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时工作太努力,退休后容易多病早逝”“家中长辈早亡,小辈们也很难长寿”……你是不是信过这些说法?日前,结合养生专家的指导、分析,我们梳理出“十大长寿误解”,大家可以参考对照,看看自己有没有中招。
面相篇:生命线、寿斑都非长寿特征
很多人对面相之说深信不疑,认为寿眉、寿斑等是长寿者的必备特征。其实,这些都缺乏科學依据。
误解一:手掌上的“生命线”越长,寿命就越长 人们习惯把从虎口一直延伸到掌根的手腕横纹称为“生命线”。科研人员曾在广州老年大学做过一个抽样调查,发现75岁以上的老年人中,有40%的人的生命线很短。不仅如此,在344个90岁以上长寿老人中,有31.2%的人生命线短、浅且紊乱。
误解二:长眉、长耳象征着长寿 现代医学研究显示,眉毛长短与寿命没有关系,是遗传、激素和营养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健康的眉毛是有光泽、均匀、长短一致、没有缺损的。如果有几根眉毛特别长,多是其毛囊的生长周期较长导致的。当其他眉毛已停止生长并开始脱落时,少数几根眉毛仍在生长,久而久之,“寿眉”就出现了。
同样,耳朵或耳垂的大小、长短也不是长寿的特征。耳部下端由脂肪和结蒂组织构成,老年人体内脂肪积聚相对增加,结缔组织随增龄而松弛,故长寿老人外耳较长,这是年龄增长及衰老的结果。
误解三:寿斑(老年斑)是长寿的象征 老年斑是皮肤老化的一种典型表现,医学上称为脂溢性角化病。除年龄和先天遗传外,老年斑的产生还与摄入脂肪过多、过度照射紫外线等有关。国内一项针对60岁以上老年人的抽样调查显示,60至69岁人群中长老年斑的占61.3%,90岁以上的占94.8%,百岁老人几乎全部有老年斑。可见老年斑随年龄增长而增多,并非长寿特征,而是皮肤衰老的重要标志。相反,老年斑长得晚,说明人更年轻、健康。
习惯篇:抽烟喝酒仍长寿?纯属个例
很多人认为,到老了再改习惯已为时过晚,还有人一味照搬寿星的养生经验。其实,这些做法都是不科学的。
误解一:坚持吃素有利于长寿 很多长寿地区的人把肉食当作“佐料”,以素食为主食,但这绝不意味着为了长寿要改为吃素。医学研究证明,一味吃素不利于强身健体。由于食物过于单调,会导致营养失衡,抵抗力下降。长寿食谱应该是注重荤素搭配,一周一天素食或一天三餐中有一餐是素食。
误解二:名人抽烟仍长寿 都说抽烟伤人,毛主席不也活到了83岁的高寿?提到戒烟,不少老烟枪会搬出这个理由。其实,从1970年开始,毛主席经常出现低烧、咳嗽,被诊断为肺炎。1975年,毛主席被确诊患有肺心病、冠心病等。这些疾病与吸烟有一定关系。那为什么他能获得高寿呢?这与毛主席喜欢运动不无关系。
为了健康,老年人最好能在医生指导下尝试戒烟。加拿大多伦多全球健康研究中心的科研人员发现,与继续吸烟的人相比,在45至54岁之间停止吸烟的人增加了大约6年的寿命。
误解三:百岁寿星吃啥,我就吃啥 有些人一听说寿星喝五谷粥,便天天吃。其实,养生也要注重生活质量,否则就谈不上健康。近年来,关于老寿星长寿秘诀的报道很多,但几乎没有相同的长寿饮食、运动方法。寿星们唯一的一个共同点是:他们都是乐天派。与其照搬饮食、锻炼方法,不如先学会拥有好的心态。
观念篇:祖辈长寿,不会令晚辈折寿
关于长寿,民间还有很多观念属于迷信范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个人健康、家庭和睦等。
误解一:家中长辈早亡,晚辈也难长寿 遗传对寿命有一定影响。英国埃克塞特大学流行病学专家发现,如果父母一方活过70岁,儿女就更可能长寿。但遗传的影响只占一小部分,环境、生活方式等对健康起着更大的作用。
误解二:祖辈太长寿,会使后代折寿 民间尤其是农村地区流传着“祖辈长寿,晚辈就会短寿”的说法。其实,大量调查都表明,百岁老人的家族长寿率一般都在50%以上。现代研究也证实,祖辈长寿说明有好的遗传素质,对后代有正性而非负性的影响,可作为预测寿命的指标之一。
误解三:工作努力的人容易早逝 研究发现,年轻时努力工作的员工,早亡风险会降低20%至30%。对大多数人来说,有目标感很重要。这是因为,社会参与感和价值感能给人们带来希望。老年人也可以退而不休。这是因为,对工作投入越多的人,越难接受退休后的生活。特别是医生、教师、科研人员等,他们退休后更易出现各种心理障碍。因此,这些人退休后可以通过兼职、返聘等形式回到工作中。
误解四:患高血压更有利于长寿 长寿老人中高血压的患病率高,有的地方百岁老人的高血压患病率高达近七成。但这只能说明高血压是老年病,年龄越大发病率越高。
(《齐鲁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