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金色的耶路撒冷》中克拉拉·毛姆的自我追寻

2021-06-25 17:45张香平
青年文学家 2021年12期
关键词:莉亚加布里埃尔德纳

张香平

作为德拉布尔极具代表性的作品,《金色的耶路撒冷》在英国文坛无疑是极具影响力的,因此曾产生了一股对其的“研究热”。关于这部作品的研究,国内外诸多学者曾提出自己的见解。但主题多集中在叙事、伦理,以及人物形象的分析等,似乎没有学者从地理位置空间这个角度来分析研究过该部小说,故本篇将以女主人公克拉拉·毛姆的生活经历为线索,围绕其所处的三个不同空间——诺瑟姆、伦敦以及她内心期待的金色的耶路撒冷而展开,分析其历经磨难的自我追寻之路。

一、《金色的耶路撒冷》中空间书写之体现

(一)诺瑟姆——自我意识的萌芽

在小说中,诺瑟姆小镇是故事开始的地方,也是女主人公克拉拉·毛姆出生的地方。诺瑟姆是位于英格兰北部的一座破败的工业小镇,非常萧瑟荒凉。显然,诺瑟姆是故事的起始空间,从空间布局来看,那里是一个能满足克拉拉一家基本生存需求的地方。克拉拉认为这个小镇让她感到非常害怕,因为这里人情淡薄,她丝毫没有感受到一点点的爱与温暖。母亲对她不管不问,生活在一个受传统新教和父权制思想熏陶的家中,她的一言一行都要受限,她感到自己时刻处在压抑的状态下。当父亲毛姆先生由于车祸而去世时,克拉拉内心曾不止一次地想让母亲将父亲火化,但母亲却为了省钱而求助自己三十年来一直嘲笑的宗教法律,而理直气壮地说出了:“尘归尘,土归土。”对此,克拉拉非常吃惊,尽管早在父亲去世之日,她就丝毫没有感受到母亲有任何悲伤,她只是一言不发,心存怨恨。她没有流泪,甚至在葬礼结束后,她就转身离开墓地并暗自说道:“啊,他走了,但我不能说我很难过。”当克拉拉听到这一句话时,瞬间就哭出了声,她不是为毛姆先生而流的,而是为她母亲的这种自私和冷漠而哭泣。毛姆太太是父权制社会的牺牲品,性情古怪,对子女极为严苛,与丈夫感情淡薄;毛姆先生则是被男性中心意识所支配的一个角色,对孩子不管不问且感情淡薄。家人的冷漠让克拉拉非常痛苦迷茫,一度生活在水深火热的深渊之中。

直到在伯特斯比语法学校上课的时候,教法语的海恩斯小姐对她的鼓励和启发瞬间点醒了她,她不愿意留在这个让她时刻感受着痛苦的小镇,她想要逃离这里。加斯东·巴什拉在其著作《空间诗学》中用“家宅”一词来指称人类的居所,家宅不仅是挡风遮雨的庇护所,更是承载居住者梦想之所。”于克拉拉而言,家宅指的并不是她的住所,而是学校的代名词,是她梦想萌芽和起航的地方。在老师的支持和鼓励下,她向母亲道出了自己的心声:“我今天见了校长,就是关于我下一年学什么科的事,我打算学法语。”令她非常意外的是毛姆太太居然答应了让她去伦敦深造。学校的生活和老师们对她的赞扬和鼓励无疑给了克拉拉一丝心灵的慰藉,使得她想要追求自我价值的自我意识便悄悄地萌芽了。

(二)伦敦——自我追寻路上的迷失

通过自己的努力,克拉拉获得了政府奖学金从而赢得了去伦敦交换的机会。如果说诺瑟姆是克拉拉人生的起点,那么伦敦无疑是她自我追寻路上最重要的一个转折点,因为正是在这里她经历过的过往使得她更好地蜕变和成长。在伦敦,克拉拉敢于做其他学生所害怕做的事情,她大胆地闯入禁区蒙马特区和陌生男子看电影,而后又在舞会认识了德纳姆一家。其间,克拉拉结识了克莱莉亚的哥哥,即已婚且早已为人父的加布里埃尔。当第一次去拜访克莱莉亚的父母时,克拉拉认为德纳姆家就是她心中所向往的理想家园。在那里,德纳姆夫妇学识渊博,相敬如宾,气质非凡,家庭氛围一派和谐,和子女关系也非常融洽。女儿克莱莉亚聪明能干,儿子加布里埃尔绅士有礼、英俊潇洒,这无疑和自己在诺瑟姆的家形成了鲜明对比。而且这家人对克拉拉也非常真诚,时常在学习和生活上帮助她,给予了她许多在诺瑟姆从未感受过的爱与温暖,这一切都是她在家乡不曾体会过的。正如小说中所提到的,克拉拉认为在克莱莉亚的家于她而言就是她所寻找的“人间天堂—人物英俊、房屋华丽、谈吐高雅。”

表面看来,这里似乎真的是克拉拉内心的理想家园。可是,她后来渐渐发现这个所谓的“幸福家庭”,也有着许多不能公开的难言之隐。其一,加布里埃尔对克莱莉亚有着超乎兄妹之情的爱慕,他曾主动承认:“我要是能和克莱莉亚一起度过余生就太好了,我真的很想她。”由此可见,加布里埃尔实际上对妹妹是暗含情愫的。其二,加布里埃尔的亲弟弟马格纳斯非常嫉妒哥哥,而且还和嫂嫂菲利帕相爱过。当克拉拉知道这件事时,内心无疑是非常震撼的。她从未想过表面上看起来幸福美满的德纳姆家族,实际上却有着说不清道不明的复杂关系。德纳姆家远远不像克拉拉最初所看到的那样幸福,她逐渐发现这里并不是能使她内心感到一丝宁静的地方,作为加布里埃尔的情人随他去巴黎的那段时间她也曾有过短暂的快乐,但是后来她发现在伦敦的德纳姆家并不是自己的理想家园,这里只不过是她人生旅途中的一个暂时的停靠点,她需继续向前,完成自己未走完的路,她将坚持着直至寻找到自己内心的那一方净土。

(三)金色的耶路撒冷——自我意识的成熟

尽管在伦敦的德纳姆家并不是克拉拉·毛姆内心中的理想圣地,但是它却是克拉拉在自我追寻路上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转折点,那里给她提供了一个发挥她的天赋和才华的平台,也给她带来了许多机会,使得她在寻找自己心中所向往的金色的耶路撒冷的路上不断反思和成长,她一直在为心中的那一丝憧憬和期待而努力追求着。可是,那理想中的金色的耶路撒冷又究竟在何方呢?实际上,玛格丽特·德拉布尔这部小说的标题源自J.M.尼尔所写的一段圣歌,它表达了青年人对耶路撒冷的崇拜和向往,耶路撒冷是他们心中的圣地。唱起这首歌,他们就会充满欲望和雄心,激起对上帝和宗教的狂热。但是于克拉拉本人而言,“耶路撒冷”已经不再是对上帝的崇拜和对宗教的狂热,而是这首圣歌的旋律和歌词所带给她的欲望和野心,自她年幼时起,内心所渴望的并不是那些梦幻般的墙壁和金色的楼房,而是基于现实的天堂——“人物英俊、房屋华丽、谈吐优雅”。

表面看来,德纳姆家就是克拉拉内心所向往的地方,但后来她发现伦敦并不是她真正的栖身之所。于是,因母亲病重她回到了诺瑟姆小镇。在整理母亲曾经的照片和日记时,她发现母亲当年也有过憧憬和追求,她有过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可最后迫于现实的无奈只得和父亲成婚。她没有选择,最后只得将自己对男权制社会给她强加的责任和义务的不满转变为对丈夫和孩子的冷漠,成了一个典型的男权社会的牺牲品。克拉拉在最后似乎理解了母亲悲剧生活的缘由。然而,她不愿意像母亲那样向社会和生活屈服,她不想一生都在男权社会的控制下,她想成为一个能掌握自己生命的独立个体,她想要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自由,实现自我生命的价值。玛格丽特·德拉布尔曾经在一次采访中说道:“一个人所寻找的不过是别人的生活模式。克拉拉·毛姆寻找的是另一种生活模式,一种适合她的模式。”在最后,克拉拉找到了自己心目中理想的耶路撒冷,那就是無论发生什么,她都要有坚强勇敢地活下去的希望。于她而言,加布里埃尔深爱着她,如果她秉持着希望去追求自己想要做的事情,她终会找到自己理想的家园。通过这一系列经历,克拉拉·毛姆的思想和自我意识逐渐从幼稚走向成熟,她也在这其中慢慢地完成了自我反思和成长的蜕变。

二、结语

德拉布尔所刻画的克拉拉是追求解放和自由的新一代知识女性的典型代表,她在落后的诺瑟姆小镇度过了自己的年少时期,继而辗转在伦敦开始了新的生活,在那里她有幸结识了德纳姆一家并得到了许多展现她才华和天赋的机会,她曾以为那就是她心中所渴求的那一方圣地,可是表面看似幸福美满的家庭实则充满着许多难言之隐,因而克拉拉非常压抑、困惑。直到在母亲生命的最后一刻,她瞬间明白了生命的真谛,已经过去的事情是永远无法改变的,唯一能做的就是改变现在,调整自己去适应周遭的一切。她心中一直所追求的“金色的耶路撒冷”给予她希望,使她面对自己人生的苦难和挫折时永远乐观向上。本文通过分析女主人公克拉拉·毛姆在诺瑟姆、伦敦, 以及金色的耶路撒冷等三个空间的人生经历,重点探究了其对自我身份的追寻过程,希望能够给当代女性提供一些鼓励,使她们更加坚强勇敢地面对生活。

猜你喜欢
莉亚加布里埃尔德纳
美国FDA正式批准莫德纳新冠疫苗并定名为Spikevax
山东赛德纳机械科技有限公司
抒情的抽象——莉亚·尼克尔作品欣赏
The Book
山东赛德纳机械科技有限公司
成为世界杯裁判的清洁工
加布里埃尔:成为世界杯裁判的清洁工
成为世界杯裁判的清洁工
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