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杰
(廊坊市农业农村局,河北廊坊 065000)
猪高热症对于其健康生长有不良影响,同时还使肉制品安全遭遇负面威胁,故需给予充分重视,总结发病特点与症状,并就发病原因进行探寻,继而提出有效的防控措施,以确保生猪养殖业经济效益可获最大保障。
猪高热症通常于夏秋等气温较高季节发生,病程介于5~20d,且拥有较高死亡率。猪场在发生该病后,会导致整个猪群感染,传染源即病猪、带毒猪。针对于未遵行严格消毒与封闭管理的猪场,这一情况更为严重。猪群通常为分阶段发病,即中大猪与母猪首先发病,随后经2~5d于猪群内蔓延。依据体重不同,20~80kg的猪发病率较高。依据于成长周期的不同,刚断奶仔猪与哺乳后母猪发病率较高。
罹患猪高热症的病猪,体温可呈明显提升,至40℃~42.5℃,观察其精神状态较为萎靡,食欲不振或完全停止进食,体表皮肤经观察呈发红状态,腹下、四肢末梢有紫红色斑块,耳后发绀,呼吸较为困难,气喘加速,部分会有咳嗽、流鼻涕与打喷嚏等症,并伴眼部分泌物增多、粪便秘结,排尿量有所减少,且呈黄色,质地较为浑浊。随病程延长,病猪可有贫血发生,被毛粗乱、全身皮肤苍白,甚至病情较为严重的猪,会有后肢软弱无力、无法站立等情况出现,最后全身抽搐而死。经产母猪易出现早产或泌乳量减少,后期或有流产或死胎等情况出现,断奶后还会有屡次交配而不孕的现象。
对于感染高热症的病猪,其体温始终于较高的状态保持,体现在疾病方面则主要为病毒感染或衣原体、弓形体疾病感染,或者为生猪所食用饲料中含有霉菌毒素量超标,在食用后,无法分解,于体内蓄积,并引起免疫抑制所致。此外,外部环境也是猪高热症诱发主要因素,猪舍不能实现夏季防暑和冬季保暖,导致气温的骤然变化使生猪难以适应,进而出现免疫力降低的情况,若此时猪舍环境又较差,对于携带病菌的排泄物未给予及时处理,均可导致生猪感染病菌。而且,对于生猪饲料质量的管理,若饲养者未予重视,则生猪可能出现营养不均衡,免疫力随之降低,继而感染高热病。
首先猪场应行封闭式管理,采取全进全出、自繁自养饲养方式,且将猪群划分不同类别施以隔离饲养,对舍内温湿度予以良好控制,且保持合理饲养密度,以规避猪群发生大规模的呼吸道疾病或高热症。在夏季高温时段,注意猪舍通风,积极对防暑降温措施予以应用。冬季则应做好保暖措施,以使猪群舒适度增加。每栏饲养数量应于10~12头左右控制,确保生长猪可有0.8m2以上活动空间,而育成猪的活动空间则应有1.2m2。除此之外,对于猪舍环境卫生条件应予以精心改善,清理出去的排泄物应予以无害化处理,定期监测猪群免疫抗体,并了解猪的健康状态与发育情况,以及时发现异常,并予以针对性处理,促使猪群可健康生长。在饲料喂养方面,要满足不同阶段生猪发育需求,合理进行饲料搭配,以使猪群营养能量均衡,对于发生霉变的饲料应严禁投喂。
定期对猪舍进行消毒,切断病菌感染途径。同时对猪舍及其周围生活区予以全面消毒,频率为每日一次,全场大环境每周进行1次消毒,场内的主要道路每周2次消毒。空栏猪舍应予以清洗后,再行全面消毒,予以一段时间的通风之后,再次进行消毒,之后才可进猪。在猪场门口应予以消毒池设置,设立专门的消毒设施,以切实将病菌感染途径有效切除。
猪高热症大多为几种病原混合感染所致,对此,应加强疫苗免疫,以有效预防疫病发生。猪场应对合理免疫程序予以制定,并严格遵行,及时进行细小病毒病、猪蓝耳病、猪瘟等高发性病毒病的疫苗免疫,并对免疫增强剂予以合理应用,以促使猪在服用转移因子、黄芪多糖等药物后可获得免疫力的提高。
给予猪高热症病猪行头孢噻呋应用,剂量为8mg/kg,并辅以抗免小肽注射液应用,剂量为0.1mL/kg,并以每40kg体重予以2~3mL猪用干扰素应用,将三者混合均匀后,采用分点肌注方式注入,同时肌注10~20mL大开胃,组分有大黄、厚朴、麦芽、龙胆、山楂、黄柏、陈皮、知母、六神曲以及碳酸氢钙组成。每天注射1次,共3~5天。此外,对于体温达41℃以上病猪,可进行柴胡注射液注射,剂量为5~10mL。
总之,猪高热症具有感染性强、病死率高的特点,在生猪养殖过程中,需要对其临床症状与特点以及流行原因等进行分析,以提高生殖养猪者鉴别能力,同时强调从多个方面入手,进行综合防控管理,以降低损失,保障生猪养殖业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