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登玉 陈丽 邓寒梅 杨娟
[摘 要] 地方高师院校承担教书育人的使命。师范专业学生的培养质量直接影响未来的教育质量。师范院校必须注重培养师范生的优良品质,坚定理想和信念,为他们成为有教育情怀的优秀教师奠定坚实的基础,课程思政能够增强师范生教书育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课程思政的策略包括: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依据师范专业认证要求加强专业建设,优化课程教学内容,构建实践教学模式,注重师德师风教育。同时,提出从教师职责、教师能力建设和课程思政研究三个方面提升教师的育人水平。
[关键词] 课程思政;地方高师院校;师范生;策略
[基金项目] 2020年度湖南省教育厅普通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研究项目“地方高师院校师范专业课程思政推进路径与策略研究”(湘教通〔2020〕233号)(HNKCSZ-2020-0439)
[作者简介] 张登玉(1962—),男,湖南祁阳人,博士,衡阳师范学院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教授,主要从事光学和量子信息科研管理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1)15-0055-04 [收稿日期] 2021-01-28
师范院校师范专业在课程思政探索和实践的过程中,因为其本身具有较强的示范性和先进性,“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显得更加重要。同时,师范教育承担教书育人的使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广大教师要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师范专业学生(简称师范生)的培养质量直接影响着未来的教育质量,师范院校必须注重培养师范生的优良品质,坚定师范生的理想和信念,为他们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优秀教育工作者奠定坚实的基础。作为师范生,不仅要努力掌握和钻研专业知识和学科教育教学规律,更重要的是必须要有崇高的精神境界。師范院校要培养出具有崇高使命感的师范生,则必须在思想道德教育和专业知识教育等方面对师范生进行严格要求。课程思政能够“引导教师转换教学思维,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和行动”,为师范院校培养优秀的师范生提供新的途径和方法。在对师范生进行专业知识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的过程中,“课程思政”能够充分挖掘专业知识中所蕴含的思政资源,潜移默化地教育和感染师范生,不断增强师范生教书育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近几年,国内专家学者对课程思政进行了大量探讨与研究[1-8]。如:2017年,上海高校率先进行创新思政课教学改革,为全国高校推进思政改革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范本,对思政改革提出了更多的思考。贺武华等学者研究了课程思政应着力把握的三对关系: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关系,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关系,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关系。在处理好这三对关系中实现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万林艳等提出了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教学内容的同向同行。吴月齐提出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旨在构建一个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的大思政格局,必须从三个方面着力,即加强思政理论课(第一课堂)建设;转变教育观念,挖掘每一门专业课的“德育元素”;推动“第二课堂”和“第三课堂”(信息化课堂)建设,发挥校园文化育人功能和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从而全面提高高校的育人水平。
一、课程思政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一部分教师认为只要传授好专业知识就可以了,没有考虑把育人融入知识的传输过程中,觉得育人是思想政治工作者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事情。有的专业课教师在课堂上不注重学生品德的培养,甚至散布不当或错误言论,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要求背道而驰。如果在认识上对课程思政的内涵存在偏差,就会在课程思政的建设中出现一些问题,有的学校由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教师帮助专业课、通识课和实践课教师梳理有关思想政治和人文修养方面的内容,使专业课、通识课和实践课呈现出思想政治课的味道,效果肯定很差,也不受学生欢迎。在师范院校,培养学生热爱教育事业、具有教育情怀是第一位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本身是显性的思想教育课程,目的非常明确,就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但是仅仅靠思想政治课进行育人还远远不够,专业课的教学也必须同向而行。专业课、通识课属于专业教育、知识教育和技能教育,若是传递课程本身的知识与理论,无疑以显性的方式进行,若是承担育人功能,则应该以隐性的方式进行,将正能量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中,将思想政治元素隐性地浸润在课堂上。有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和手段单一,信息量少,学生没有收获感,加之思想政治理论课师资队伍建设力度不够,课程体系建设任务十分艰巨。如果不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不调动专业课、通识课和实践课教师的教书育人意识,不结合师范院校的实际情况,只是一味模仿、复制其他高校的一些做法,做表面文章,重形式、轻内容,就不可能达到课程思政的应有效果。
二、构建课程思政教学体系
有针对性地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要切实落实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基本要求,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立足《国家标准》,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依据专业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教学条件、质量保障等各方面要求,精心设计培养目标,科学梳理文化素质、学科知识、职业能力等培养要求,合理构建课程体系,增设符合《国家标准》要求的核心课程。
依据师范专业认证要求,加强师范类专业建设。师范类专业要认真对照《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教师〔2017〕13号),按照师范专业认证二级标准要求和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要求对培养方案进行调整。建立“一践行三学会”养成体系、质量保障与监测体系,持续改进教师的培养质量;应对师范专业教师资格证国考需求,优化教师教育课程模块,适当调整教师教育必修课程的开课学期(1~5学期)和学时,构建综合性课程体系。对标省级专业综合评价要求,增强人才培养符合度。要深刻理解专业评价内涵,增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国家要求、社会需求及学校定位的吻合度,以及培养要求与培养规格的匹配度,优化课程体系和培养模式,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在公共课程开设中,注重培养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人文素质、科学精神、法治意识,注重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真正学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握正确政治方向,提高政治能力,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培养艰苦奋斗的精神。
优化课程教学内容,推进教学方法改革。以“OBE”理念为指导,通过优化课程团队、梳理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手段、完善课程评价、改革教学模式等方式,鼓励任课教师将学科前沿知识、行业发展方向、最新科研成果等引入课堂,合理增加课程难度,拓展课程深度,淘汰低阶性、陈旧性、不用心的“水课”,打造有深度、有难度、有挑战的“金课”,切实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更新课程质量观,深化教学方式改革,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实施微课、慕课等“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开展讨论式、参与式、合作式、研究式、案例式等教学方法,探索数字化、智能化教学,倡导多元化的课程考核方式。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性、研究性学习,鼓励任课教师在专业教学中积极主动开展课程思政工作。
专业课程教学中要善于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教育与科学精神的培养结合起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在大学物理教学中,麦可斯韦方程组是电磁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教师在讲授这部分内容时,学生常常感到是一大堆数学公式,听起来枯燥无味。我们可以把麦克斯韦方程组的建立和麦克斯韦的人生、治学态度,以及他为科学的献身精神结合起来讲,这样能够提高学生的听课兴趣,课堂教学效果也比较好。麦克斯韦方程组的建立,首先是位移电流概念的提出,麦克斯韦在研究电容器充电、放电的过程中传导电流不连续时,提出了位移电流的概念。实验物理学家法拉第在得出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以后,在理论上未再作深入研究,因麦克斯韦数学基础非常扎实,他在研究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之后引进了涡旋电场概念,即变化的磁场激发出涡旋电场,他思考是否有相反的过程存在,即变化的电场要激发起涡旋的磁场,也就是存在对称关系。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强调麦克斯韦的成功,说明科学的机遇和发现只属于那些有准备人。我们还可以向学生介绍麦克斯韦虽然对电磁理论做出了杰出贡献,但是他的理论不为当代人所认识和理解。他晚年生活潦倒,妻子多病,但他追求真理,坚信和宣传自己的发现。麦克斯韦积劳成疾,49岁就去世了。我们把麦克斯韦的事迹与麦克斯韦方程组结合起来讲,学生们感到麦克斯韦方程组不再是一堆枯燥的数学公式,而是“有血有肉”可以触摸到的东西。我们觉得介绍一些科学家的事迹和科学史典故,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还能培养学生献身科学的精神。
实践类课程要深化校校协同育人机制,构建实践教学与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校内导师与校外导师相结合,指导学生学思结合、知行合一,增强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解决“教师本位”向“学生本位”转变的问题,使学生的知识、技能和态度协调发展。积极推广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探究式学习、基于项目的学习、案例教学、发现式学习等教育教学方式,改革“基础实践、专业实践、教育实习+资格认证”的实践教学模式。基础实践、专业实践在前三年内于校内实验室和实习实训基地完成。教育实习和研习的大部分内容结合学生特点、校校合作需求等在第四年实施,主要是到中學实习研习,据此提交实习和研习总结报告,撰写毕业论文。
师范生在教育实习中要提升五种能力:一是学习能力。要虚心向中学的学科指导教师和原班主任(也可称为师傅)学习,学习他们的教育教学技巧和教育情怀。网络上有许多精品课程和案例,只要用心去学习,收获一定很大。同时还要向青年教师学习,学习他们先进的教育理念、教育手段和教育方法。二是教学能力。教学是一门艺术,上好一节课离不开“备学生、备教材、备方法”,首先要了解学生、关注学生、信任学生,把学生的基础摸清楚;其次要掌握好教材体系,对整个中学阶段(含初中和高中)某一门课程的所有教材都要认真研读,把握好每一学年教材的难易阶梯性和知识的连贯性。每讲授一节课,都要精心思考教学方法和手段。三是教育能力。常言道:做好一个教师的前提是必须富有爱心。师范生实习时一定要关爱每一个学生,把他们当成自己的弟妹。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和闪光点,实施鼓励教育。同时,要使学生在教师面前有敬畏之感。“亲其师信其道”,师范生要在日常的言行举止中做出榜样和表率,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行和文明卫生养成教育。四是教研能力。首先实习期间要研究新课改,特别是对于高考改革信息和动态,要及时跟进,因为高考改革涉及教学内容和考试纲要的改变。其次要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再次是既要研究教师的教,又要研究学生的学,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把课程思政落实、落细、落到位。最后是要积极参加实习学校的教研活动,积极参加听课评课、学科培训、教学竞赛和学术报告等活动。五是教改能力。教研的目的是教改,要提升自己的反思总结能力,每讲完一次课或每开完一次班级主题活动后,都要认真反思总结,从而发扬优点,克服不足,只要能够坚持努力,教育教学能力定会得到提升。同时还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不断学习、不断思考,使自己的精神得到成长,专业得到发展。
教师教育课程要注重加强师德师风教育,突出课堂内外立德树人,引导学生树立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职业理想,培养学生爱国守法,关爱学生的职业操守和教育情怀,把对教育事业的爱和对学生的爱融为一体,做新时代“四有”好教师。课程的设置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发展能力。教师教育课程由学校根据《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等文件精神统一制定。集中教育实践教学学时和教学内容应参照教育部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专业规范或者教师资格认证要求,根据培养目标及教师教育特点,合理、灵活地安排教育见习、实习和研习等实践教学活动,保证实践教学类课程的学时和学分,培养学生的教育教学技能。
三、提升教师的育人意识和能力
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教师的职责是既要教书更要育人,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有育人意识,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专业课教学中。要按照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的目标要求,发挥好专业课教学的育人作用。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常言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每一位教师都要承担起育人的神圣职责。要提升教师的育人意识,首先要加强制度导向,要制定激励措施,鼓励教师将教书育人贯彻落实到课堂教学之中;其次要加强教育引导,要使教师意识到育人是本分,是应尽的必须肩负的职责;最后要采取措施,创造机会提供平台,使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专业课教师的沟通交流更顺畅,使不同学科教师之间相互配合、相互支持,从而取得更好、更大的教书育人成效。
學校要加强教师课程思政能力建设。开展一些课程思政教学竞赛和案例教学活动,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教育情怀、科学发展史和前沿科学技术等专题培训。充分发挥专业课教学团队、课程组和教研室等基层教学组织的作用,定期研讨课程思政。鼓励支持学术带头人、教学名师、青年骨干教师、学生辅导员和班主任等共同开展教学资源和课程思政建设。
学校要加强课程思政的研究,每年开展课程思政教研课题立项和特色课程立项,根据项目特色课程研究与实践的效果,评选课程思政类教学成果奖,积累优秀案例和成果,打造省级以上优秀教学成果奖。
参考文献
[1]王海滨.高校“课程思政”改革理论与实践探索——以绵阳师范学院为例[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9,38(12):6-10.
[2]石书臣.正确把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关系[J].思想理论教育,2018(11):57-61.
[3]伍醒,顾建民.“课程思政”理念的历史逻辑、制度诉求与行动路向[J].大学教育科学,2019(3):54-60.
[4]刘在洲,唐春燕.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的契合性与对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9):64-66.
[5]韩宪洲.深化“课程思政”建设需要着力把握的几个关键问题[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17(2):1-6+15.
[6]王学俭,许斯诺.“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的战略意义、力量来源、基本要求和实践举措[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40(4):15-24.
[7]高德毅,宗爱东.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7(1):43-46.
[8]成星.“大思政”背景下高校从“思政课程”走向“课程思政”的思考[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9,39(1):164-165.
Research on the Strategies of Carrying out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or Normal Major in Local Norm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ZHANG Deng-yu1a, CHEN Li2, DENG Han-mei1b, YANG Juan1b
(1.a.College of Physics and Electronic Engineering, b. Academic Affairs Office, Hengyang Normal University, Hengyang, Hunan 421002, China; 2. Hengyang Education Science Research Institute, Hengyang, Hunan 421000, China)
Abstract: Local norm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undertake the mission of importing knowledge and educating talents. The training quality of normal students directly affects the quality of future education. The local norm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must pay attention to cultivate the good quality of normal students, strengthen ideals and beliefs education, and lay a solid foundation for them to become excellent teachers with educational feelings.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an strengthen the sense of mission and responsibility of normal students in teaching and education. The strategies of carrying out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clude: revising the talent training scheme, strengthening the professional construction according to the requirements of normal professional certification, optimizing the teaching content of the courses, constructing practice teaching model, and paying attention to the education of teachers ethics and style of teaching. At the same time, it is proposed to improve teachers education level from three aspects: teachers duty, teachers ability building and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research.
Key words: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local norm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normal students; strate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