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若飞(1896-1946),原名王运生
安顺县(现安顺市西秀区)人
王若飞从小受到爱国主义和反封建思想影响,因尊崇民族英雄岳飞,遂自己改名若飞。1918年初赴日本东京明治大学学习,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王若飞毅然回国,参加反帝、反封建的爱国宣传活动。同年12月赴法国勤工俭学。在法国期间,他加入了“社会主义研究会”。
1922年6月,王若飞同赵世炎、周恩来等组织成立“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后经中共中央同意,在法国成立中国共产党旅欧支部。1923年3月,王若飞被中共旅欧支部派到苏联学习,4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并成为莫斯科东方劳动大学的中共党支部负责人之一。在大学里,他潜心学习马列主义,研究俄国十月革命和共产主义的历史、经验,并结合中国的实际问题,探讨中国革命的发展方向。
1925年春,王若飞从苏联回国,先后担任中共豫陕区党委书记、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秘书长、中共江苏省委书记等。期间,他亲自到京汉铁路、陇海铁路的工人中间进行宣传和组织工作。在周恩来等组织领导的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中,王若飞负责指挥的南市区工人起义首先取得了胜利。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后,白色恐怖笼罩上海。王若飞在上海坚持地下斗争。党的“八七”会议后,为准备发动武装暴动,王若飞主持办起了江北农民训练班,领导了十月无锡暴动,打出了无锡苏维埃政府的旗帜,由于敌我力量悬殊,起义失败。在革命的实践中使他认识到只有探索新的斗争方法,才能使革命向前发展。
1928年六七月间,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在莫斯科召开,王若飞参加了大会,并在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工作,三年后王若飞回到国内,领导开辟陕甘宁绥一带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工作。1931年10月下旬,王若飞在包头不幸被捕。当敌人将要闯进他住室的紧急关头,他机警地烧掉了党的秘密文件,迅速将乌兰夫交给他的秘密名单塞进嘴里使劲咀嚼,敌人卡住了他的脖子,从他嘴里掏出的“名单”已被他嚼得模糊。在得知敌人掌握了自己的身份和来历后,王若飞毅然公开地承认自己是共产党员。面对敌人的残暴审讯、威逼利诱,他毫不畏惧、泰然自若、宁死不屈,以大无畏的革命精神与敌人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在近六年的监狱生活中,王若飞抓住每一个机会为狱友进行革命引导,为他们揭示社会发展规律,讲解阶级斗争,还组织狱友开展多种形式的斗争。他坚持学习,以笔作为武器与敌人进行殊死斗争。在极其恶劣的监狱生活环境下,写下了大量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文章、抨击当局反动统治的评论文章。1937年8月,王若飞在党组织的营救下出狱。
王若飞回到延安后,先后担任陕甘宁边区党委宣传部长、八路军延安总部副参谋长、中共中央秘书长等职务,在党中央和毛泽东的领导下,他以飽满的政治热情、尽心竭力、兢兢业业的态度,对解放区的游击战争和土地政策进行深入研究,参与了许多重大方针、政策的制定,并作了大量的组织工作,成为毛泽东的得力助手。为此,毛泽东曾多次夸赞他说:“若飞是我们的理论家”。王若飞参与起草的著名的《中央关于抗日根据地土地政策的决定》以及发表的《迎接伟大的抗战周年纪念及中国共产党成立十七周年纪念》的文章等,对于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联合全民支持民族抗战、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对党的正确路线的提出和推行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945年12月16日,王若飞随周恩来率领的中共代表团由延安飞往重庆参加国共两党谈判。作为周恩来的得力助手,他既坚持原则,又掌握灵活的斗争策略,使改组国民政府达成协议。1946年3月,国民党六届二中全会极力反对国共达成的各项协议。面对国民党对达成的各项协议的破坏和阻挠,中共代表团派王若飞回延安向党中央汇报,4月8日王若飞同秦邦宪、叶挺等乘飞机由重庆飞回延安,途中飞机在山西兴县黑茶山失事坠毁,王若飞与同机人员一起不幸遇难,时年49岁。毛泽东为“四八”烈士题词所说的:“为人民而死,虽死犹荣”。2009年被评为“为新中国建立作出突出贡献的一百位英雄模范人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