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静媛
摘 要: 本文通过对二十年来国内外语教师身份认同的内涵、研究主题、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的探讨和回顾,总结外语教师身份认同的三大主题——外语教师身份认同的影响因素、外语教师身份认同的路径构建和外语教师身份认同的现状及危机,为今后外语教师的多元化身份认同研究提供参考。未来研究应结合我国实际外语教学情况,包括我国外语教育政策改革、学校环境、师生关系、教师个体经历、教学能力等因素,深化和拓展外语教师身份认同研究主题,丰富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全面完善我国外语教师身份认同的研究。
关键词: 外语教师身份认同 路径构建 认同危机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教师身份认同(teacher identity)开始受到社会科学研究的广泛关注[1](289-300)。近年来,关于教师身份认同的研究分为两大研究流派。以Erik Erikson为代表的心理学派研究阵营,认为教师身份与认知相关,提出自我统一性理论,强调身份是行动世界的自我想象,具有稳定性与一致性。以George Mead,Wenger和Giddens为首的社会学派阵营认为教师身份是一个超越自我的社会语境概念,教师身份的建构与其在社会交往语境中获得的社会角色息息相关,揭示了教师认同的多维面,强调个人与社会的多边互动[2](101-135)[3](16-30)。教師的身份具有流动性、复杂性和社会属性[4]。不可否认的是,教师身份认同的研究对于教师专业发展具有重大影响意义。二十世纪末期,随着外语教育研究的深入发展,外语教师身份认同研究开始兴起,近年来外语教师身份认同研究成为当今热门研究课题。本文基于文献综述视角对外语教师身份认同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以丰富理论研究,为今后外语教师多元身份研究提供参考。
一、外语教师身份认同的内涵
身份认同(identity)指个体采用何种方式和途径理解和改变世界[5]。教师的身份认同(teacher identity) 就是教师“自我”的建构历程,是教师依据过去、现在与未来的专业经历与专业经验,反思性地建构专业自我与专业身份的诠释与再诠释的持续过程[6](87-89)。外语教师的身份认同应该具有本专业的学科特性,Richards(2008)指出外语教师身份认同是指教师在和学生的互动过程中展现的不同的社会角色和文化角色[7](158-177)。寻阳认为在我国传统文化和基础英语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英语教师为了达到理解自我和被他人所理解的目的,在生活、英语教学和专业发展过程中扮演不同个人、职业和社会角色[8]。杨雅琳认为教师身份认同是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的整合,外语教师身份认同的最大特点是语言文化的介入[9]。杨春红指出高校外语教师身份认同是指个体对于语言教学和研究职责及所属外语教师群体既有规定性的独特阐述、理解、态度和投入,又是个体通过参与不同共同体的实践活动而形成的认同和归属感[10]。以上定义说明当前学界对外语教师的身份认同还没有形成一致的定义,但高频出现的关键词“社会”“个人”“自我”等揭示了外语教师身份认同具有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两大应有之义。同时,外语教师身份认同易受外来语言文化的影响,是动态的、发展的、基于环境不断建构的多维概念。
二、外语教师身份认同的研究主题
综合文献分析,笔者将外语教师身份认同的研究内容划分为三大主题:第一,外语教师身份认同的影响因素,主要探讨个人和社会因素如何影响外语教师身份认同;第二,外语教师身份认同的路径构建;第三,外语教师身份认同的现状及危机。
1.外语教师身份认同的影响因素。外语教师身份认同的影响因素主要分为社会因素和个人因素。就个人因素而言,寻阳在博士论文中(2012)指出影响外语教师身份认同的个人因素包括教师个人经历、教师专业性知识和教师的态度、信念等[8]。就社会情境而言,李茂森从宏观国家政策、中观学校组织和微观教师个体因素对教师身份认同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11](44-47)。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其他影响因素,杨雅琳指出语言文化认同是外语教师身份不同于教育学领域的教师身份的地方,因此影响外语教师身份认同的重要因素在于目标语言文化和教师母语文化之间的文化认同过程[9]。综上所述,外语教师身份认同既受到个体因素的影响,又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外语教师身份认同的路径构建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是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协商的结果。
2.外语教师身份认同的路径构建。当下对外语教师身份认同的路径构建研究分为三类:第一,教学合作活动是构建外语教师身份认同的有效途径,如共同备课、研讨教学有助于教师身份构建[12](297-317);第二,教师可通过课堂话语建构多元语用身份,包括博学型教师、权威型教师、亲和型教师和同伴型教师等身份[13](50-54),教师话语身份分析成为外语教师身份认同研究的新兴话题[14](54-56),许悦婷和郝彩虹指出教师话语是外语教师身份构建的重要路径[15](41-50)[16](84-90,95);第三,开展实践和反思是外语教师构建身份认同的重要路径[17](749-964)[18](54-62)。由此可见,当前国内对外语教师身份问题构建路径较少,还未成理论化和体系化,是今后外语教师身份认同研究的重点。
3.外语教师身份认同的现状和危机。近年来,国内学者们采用深度访谈、问卷调查、个案研究等形式,对特定群体如大学外语教师[19](144-149)、高中英语教师[8]、苗族英语教师[20]、日语教师[9]、职前外语教师[21](31-41)[22](319-334)、职后学历提升外语教师[16](84-90,95)的身份认同进行现状调查,指出外语教师群体面临身份认同危机。所谓身份认同危机,是指自我身份感或者自我价值感的丧失[23](34-38)。教师身份认同危机本质上产生于教师自身对教师身份的价值认可和身份利益的认可的冲突。当外部社会的、政策制度的、文化的、他者的教师身份认同异变时,教师往往自觉根据自身利益与外部因素综合考衡自身的价值所在。当自我感受和体验的教师身份价值和身份利益与制度和他者规训的教师身份价值与身份利益冲突时,教师不可避免地产生身份认同危机[24](20)。当前基础教育外语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给中小学外语教师带来全新的挑战,高校中外语教育的学科错位和高校重科研、轻教学的教师评价体系,导致大学外语教师产生身份认同危机[25](11-15,90),当下考试、职称评定、管理是影响外语教师身份认同的“三座大山”[8]。教师的身份认同危机会影响外语教师的自我身份建构,造成教师对专业的迷失、自我的困惑、自我归属感的缺失。简而言之,身份认同危机的正向积极化解固然利于教师自身和他者对教师身份价值及教师身份利益的认同,但在危机化解过程中,教师的身份焦虑和身份挣扎随之产生。因此,如何有效化解外语教师身份认同危机是今后研究的重点,但是如何解决外语教师身份认同危机的理论和实践相当欠缺。
三、外语教师身份认同的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
笔者通过对文献整理,将国内对外语教师身份认同研究的理论视角划分为两大类:第一类采用社会文化理论分析外语教师身份认同。社会文化理论由苏联教育家维果斯基(Vygotsky)提出,强调人类的认知来源于社会集体的智慧,通过参与社会活动而形成[26],认为外语教师身份认同是社会特定文化和政治共同参与构建的结果,强调社会文化环境和外语教师个体的互动过程。寻阳结合社会文化理论和批判话语分析理论,采用量化和质化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我国高中英语教师身份认同的构建和发展进行研究[8],石卉基于社会文化理论和吉登斯自我认同理论,采用量化与质性相结合的方法分析苗族中学英语教师身份认同和专业发展的关系,探讨少数民族外语教师身份认同和专业发展的理想状态[20]。
第二类研究者采用后结构主义理论视角,从多元文化语言理论和情境化交流理论构建外语教师身份认同,认为语言具有情境性和文化性,是外语教师的身份认同的重要素材,同时外语教师的身份认同会随着语境的动态变化而发生变动。教师身份认同是教师自我与环境互动的协商和建构,受到社会和历史的限制。郝彩虹采用深度訪谈法对国内9位具有职后读博经历的外语教师的专业身份认同进行调查研究,深刻揭示了大学外语教师随着个体学习经历和情境变化对自身身份认同所引发的变化[16](84-90,95)。杨雅琳基于后结构主义多元化语言文化理论视角和吉登斯自我认同理论分析了国内日语教师身份认同的内涵、身份属性及身份的建构过程[9]。
当前关于外语教师身份认同的研究方法可分为两大类:以问卷调查为核心的量化研究法和以叙事探究、个案研究为主要手段的质性分析法。量化分析所选的调查对象存在区域差异、所属单位差异、外语学科差异等;质性研究以深度访谈、反思日志为主对调查对象进行深度分析,其中调查对象包括不同维度。从组织层次来说,包括大学英语教师和高中及中小学英语教师;从外语语种划分,包括日语教师和英语教师等;从教师入职前后身份划分,包括职前外语教师和在职外语教师等。近年来,外语教师身份认同的研究出现了叙事研究的转向,作为一种话语行为,叙事成为研究身份认同的有效范式,不仅受到教育学领域的关注,还受到语言学领域学者们的高度关注。目前量化研究相对成熟,质性研究例如叙事研究能否加入话语分析理论[27](151-152)还需今后不断学习和探索。
四、外语教师身份认同的研究不足与展望
纵观近二十年国内有关外语教师身份认同的研究,研究内容、研究方法都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仍有以下不足:
1.外语教师身份认同的内涵没有统一的界定,只停留在个人和社会维度层面的划分,过于强调结构的对立,缺乏整体的统一和认识,外语教师的身份认同应是两种观点结合的产物,并体现不同于其他教育学领域教师身份认同的特性,目前内涵定义的缺失不利于学者对外语教师身份认同研究的深层开展。
2.外语教师身份认同的研究主题不够深刻,外语教师身份认同的危机普遍存在,对于如何切实解决危机,深层次原因是什么,对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具体表现为哪些等方面缺乏研究,并且影响外语教师身份认同的影响因素不够系统,尚未形成理论化研究,整体研究内容较为薄弱。
3.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较为单一。目前文献中多采用单一的理论和方法进行研究,外语教师身份认同研究是一个复杂深奥的研究问题,单一的研究方法不具有代表性,缺乏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随着外语教师身份的多元化认同研究的不断深入,今后还需要加强理论化研究,结合我国实际外语教学背景及我国外语教育政策改革、学校环境、师生关系、教师个体经历、教学能力等因素,深化和拓展外语教师身份认同研究主题,丰富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全面完善我国外语教师身份认同的研究。
参考文献:
[1]Martel J & Wang A. Language Teacher Identity[A]. In Bigelow M & Ennser-Kananen J (eds). The Routledge Handbook of Educational Linguistics[C]. New York: Routledge, 2015.
[2]Holland D & Lachicotte W. Vygotsky, Mead, and the New Sociocultural Studies of Identity[A]. In Daniels H, Cole M & Wertsch J V (eds). The Cambridge to Vygotsky[C].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7.
[3]Pennington M C. Teacher Identity in TESOL: A Frames Perspective[A]. In Cheung Y L, Said S B & Park K (eds). Advances and Current Trends in Language Teacher Identity Research[C]. New York: Routledge, 2015.
[4]Britzman D P. Practice Makes Practice: A Critical Study of Learning to Teach[M]. Albany, 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2012.
[5]Brown, T & O McNamara. 2011. Becoming a Mathematics Teacher: Identity and Identifications[M]. New York: Springer.
[6]孙二军.教师专业发展中的身份认同与认同危机[J].现代教育管理,2011(02).
[7]Richards, J C. Second Language Teacher Education Today[J]. RELC Journal, 2008(39).
[8]寻阳.我国高中英语教师身份认同研究[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
[9]杨雅琳.日语教师身份认同建构的叙事研究[D].北京:北京外国语大学,2016.
[10]杨春红.适应与发展:高校海归英语教师专业身份认同研究[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17.
[11]李茂森.教师身份认同的影响因素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09,29(06).
[12]Morton, T & Gray, J. Personal Practical Knowledge and Identity in Lesson Planning Conference on a Pre-service TESOL Course[J]. Language Teaching Research, 2010,14(3).
[13]徐敏,陈新仁.课堂语境下大学英语教师的身份建构及顺应性[J].外语教学,2015,36(03).
[14]史兴松,程霞.国内教师身份认同研究:回顾与展望[J].现代教育管理,2020(04).
[15]许悦婷.大学英语教师在评估改革中身份轉变的叙事探究[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1(02).
[16]郝彩虹.大学英语教师职后学历学习与专业认同变化研究[J].外语界,2010(04).
[17]Beijaaard, D, N Verloop & J Vermunt. Teachers Perceptions of Professional Identity: An Exploratory Study from a Personal Ledge Perspective[J].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 2000,16(7).
[18]Farrell, T. Exploring the Professional Role Identities of Experienced ESL Teachers through Reflective Practice[J]. System, 2011(39).
[19]温剑波.大学外语教师职业认同的个案研究[J].外国语文,2015,31(01).
[20]石卉.苗族中学英语教师身份认同与专业发展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8.
[21]陈炯萤,胡萍萍.教育实习前后职前英语教师身份认同变化研究[J].英语教师,2019,19(19).
[22]Steinbach M & Kazarloga V. Square-headed Frogs and World Citizens: Attitudes and Identities of ESL Teacher Candidates in Quebec[J]. Journal of Language, Identity & Education, 2014, 13(5).
[23]林一钢,冯虹.师范生教师身份认同危机及其原因探析[J].全球教育展望,2011,40(08).
[24]孙来勤.身份认同与身份挣扎[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2.
[25]周燕.论外语教育的学科定位与教师的身份认同[J].外语教育研究前沿,2019,2(04).
[26]Lantolf, J P & Thorne, S L. Sociocultural Theory and the Genesis of Second Language Development[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6.
[27]马文立.国内高校英语教师身份认同研究综述[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