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键
摘 要: “互联网+”理念广泛应用于教育领域,高职院校辅导员作为开展网络思政工作的主体,其网络思政创新能力至关重要。将生态位理论引入网络思政教育领域,运用生态位“态”“势”的概念,探讨辅导员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中的生态位,分析高职院校辅导员网络思政创新能力,构建高职院校辅导员网络思政创新能力结构模型和网络思政创新能力SWOT分析模型,提出增强高职院校辅导员网络思政创新能力的有效对策。
关键词: 生态位 高职院校 辅导员 网络思政 创新能力
辅导员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推进者。某些高职院校辅导员忙于事务工作,易忽视思想政治教育,尤其对网络思政的学习、研究和运用不足。高职院校辅导员应认识到角色定位和主要职责,明确目标,增强思政创新能力,做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本文引入生物学中的生态位理论,将辅导员网络思政创新能力置于生态系统中思考、分析、研究,希望为高职院校辅导员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有效建议和对策。
一、高职院校辅导员生态位内涵
(一)生态位理论概述。
生态位最早由J.Grinnel在1917年提出,认为生态位是一个由物种所占据的微环境,强调的是空间生态位的概念[1]。Gause在C.Elton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竞争排斥法则,即Gause原理,认为生态位是特定物种在生物群落中所占据的位置,即其生境、食物和生活方式等[2](307-309,332)。生态位(niche)理论来源于生态学,是研究物种之间的竞争性、物种对环境的适应性、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稳定性等问题的重要理论。生态位理论不仅应用于自然生态系统,而且已经扩展到社会学、管理学及整个人文社会科学[3](244)。近年来,生态位理论逐渐在高等教育领域中被应用和推广。
(二)高职院校辅导员网络思政创新能力生态位的理念。
高等教育系统与生态系统一样,存在各要素之间的流动、信息交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涵盖教育的主导者、教育对象、教育资源的流动和交换等要素,是高等教育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多样性、稳定性、竞争性。辅导员网络思政创新能力与高校思政教育系统内、外部环境有紧密的联系,它既依赖于高校思政教育的生态环境,又与其他生态因子形成生态链共同作用于教育生态环境。高职院校辅导员网络思政创新能力生态位是指高职院校辅导员所具备的网络思政创新能力在高职网络思政教育生态系统中所处的特定位置,辅导员将拥有的网络思政教育生态资源作为支撑,利用互联网技术、“互联网+”思维、新媒体工具多种途径开展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思政工作方法,实现线上和线下思政教育的融合,充分发挥思政育人功能。
二、一些高职院校辅导员网络思政创新能力分析
(一)辅导员开展网络思政教育的现实问题。
1.网络信息敏感度不够,网络思政意识淡薄。某些高职院校辅导员教育理念陈旧,对新时代网络思政内涵的理解不够深入,网络信息敏感度不够,对新媒体手段的开发和利用不足,网络思政意识淡薄。由于高职院校学生工作繁杂、一些学生学习自律性较差等,一些高职院校辅导员忙于日常事务管理,对核心的思政育人工作投入精力不足,更谈不上对网络思政教育的思考和应用,导致网络思政教育缺失。
2.对新媒体工具运用能力不强,网络思政教育内容脱离实际。一些高职院校辅导员缺乏敏锐的互联网嗅觉和灵活运用新媒体开展网络思政的能力,对新媒体技术的掌握及对其在思政领域的运用不足,只是簡单地运用新媒体发表文章、播放视频等,缺少对思政教育素材的思考加工过程,没有形成一套系统的网络思政教育体系,导致网络思政教育生搬硬套,内容脱离实际,学生无法产生共鸣,很难达到良好的思政育人效果。
3.辅导员的话语权和网络舆情把控受到挑战,网络思政制度和培训体系不完善。其一,辅导员话语权受到挑战。由于辅导员忙于事务工作,话语缺乏新鲜感与感召力,思政教育内容易脱离学生实际,缺乏话语认同感[4](86)。其二,网络舆情把控受到挑战。由于网络平台制度尚不健全,某些大学生网络认知能力和辨识能力不强,如果接触不良信息,则不利于其成长。其三,网络思政制度不完善。辅导员开展网络思政教育仍处于一种自发状态,未形成制度和评价体系,辅导员在开展网络思政教育时缺少制度作为保障,也缺乏相应的工作平台,难以实现有效的思政教育[5](101-103)。其四,网络思政培训体系不健全。某些高职院校忽视网络思政教育培训,一些辅导员在网络舆情控制、危机事件处理等方面力不从心。
(二)高职院校辅导员网络思政创新能力的构成。
“互联网+”理念应用于教育领域已成为大势所趋,思想政治教育应与时俱进,辅导员应积极抢占网络思政教育阵地,增强网络思政创新能力。辅导员生态位可以从生存、发展、竞争三个层面呈现[6](93-95),辅导员是网络思政教育的主导者,高职院校辅导员网络思政创新能力生态位由网络思政生存力、网络思政发展力、网络思政竞争力三个层面构成。
网络思政生存力是网络思政的基础和核心,是辅导员网络思政能力的“元”属性,是根本和核心,体现了辅导员网络思政能力内部各要素的完好性、稳定性,由思想政治理论和网络思政素养组成。辅导员网络思政竞争力体现了辅导员“能”的属性,反映的是辅导员对网络思政竞争环境的适应性,体现的是潜能和发展,由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组成。辅导员网络思政发展力是辅导员“元”和“能”的交集区域,既包括“元”的因素又含有“能”的存在,反映的是辅导员在网络思政领域的视野、潜力和规划,由“互联网+”思维和运用新媒体能力组成。三者相互影响、促进,网络思政生存力是更好地发展和竞争的基础,网络思政发展力和竞争力的增强有助于更好地增强生存力。
图1 高职院校辅导员网络思政创新能力结构模型图
(三)高职院校辅导员网络思政创新能力的SWOT分析。
高职院校辅导员的核心工作不是琐粹的日常事务,而是思想政治教育,应发挥辅导员思政教育生态系统中“元”和“能”的作用,通过增强网络思政生存力、发展力、竞争力,协调好彼此关系,形成良性互动,增强高职院校辅导员网络思政创新能力。通过分析高职院校辅导员网络思政教育的优势、劣势、机遇、威胁,形成SWOT分析矩阵。
表1 高职院校辅导员网络思政创新能力的SWOT分析模型
三、增强高职院校辅导员网络思政创新能力的有效对策
(一)提高网络思政素养,增强网络思政生存力。
夯实思想政治理论基础,提高网络思政素养,是辅导员开展网络思政教育的基础。辅导员应提高政治素养,树牢“四个意识”,坚持“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做好“思想政治领路人”。教育学生树立理想信念,做有理想、有目标、有信仰的新时代大学生。辅导员应积极掌握互联网、新媒体技术,注重新媒体与思政有机融合。既要加强新媒体技术的运用,立德树人,传递正能量,又要关注网络舆情,帮助学生甄别网络信息,强化自我保护意识。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提高网络思政素养,增强网络思政生存力。
(二)提高网络媒介素养,增强网络思政发展力。
辅导员应具备“互联网+”教育思维,具备敏锐的互联网嗅觉,提高网络媒介敏感度,主动学习、掌握新媒体技术在思政教育领域的运用。增强网络思政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及对新媒体信息的判断能力和甄别能力。关注学生网络空间动态,引导学生合理使用网络平台、注意网络用语的妥善表达。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净化网络空间,把控好网络舆情。占领新媒体平台的思政育人高地,掌握网络思政教育的话语权。通过提高网络媒介素养,有助于增强网络思政发展力。
(三)打造网络思政教育平台,增强网络思政竞争力。
辅导员应运用多种媒介手段获取更多思政教育资源,形成思政育人体系,将思政教育资源和新媒体、网络技术有机融合,打造全方位网络思政育人平台,创建独立的网络思政品牌。建立辅导员微信公众号作为交流、学习平台,发挥QQ空间、微信朋友圈功能,通过传播正能量文章,为学生答疑解惑,多途径践行思政育人。辅导员要紧跟潮流,以育人助人理念为核心,通过自媒体渠道,传播网络思政品牌课程,多途径增强思政育人效果。
(四)优化辅导员考核制度,加强思政育人合作。
高职院校应优化辅导员考核制度,为辅导员减负,回归其核心工作——思政育人,促使辅导员沉下心关注网络思政动态,学习新媒体技能,将思政理论和互联网技术深度融合。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和思政课教师队伍是开展网络思政的两股重要力量,思政课教师教学经验丰富,重理论、重研究,辅导员组织学生活动经验丰富,重管理、重实践,两支队伍应互相学习、通力合作,学校积极搭建沟通、交流平台,实现网络教育资源共享,创新育人方式,有助于增强网络思政创新能力。大力加强课堂教学与第二课堂实践的有效融入,形成教育合力。
(五)学校应加强顶层设计,为网络思政教育提供制度保障。
高职院校应加强顶层设计,认识到网络思政教育在思政育人中的重要作用,加大思政教育资源、资金的投入力度,组建网络思政专业化、现代化教育队伍,为辅导员开展网络思政教育提供制度保障。高职院校应为辅导员提供学习网络技术和加强网络思政理论的机会,構建院校之间在网络思政教育领域互相交流、学习的平台,全方位增强高职院校辅导员网络创新能力。积极开展网络学习资源共享、线上答疑解惑、云班会等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充分发挥网络思政教育公共服务平台的思想堡垒和舆论阵地作用。
参考文献:
[1]R.M.梅.理论生态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0.
[2]李鑫.生态位理论研究进展[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5(3).
[3]安树青.生态学词典[M].沈阳: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1994.
[4]付凯,孙一君,高守朋.“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高校辅导员网络思政教育工作浅析[J].教育管理,2020(4).
[5]刘月.高校辅导员网络思政教育工作路径研究[J].教育论丛,2019(4).
[6]李昂.生态位理论视角下高校辅导员核心竞争力提升探析[J].高教论坛,20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