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清人汤文璐所编的《诗韵合璧》是近代最富影响的旧体诗写作辅助工具书。该书不仅汇辑了《词林典腋》《诗腋》《虚字韵薮》等多种书籍,而且还利用《诗韵异同辨》《诗韵音义注》等书籍对字、韵进行校勘、考正,最终熔诸书优长为一炉,具有较高的文献价值。《诗韵合璧》在体例取材等方面的鲜明特性,可从中窥得清代中晚期诗坛的某些时代特征与编选思想,对提升当下旧体诗写作的基础水平亦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汤文璐;《诗韵合璧》;文献价值;诗学功能
中图分类号:I22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68/tsyqb.1003-6938.2021017
Ferry and Bridge for Later Learning, Treasure Nouse of Poet and Bamboo Raft
——On the Document Value and Poetic Function of "The Combination of Poetry and Rhyme"
Abstract "The Combination of Poetry and Rhyme" compiled by Qing Dynasty Tang Wenlu is the most influential old-style poetry writing aid tool in modern times. The book not only compiles a variety of books such as "Ci Lin Dian Ye", "Shi Yun", "Xu Zi Yun Sou", but also uses books such as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f Poems and Rhymes" and "Annotation of Poems and Rhymes" to collate and correct the words and rhymes.In the end, the books are excellent and long, and they have high document value. The distinctive features of the style selection of "Poetry and Rhyme" not only have philological significance, but also can glimpse some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imes and compilation thoughts of the poetry world in the middle and late Qing Dynasty, and also have the effect of improving the basic level of contemporary old-style poetry writing. Reference meaning.
Key words Tang Wenlu; 《The Combination of Poetry and Rhyme》; document value; poetic function
《诗韵合璧》系咸丰七年(1857年)汤文璐在汪慕杜的基础上增改而成。书中汇辑《词林典腋》《诗腋》(附《咏史诗腋》《诗腋外编》《诗腋补编》)《赋汇录要》《分韵文选题解择要》《虚字韵薮》等诗、韵、字书多种。此书不仅在辞藻、典故、句法方面提供了大量的内容,而且因为该书独特的编纂方式,也使得学人可以较为便捷地检索,极大地方便了旧体诗的学习与创作,故而为晚清士人所推崇,被誉为“后学之津梁,诗家之宝筏”。[1]1本文从体例特点、文献价值以及诗学影响三个方面对《诗韵合璧》进行研究。
1 《诗韵合璧》的汇集之功
《诗韵合璧》全书分为三个部分,上部汇录《诗腋》(附《诗腋外编》《诗腋补编》《咏史诗腋》)《赋汇录要》,中部汇录《词林典腋》《分韵文选题解择要》,下部汇录《诗韵合璧大全》《虚字韵薮》。其中,《诗韵合璧大全》依平水韵106字韵顺序分为上平声、下平声、上声、去声、入声五卷。另用《诗韵珠玑》《诗韵异同辨》《诗韵音义注》、渔古轩《诗韵》《诗韵集成》对前述所录书籍进行校勘整理,故而是书号称“辑书十二种”[1]2。除了《诗韵合璧大全》的目录是列于全书正文之前,其余诸书的目录均散见于诸部,并未单独列出。正由于此,部分学者误以为《诗韵合璧》仅汇录《诗韵合璧大全》《诗腋》《词林典腋》三部书籍,以至其文献价值被低估[2]。
《诗韵合璧》汇录书籍遵循两大基本原則:一是选择对仗灵便、门类齐备且删繁就简的诗韵类书籍。如《诗腋》《赋录汇要》《虚字韵薮》等部头较小的书籍,以此便于文士翻阅查找;二是继承原书的编纂体例。如渔古轩《诗韵》中为了增加诗料使之丰富,便采取了倒顺韵脚的办法,使得诗料韵脚的范围扩大。《诗韵合璧》依旧如此,并没有对韵脚有所修改。如《诗韵集成》中选重要的诗料注明出处,并用“〇”标识附于韵典之下。这种做法基本都被《诗韵合璧》仿照使用。如“同:〇苏轼会于松江诗〇天教我辈一樽同。”[1]3
在韵脚方面,《诗韵集成》虽然对106韵每个韵字均做了注解,但却未做考正。如上声卷三“董”字韵附:“古通肿、转讲,韵略通肿、讲。”“尾”字韵附:“古通纸。”[3]内容较为简单,而《诗韵合璧》在《诗韵集成》的基础上对诗赋韵脚方面做了诸多考正,并将考正内容附于《诗韵合璧目录》之内。如“真”字韵附:“古通文、元、寒、删、先。时本作通庚、青、蒸、侵转文、元,案真、文、元、寒、删、先六韵通转见郑庠本。杜、韩、白、柳诸诗皆然,从无通庚、青等韵者。《毛氏通韵》同。”[1]4“先”字韵附:“古韵通详、真。时本作通盐、咸转寒、删,臆说不可从。”[1]5《诗韵合璧》共考正韵脚的通音、转音三十八字,此类考正往往是先列出该韵脚在古音中的通韵情况,然后统计、列出当时其他诗韵类书籍记载的通韵、转韵情况,最后通过《毛氏通韵》以及古代诗赋进行考正,从而辨别其他诗韵书籍在转音、通音方面的错误。这种考正方法与《诗韵集成》相比更为详尽,起到去伪存真的效果。
2 《诗韵合璧》的体例特点与文献学价值
《诗韵合璧》的上、中两栏汇辑《诗腋》《词林典腋》等书,采取“以事相从”的类书分类法,下栏的《诗韵合璧大全》部,采取了“分韵隶事”体例。
2.1 “韵”“类”结合的编辑体例大大增加了《诗韵合璧》的诗学功能
以事相从,就是按照典故的性质类别来归集,如此归集起来的知识具有其本身的系统性,有《皇览》《艺文类聚》《初学记》等一般类书的特征。《诗腋》《词林典腋》在分类上有“以事相从”的相似性,如这两部书均将典事知识分成帝王、人伦、人物、天文、百花等多种门类,而将经、史、子、集典故采备于其中,供文士学习参考,但两部书提供知识的内容却各有侧重。《诗腋》收录各类诗、词、赋,为文士提供各类学习的范文;《词林典腋》却将典故、文史知识辞藻化,收集或二字或三字词语,为作诗赋者提供了典故与骈丽的辞藻。以天文部的“中秋月”为例,《诗腋》以五言诗句的形式组织诗料:
夜色明如水,风声静不涛。天开金粟界,人望玉轮盈。披襟怀谢朓,翘首问吴刚。举头云翳净,承掌露叶清。霜澄天宇洁,夜静月轮高。定知千里共,都是十分圆。酒盏邀今夕,砧声听隔邻。兔杵新声捣,霓裳法曲偷。逸兴饶袁渚,高怀对庾楼。皎洁冰壶朗,团圞宝鉴莹。[1]6
显然,《诗腋》是示范初学者如何以诗写中秋月夜,而《词林典腋》的“中秋月”却提供了众多写“中秋月”的词语,并选与“中秋月”有关的赋句以丰富词汇:
玩月 玉彩 酒兴 金饼 观涛 金波 诗豪 银盘 彻夜 玉宇 秋色 弦管 经年 琼楼 月华 杯盘 钱投地 九霄净 三更坐 杖化桥 万景清 万里情 月端正 风侵鬓 十分月 日平分 冷透肌 一半秋 〇匹练方横,红纱可却。或梯云而取月,或曳杖而登峰。涛声逐白马以俱来,桂子自金蟾而细落。何君得三字之占,周子赴去年之约。命仙槎而径去,备文宴而看来。庾亮登楼之乐,袁宏泛渚之游。[1]7
两部书互为补充,不仅为文士查阅诗料提供了方便,而且还具备多种选择。
“分韵隶事”,其体例始于颜真卿的《韵海镜源》。《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分韵隶事,始自真卿。今其书不传,宋元间作者颇多,谓之诗韵。”[4]《四库全书总目》将此类韵字后附有辞藻的书籍归之为“诗韵类”,并考证“诗韵”之来历:“考吴澄《支言集》,有张寿翁《事韵撷英·序》,曰:‘荆国、东坡、山谷,始以用韵奇险为工。盖其胸中蟠万卷书,随取随有。傥记览之博不及前贤,则不能免于检阅,于是乎有《诗韵》等书。”[4]2王安石、苏轼和黄庭坚是引领诗界风气的人物。正是在他们的影响之下,韵在诗歌中的重要性得到強化突出,用韵成为展现诗才的重要方面之一。然则押奇险韵需要博览强记,王安石等人都是胸罗万卷随用随取的人,一般人要押奇险之韵而没有足够的学问,只有借助于工具书。于是就有人出来编辑此类书籍,此即“诗韵”类书籍出现的诗学动因。
以韵类事,就是把典故词藻按照韵字组织起来,这种音序式的组织形式不仅便于检索而且对科举试诗大有裨益。清代科举对试诗的声韵要求十分严格,出题必会限韵,并且严格要求每首律诗仅限一韵。在题目旁注明某字韵就必须全诗押此韵。因此,《诗韵合璧大全》依照韵字为检索方法,搜集同韵的诗料、辞藻附在韵字之后,是符合清代试律诗的格式需要的。以《诗韵合璧大全》上平声一“东”韵中的“桐”字为例:
古桐 碧桐 爨桐 翠桐 刺桐 焦桐 百尺桐 柏变桐 一叶桐 空桐 修桐 疎桐 华桐 高桐 岩桐 三尺桐 凤栖桐 付枯桐 露井桐 凤集桐 玉池桐 挂疎桐
桐月 桐木 桐梓 桐椅 桐棺 桐鱼 桐花凤 桐井 桐江 桐竹 桐乳 桐柏 桐阴 桐叶翦 桐柏山 桐江钓 【峄阳孤桐】《尚书》言:“峄山之南,特立之桐,可以为琴瑟。”苏轼《题织锦图诗》:“夜凉低月半枯桐。” 又《泛舟诗》:“窗前堆梧桐。”又《和参寥见寄诗》:“要传流水入丝桐。”[1]8
从上“桐”字的编纂处理我们可以看到编者是采取了倒韵脚即“桐”字在词尾和顺韵脚即“桐”字在词首两种办法,归集了前人曾使用过有出处的词藻,称之为“事联”。这就使得韵藻韵脚的范围扩大,诗料更加丰富。而后列之语句“峄阳孤桐”说明是来自于《尚书》的典故,苏轼三首诗里的三个例句,则是用“桐 ”韵的诗句范例。这种编辑体例及呈现的内容,称之为“活套”,意思是列出词藻和诗句的范例,就使学者可以模仿套用。
《诗韵合璧》是想将两种诗学体例混于一书之内,读者可以根据“韵”“类”两种方法检索所需诗料,使得《诗韵合璧》成为一本兼韵书、类书于一体的包含知识、典故与诗学双功能的综合性书籍。
一叶三栏的编辑格式在方便文士使用的同时,又导致内容方面必须做许多删减与调整。以第三栏《诗韵合璧大全》为例,汤文璐等人将各韵字的反切、训诂、字体等内容一律删去,仅留下“活套”,即提供该韵字可以自由生成辞藻的范本以及倒、顺韵的诗句,这突出了该书的诗学功能。
2.2 《诗韵合璧》稽录保留一些业已亡佚的诗学著作
《诗韵合璧》汇录了多种诗韵类文献,其中《诗腋》(包括后附《诗腋补编》《诗腋续编》《咏史诗腋》)在中国国家图书馆等大型官方藏书机构已检索不到,而在各版《诗韵合璧》中均收录有《诗腋》一书。因此,《诗韵合璧》有很重要的辑佚作用。至于《词林典腋》《赋汇录要》等书,首先,汪慕杜、汤文璐、许时庚等人根据《诗韵音义辨》《诗韵异同辨》等书对其进行考正、增减,并将刊刻过程中产生的鲁鱼亥豕之误以及避讳字等字词问题加以修正,逐渐形成了精校本。这对于校勘、考补相关的诗韵类书籍都有很大的参考价值;其次,苏轼诗句因为用韵奇绝而备受推崇,在《诗韵合璧大全》中不仅按照平水韵的顺序收录了大量苏轼诗句,而且详细地说明了出处。如卷一上平声“东”字韵附有:“苏轼报本禅院诗〇更欲题诗满浙东”,[1]9再有“宫”字韵附有:“苏轼金门寺中诗〇尘埃零落梵王宫。”[1]10此类诗句比比皆是。因此《诗韵合璧大全》中所搜集的经史子集词句以及苏轼诗句都可作为校补诗赋的参考版本,具有很高的文献、文学价值。
3 《诗韵合璧》成书的时代背景与文学影响
《诗韵合璧》的编纂以及大规模传播反映了当时科举取士与文学、诗学的关系。
3.1 《诗韵合璧》应科举之需而出,旨在从各方面精准指导律诗写作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恢复科举试诗对清代诗学发展具有重要影响。该年正月庚申上谕:
前经降旨,乡试第二场止试以经文四篇,而会试则加试表文一道,良以 士子名列贤书,将备明廷制作之选,声韵对偶,自宜留心研究也。今思表文篇幅稍长,难以责之风檐寸晷,而其中一定字面或偶有错落,辄干贴例,未免仍费点检。且时事谢贺,每科所拟不过数题,在淹雅之士,尚多出于夙构,而倩代强记以图侥幸者,更无论矣,究非覈实拔真之道。嗣后会试第二场表文,可易以五言八韵唐律一首 [5]。
《钦定学政全书》记载“如诗不佳者,岁试不准拔取优等,科试不准录送科举。”[6]乾隆二十二年不仅将诗赋增入科举考试范围内,而且将诗赋放到了极其重要的位置,同时对诗赋的要求也有着极其严格的标准。《广西乡试告示》记载:“诗体以和平庄雅为擅场,其用俚俗不典及一切萧飒字句者,断难合格;且词义必须层次贴切,不宜混浮。平仄务需谐协,毋致失黏。对仗即不甚精工,而字义之虚实、单双,在所必辨。韵虽别刊一纸随题分给,而检点仍需细心,毋致出韵。”[7]试律诗在诗题、得字、韵字等方面除有固定的格式之外,在具体的格式上,如抬写、避讳、用字、用典及平仄等方面亦极为讲究,是当时士子们必须恪守的一些基本规定[8]。在这种环境下,不仅试帖诗汇纂大量刊刻,大量指导写诗的诗法书籍也得到重视[9]。
《诗韵合璧》便是在这种背境下应运而生的。它与其他试帖诗教材不同的是,它的针对性极强且涵盖律诗写作的方方面面。在韵字方面,通过《诗韵音义注》《诗韵异同辨》《诗韵珠玑》等书对韵脚进行校勘,辨析韵字的转、通、同以及三者的关系。在诗赋选材方面,特意选取用韵奇绝且颇受欢迎的东坡诗,并举明出处后附于韵字之下,为举子提供了可借鉴的范例。在虚字方面,专门汇录了《虚字韵薮》,以此解释各虚字的出处、用法,并举有示例。《诗韵合璧》的版式、汇录书籍的种类以及内容的筛选等方面的设计与清代中晚期科举试诗的相应条文要求都有很强的相关性,展现出科举、诗学与书籍出版的密切关系。
3.2 《诗韵合璧》影响了晚清一般知识群体的诗歌创作
作为一部影响深远的旧体诗写作工具书,《诗韵合璧》必然对清代晚期一般知识群体的诗歌创作产生重要影响。不过,清代一般知识阶层的诗歌向来不是文学史研究关注的重点,何況多数作者一边在实际上具有仰赖《兔园册府》的传播[10]、一边又曲为掩饰,这使得我们不易直接探讨《诗韵合璧》何以塑造一般知识阶层的诗歌创作。但《诗韵合璧》的文学影响可以从诗韵类书籍的编纂出版中窥得其广泛和深刻。晚清民国时期,不仅许多书局都大量刊刻印售该书,说明《诗韵合璧》在社会上极为畅销;还有许多学者对《诗韵合璧》一书进行增广、考正、补充,出现了不同的版本,说明该书有极重要的诗学价值和社会关注度。这在客观上极大地推动了诗韵类书籍的发展。
陈尺珊所作《考正增广诗韵合璧》对当时市面上刊行的《诗韵合璧》进行了分析,认为近来刊刻《诗韵合璧》已成流行,出书虽快但却校勘粗陋,以至于鲁鱼亥豕之误沿袭不断,此为其一;其二,各书社、学者争相在《诗韵合璧》中增录各种类书以求在数量上胜于别本,但却忽略了最根本的音韵问题,诗韵类书籍并没有得到实质性发展。陈尺珊通过校勘《诗韵合璧》、渔古轩《诗韵》以及周莲塘的《尚书诗韵释要》,认为《尚书诗韵释要》在韵字方面讹误最少,是为善本。故以《诗韵合璧》增补于《尚书诗韵释要》之中,称之为《考正增广诗韵合璧》[11]。
光绪十三年(1887年)点石斋石印《增广诗韵合璧》。该书增广汇辑书籍有《分韵子史题解》《初学检韵》《辨伪字略》和《抬写字样》四种[12]1。据序言可知,增入此四书,一是为了文士了解“子、史”典故的出处,便于从中寻找可以命题的诗材;二是为了便于读者辨析韵脚与字形,如同声异部字、异韵字等等。松筠书屋在增加《诗韵合璧》内容的同时将原书的一页三栏改为一页四栏。这样虽然增加了内容但是卷帙却没有增加,贫寒文士也可以购买。另外,目录末尾依朱月坡《诗韵》例,附录了汪立名的论古韵通转:
唐韵未经删并,凡冬与东、支与脂之注同用者,指律诗而言。若古诗则通用本音各韵,如东冬通、庚青蒸通之类,其非本音而通者,谓之转。如东转江,支转佳之类。通者,迳通也,转者,声转而后通也。其实皆谓之通。时本通转,率祖宋吴棫《韵补》、明杨慎《转注》,而以臆见参变之。有以同为通者,有平通而上、去、入又不通者,有上、去、入前后各异者,支离龃龉,亡足依据。邵氏《韵略》则依宋郑庠本,而考证于杜、韩诗,其引关中李太史因笃之言曰:“歌者度曲必有谱,杜、韩即诗家之谱也。此论可谓直接。然后其中亦有不尽依郑庠本者,今于各韵目仍邵本,而互存诸本,以备参考。”[12]2
文中区分了韵脚中“通、同、转”三者的关系,并说明该本是以邵本为编辑底本,参之郑庠本等其余诸本。此论遂成为各版本考正《诗韵合璧》韵字的标准,无论是陈尺珊的考正增广本还是上海申昌坊的缩印校补本都依据此论校考韵脚。
后至光绪十二年(1886年)上海申昌坊石印《缩印校补诗韵合璧》一套,书后附录《增注字类标韵》一书。将《佩文韵府》所收韵字按照《康熙字典》的部首顺序排列,每字先注直音,再做简短释义,最后注明调类、韵部。有属于两韵两调的韵字均注出,以便于初学者检索。《增注字类标韵》的收录表明时人整理诗韵类书籍已不单单从音韵方面思考,而是扩大到了部首方面。
4 结语
《诗韵合璧》作为近代最富影响的旧体诗写作工具书,其诞生和旨趣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从文献学史、文学史角度探讨《诗韵合璧》的基本价值,无疑要置于中国源远流长的“类书——文学”关系史中方能予以正确认识。但在另一方面,中国传统诗歌特别是近体诗自体例成熟以来就远有比纯文学创作更为广泛的社会文化应用,应试、应酬、应景所谓的“三应诗”乃至纯粹的消遣自娱皆离不开诗歌,其中的文字生产物多数不具备进入文学史研究视域的价值。如果迁移视角和立场,我们不难发现这个远比“诗人”更为广泛的作者群体也有着使自身创作更为规范、更为精致地诉求,这种诉求不但夯实了诗歌创作的“群众基础”,更有利于使有志成为“诗人”的作者得到较好的入门训练而进入真正“创作”阶段。在这个意义上,《诗韵合璧》之类的诗歌写作工具书无疑具有超出其时代的重要意义。
“五四”以后,旧体诗创作长期低位运行,除因新体诗兴起旧体诗失去正统地位外,更与旧体诗创作群众基础的消失息息相關。这固然与特定历史时期的教育、文化政策乃至意识形态色彩密切相关,也与一般爱好者缺乏旧体诗训练及基本的写作工具书缺失紧密相关。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体裁,旧体诗的创作必须以规范为前提,这种规范不仅包括格律,还包括遣词、句法、用典、谋篇等各个方面。规范无疑来自继承,来自对于前人作品的不断学习和借鉴,否则当代旧体诗创作会沦为无根之木、无源之水,丧失其特有的“诗味”。以韵部为基本单位搜集罗列清词丽句供写作之用的旧体创作工具书作为一种方便法门,为提升群众性的旧体诗创作发挥重要作用。特别是在网络时代,一些网站、APP中在不同程度上借鉴了以韵部为纲的组织方法。在党中央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方针指引下,在人民群众旧体诗创作热情逐渐升温的形势下,对以《诗韵合璧》为代表的传统诗歌写作工具书进行精良整理和深入挖掘研究,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值得文学界、出版界予以重视。
参考文献:
[1] 汤文璐.诗韵合璧凡例目录[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17:序,1,2,3,4,5,6,7,8,9,10.
[2] 赵传仁,鲍延毅,葛增福.中国书名释义大辞典[M].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2007:716.
[3] 余春亭.诗韵集成目录[M].上海:上海春明书店,1936.
[4] 永瑢.四库全书总目卷136[M].北京:中华书局,1987:2,1158,1152.
[5] 高宗实录第15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7:694,695.
[6] 素尔讷.钦定学政全书[M].乾隆三十九年武英殿刊本卷十四,7.
[7] 钱载.萚石斋文集卷19(下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897.
[8] 陈圣争.略论清代试律诗的体式标准[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6(2):27.
[9] 蒋寅.科举试诗对清代诗学的影响[J].中国社会科学,2014(10):149.
[10] 邓汉仪,陆林,王卓华.慎墨堂诗话[M].北京:中华书局,2017:1523.
[11] 陈尺珊.考正增广诗韵合璧序[M].宁波:茹古书局,1883.
[12] 松筠书屋.增广诗韵合璧序[M].上海:点石斋石印,1887:目录.
作者简介:周奉真,男,供职于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兼职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