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光耀 王立 郭越
[摘 要] 大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高校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防灾科技学院将新工科建设作为创新创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突破口,以电子科学技术类专业为改革试点,着力破解创新创业教育难点,着力探索协同育人的现实路径,重点在专业教师与辅导员队伍相协同、专业课与课外科技活动相协同、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相协同、校企所共建共享相协同、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相协同等方面推动融合育人全面发展。在学科课程体系建设、实践教学改革、科技类社团建设、校企所协同育人、创新创业软实力培养等方面积累了大量实践经验,形成了一套成熟有效的创新创业协同育人体系。
[关键词] 新工科;创新创业教育;协同育人
[基金项目] 2020年度防灾科技学院教育研究与教学改革项目“协同育人视角下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路径研究”(JY2020B01);
2018年度廊坊市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计划自筹经费项目—软科学计划项目(防灾科技学院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资助项目)“‘新工科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协同育人模式研究”(2018029052)
[作者简介] 阎光耀(1986—),男,河北邢台人,法学硕士,防灾科技学院电子科学与控制工程学院党总支副书记,讲师,主要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王 立(1985—),女,内蒙古包头人,法学硕士,防灾科技学院电子科学与控制工程学院专职组织员,主要从事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郭 越(1989—),女,黑龙江大庆人,理学硕士,防灾科技学院电子科学与控制工程学院专职辅导员,主要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1)16-0161-04 [收稿日期] 2021-02-03
一、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结构深刻调整、产业升级步伐加快,高等教育领域的供给侧结构性矛盾也在不断凸显,主要表现为人才培养结构和质量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不足,毕业生就业难、就业质量低[1]。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对创新人才培养提出了明确要求,为我国高等教育解决供给侧结构矛盾指明了方向。当前各地高校都在积极探索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取得大量实践成果,但也突显了一些问题,例如创新创业教育不成体系、与专业教育融合度不高、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缺乏有机融合等,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创新创业教育的成果显现,也不利于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良好局面的形成。
防灾科技学院是国家应急管理学院建设的首批试点学校,始终致力于为国家防灾减灾事业现代化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近年来,学校以电子科学技术类专业为改革试点,将新工科建设作为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突破口,大力推进专业教师、辅导员和学生干部队伍深度融合,着力破解创新创业教育难点,在学科课程体系建设、实践教学改革、科技社团建设、校企合作育人、学生创新创业软实力培养等方面开展实践探索,形成了一套成熟有效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可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提供借鉴。
二、深化学科课程体系改革,打造“游戏闯关”式学科基础课平台
电子技术课程群主要包括“電路”“模拟电子
技术”和“数字电子技术”三门课程,是电类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是工程实践的重要基石,但其实践性强、交叉知识多的特点决定了缺乏系统训练的实践教学难以取得好的效果。防灾科技学院对电子技术课程群的实践教学模式进行了重构,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增加跨课程知识体系的工程系统训练项目,创立了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符合认知规律的“游戏闯关”式实践教学新模式。
结合教学实际设计了四个难度递增的游戏关卡,并选择了符合认知规律的教学内容及电子装置载体。四个游戏关卡分别为电子技能入门训练关卡、电子模块重现训练关卡、系统电路设计训练关卡、分专业延伸训练关卡。与四道关卡一一对应的是“电子技能训练”四门课程,贯穿大学生涯的前四个学期。“电子技能训练”课程是游戏闯关式实践教学的知识保障,为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电子科学与控制工程学院改变传统课堂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教师以引导为主、讲授为辅,采用讲授+演示+实验+练习综合教学方法,主要环节均由学生自主完成,教师从旁辅助,引导学生完成工程研发的整个流程,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三、聚力实践教学改革,探索“以赛促学、以赛促创”实践教学平台
实践教学是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环节,改革的重点应聚焦科技发展方向和生产应用实际,激发学生自主能动性和创造性,训练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创业实践能力。专业学科竞赛以学生为主体组队参赛,可有效提高创新思维和实践动手能力,提升学生参与积极性,锻炼团队协作能力,是开展实践教学和创新创业训练的良好载体。
防灾科技学院将专业学科竞赛和“第二课堂”有机结合,划拨专项经费成立了校级学生科技社团“电子青年科技联盟”作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平台,打破专业限制成立指导教师团队为学生提供系统化的竞赛指导,并积极探索创新创业教育激励机制,将指导学生学科竞赛纳入教师工作量核算,学生赛事奖励成果作为加分项在教师绩效奖励和职称职级晋升中予以体现,优秀作品可入住学校创客空间获得商业孵化,为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扫除体制机制障碍,大力支持学生参与科技创新实践活动。
传统学科竞赛参赛者普遍为成绩优异且能力较强的学生,普及面较窄,为解决这一弊端,学院为全体学生自入校起配发电子技术工具箱,全员加入电子青年科技联盟,将其在联盟内参与的科技活动作为获得第二课堂学分的依据,将第二课堂学分纳入必修学分范畴,全面扩大学生参与面。电子青年科技联盟以“创新发展、科技报国、青年担当”为宗旨,充分激发青年学生科技兴趣和创新梦想,在教师团队指导下按照“学以致用、能力进阶”式培养思路设置“电子电工知识竞赛”—“电子电工技能比赛”—“电子产品设计大赛”难度递增的三大综合赛事,学生可跨专业自由组队。完成“电子电工知识竞赛”可获得第二课堂基本分,拿到人才培养方案必修学分;完成“电子电工技能比赛”可获得第二课堂附加分,作为综合测评加分项;完成“电子产品设计大赛”可获得参加国家级竞赛资格,同时还能加入教师科研项目,入驻科研实验室。这种递进式的方法既能保证创新培养全覆盖,又能激发学生主动性,选拔优秀团队重点培养。近五年来学生团队在国内外专业学科竞赛中获国家级奖励170余项,国际级奖励200余项,其中包括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一等奖、河北省挑战杯特等奖等重大赛事奖项,获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立项85项,多名毕业生被大疆创新、商汤科技等知名科技创新企业录用。
四、依托科技类社团建设,打造创新能力自主培养平台
为推进教学、科研和思想政治工作深度融合,全面落实“以生为本”理念,充分挖掘学生自我成长动能,学校依托学生科技类社团建设,以“培养厚基础、强技能、德智体美劳综合发展的创新应用型人才”为目标,采用“依托专业建社团、社团载体办活动、科技活动带学风、学风建设促育人”的思路,专业教师、辅导员和学生社团协同合作,充分发挥学生科技社团的能动性和影响力,让学生在各类科技创新活动中自我发展,成长成才。
1.整合教学资源,依托专业建社团。依托电子科学技术类不同专业分别创建电子协会、机器人协会、通信协会和天工精仪协会,在教师团队指导下组织各类科技创新活动,形成了朋辈指导、自我管理的运行机制。
2.强化实践能力,以社团为载体办活动。科技社团举办的课外活动主要包括科技文化类、技术培训类、创新创业类、实践服务类四大类,内容突出实践性和趣味性,吸引学生广泛参与。
3.强化专创融合,以科技活动带学风。电子青年科技联盟负责科技类社团和专业实验室成员的成长管理,创新创业联盟负责学生竞赛团队的管理和双创项目的扶持及成果转化。
4.积累成果、营造氛围,以学风建设促育人。经过多年探索实践,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持续提升,培养了一批工程实践能力强、专业技能扎实、素质全面、视野开阔、广受用人单位好评的学生,相关专业就业率连年攀升。
五、优化校企合作模式,创新校企所协同合作平台
传统校企合作模式存在的主体多元化问题易导致企业积极性不高、教学目标和盈利目标冲突等问题,实际育人效果不佳。主要表现为以学校为主,忽略企业协同参与,培养主体合力不足;以学校教师为主,忽略企业兼职教师协同参与,师资力量整体偏弱;以理论学习为主,忽略生产实践协同参与,培养目标契合度不高;以校园文化为主,忽略企业文化协同参与,培养氛围不足。学院充分发挥行业院校优势,与相关社会企业和行业科研院所开展深入合作,建立了“校企所协同育人”机制。
1.校企所协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如果将高校比作生产人才的工厂,那企业就是消费者,产品合不合格,消费者最有发言权,学校联合企业和行业科研院所成立人才培养方案改革团队,由产品使用者提出具体需求激发产品创意,从源头上保证了人才培养满足企业和行业需求。
2.校企所协同建设特色专业课程。将专业课程建设等同于开发新的服务产品,学院以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为试点,根据新时代防灾减灾救灾事业人才需求,联合行业科研院所和防灾减灾装备制造企业共同成立特色专业课程开发团队,先后开发了“地震及观测仪器基础”“地震仪器基本原理及设计”“地震数据采集系统原理及设计”等特色课程,既服务于国家防灾减灾事业,又满足企业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并突出专业独特性,在“特色立校,特色强校”的基础上,实现学科建设的“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
3.校企所协同开展实践教学。依托校内先进教学科研设备,根据产品设计、测试和生产需要将校内实习基地和科研创新实验室升级改造,与科研院所和相关企业共建“校中厂”合作模式,为企业产品测试和员工技能培训提供支持,并聘请行业专家和企业技术人员参与学校实践教学工作,成立师生科技创新团队,参与到科研院所和社会企业的产品研发、生产、组装、调试、应用中去,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其日后满足各类工作岗位的需要奠定良好基础。
4.校企所协同培训师资力量。深化合作,解决“双师型”教师短缺的困境,一是划拨专项资金支持青年教师前往研究所和企业开展工程实践训练;二是邀请企业工程专家对教师开展技能培训;三是直接参与企业员工培训;四是与院所和企业组建团队申报国家课题项目。在提高教師工程实践教育能力的同时,提升了人才培养的针对性,还进一步为企业和科研院所搭建合作桥梁,实现三方共赢。
六、完善创新创业实践课程体系,构建创业教育实训平台
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项实践性、应用性和综合性很强的工作[2],仅开设普及类、基础类大班课程无法满足学生素质提升的需求[3],通过创业实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综合心理素质,全面提升软实力是创新人才培养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学院聘请合作企业的高级管理人才联合校内专业教师和辅导员组建创新创业指导教师团队,开设以突出实践训练为特点的创新创业系列课程,构建了包含五大模块、四个阶段的创业实训课程平台。
五大模块:一是职业生涯规划模块,面向全体学生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借助职业生涯工具引导学生开展自我认知分析,指导学生制定职业生涯规划书;二是创业商学院模块,借鉴Mini-MBA课程体系,讲授创业基本知识,包括商业模式、财务融资、MBA常用分析工具等,模拟训练学生的创业策划能力;三是沙盘推演模块,指导学生开展沙盘演练、商业模式设计大赛、虚拟公司运营训练等;四是创业者工作坊模块,组织学生开展领导力训练、融资模拟答辩、影子学习等;五是辅导与实战模块,对成功通过前期训练考核的团队,进行创业导师一对一辅导,指导其开展项目评估与路演训练,助其完成项目启动与实施,引导创业成功的团队反哺学校创新创业工作,回馈学校和社会。
四个阶段:一是“普遍导入”阶段,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借助“互联网+”大赛等国家级创新创业赛事对创新创业政策、优秀创新创业团队事迹进行宣讲,设置课外学分鼓励学生参与第二课堂商业知识普及,营造创新创业氛围,启蒙创新创业意识,整体对应五大模块中的职业生涯规划模块。二是“模拟选拔”阶段,对完成第一阶段的学生进行团队分组进入选拔模拟,以团队学习共赢成长的方式对其开展创业通识教育,通过商业模拟训练学生的合作能力,积累创业实践素质,对应五大模块中的创业商学院模块。三是“提升成长”阶段,对进入这一阶段的团队开展为期108天的创业教育驱动力培训,采用体验式学习方式,发掘学生成长的内生动力,训练学生心智成熟度,塑造以“九点领导力”为标志的成功心理素质,主要内容包括激情、承诺、负责任、共赢、感召、欣赏、信任、付出、可能性九个方面[4],对应五大模块中的沙盘推演模块并无缝连接创业者工作坊模块,最终通过大学生创业大赛作为创业实训课程的结业考核。四是“实战与回馈”阶段,为在创业大赛中脱颖而出的具备孵化潜力的创业团队提供企业导师重点辅导,组织专家团队开展项目评估和模拟路演,由学校众创空间提供场地和启动资金,助力其完成项目启动,对应五大模块中的创业者工作坊模块和实战模块。
四個阶段循序渐进,贯穿大学四年,把五大模块有机连接起来,不仅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学习基本商业知识,还让学生感受创业体验、积累实践经验,着重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团队合作能力等综合素质,提高心智成熟度,全面提升创新创业成功的软实力。
七、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5]。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新的人才培养质量观,教育者应转变办学思路,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角度出发深入推进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改革,加快形成系统化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实现人才培养提质升级。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EB/OL]..
[2]杨雪梅.地方高校创新创业工作应处理好六大关系[N].光明日报,2016-02-10(3).
[3]李德丽,刘俊涛,于兴业.融入与嵌入: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与模式转型[J].高教探索,2019(3):30-35.
[4]博文集萃.九点领导力[J].领导科学,2014(30):60-61.
[5]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2017-10-28(1).
Exploration of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Path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A Case Study of the Institute of Disaster Prevention
YAN Guang-yao, WANG Li, GUO Yue
(School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Control Engineering, Institute of Disaster Prevention, Langfang, Hebei 065201, China)
Abstract: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measure fo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implement the national innovation-driven development strategy. Institute of Disaster Prevention takes the "emerging engineering education" construction as a breakthrough to the cultivation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ial application-oriented talents, takes the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ajor as the reform pilot, focuses on solving the difficulties in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and explores the practical path of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The institute focuses on the coordination of professional teachers and counselors, professional courses and extracurricular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tivities, theoretical teaching and practical training, school and enterprise co-construction and sharing, and the synergy of innovation educ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to promotes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In this process, it has accumulated a lot of practical experienc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subject curriculum system, practice teaching reform,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mmunity construction,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between schools and enterprises, and the cultivation of soft power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and has formed a set of mature and effective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system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Key words: "emerging engineering education";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collaborative edu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