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城·对话

2021-06-22 19:30陶宇欣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21年4期
关键词:城市景观

陶宇欣

摘 要:20世纪末,随着中国大规模的城市化进程,缔造了许多繁华的商业都市,但与此同时带来的“千城一面”、城市同质化、地域文脉破碎等问题也日趋凸显。文化成为未来城市景观营造的核心价值,也是营造地区精神的重要因素。文章探讨从城市美学视域下建构一种生长性、人文性、可持续性的艺术都市景观,进而引发人城之间的有效对话,将艺术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融入未来世界,铸就“城市美学”,构建丰富多彩的人文活动空间,使人与城市的情感与温度在艺术生活中形成。

关键词:城市美学;艺术都市;城市景观

如今我国正面临着城市转型的重要发展阶段,随着经济迅速发展,不同建筑材料、技术和形式堆砌的景观问题不断凸显,在扼杀城市独特性的同时也导致了部分城市的死气沉沉、沉默不语以及千语一腔的杂乱扰攘。这归根结底就在于缺少了一种作为人格而存在的明显标志,即缺少人和城市之间的对话。而文化作为城市发展中的“软实力”“内核”,将是未来城市发展的核心价值体现。不同城市文化都记载着城市发展过程中的人类文明,通过不同城市文化环境的建构,塑造城市个性。如果说文化是一座城市的肌理,那么艺术则是塑造这座城市的灵魂。艺术作为城市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使得建筑、景观、人与自然和谐相融,让人们在闲适静谧中感受城市底蕴,触摸城市灵魂。当城市的发展回归美学视域时,未来艺术都市的景观建构将是美和艺术化生活的完美结合。

一、虚假的景观——对城市景观的美学批判

在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下,部分城市面貌呈现为大厦丛林,城市成为“景点的堆积”,缺乏与城市中人们的生活、社区活动以及地区城市环境、历史的关联,造成了城市记忆的缺失。丛林般的高楼大厦,拥挤狭窄的居住空间,千篇一律的景观环境……随着城市经济的高速发展,很多人也生活在了这个巨大的机器中,由此产生的对于视觉、知觉的刺激与剥夺,使人们逐渐变得麻木起来。

城市是在其中生活的人们赖以生存的地方,应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城市发展更应该回归到美学的精神价值上。城市美学不再拘泥于传统意义上的理论美学,其研究对象以及范围随着城市的发展也在不断更新,城市的审美客体以及活动主体也纳入了其研究范围之中。城市美学不再只包含城市的美以及如何创造城市美,还包含了对于城市的审美,研究人们对于城市的审美规律。人在城市美学研究领域中地位凸显,这也意味着城市美学研究视角的历史性转变。

自此以后,对城市美学的审视更多的是从人文角度以动态发展的目光来看待,进一步考察人类的历史文脉、文化传统,加强城市景观地域性精神的理想化表现,使城市景观规划扩大到人文意识的范畴,更好地诠释自然物质与人文意识的紧密联系,追求物质功能和精神特征的统一。当我们从城市美学的视域下来反思城市中同质化的问题时,我们更应该思考的是如何才能寻找和界定一个城市独特的美学价值。这个时候为突出不同城市之间独特的魅力,就要在物质视觉能量上加以“感性”的力量,给它赋予人类的爱和艺术,体现出城市文化的个性,表达出人与特定地方生动的生态关系,展现出其潜在的丰富内涵。将城市文化与城市美学有机融合,使城市文化外化演绎为城市美学,推动城市更新转型,延展城市生长的美学温度与审美活力。

二、“软城市”——艺术与都市灵魂的对话

塑造城市文化个性、将城市文化与城市美学有机融合的城市景观设计已经成为未来中国城市更新发展的必然趋势。景观设计对于城市的发展建设和“美”的回归具有重要意义,能够引领城市设计并塑造城市的灵魂,彰显城市最本质的文化特征。本文提出的艺术都市的景观建构就是以艺术思维激活并优化城市景观的发展,引用了“软城市”理念,以“软城市”为土壤,培育艺术种子,使其萌芽,诱发文化的生长,绽放艺术之花。

(一)“软城市”理念

所谓“软城市”必然是相对于“硬城市”而言的,是相对于城市中建筑、街道等物质实体之外的一个城市的精神文化内涵的概括。如果把一个城市比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硬城市”就是人的身體,城市中的建筑、街道等作为器官与血脉贯穿于体内,而“软城市”就是一个人的灵魂,是一个人内在的精神文化和气质。通过城市中软性部分的生长,如精神文化的孕育、艺术化的构建以及与城市中人群关系等要素的相互作用,使这个城市融合多方智慧,回应并解决当下或未来新型城市化的困局,达到城市的更新再生,使之成为人们所追求的能够感受到愉悦和幸福的美好城市,成为可持续的生活城市、体验城市。“软城市”必然是中国现代化城市转型的新诉求,也是全人类的共同呼声。

(二)艺术都市的营造

一座城市能够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的一般不会是那些高耸入云的摩天大楼或是作为功能布局的硬性设施,而是那些具有一定温度的艺术文化、城市表情、城市故事等。形式不过是承载景观设计理念的躯壳,并不是城市景观的本质。我们应探索的是一种创造性的规划哲学,是一种包含人性的规划体验,是一种生机勃勃的、感性的体验,需要用艺术来塑造创新,引领新时代的艺术都市景观,使艺术不再是生硬“打造”出来的艺术道具以及名片化的艺术背景,而是一种富有爱和美,具有高度创造性、独特性、多样性和生活性的艺术,是用包容、共情和大爱之心感受生活的艺术,是一股探索多种可能性的永续的能量。

我们所创造的艺术都市力求在人、艺术和城市中建立起多维关联的网格关系和丰富变化的关联反应,有效协调人与自然景观环境的共性与个性问题。在这个都市里具有生长性、多样性、开放性,并随时可能发生好玩的、刺激的、创新的事情,有充满生机的对话机制。在这个都市中人们追求的不限于传统的艺术形式,而是从传统到当代,从产品语义到生物语义,追求更高的艺术层面,使中国传统中悠闲的、桃花源般的人居环境在这里得以实现,使人们当代的乡愁以及对青山绿水的向往在这里有所归属。艺术都市让艺术唤醒人们对自己的城市的热爱,让艺术成为城市生活的精神食粮,焕发城市活力,创造城市永续的经济价值和新的艺术名片。

三、“宏观—中观—微观”——三层次景观建构

(一)宏观城市形态——地方文化遗产意象的表达

在科技高速發展的现代化社会中,我们对于未来城市建设的构想总是在于海绵城市以及智慧城市等,这可能是我们未来四十年、五十年的城市,但会是五百年甚至一千年后的遗产城市吗?在历史时期处于不同阶段的人们都会有不同的短期诉求,只有历史、文化和艺术是最为长存的“不动产”。在建设以艺术为导向的城市景观设计中,首先,要尊重历史、自然。可持续发展和环境问题一直都是人们广泛关注的重点话题,同时也是中国传统城市建设中重要的设计理念。发展绿色产业、走绿色城市这条道路需要我们社会中每一个个体的觉醒,需要全民的配合与努力。其次,尽最大可能保护历史古镇、旧城区以及老建筑,同时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推进地方文化活化传承以及城市历史文脉的建设,焕发其意象表达。通过为城市景观建设中注入人文底蕴,用历史文脉加持,规避城市中“暴发户”式的景观建构。最后,通过以艺术文化为导向的遗产活化建立绿色经济产业链,不仅有利于当地的人城对话,而且对当地的经济发展也意义深远。

(二)中观城市空间——智能城市系统的介入

新时代文化下,人类趋于生活在一个多样性的空间,时代需要艺术都市的存在与发展。同样,艺术都市也需要智能化技术,以更好地为人们提供服务,使智能化技术为我所用,但又绝不能凌驾于人文之上。

在未来城市的发展趋势中,智能城市必然关系到城市的方方面面,如市民的生活方式、城市的发展建设以及国家的政治经济模式。而城市中只要有人类的存在,智能城市系统的介入就必然会牵扯到社会关系的问题,那么与之相关的文化、历史、艺术等就会存在。要使其有机关联起来,以智能化系统更好地服务于城市景观建构,而不是建造丧失人文属性和社会关系的智能化“机器城市”。

(三)微观文化展示——城市空间故事的延续

通过艺术与交互、功能结合等多元化的艺术表现形式,虚拟技术的应用,将城市空间转变为可阐述历史、讲述故事的景观空间,具有讯息传达的功能,从而使人们有崭新的人文体验。将城市作为一个阅读对象,通过空间来讲述城市故事并传播与展示其呈现内容,缝合城市历史的断层,向空间中注入文化精神,为城市景观的建构增添丰富的城市表情。运用艺术导向方式提升公众审美,加强人与城市之间的互动体验,引导人们用艺术的眼光看待我们生活存在的城市空间和景观环境,让景观重塑生活的温度,让城市成为既体现人文精神又具有艺术灵魂的空间场所。

以上“宏观—中观—微观”三层次的景观建构都是通过历史积淀的结果体现城市文化个性,以城市的文化个性体现城市的灵魂,形成丰富文化肌理、表情,像流动的血液一样,贯穿起整个城市的方方面面。通过以上艺术都市景观的营造,在城市现代化的进程中构筑一种古今交织、传承历史又面向未来的艺术文化肌理,赋予城市不同的层次。

四、结语

在城市美学视域下重新审视我们生存的城市景观环境,以艺术、文化为导向建构新的艺术都市景观,赋予城市全新的改变。将艺术思维带入景观建设中,用高维的精神引领城市中热爱生活的人们共同去探索生命的真谛,用文化和艺术打败时间,寻回历史的记忆和城市的独特性。以艺术塑造城市灵魂,以艺术激发城市活力,建立一种生长的、动态的、传承的、多样的、充满幸福感的城市空间。

参考文献:

[1]伯利恩特,新蔚.培植一种城市美学[J].第欧根尼,1987(2):51-66,118.

[2]邰杰.艺术城市建构策略及其规划设计建议[J].规划师,2016(8):22-28.

[3]陈志奎.艺术都市营造研究[D].北京:中央美术学院,2020.

[4]王中.城市的发展一定要回归美学:王中谈设计与艺术[J].设计,2020(20):72-78.

[5]刘东云.景观都市主义的涌现[J].中国园林,2012(11):87-91.

作者单位:

哈尔滨师范大学

猜你喜欢
城市景观
园林植物在城市景观设计中的应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