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钰婷 陈文庆
摘 要: 本文针对多媒介影响引发课程形象的传播冲击裂变;刻板的宣讲式教学引发课程形象的知觉倦怠裂变;滞后于时代的教学内容引发课程形象的情感裂变等问题,分析导致课程形象不够理想的原因。提出:坚守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性质,以学生需求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意识形态教育,纠正传播裂变;强化理论联系实际,凸显运用价值,克服知觉裂变;深化教学内容变革,帮助学生克服情感裂变。这样,有益于建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更理想的形象,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实效。
关键词: 思想政治理论课 理想 课程形象
课程形象非常重要。若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形象的认知是杰出的,学生会踊跃学习这门课程;若对课程形象的认知是“无关紧要”的,学生则可能出现学习懈怠现象。因此,塑造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在大学生心目中的理想形象,是增强教学实效性的重要工作之一。
一、课程形象现状调查
形象是公共关系学的概念,包含管理、传播、心理等要素,是在脑海中形成的对事物的整体印象。课程形象可理解为课程在师生教学交互过程中,给人留下的客观总体印象。从内容上讲,课程形象的内涵十分丰富,包括教学所接触的一切内容。从形式上讲,课程形象是经过精心设计打造的,集中体现课程最容易被受众所观察到的课程可辨识标志。为了解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在大学生心目中的形象,我们以在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从课程视觉识别、行为识别、课程目标认知三个层面设计调查问卷,调查课程名称、课程开设的当下文化社会背景带给学生的知觉印象,学生对既有的约定俗成的社会功能的认知情况,领会教育部门对课程教育教学的导向和教师的行动导向给学生留下的印象,探析学生对课程目标的认识与教育部门、教师预设目标和学生的预设认知的一致性等问题。问卷随机发放了1500份,覆盖大一至大四各年级本科生,问卷填写对象不分专业、年级、性别,共回收问卷1051份,均为有效问卷。同时,还随机访谈了不同年级、专业、性别总计30名在校生。根据问卷调查结果,整合访谈信息,发现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在大学生心中形象良好,但仍期待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能更理想。
(一)良好课程形象。
良好课程形象,即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以鲜明的意识形态为主导,引领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的课程的总体特征或性质给予肯定与认同。经调查,课程视觉识别方面,96%的学生表示知晓思想政治理论课开设的背景,90%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程,74%的学生懂得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功能。在课程行为识别方面,82%的学生认为教育主管部门预设的教育教学导向正确。在目标理念识别方面,80%的学生认为教育部门、教师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目标预设与自我预设一致。
(二)理想课程形象。
理想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形象是这门课程不仅能得到大学生的肯定与认同,还能以鲜明的课程外在具体特征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课程学习,实现有效情感和思想的良性互动,使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和所学思想理论感兴趣,在课堂上争先成为“前排客”,积极参与课堂互动,专心投入课堂,课下能够有新意地认真地完成作业,谨记课堂教导。在调查中,85%的大学生希望思想政治理论课能更“有趣”“有用”“有获得感”。
(三)与理想课程形象的差距。
目前思想政治理論课程在大学生心中形象良好,但和理想还有一定差距。经调查发现,66%的学生表示教材内容与高中内容有重复。在目标理念识别方面,20%的学生不了解课程目标,也不知道教育主管部门和教师预设的课程目标。在访谈中,不少同学希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二、与理想课程形象产生差距原因分析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同志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以下简称“座谈会”),强调课程的重要性。目前,已取得新成果。尚存一些问题,原因如下。
(一)多媒介影响引发课程形象的传播冲击裂变。
多元文化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冲击。认知是信息加工的过程,因媒介纷繁造成的思想误解,会产生认知性偏差。再者,中学阶段,思想政治理论课“副课”的印象冲击。比起语文、数学、英语等“主课”,思想政治理论课似乎成了“背一背”就能学习的课程。还有,由于编写具有程序性与稳定性,导致部分时政热点难点不能及时入教材,教材内容产生“时间差”。另外,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与中学政治课在内容上有重复,难以像其他专业课那样给学生带来“新鲜感”。
(二)刻板的宣讲式教学引发课程形象的知觉倦怠裂变。
知觉是在头脑中产生的对事物整体的认识,倦怠是一种消极应对的状态。首先,宣讲式教学的刻板,导致体验缺失产生知觉倦怠。大部分大学生是满怀期待地步入大学生活的,他们有目标、有信念,但随着时间推移,如果课程不能给予他们期待感与体验感,一些大学生就会产生倦怠心理。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宣讲式的教学方式仍然存在,如果学生成为单纯的“听众”,就会缺乏体验感。比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强调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批判性,可是较少让学生体验到批判的方法、批判的意义及帮助学生培育批判性思维。在调查中发现90%的学生喜欢课堂互动。如在案例教学法中,一些教师虽然采取互动教学,但是大多“你问我答”“自问自答”,学生依然难以真正参与到课程互动中,也难以体验所学理论的方法、意义及价值。再者,大班教学导致以宣讲式教学为主的现实,缺乏获得环境产生倦怠知觉。访谈中发现,在一些学生心目中,大班教学的课是“次重要”课。对教师而言,大班教学考勤、考核、组织教学、营造课堂学习氛围有难度。还有,宣讲式教学导致即时效用缺失,产生知觉倦怠。大学生们认为学习是为了获得技能,找到理论和实际结合的捷径。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理论和知识,大到救国救民,小到安身立命。调查中,83%的学生希望增强课堂与实际的结合度。他们认为,当前课程还未能很好地满足自己的实际需求。
(三)滞后于时代的教学内容引发课程形象的情感裂变。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内容在大发展、大变革的宏观格局上与时代吻合,但是对于学生个体而言,他们生活的世界具体甚至微观。当代大学生群体,生长在经济与信息快速发展的时期。一方面他们有宏图大志,报效祖国,另一方面他们面临找工作、买房、恋爱等现实问题。调查发现,56%的学生表示,他们更注重知识的实用性、技能性与现实性。
三、理想课程形象的建构对策
国际形势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挑战和机遇并存。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地位逐年提升。针对以上分析,提出以下建构对策,矩阵打造理想课程形象。
(一)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意识形态教育,纠正传播裂变。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性,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意识形态教育。教师要力求讲清意识形态是系统、直接地反映社会经济形态和政治制度的思想体系,有特定的服务政治经济发展的作用,任何国家或集团都不可或缺意识形态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承担着为党和国家育人的关键责任。学好这门课程有利于大学生提高政治素养和思想道德素质,更好地理解党的大政方针政策,自觉抵制西方思潮及非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侵蚀。第一个“百年目标”已经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还要在这批青年大学生的手中接续奋斗。学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有利于大学生把前途命运和国家民族联系起来,不断实现人生价值。主流媒体要加强建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形象,大力宣传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重要性,充分发挥民间话语力量,增强课程形象可信度,多模态互动,搭建课程形象传播新渠道。如北京大学在2019年首推《思政热点面对面》对话类电视思政课节目,直击热点难题的理论对话,不失为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理想形象的新探索。
二,从2017年起,浙江和上海首先启动新高考改革,采取“七选三”的选课制度,政治不再依附与文综,而是一门可以独立自主选择作为选考科目的课程。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是每位学生的必修课程,足可见这门课程无论是在中学还是大学的地位都绝对不是“副课”。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是由国家统一编写、出版、发行的,从2017年起专门设置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教材编写处,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和我国国情完全符合。虽然存在一定的滞后性,但是确保与时俱进,更具“可读性”“接地气”。教师要对无法及时更新的教材内容“灵活化”补充,用心钻研教材。这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认真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同志强调的“六个要求”和“八个统一”。坚定政治方向,在教育中让学生保持家国情怀;创新思维,紧跟时代潮流和课程改革方向,关心了解学生,观察学生行为习惯,掌握思想动态,把握现实需求,进一步创新课堂教学;视野要广,既要把晦涩难懂的知识点讲清楚、讲明白,又要有意识地将学生难以接触到的知识、智慧、格局、方向等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学生;自律要严,以身作则;人格要正,用高尚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强化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尽可能地根据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内容,可以根据专业特色因材施教。如针对艺术学院的学生,可根据艺术专业特点,鼓励他们用绘画、雕塑、书法等艺术创作形式,把从该课程中获取的灵感融于笔端,用“专业语言”,表达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独特理解与情感。
四,在“座谈会”上习近平同志强调了大中小思政一体化问题,为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内容重复性问题提出了建议。大中小思政一体化要坚持指导思想一致,将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具体化、分层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一支人数庞大的队伍,从小学到高校都设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保障教师队伍建设,保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供给,提高教师素养,增强教师的教学能力,加强教师联动,建设一支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的教师队伍,让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形象更理想。
(二)强化理论联系实际,凸显运用价值,克服知觉裂变。
一是创造“体验”式教学。教师可将“VR技术”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堂,通过AIClass平台截屏、提问、投票、思维导图等功能开展小组研讨,增强“体验感”,使学生保持对课程的热情。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互联网+教育”的形式给学生带来新奇体验,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二是创造“环境”。课程教学必须打破传统的限制,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建设专业课教师、学生代表、优秀校友共同参与的教学团队,聘请企事业单位的师傅兼职学生教育导师,创造更丰富多彩的教学环境,缓解大班授课带来的教学压力。习近平同志提出的“思维要新”“视野要广”的要求,可以让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学环境变得“有意思”“可相信”。借用多媒体教室授课,事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将课桌椅按小组围成圆圈型,方便课堂小组讨论和互动。三是创造更多的教学成长“途径”。课程可根据教材内容的设计,融入任职资格、岗位能力、素质与规范,在广度和深度上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能力。课堂可延伸到企事业等工作单位现场教学,让学生增强现场感,也可以职业需求为导向,把课堂教学内容由虚转实。
(三)深化教学内容变革,帮助学生克服情感裂变。
贴近现代生活逻辑,提供多样化的教学内容和方式。深化教学内容改革,针对学生期待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可以增加社会服务、主题调研、参观交流、公司实习、志愿服务、勤工俭学等社会实践,直面时代课题及学生成长过程中遇到的思考。可以将故事引进课堂,通过真实的故事让学生敞开心扉,融入课堂,感悟人生哲理。还可以将微电影教学融入课程,因事而化、因势而新……科学把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与时俱进地实现传统载体和现代载体的完美接轨,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只要用心,思想政治理论课就会成为“网红课”,日渐成为理想课。
参考文献:
[1]陈伟华.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研究[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9.
[2]骆郁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12.
[3]陈文庆.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课课程形象塑造[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11,33(05).
[4]王婉玲.技术变革下的高校思想政治课教育改革思考[J].智库时代,2020(09).
[5]王浩.新时代高职思想政治课获得感内涵及主要影响因素[J].职业技术,2020,19(03).
[6]冯富帅.新媒体环境下的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20(13).
[7]姚丹霞.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课满意度的对策性思考[J].教书育人(高教坛),2020(06).
[8]彭仁孚.高校课程思政的意识形态属性探析[J].湖北农机化,2019(23).
[9]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J].教学月刊·中学版(政治教学),2020(11).
[10]王建武.“五位一体”协同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基于习近平同志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讲话的新思考[J].大学教育,2020(12).
[11]王施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对青少年的现实指导意义[J].中外企业文化,2020(09).
[12]梁艾曦.浅谈如何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学习习近平同志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讲话精神有感[J].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20(02).
[13]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中国教育报,2019-03-19(01).
[14]王雯姝.深入贯彻落实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大力推进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J].思想教育研究,2020(03).
[15]韩露露,祝进进.后疫情时代武汉城市形象传播的路径与方法[J].新闻研究导刊,2021,12(02).
[16]刘江敏,于小越,张云洁.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的实践机理探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0,4(34).
项目基金: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202010347007)。
通讯作者:陈文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