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彝族自治州第一人民医院放射科(四川 西昌 615000)
苏国华*
猪囊尾蚴病是猪的链状带绦虫的幼虫(囊尾蚴)寄生在人体的各种组织中而引起的疾病[1]。脑囊虫病顾名思义就是囊尾蚴寄生在人中枢神经系统,占全身囊虫病的2/3。由于人脑是人体中血液丰实的器官,也就成为了囊虫寄生的最常见部位。脑部囊虫主要寄生在脑膜、白质、大脑皮层、脑室、脑干、脊髓等位置[2],主要有自体感染和异体感染两种感染途径。脑囊虫病患者在临床上的症状表现主要和所感染的数量、部位以及囊虫的死活有关,一般死虫会比活虫危害大,在一次大量将囊虫杀死的情况下会出现严重的变态反应,所表现出的临床症状也会比较严重[3-4]。对于此疾病的诊断主要依据流行病学证据、有无癫痫、颅内压、精神障碍等脑部症状和体征,并已排除其他原因脑部损伤,此外囊虫病的影像学表现也是一种诊断依据[5]。本文旨在探讨囊虫病在CT平扫及MRI检查中的影像学表现,对其特点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本院2017年9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56例脑囊虫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30例,女性26例,年龄26~60岁,平均年龄为(36.85±10.25)岁。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经常性头痛35例、癫痫10例、颅内高压12例。纳入标准:经实验室检查或临床治疗等证实为脑囊虫病的患者;所有患者都经CT和MRI检查;所有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并会积极配合本研究;无语言障碍和精神障碍。排除标准:有严重高血压、糖尿病、严重肾功能不全者;有其他恶性肿瘤者;有其他脑部疾病患者;临床资料或影像学资料不完整者;近期有重大手术史者。
1.2 方法
1.2.1 CT检查 检查仪器选用GE 64排128层螺旋CT进行扫描,扫描参数:管电压120kV,管电流150mA,扫描层厚为5mm,层间距为5mm。在扫描前叮嘱患者头部保持静止。患者取仰卧位,头先进,选取相应的头部序列,以眶耳线为基线,扫描整个头部。扫描完成后,将图像数据传输到PACS系统,由诊断医师针对扫描图像进行阅片和分析诊断。
1.2.2 MRI检查 检查仪器选用GE 3.0T或1.5T MRI,扫描前去除患者身上金属异物,患者取仰卧位,头先进,选用头颈联合线圈,进行快速自旋回波(FSE)序列T1WI、T2WI、DWI轴位成像和FLAIR序列矢状位成像。扫描参数:FSE序列T1WI参数,射频脉冲重复时间(TR)550ms,回波时间(TE)25ms,层厚6mm。T2WI序列参数,TR/TE为3000ms/98ms,层厚5mm。DWI序列参数:扫描层数为36层,TR/TE为4200ms/150ms,层厚6mm,FOV为50cm×20cm。FLAIR序列参数:扫描层数为22层,TR/TE为5200ms/120ms,层厚6mm,FOV为40cm×25cm。需要增强的病人,于平扫完后静注钆特酸葡胺15mL,依次进行轴位、冠状位及矢状位的增强扫描。扫描完成后进行图像后处理,最后由诊断医师进行阅片得出诊断结果。
1.3 观察指标总结患者CT平扫及MRI图像表现,比较两种方法的对疾病诊断正确率。
1.4 统计学方法本研究数据均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s)描述;计数资料通过率或构成比表示,并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种检查方法准确率比较CT平扫检查确诊为囊虫病患者为45例,诊断率为80.35%,明显低于MRI检查(确诊55例,诊断率为98.2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1。
2.2 CT平扫图像表现(1)脑实质型:在急性脑炎型中,可见幕上半球广泛低密度,多位于边白质区,也可位于皮层,全脑肿胀;多发小囊型,幕上灰白质交界多见,大小5~10mm,可见头节;单发性大囊型,边界清楚,无实性结节;多发结节或环状强化型;多发钙化型,有时仅表现为钙化。(2)脑室型:以第四脑室为多见,其次是三脑室,侧脑室为最少见。CT难显示囊泡,仅为间接征象表现,可见脑室形态失常,出现局限性不对称扩大,脉络丛出现位移,梗阻性脑积水,可见囊壁钙化。(3)脑膜型:侧裂池、鞍上池扩大,有轻度占位征象,蛛网膜下腔扩大、变形;脑室可见对称性扩大。(4)混合型:出现以上所述两种及两种以上类型同出现。
2.3 MRI图像表现(1)在囊虫存活期可见囊性病灶,内见偏心性等T1、短T2信号头节,增强后囊壁和头节均无强化,周围无水肿。(2)变性死亡期:头节消失,周围可见大片水肿,增强后囊壁环状强化。(3)吸收钙化期:水肿消失,病灶呈低信号,无强化。
2.4 典例病例分析病例:患者男,40岁,彝族。主诉:发作性右侧颜面部抽搐7d。
患者7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头晕,并出现发作性右侧颜面部抽搐,双眼紧闭,牙关紧闭,当时言语不清,无意识障碍,无口吐白沫、大小便失禁,症状持续约几分钟缓解,至多家医院诊治均未确诊,未规律治疗,症状仍间断发作。急来我院,门诊以“症状性癫痫、脑囊虫病”为诊断收入院。入院以来来,患者神志清,精神差,饮食可,小便正常,大便未解。
影像分析结果见图1~图8;影像诊断:脑囊虫病,左额叶病灶为变性死亡期囊虫。
表1 两种检查方法准确率比较
图1 ~图2 为头部轴位CT,双侧大脑半球见多发囊性低密度影,伴等密度的偏心性头节;另见散在钙化点。图3 为轴位T2WI;图4~图5 为矢状位T2 FLAIR,头节显示为相对高信号,更显眼,左额叶病灶周围水肿显示更明显,提示该病灶为退变期病灶;图6 为轴位T1WI,可见囊状长T1长T2信号影,内伴等信号偏心性头节,左额叶病灶周围伴水肿;图7~图8 分别为轴位及冠状位T1WI增强,可见左额叶病灶环状强化,周围水肿及右额叶病灶无强化,所有病灶头节均未见强化。
囊虫病的病理改变主要有三期[6]。在活动期,囊尾蚴在寄生部位直到死亡,宿主对异体组织反应性形成一层膜,进行包绕。此时会出现轻度的免疫反应,宿主无临床表现出现。此时囊尾蚴壁薄,囊液呈透明状,囊尾蚴在囊壁继续进行存活。只有在虫体处于特殊部位,患者才可能会在共存期出现癫痫及高颅压等临床症状[7-8]。退变死亡期,囊虫完全被破坏、死亡,导致周围组织出现纤维增生,纤维肉芽浸润,可经数月后纤维化、钙化、机化,自然死亡宿主免疫反应不明显。如是由药物治疗导致其大量囊虫死亡,会释放大量毒素和异体蛋白,宿主会出现强烈反应[9]。钙化吸收期,在囊虫死亡后会呈钙化、囊变及胶质增生等改变,周围免疫反应消失,患者症状、体征消失,可能会有后遗症。此时期表明囊虫病自愈或治愈。
在影像学诊断中,CT检查已经有了大量的经验积累,许多病人进行CT检查后可进行确诊,但目前MRI检查更为先进,能有多参数成像,有效减少无骨质伪影产生,对于软组织的分辨率较CT高,能观察组织内含水量的改变[10-11]。相对于CT来说,对囊虫数目、大小、结构、部位包括其炎症性改变都更为清楚。在本研究中,对两种检查诊断率比较,MRI检查明显高于CT平扫,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MRI优于CT检查。CT检查主要以发现患颅内密度差异来进行诊断,在囊虫进入到脑内,患者体内就会有严重的免疫反应出现,其病灶部位会出现形状、数量等有不同程度的变化[12]。因此在CT检查时需要对患者脑部结构及神经结构的改变特别注意,这些变化特点有助于对其进行诊断[13]。根据囊虫病的病理改变分期,CT分辨率低,无法对活动期以及退变死亡期做出明确的诊断,会有误诊和漏诊出现。因此CT检查对于病灶不典型的囊虫病患者不适用。在MRI检查中,可对蜘蛛网膜下腔、基底池、脑室内以及脊髓内这些特殊部位的囊虫进行很好的显示,对于囊虫病病理三期分型不同期的病灶都能明确显示[14]。对于活动期标志性的囊虫头节、无囊虫周围性水肿诊断比较灵敏。在脑室型中,病灶小于3mm,无特征性表现,还常有阻塞性脑积水发生,此时MRI可以使用FLAIR序列,将脑脊液信号抑制为低信号,因此可以将其较小病灶都显示出来。
综上所述,囊虫病在活动期CT平扫中表现不如MRI明显,在对脑囊虫病病理分期诊断中,MRI敏感度优于CT平扫,特别是对于囊虫头节的显示也优于CT。在对于怀疑是脑囊虫病不能确诊时,建议使用MRI进行进一步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