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快乐,叫作孔颜之乐

2021-06-24 13:20解真
思维与智慧·下半月 2021年5期
关键词:周敦颐王阳明圣人

解真

据说宋代程颢、程颐兄弟向理学家周敦颐求学圣人之道时,周敦颐便让他们“寻颜子、仲尼乐处,所乐何事”,就是看看孔子和颜回所谓的快乐到底是什么,这便是“孔颜乐道”的来历。

提到孔子或者儒学,我们总是想到那是圣人之学。历来对儒学的解读也是仰之弥高,钻之弥坚。或言立功、立德、立言的“三不朽”;或言齐家、治国、平天下;或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凡此等等,由于标举过高,往往使人望而生畏,以为圣人难学,儒门难入。明代思想家王陽明有几个学生给别人讲课,人们都不愿意听,于是他们就跟王阳明反映这个情况。王阳明说:“你们搬出一个圣人来讲学,人们看到圣人来了,都害怕得走了,怎么能讲得通?”可见,提到“圣人”二字就发怵,也是古已有之。

时至今日,儒学与当代的联系似乎已恍若前世今生。即使有,要么是阳春白雪,纯学术的探讨,多半被束之高阁;要么是下里巴人,解读为“知足常乐”,适足使人意志消沉而已。然而,究孔子之真意,不过是如何快乐地做人而已。其所谓的圣人、贤人、仁者、成人等,是孔子所认为的理想人格,是人人所应努力的方向,并不是要人非达到不可。这好比我们鼓励学生和员工,要人人争当先进,但事实上,最终成为先进个人或标兵的,只能是少部分人。但就是在这个争当的过程里,每个人都得到了提升。所以目标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个自我提升的过程,或者说,这个过程本身就是目的。而在这个过程当中,孔子始终贯穿的是一个“乐”字。

《论语》的开篇是三句话:“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说了三件事情:学了又时常温习很快乐;有好友从远方来很快乐;人家不了解我,我不生气。论语开篇,就为儒学定下了一个乐观基调。孔子对自己的评价是“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又说“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他的弟子也说孔子平时闲居时“申申如也,夭夭如也”,也就是看起来很和乐的样子。对于生活中很多事,孔子往往都是以快乐与否来评价好坏,如“学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乐”本身就是孔子最重要的生活状态。

对于程氏兄弟的求学,周敦颐没有说什么经天纬地的大道理,也没有说什么深刻高妙的手段,只是让这对好学的兄弟找到快乐,于是求圣学之道就是寻找快乐之道。人心都是趋乐避苦的,能在乐中提升自我,在乐中成就自我,那又何乐而不为呢?西方当代心理学正在掀起一场所谓的“幸福革命”。鉴于传统心理学的研究目标一直聚焦在病理性模式上,只关注心理问题和精神障碍的治疗,而忽视健康心理和心理问题的预防,心理学家们提出建构积极心理学理论,以摆脱目前治疗手段越多,而心理问题越多的问题。

当我们回望自身的心理学资源时,在2000多年的漫长时期里,作为显学的儒学就显得尤为重要。当代心理研究的发展趋势,已经不期然与古老的儒学汇合。儒学究其根本,就是让人顺着生命发展的规律,充分发挥内在的善的潜质,以达到完美的人格,构建和谐人际关系,让自己的内心保持于中和的乐境,在此基础上积极地实现自我,乃至超越自己,达到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而这个生命的过程,概括地说就是“孔颜乐道”。它与积极心理学所研究和倡导的内容,如人的优势、能力、美德以及婚姻家庭、社会关系等,都有着非常高的契合度。如果说积极心理学是西方社会的幸福心理学,那么,中国儒家的心性学就是东方社会的幸福心理学。

(田龙华摘自《孔颜乐道:中国人的幸福心理学》/图 沐阳)

猜你喜欢
周敦颐王阳明圣人
人何以成圣?——明清《濂溪志》中的周敦颐
周敦颐赏莲图
精琢多姿 盛世传承
浅析王阳明“知行合一”说
关于王阳明的入仕之道
王阳明研究的知识进路
王阳明的著述观及表现
不以己善示人
理学派开山鼻祖:周敦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