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的概念在社会发展的各方面已经成为一种共识和基础,如今在疫情的蔓延下似乎有了一种新维度的释义,人类真正成为了命运的共同体。纵观设计领域实际上一直存在着“全球化”这个潜台词,从工业文明带来的国际式设计范式登陆中国,中国本土设计师便肩负着走向世界和展现自我的双重责任。如何平衡传统和现代,突破自我,完成凤凰涅槃成为了当代设计师的共同课题。如今中国本土设计师逐渐走出这一困境:设计师们一方面顺应了科技发展的时代潮流,另一方面又对传统的文化语境保持了清醒的认识,在全球化的语境中展现出越来越强大的设计创新能力。
本期有幸邀约到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的周洪涛和大连工业大学的刘云两位教授及其团队成员来分享他们的实践和理论成果。他们对“全球化语境下的中国设计”这个主题进行了新的诠释。周洪涛教授具有国际化的教育背景和工作经历,对于国内外有关设计的不同认知具有敏锐的判断,他的团队在公共艺术介入都市空间的推进过程中,以艺术性和功能性的平衡为出发点找到了在地性的策略;刘云教授则站在全球化的高度上,借助疫情防控机制的模式,对于中国城市商业综合体业态和人流动线提出了虚拟现实分析的技术路线,以此降低突发事件的影响,同样也是设计方法的一种尝试性突围。
姚健教授本科毕业于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环境艺术设计系,曾任教于北京工业大学建筑系,硕士毕业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环境艺术设计系,博士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任教于北京理工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环境设计系,现任教授、博士生导师、院长助理。曾赴日本神户艺术工科大学和英国西英格兰大学访学。社会兼职有中国科学院未来科学家计划导师,《艺术设计研究》评审专家,《工业工程设计》编委,中国室内装饰协会家具设计研究学会副秘书长,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研究生课程《传统家具研究》外聘导师等。
姚健
姚健教授长期以来致力于环境设计的教育、研究和设计实践工作,在教学和实践中倡导建筑、室内空间和家具一体化的设计观,对于现代建筑,特别是东方建筑有深入的思考,著作有《走近大师-安藤忠雄》和《安藤忠雄建筑考》,译著有《室内设计原理》。近年来,他以传统家具为切入点,研究传统营造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著有《明式家具的造物之道》,并在中文核心期刊、CSSCI 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主持设计了中国磁州窑艺术馆、内蒙古鄂尔多斯陶瓷博览中心等多项设计项目。姚健教授曾多次策划亚洲设计的学术论坛和展览活动,促进了亚洲高校的设计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