育的兴趣;要结合当前形势开展就业观念教育,及时传递实用信息,来引导学生稳定思想;要结合实践活动开展就业观念教育,避免单纯的理论说教等。

三、就业观念现状归因分析

疫情背景下大学生就业观念现状的背后原因,主要有这样几个方面:

(一)我国就业观念教育已打下坚实的基础,但应对疫情仍有不足

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对大学生开展就业观念教育,将其上升到“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战略高度。近年来,“三全育人”的教育格局构建,“思政课程”乃至“课程思政”工作体系完善,都为大学生就业观念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但是,当前大学生就业观念教育体系在应对疫情方面仍有不足,这体现在尚未形成一套标准化、系统化的应对预案,以便在应对重大疫情过程中,就业观念教育能在事先、事中、事后都发挥作用。从当前的情况看,在疫情中,就业观念教育往往发挥的是“事后动员”教育,而对于事件发生前的预防式教育薄弱。而现有的一些教育方案又存在着过于宏观,应对疫情的细节规范性不足,缺少考虑不同群体的大学生对就业观念教育的需求有所不同等复杂性因素。比如,毕业年级的学生更关注就业观念教育中体现出基层就业、经济形势等相关的内容;高年级的学生更关注在疫情中各行业展现出的不同机遇等相关内容的教育;低年级的学生则对就业心理相关内容更有兴趣。

(二)大学生对于接受就业观念教育“情感认同”,但“理性不足”

从调研情况来看,大学生面对来势汹汹的疫情,展现出了积极乐观的就业观和较高的战胜疫情、实现就业的信心。有1982名大学生认为非常有信心打赢疫情防控战实现积极就业,占比达78.53%;528名大学生认为有信心可以就业,占比达20.92%。但是,大学生群体也表现出了对于疫情暴露的就业负面信息的极度敏感。一方面,大学生通过新媒体获取疫情消息,其中有些负面信息在大学生群体中造成不良影响;另一方面,一些自媒体利用网络准入门槛低、监管不到位等,出现了利用网络造谣、传谣等现象。大学生“处于身心变化的人生发展阶段,情感充沛且敏感,但同时调节控制情感的能力则比较低”[1],如果不加以引导,会导致大学生错误地评价就业观念教育,消极看待就业形势。

(三)疫情背景下的双向作用

疫情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正负双向作用。以负向来说,“疫情不仅是个人生理现象,更是与经济、社会、自然、交通以及国际交流等密切相关的社会问题”,[2]从调查来看,大学生非常关注疫情对社会的影响,如果处理不当,就会动摇大学生政治信仰,对大学生就业观念教育带来消极影响。但是,疫情也为开展大学生就业观念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以本次疫情来说,首先,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党中央统一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和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办大事。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疫情防控和患者救治作出重要指示,在战“疫”的紧要关头,向世界发出中国的声音:“我们有能力、有信心、有把握,既要彻底战胜疫情,还要完成既定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相信中国战胜这次疫情后,将更加繁荣昌盛。”[3]提振了全国人民同舟共济、战胜疫情的信心。国务院连续召开应对疫情的联防联控工作会议,分析研判疫情形势,部署落实疫情防控各项工作。多个省市自治区先后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全部投入疫情防控工作。其次,彰显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抗击疫情中,涌现出诸多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如,本次新冠疫情中投入全部精力、奋战在抗疫一线的医护工作人员;坚守岗位、敬业尽职的基层工作人员;还有慷慨援手的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直至保重自我,自觉配合隔离措施的普通居民等。这些都是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际行动,也是就业观念教育的生动教材和鲜活案例。[4]

四、疫情背景下大学生就业观教育养成路径

基于之前调研结果和归因分析,提出疫情背景下大学生就业观念教育养成路径,以期就业观念教育更能贴近大学生、走进大学生,在重大疫情背景下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发挥育人作用。

(一)加强网络阵地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疫情期间,要针对大学生的特点,加强网络就业教育建设。具体来说,就是建立畅通及时的信息发布平台,针对大学生在疫情期间关注的问题,及时回应、有效沟通,提升大学生对网络信息的理性思考;结合新媒体平台载体,精心选择、挖掘疫情期间涌现的正能量人物和事件,吸引大学生欣赏优秀的网络作品;配合慕课教学、精品在线课程等,引导大学生学习优秀的网络教育;开发以疫情防控为主题的线上活动,鼓励大学生参与网络创作,吸引更多的大学生积极主动地传播正能量。

(二)加强就业观念教育实践功能的拓展

要在大学生群体中树立“疫情期间没有旁观者”的观念,相关政府部门或者各级各类组织,以及学校在确保学生“安全第一”的前提下,组织动员大学生参与就业实践活动,让大学生在感同身受中将就业观念教育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统一,从而进一步提升大学生就业观和社会责任感。[5]

(三)加强就业观念教育的人文关怀

党的十八大提出,加强和改进就业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在疫情期间,更要在大学生群体中加强就业观念教育的人文关怀。疫情是一种特殊状态,它的出现和爆发非常突然,甚至无法用常规管理的办法进行管控,是各种不利情况、不可控制情况、不确定情况的高度聚集。尤其是本次新冠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具有传染性强,病理尚不明确,以及治疗不及时有生命危险等特征。这给心理发展尚未完全成熟的大学生群体带来了极大心理压力,恐慌、焦虑心理非常普遍,尤其是身处重点疫区的大学生,心理压力会更大。因此在就业观念教育中要坚持以人为本,注重解决大学生就业实际需求,消除疫情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猜你喜欢
就业观观念背景
维生素的新观念
保健医苑(2022年4期)2022-05-05 06:11:20
“新四化”背景下汽车NVH的发展趋势
别让老观念害你中暑
《论持久战》的写作背景
当代陕西(2020年14期)2021-01-08 09:30:42
疫情后,青年农民工就业观变了
今日农业(2020年23期)2020-12-31 09:00:36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当代大学生就业观教育研究
健康观念治疗
晚清外语翻译人才培养的背景
即兴表演的观念阐释
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就业观教育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