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姗姗
(郑州大学附属郑州市中心医院,河南 郑州 450000)
由于儿科患者年龄普遍较小,存在血管细小、走向不明显等特点,进而造成穿刺难度大,同时在穿刺过程中由于患儿出现恐惧心理造成其无法保持制动,大大降低穿刺的成功率[1-2]。儿科静脉穿刺术是临床护理工作中逐渐改进的一种非常重要的医疗手段[3-4]。静脉留置针穿刺术具有穿刺次数少、保护患儿静脉、方便行动及紧急用药等多种优点,在临床中得到广泛应用[5-6]。静脉留置针穿刺术不仅可减少患儿对治疗的恐惧,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对血管的破坏。近些来,静脉留置针穿刺术在小儿输液治疗过程中得到广泛应用,具有操作简单、穿刺次数减少及减轻患儿痛苦等优点,同时较好地保护患儿血管。传统单手送管法具有易刺破血管、失败风险高等缺点,同时对患儿造成严重痛苦,降低了患儿家长的信任度,增加了护患间的沟通难度[7-8]。本文探讨了单手留置负压穿刺术在儿科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报告如下。
选择我院2019年1月—2019年12收治的儿科患者1 000 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0 例。对照组男258 例,女242 例,年龄(3.3±0.6) 岁;疾病类型:支气管肺炎128 例,肺炎96 例,腹泻101 例,感冒92 例,其他83 例。观察组男262 例,女238 例,年龄(2.3±0.5) 岁;疾病类型:支气管肺炎122 例,肺炎101 例,腹泻94 例,感冒98 例,其他85 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同意,所有患者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对照组采用常规穿刺术:根据患者静脉粗细及深浅部位等具体情况选择适宜针头,穿刺前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充分暴露患者穿刺部位,排尽输液管内空气,常规消毒皮肤,尽量做好固定,防止身体活动造成穿刺过程中刺破血管。护士采用头皮针以5~10°进针,出现回血后立即用胶布进行固定。
观察组采用单手留置负压穿刺术:根据患者静脉粗细及深浅部位等具体情况选择适宜针头,穿刺前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充分暴露患者的穿刺部位,常规消毒皮肤。护士将输液调节器在墨菲斯滴管下端进行固定,用左手食指和无名指于调节器下端输液管前夹紧,反折并挤去头皮针前端0.3~0.5 mL液体,使头皮针管内的压力低于静脉压力,进而形成负压。常规消毒后,护士采用头皮针以5~10°进针,出现回血后立即用胶布固定。
观察两组患者穿刺成功率、留置针留置时间及患者家属满意度。医院自制满意度调查表,由患者家属填写满意度情况表。满意度=(满意+一般满意)例数/总例数×100%。
观察组患者一次穿刺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留置针留置时间长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穿刺效果比较
观察组患者家属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家属满意度比较 例(%)
静脉穿刺是常用的一种技术性较强的操作,该技术在儿科工作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同时也是儿科医护工作人员的一项基本技术,不仅影响急危重症患儿的病情控制,而且还直接影响了患者及家属的满意度、信任度[9-10]。医护人员用左手绷紧皮肤固定静脉,当针尖斜面完全刺入皮下后,左手迅速将反折输液管松开,最终将留置针留置于患者血管内,并用3M透明敷料固定。医护人员采用单手退针,并且左手配合反折输液器给予负压的方式,极大地提升了儿科的穿刺成功率,克服了患儿躁动和患儿血管细、血管弹性差、循环差、走向不明显、穿刺难度较高、回血慢等不利因素[11]。儿科静脉穿刺情况直接反映该科护理人员的技术水平,成功率越高,代表该科护理质量越高。研究发现[12-13],由于患儿静脉血管细、部位局限等原因,严重影响穿刺成功率,但是多数家属不能接受患者出现静脉穿刺失败的情况,严重影响护患关系,造成患者家属信任度及治疗依从性下降。因此应提高静脉留置针穿刺成功率,以减轻患儿疼痛。本研究中,观察组一次穿刺成功率和家属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留置针留置时间长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单手留置负压穿刺术在儿科患者中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