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厨行侠”刘强还原《红楼梦》名菜肴走红

2021-06-23 06:03阿枫
职工法律天地·上半月 2021年1期
关键词:鱼骨刘强厨艺

阿枫

最近,快手上有一个美食博主,因还原《红楼梦》中的经典菜肴,并按现代人的口味烹饪出来,而走红网络。这位博主是山东青岛的一位85后厨师,名叫刘强。他的视频中,以介绍美食烹饪为主,我们在欣赏美食之余,还能了解关于美食的典故传说。他说做厨师21年,创新不守旧,传承不忘本,想让更多人了解美食背后的历史和文化。

打工遇到贵人对职业有了敬畏之心

刘强,1985年出生在东北小镇向阳镇。父亲是一名乡村厨师,哪家有喜事,就会被请到街坊那里去做菜,每回父亲去帮厨了都会记得带些好吃的回来,没想到这些小小的幸福,让小家伙在心里埋下了当一名受人尊敬的厨师的种子。

从小家里并不富裕,15岁那年他和许多同村的叛逆小伙伴一样,放弃学业来到了县城里,他想到亲戚家的酒店里打工。他并不是不想读书,只是感觉自己继续读下去没啥出息。父亲深知厨师行业是个勤活、苦活,担心儿子坚持不了,便一口拒绝刘强的请求。但小伙子执意要走,一分钱不带就要出门,姥姥悄悄塞给他20块钱,刘强就这么离了乡。

当学徒的时候每天扫地、洗碗、端盘子,没钱租房子,就直接睡在打烊后的店里,两条板凳当床,盖一条又薄又旧的被子,一住就是大半年。经常要到凌晨一点才能躺下,5点多就起床,把第二天的熟食做出来,厨房里的师父们看这小伙子能吃苦,便愿意多教他一些。后来,他抓住了一个难得的机会:去市政府的接待部门工作,后来升任厨师长。在这里,他参与接待了很多重要的国家领导人,由于表现出色,他很快破格获得正式编制。然而此时,他听说广州某酒楼正缺厨师,老板是东北人,做的是他擅长的东北菜。最重要的是,还可以学到热门的粤菜。要知道,那时候,粤菜简直像是处于厨艺神坛之上。“我不顾单位领导的挽留,只身南下广州。”不到一年的功夫,他就凭着机灵劲儿学会了做粤菜,但是在异乡没有什么归属感,他带着学到的手艺回到东北,自己开了家小饭馆。因为他做的菜好吃,生意不错,一天有时能炒300多道菜,价格从3元到14元不等。

年纪轻轻就在行业里混出了名堂,刘强难免有点“飘”。还好,小伙子遇到了贵人。

2009年冬天,刘强去青岛参加一个为期两天的烹饪培训活动。每天早上9点钟开讲,他7点多就到教室了,抢先坐在第一排固定的位置上。中午也不去餐厅吃饭,而是叫同事帮忙带两个馒头。他怕来晚了,或者稍微走开一会儿,别人就占了他的座位。讲师是平常只在央视厨艺比赛节目《满汉全席》里才能看见的鲁菜大师高炳义。

两天之后,高炳义对这个奇怪而执拗的小伙子有了很好的印象,就给他留了电话。刘强与高炳义的师徒情缘,就是这样开始的。

师父觉得这小伙子不错,但也会毫不留情地指出刘强的毛病。有一次,高炳义教刘强做鱼骨。鱼骨是一道拥有上千年历史的名贵菜肴,干鱼骨是很硬的,又腥又臭,需要泡发五天五夜,掌握好做法和火候,才能让最终的鱼骨成为一道透明软糯的菜肴。

刘强没有耐心等五天五晚,就少发了一天一夜,结果出来的鱼骨效果大打折扣。这让师父大动肝火,还拍起了桌子:“年轻人,不要觉得自己很在行,研究厨艺,必须要有三心——用心、细心、耐心。马虎不得!”

这一次经历,除了明白一道菜的做法之外,更重要的是,刘强对厨师这个职业有了更多的敬畏之心,每一道经手的菜肴都会付出百分百的耐心和细心。在师父的耳濡目染之下,刘强调整心态,反复练习,并且创新了很多鱼骨新菜。选材上乘,烹煮的时候注入爱和灵魂,加上时间和刀工、勺工的加持,每一道刘强经手的菜都让人吃了感动到不行。

还原红楼菜品交出一份满意答卷

当记者问他做了这么多年的厨师感触最深的或最难忘的一件事是什么?刘强想了想,不好意思地说了一件让他难为情的事。

2016年,央视一套开播的《中国大能手》美食栏目,这是国内首档以“中国顶级文艺作品中的经典美食”为主题的美食文化秀,节目要求在12部经典文艺作品中寻找美食基因,全新建构味道博物馆,集生活智慧、人文故事、美食技巧、文化美学于一体,挖掘美食文化瑰宝的同时,也让老厨师遇到了新问题。

《中国大能手》节目组给了刘强一个难得的机会,把《红楼梦》里经典的菜肴还原展示给大家。曾有红楼学者统计,在《紅楼梦》书中提到的食物多达186种。包括主食、菜肴、点心、果品和饮料等。《红楼梦》中出现的菜品不下二三十种,大部分也都是报下菜名,走个过场。很多红书迷和美食爱好者都想体验一下大观园奢靡的饮食文化。

从业20年,自称“厨行侠”的刘强,最大爱好就是从各种典籍里寻访养生菜,完成的作品让人叹为观止,但因为没有读《红楼梦》,结果被《红楼梦》中的一道菜给难住了。鸡髓笋是贾母尝过的养生菜中的极品,为了把这道经典中的美食变成现实,刘强原著啃过几遍,还读了很多相关的典籍,问遍了几乎所有的红学专家。

红楼中食材的选择与处理上,如同工匠对待一件精细的艺术品,每一道菜都是巧妙的搭配加仔细的雕琢。刘强本以为自己才是对食材要求最苛刻的人,没想到做这道菜所需的原料竟要苛刻一万倍。如何取髓就是一大难题,面对极细的鸡骨,刘强试过20多种刀具,从剔骨刀到手术刀,从刀梁到刀刃,每一种尝试都感觉离成功更进了一步。为了这道养生菜,他还尝试了几百次的味道搭配,融入毕生所学。“一道菜如果没有底蕴,也就没有了根基,就不可能得到世界的认可。中国厨师要走向世界,除了带着中国菜,更要带着中国文化。”刘强说。

功夫不负有心人,三个多月后,刘强带领团队交出这样一份答卷:他不仅奋力攻克了《红楼梦》中贾母尝过的养生菜鸡髓笋,还根据《红楼梦》中刘姥姥进大观园的剧情,还原了刘姥姥最爱吃的菜“茄鲞”,再根据时代特色,他稍稍改良,复刻出一道古香古色的“茄鲞”。不止茄鲞,800年前的神仙鸡、乾隆品尝过的梨汁萝卜丝、慈禧赐名的香花鸡片……种种具有悠久文化的中华传统美食,刘强做起来都得心应手。

在场的每个人瞬间眼睛都亮了,这就是节目组几个月来一直要找的答案啊。这次让很多厨界同行真正对刘强刮目相看,该项目获得了中餐科技进步一等奖。也是从那时起,他开始频繁被各大卫视邀请,在电视上一展厨艺。

努力做好自己不辜负厨师这一称号

不久前,在快手上,现居青岛的刘强又火了。他没想到,中国传统美食有这么强大的生命力。优美绝伦的切菜功,潇洒自如,动作娴熟;经典鲁菜的创新做法,黄焖鸡、香煎猪蹄,一道宫保鸡丁也能做出极致的味道,色香味兼具。一顿排骨米饭销魂,看得人直流口水。一碟正宗的三鲜,就问你馋不馋?还有让人吃了会想家的家常汆丸……作品中一道道看似简单的食物,在他手里变了花样,他的每一道菜像一首诗,准让你吃后念念不忘……

比如,茄鲞中的“鲞”是什么意思?神仙鸡,为什么叫神仙鸡?它有什么典故吗?古代没有钟表,人们根据什么判断鸡肉熟烂?乾隆皇帝最爱吃的炒萝卜丝到底好在哪里?香花鸡片为什么能得到慈禧赐名?这些典故传说,都在视频中被娓娓道来。透过手机屏幕,那股香味似乎能飘进鼻子里。

在刘强眼里,中华美食最大的魅力,是千变万化。同样一道菜,不同的厨师、不同产地的材料,做出来的味道一定不同。在他作品的评论区里,留言最多的是:“为什么我的手机屏幕湿了?”也是因此,短时间内,他在快手上收获了一百多万粉丝的关注。

刘强说当年师父叮嘱过他,做人一世要“雁过留声、人过留名”。尽管现在自己获得了诸如“烹饪名师”“电视明星大厨”“外交大厨”等称号,但仍然是个厨师,依旧很享受在厨房的状态。他抚摸自己掌上的老茧,笑言自己没有辜负。

猜你喜欢
鱼骨刘强厨艺
刘强画廊
做菜
手残党的厨艺生涯
放心买我掏钱
不长厨艺只长肉
蚁工
幸福晚年“拼”出来
一星期没换水的梦境
刘强作品
惹怒了一根“鱼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