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志强,张 猛,秋卓君
(西南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四川绵阳,621010)
费约果FeijoasellowianaBerg.是桃金娘科(Myrtaceae)南美稔属植物,起源于巴西、乌拉圭、巴拉圭等国家,现主要分布于澳大利亚、美国、新西兰、日本、法国等国家,其中,新西兰是费约果产业发展最好的国家[1-2]。我国有广大的亚热带地区,与费约果生长发育所需的环境条件接近,具有栽培费约果的基础和条件。
“川稔一号”属于早熟自交亲和品种,具有开花数量大、着果率较高,株产比其他费约果品种高,但是“川稔一号”果实较小,可食用部分较少等缺点降低了其商品价值。费约果开花结果较早,一般扦插苗1~2年就可开花结果,花蕾期3月下旬至4月上旬,4月下旬逐步开花,5月中旬达到盛花期,花期较长,一般可持续30 d左右。“川稔一号”开花量较大,盛花期开花数一般500~800朵,单株最高可达到1 500朵左右。花后4~5个月为果实成熟期。5月下旬至9月上旬为子房膨大期,有两个明显的果实膨大高峰,分别出现在谢花后30 d和成熟前30 d。果实成熟期9月下旬至10月中旬,果实主要为长椭圆形和卵圆形,成熟果实具有独特香气,香味浓郁,可溶性固形物最高可达15%[3-4]。
疏蕾、疏花、疏果作为花果管理主要措施,可以有效地降低树体负载,减少养分消耗,有利于改善果实品质[5-6]。通过疏蕾疏花疏果,可以把多余的花蕾、畸形花、簇生花、幼果和畸形果疏除,从而显著提高单果质量、大果率和果实品质[7]。因此,我们开展了疏蕾、疏花、疏果3种方式对提高费约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试验,为费约果生产提供参考。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位于四川省绵阳市西南科技大学龙山实验基地费约果苗圃园,地处四川盆地西北,北温带区域,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海拔519 m,东经104°73′,北纬31°46′。该地区气候温和干旱,年平均气温16.3 ℃,1月平均气温5.2 ℃,7月平均气温26 ℃,年日照1 298.1 h,年无霜期272 d,年平均降雨量963.2 mm。
1.2 材料
以长势良好一致,无病虫害的费约果品种“川稔一号”为试验对象,均为7年生扦插植株,树高1.5~3 m,株行距3 m×4 m,蜜蜂、昆虫及鸟类为主要传粉媒介。试剂包括硫酸、蒽酮、氢氧化钠、碘液。器材包含111N-101数显游标卡尺、LH-B55型数显折光测糖仪、SPECORD®200 PLUS紫外分光光度计。
1.3 方法
1.3.1 试验设计 采用两种疏除方式进行疏蕾、疏花、疏果,一种方式为分别在花蕾期、盛花期(开花量75%)和谢花15 d后进行一次性疏除,即花蕾期一次性疏蕾60%,盛花期一次性疏花60%,结果期一次性疏果60%这3个处理,5月18日左右统计全株花蕾、花朵数。另一种方式在全株开花50%左右开始同时疏蕾、疏花,谢花15 d后疏果,设置疏蕾30%+疏花20%+疏果10%、疏蕾10%+疏花20%+疏果30%、疏蕾30%+疏果30%这3个处理。以不疏蕾、不疏花、不疏果为对照(空白),试验共7个处理,单株小区,重复3次。
1.3.2 测定方法 果实成熟自然落果后,将所有果实回收处理,称重。选取成熟期果实,每个处理随机选取果实30个,测定果实品质。果实外在品质测定单果纵横径、果形指数(果实纵径/果实横径)、果皮厚度、果皮质量、果肉质量、可食率(可食率%=果肉质量/单果质量×100)。
果实内在品质测定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糖、可滴定酸、维生素C含量。单果质量采用分析天平称量,果实纵横径、果皮厚度采用数显游标卡尺,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采用LH-B55型数显折光测糖仪,可溶性糖含量采用硫酸蒽酮法[8],可滴定酸含量采用酸碱中和滴定法[9],维生素C含量采用直接碘液法测定[10]。
1.3.3 统计分析方法 采用Microsoft Excel 2013软件进行数据整理,采用DPS 7.5软件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LSD多重比较检验处理间的差异程度。
2.1 对株产及单果质量的影响
由表1可以看出,疏蕾、疏花、疏果处理的株产比对照(空白)显著下降,但单果质量则显著提升。其中,一次性疏蕾60%的株产最小,为2 673.53 g,但平均单果质量最高,达到35.81 g;疏蕾10%+疏花20%+疏果30%处理的产量最高,达到5 486.32 g,但平均单果质量最低,为26.22 g。一次性疏花60%、一次性疏果60%、疏蕾30%+疏花20%+疏果10%处理的株产以及平均单果质量差异不显著。疏蕾30%+疏果30%处理的株产略高于一次性疏蕾60%处理,单果质量略低于一次性疏蕾60%处理,两个处理间的差异不显著。可以看出,一次性疏蕾60%和疏蕾30%+疏果30%处理对株产和平均单果质量影响较大,在花蕾期一次性大量疏蕾,疏蕾30%+疏果30%在一定的疏蕾后又疏果,虽然两种方式有不同,对株产和单果质量的影响基本一致。
2.2 对果实外观品质的影响
果实品质包含内在品质及外观品质,是衡量水果商品价值的重要指标。由表1和表2可以看出,果实纵横径、果皮厚度、果皮质量以及果肉质量相对于对照(空白)均显著提升。果实纵径38.51~56.31 mm,由大到小依次为疏蕾30%+疏果30%>一次性疏蕾60%>疏蕾10%+疏花20%+疏果30%>疏蕾30%+疏花20%+疏果10%>一次性疏果60%>一次性疏花60%>对照(空白),大部分处理的纵径无显著性差异;疏蕾30%+疏果30%处理的纵径也最大,其次为一次性疏蕾60%,两个处理果实纵径均超过50 mm。果实横径29.45~38.27 mm,疏除处理与对照(空白)差异显著,疏除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疏蕾30%+疏果30%处理的果形指数最高,其次是一次性疏蕾60%处理。一次性疏花60%、一次性疏果60%、疏蕾30%+疏花20%+疏果10%、疏蕾10%+疏花20%+疏果30%等4种处理的果形指数反而低于对照(空白)。一次性疏花60%和一次性疏果60%与其他处理相比,果皮厚度增加较小,从数据可以看出,果实越大,果皮越厚。果实增大不代表可食率就高,除了一次性疏蕾60%处理可食率增加明显外,一次性疏花60%、一次性疏果60%、疏蕾10%+疏花20%+疏果30%与对照(空白)无显著性差异;疏蕾30%+疏花20%+疏果10%和疏蕾30%+疏果30%处理的果肉质量虽显著增加,但可食率反而低于对照。表明果实在增大过程中果皮非食用部分随着果肉部分的增加而增加。
表1 不同疏蕾疏花疏果方式对“川稔一号”费约果株产和果实质量的影响
表2 不同疏蕾疏花疏果方式对“川稔一号” 费约果果实外观品质的影响
2.3 对果实内在品质的影响
由表3可以看出,疏蕾、疏花、疏果可以显著提高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糖和维生素C含量,降低滴定酸含量,费约果内在品质提升明显。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范围9.88~12.29之间,与对照(空白)相比提升10.6%~24.4%,其中一次性疏蕾60%和疏蕾30%+疏果30%较高,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超过12%。可溶性糖含量在8.21~11.58之间,提升幅度超32.2%以上,其中以疏蕾30%+疏果30%提升最为显著,是对照(空白)的1.86倍;一次性疏蕾60%处理略低于疏蕾30%+疏果30%处理,两者差异不显著。可滴定酸含量以一次性疏蕾60%和疏蕾30%+疏果30%下降最为显著,下降幅度达到40.18%和46.72%。因此,各处理糖酸比与对照(空白)相比大幅度提升,其中疏蕾30%+疏果30%处理提升最为显著,达到20.44。维生素C含量提升幅度在7.87%~35.93%之间,其中疏蕾10%+疏花20%+疏果30%处理提升幅度最小,疏蕾30%+疏果30%处理提升幅度最高。
表3 不同疏蕾疏花疏果方式对“川稔一号” 费约果果实内在品质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相比对照(空白),不同方式疏蕾疏花疏果处理促进“川稔一号”费约果品质提升,其中,单果质量、纵横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可溶性糖含量、维生素C含量显著提升,可滴定酸含量显著下降。一次性疏蕾疏花疏果试验中,一次性疏蕾60%对品质的影响优于一次性疏花60%和一次性疏果60%,说明疏蕾对于减少树体负载,增加果实营养积累作用最好。但同时疏蕾影响产量较大,相较于其他两种方式,产量只有一次性疏花的60%,一次性疏果的78%。非一次性疏除试验中,以疏蕾30%+疏果30%处理效果最好,在品质提升方面最优,但产量也是最低。其他两种方法中,疏蕾10%+疏花20%+疏果30%处理产量最高,但在品质提升方面效果最弱。综合来看,以一次性疏蕾60%和疏蕾30%+疏果30%两种方法最好,两种方法在果实品质提升方面效果不完全一致,各有一定优势,一次性疏蕾60%处理在外观品质方面优于疏蕾30%+疏果30%处理,后者在内在品质上优于前者。两种方法的共同缺点是产量下降显著,对于农民增收会产生一定影响。总之,一定量的疏蕾和疏果对于费约果“川稔一号”品质提升较好。
费约果是一种开花量较大的果树,尤其“川稔一号”,试验统计的最高开花量能达到1 500朵左右,花量过大势必会消耗大量养分,同时花朵受精不足,导致后期大量落花,产生畸形果、小果,对果实品质有一定影响。且“川稔一号”开花较早,花期较长(一般2~3周),开花数量较大,人工疏除比较麻烦。“川稔一号”自然状态下着果率在50%左右[6],谢花后进入一段时间较长(4~5个月)的果实生长阶段,这个阶段同样需要消耗大量养分,因此有必要疏除一部分生长较差的幼果,保证优质果的生长[7]。因此费约果适量疏除花蕾和幼果不管在提升品质,还是减少人工成本方面都是很好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