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贤巍
(浙江交工交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浙江杭州 311112)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背景下,国内公路检测技术更新换代的速度也较以往有所提升,用无损技术取代传统有损技术成为发展趋势。对公路检测工作而言,使用无损技术的优点是,在不改变或影响检测对象当前状态的基础上,对检测对象相关参数进行全面且准确的获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无损技术即为短脉冲雷达,现阶段,多数施工单位引入该技术对路面进行检测,所取得的效果有目共睹。
脉冲雷达的本质为传感系统,强调以物体反射脉冲信号为依据,对雷达天线、被测物体间的实际距离加以确定,工作原理概括如下:由脉冲调制器负责形成并放大短脉冲,随后通过开关电路、双工器等设备,将经过放大处理的脉冲运往雷达天线,脉冲与可反射其射频能量的实体充分接触后,通常会产生相应的电信号,由开关、双工器负责将信号运送到接收器内部,与此同时,对脉冲发射方向进行切换。若接收信号强度相对较弱,可使用放大器对信号强度进行放大,运送至对应检测器。由检测器对发出脉冲、接收信号间所花费的时间进行测量,根据时间差对脉冲实际飞行时长、检测对象和雷达的距离加以确定。
对路面进行施工期间,路面各层厚度往往直接影响公路整体强度及质量。无论路面性质是柔性路面或是刚性路面,其强度均由各层厚度决定,由此可见,要想保证路面强度理想、使用寿命可达到预期值,关键是要对每层路面的厚度进行严格控制。以往检测路面厚度所使用的技术多为钻孔取芯,该技术需要相关人员以公路检测规程为依据,在随机选点的基础上钻孔、取样,随后通过检测样品的方式,对路面厚度加以确定,分别从不同角度对所得数据加以分析,进而得出最终的结论。虽然该技术具有检测速度快、结果直观等优点,但该方法会破坏路面结构,如果钻孔位置或是深度不合理,还会给局部路面的强度、防水性等造成影响[1]。在实际工作中,为避免钻孔给道路性能带来影响,少数检测人员会选择减少钻孔数量或是增加相邻钻孔的距离,但该种做法无法保证检测结果完全符合实际情况,换句话说,检测结果并不具备应有的代表性。
为解决以上问题,有关人员指出引入短脉冲雷达,即:以路面雷达系统为依托,对路面厚度进行快速检测。该项技术具有非破损和非接触式的特点,既能够被用来对沥青路面、水泥路面的各层厚度及整体厚度进行检测,又可以被用来对路面下方高湿区域、空洞和破损程度进行检测。目前,多数施工单位所使用的雷达系统的型均为SIR-20,该设备的检测流程如下:
第一步,装载雷达的车辆沿固定方向在待测道路上匀速行驶,在行驶过程中由雷达按照预设参数向下方路面发出相应的电磁脉冲,确保电磁脉冲能够由道路表面顺利到达底层。
第二步,由接收机负责对电磁脉冲所形成反射波进行接收,与此同时,雷达所安装采集系统负责对不连续电介质具体数值、脉冲从发出到返回所花费的时间及其他相关数据进行准确记录。考虑到道路各层所用材料往往存在一定差别,受材料成分构成影响,不同材料对应电介质数值自然有所不同,一般情况下,电介质数值发生突变的区域,便是结构层边缘,也可以被认为是各结构层的交界处。
第三步,相关人员以测试获取的波速、电介质数值为依据,结合其他相关参数,对路面各层实际厚度进行计算,与此同时,对各层实际含水量以及存在损坏或质量问题的区域加以确定。
短脉冲雷达强调的重点为“短脉冲”,简单来说,就是持续时间未达到毫秒级的脉冲波。在开展检测或相关工作的过程中,短脉冲往往能够表现出以下优点:首先是对外界因素干扰具有极强的抵抗能力;其次是具有良好的距离分辨力;再次是即使处于强杂波环境中,仍然能够快速且高效地完成目标检测工作;最后是对信号进行处理的步骤较少,可在保证处理结果准确的前提下,对处理速度进行一定程度的提升。
检测对象为某地改建后的省道,公路的路面材料是沥青混凝土,遵循BZZ-100kN 标准。沥青混凝土路面可分成沥青面层、水稳层;其中,水稳层的主要材料是水稳级配碎石,路面厚度在70cm 左右,沥青面层的厚度是15cm,水稳层的厚度是55cm。沥青面层共用到两种不同规格的改性材料,上层是AC-13,厚度是4cm,中层是AC-20,厚度是5cm,下层材料与中层相同,厚度则被增加到了6cm 左右。
由于项目方对检测结果的准确性、精确性提出了极为严格的要求,鉴于此,相关人员决定使用GSSI 设计并生产的4105NR 天线。根据以往所积累的实践经验表明,该天线的测量速度、分辨率效果均十分理想,在分析桥梁板、测量路面具体厚度等方面有着极为突出的表现。此外,该天线还有以下优势:一是可达到车载式测量对分辨率的要求,二是既能够保证测量速度,又不会使天线受到严重磨损、损坏。在该项目中,相关人员还引入了GSSI 所开发的处理软件,通过处理软件对地面直达波、反射波进行快速分离,保证测量所得数据更加准确且具有使用价值[2]。
国内沥青混凝土路面厚度多在40mm 以上,相关人员将可分辨层最小厚度设为40mm,避免测量期间出现问题。从理论上来说,雷达波长与其垂直分辨率的比值为2∶1,即垂直分辨率为A/2,要想缩小实际数值和理论值的差距,关键是要对天线主频进行合理设置。在该项目中,雷达波穿过道路面层时,实时传播速率在9cm/ns 左右,要想将层厚分清,则需要保证天线主频在1.2GHz 以上[3]。这里要注意一点,在不考虑其他因素的情况下,一味地增大天线主频,极易出现适得其反的情况,这是因为可探测深度、天线主频的关系为负相关,要想使探测面层厚度最大程度接近预期,关键是要先确定误差范围,再在允许范围内酌情对天线主频进行降低。
作为电子产品,雷达在使用前应先通电,具体操作步骤如下:在检测工作开始前,充分预热雷达系统,按照规定设置增益、时间窗和采样间隔时长等参数,以免预热效果不理想导致雷达出现零漂移或是类似问题,给后续检测工作造成不利影响。
2.3.1 前期准备工作
该项目使用的雷达系统可被拆分成四部分,分别是承载车、控制单元、发射及接收天线。相关人员对测试设备提出了以下要求:一是测量结果和标定的误差在0.1%以内,二是测量天线采取空气耦合法,对应带宽与脉冲发射频率相符。
正式开始检测前,先要完成以下五项工作:其一,对项目施工配合比、图纸及其他相关资料进行收集,根据所掌握资料对标定路段进行确定。其二,根据要求完成标定距离的工作。其三,将天线安装在指定位置并对其加固,通过连接线对天线、主机进行连接,开启主机完成预热。其四,在天线的下方安装金属板,由测试人员开启相关控制软件,确保标定测试系统等工作能够按照预期计划推进。其五,以测试目的为依据,对控制软件各项参数进行设置,主要包括增益、时间窗还有采样间隔。
2.3.2 脉冲检测过程
在检测路面厚度时,由地质探测雷达发出电磁波,一般情况下,雷达发出电磁波均为高频电磁波,旨在保证电磁波能够顺利穿透路面,到达沥青层边缘、水稳层边缘时,电磁波将出现明显的反射。由天线负责接收反射波,分别将反射波传送到接收器和主机内,主机通常需要按照放大—滤波—叠加数字的顺序,对反射波进行处理;随后,通过显示器对处理所得数字进行显示,与此同时,根据处理后的数字,对彩色剖面图进行绘制、展示,确保工作人员能够及时且准确地了解雷达检测路面厚度值(该剖面图与地震反射时间图,形式基本相同)。
该次检测路段面层下方铺设了多种材料介质,不同材料对应介电常数值均有所不同,材料电导性也存在一定的差别[4]。只有准确把握电导性对电磁波传播速度产生的影响,才能保证检测结论具有实际意义。鉴于此,在开展检测工作时,相关人员选择利用以下公式,对电磁波实际传播速度进行计算:
式(1)中:v所描述的内容是穿过材料介质时,电磁波的实际传播速度,单位是mm/ns。C所描述的内容是空气中电磁波的实际传播速度,其取值与光速基本相同。εr所描述的内容是介电常数,需要根据材料介质类型,对其具体数值加以确定。相关人员以不同材料中电磁波实际双程走时长、材料介电常数为依据,推理出了对面层厚度进行计算的公式:
式(2)中:该公式新增了两个参数,分别是T和△t。其中,T指的是材料介质具体厚度,单位是mm。△t指的是由雷达发出电磁波到达材料介质后,在其内部的双程走时具体时长,单位是ns。
在确定路面铺设材料的介电常数时,相关人员可选择路面芯样,作为出发点。对路面厚度进行计算的步骤如下:首先,通过识别软件,对各层之间的分界线进行准确识别;其次,以分界线为依据,对各层内雷达波实际双层走时加以确定;最后,使用以上公式进行计算,得出具体的结果。检测工作形成报告应包括三方面内容:其一,检测对象各项信息,例如,路面所使用材料的种类和性质,再例如,起止桩号;其二,测试期间电磁波的实时传播速度,该路段面层的实际厚度;其三,测试对象的平均厚度,代表值。
现阶段,短脉冲雷达检测技术主要被用来对改建公路、新建公路质量进行验收,与此同时,还可被用来对加铺路面厚度进行检测。在使用该技术对公路进行检测期间,有以下几点内容需要相关人员引起注意。
其一,测试工作往往需要分几个步骤展开:第一步,打开警示灯,对齐天线与起点,开启测试软件,确保承载车行驶速度能够匀速增加,直至其速度达到测试规定速度。第二步,由现场人员对路段内既有隧道、桥梁还有其他物体的位置、起终点进行标记。第三步,根据现场情况确定承载车行驶长度,待承载车完全停止后,通过采集软件对相关参数进行标记,保证测试雷达图像满足辨识难度小、界面清楚和不存在突变的要求,与此同时,对天线中心对应路面位置进行确定并标记。第四步,承载车顺利到达终点后,工作人员可终止正在运行的采集程序,对测试数据信息进行整理,形成相应的文件,并保证文件内容完整且真实,若发现文件内容存在遗漏,则需要再次展开测试工作。测试结束后将雷达系统总电源关闭。
其二,若施工方在原有路面上方铺筑了沥青,考虑到公路基层材料、新建面层材料的性质存在较大差异,各层分界线往往十分清晰,用雷达对路面厚度进行检测,既能够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又可使检测环节花费的时间得到压缩。
其三,若施工方以公路原有路面沥青料为参照物,采购或制作了性质相近、相同的材料,并用该材料对路面进行改建或升级,则需要施工方委派专业人员前往现场,对施工路段进行检测的基础上,确定原有面层、新建面层材料的实际介电常数,如果二者介电常数并不存在显著差异,则难以通过肉眼或借助简单工具对新旧面层边界加以确定;此时,仅凭借短脉冲雷达对路面厚度进行检测,其所取得结果的有效性、准确性将难以得到保证。
其四,由雷达发出电磁波的强度与所到达深度的关系为负相关,换句话说,电磁波强度会随着传播距离、深度的增加而衰减,电磁波所能探测到的最大深度,通常取决于路面材料的电磁性能、雷达系统相关参数。如果路面材料为含有大量铁元素的矿渣或存在饱水、过度潮湿等情况,则不应使用该技术进行测试。
其五,研究证实,雷达波极易被外界环境条件所影响。实践积累经验表明,即使对相同路段进行检测,阴雨天和晴天测得数据也存在明显的差异,二者的误差率甚至达到约20%。由此可见,若检测现场刚经历强降雨等天气,相关人员可先等待24h 左右的时间,确保路面各层和整体含水率趋于稳定后,再着手开展后续的检测工作。如果路面基层材料为含铁量偏高的矿渣,则不应使用该技术,因为矿渣会在一定程度上干扰雷达信号,导致检测结果不准确。
综上,作为在国内公路施工领域得到广泛运用的检测方法之一,短脉冲雷达检测技术主要具有检测结果准确、精度理想和长期稳定运行等优点。若施工方决定对路面厚度使用该技术进行检测,则要保证雷达天线频率不低于1GHz,只有这样才能使测试的准确性达到行业要求,同时其垂直分辨率也能够得到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