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地环境的乡村振兴路径探索

2021-06-22 19:34李鹤洲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21年4期
关键词:公共空间乡村振兴

李鹤洲

摘 要: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既要保存乡村的社会功能,又要为居民提供现代化、生态环保的生活环境,构建现代化的规模经营、公共空间共享模式。以保护山地脆弱的生态为基础,构筑山地独有的集生态农业、居住生活、文化休闲于一体的美丽乡村,以蓝绿链为底色,叠合产业、公共服务、交通、文化链。

关键词:山地环境;乡村振兴;公共空间

山地有如下特点:一是山地气候垂直差异大,生物具有多样性;二是山地文化多样性突出;三是山地生态脆弱,环境承载力较低;四是耕地较少。因此,山地作为高程上的高地,同时也是经济上的洼地。在我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改善山区居民生活条件是城乡建设的迫切要求。

一、山地乡村建设存在的問题

山地乡村分散,与规模经营、公共财政积累之间存在矛盾。山地乡村建设面临人均建设用地面积多、土地利用效率低、村庄布局零散破碎、空间效率低等问题,导致产权关系不明晰,设施建设效率低。同时,乡村缺少公共财政积累,缺乏公共空间共享意识,难以保证基础设施的服务水平,影响可持续性乡村建设。

二、相关理论研究

一些学者针对“乡村分散与现代化所需的规模经营、公共财政积累之间的矛盾”这一问题展开研究。李广斌等人在《新型集体经济发展与乡村居住空间转型耦合机制》中,基于苏南新型集体经济发展的研究,分析了“前现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20世纪50年代后期-20世纪90年代”的整个过程,中国农村始终人多地少,农民择田而居,造成农村聚落分散格局,探讨了农用土地使用权与农民户籍分离、宅基地与农民身份松绑的可能。黄丽坤在《基于文化人类学视角的乡村营建策略与方法研究》中,以浙江农村为例,提出了通过吸引能人回乡、城镇居民下乡等多种模式,发展个性化、分散化的产业,例如文旅产业,从而实现乡村公共财政积累。她还提出灵活布局公共空间,利用现有闲置庙宇、作坊等现存公共生活空间,置入新功能。董志海等人在《从生产田园走向宜居家园》中,提出利用国土空间全要素特点,促使田园空间从生产空间向消费空间转变,综合交通、景观等分析,构建农业空间多元化利用的总体布局。

三、规划与规则平衡下的山地乡村振兴策略

为了讲好生态环保、民风淳朴的乡村故事,结合山地乡村具体情况,平衡发展规划与管控规则,可以采取“以蓝绿链为底色,聚合五链”的策略。空间上融绿聚心,依路成网。第一,蓝绿链——修复山水廊网骨架,强调生态营造;第二,产业链——绿色产业融入乡村建设,体现创新发展;第三,公共服务链——提升乡村服务品质,重塑共享活力;第四,交通链——建立村路网络体系,突出区域联动;第五,文化链——传承创新特色文化,凸显人文底蕴。

四、项目实践

(一)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

1.项目范围及发展概况

研究范围为县域,共涉及1个镇(红柳湾镇)、3个乡(阿勒腾乡、阿克旗乡、阿依纳乡)、11 个行政村,总面积约31374平方公里。截至2014年,常住总人口为1.06万人,其中哈萨克族3165人。

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山地较多,主要山脉有党河南山、野牛脊山、塞什腾山等。乡村自然资源以水资源和牧草地资源为主,生态好,水草丰美,是沙漠绿洲。草场面积大,牧草覆盖率达78%,44%的草场面临退牧还草压力。耕地仅有1.192万亩,比重很小。水资源较为丰富,有大、小哈尔腾河等主要河流,流域面积8560平方公里。地表水质、空气质量长期保持在国家一类标准。至2019年,90%的农牧民搬至新县城定居,定居的农牧民全部被纳入城市社区管理。常住城镇化水平达到85%,为甘肃省城镇化率最高的县。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特产有“哈尔腾哈萨克羊” 、“阿克塞哈萨克马”(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三品一标”(马肉、马奶和驼奶)等。

2.面临的问题

牧民大部分时间生活在草场上,出行工具以汽车、摩托为主,出行距离远,耗时较长,普遍接受单程出行时间约2小时。偏远草场的牧民生活艰苦,少水、电等基础设施。经济以畜牧业为主,产业融合度不足,农牧业加工企业较少。在全县四家较具规模的工业企业中,却没有一家农产品加工企业,这与牧业大县的定位并不匹配。退牧还草等生态保护需求与农牧业增效相矛盾,特色文化未充分助力乡村建设。

3.五链聚合规划内容

蓝绿链——坚持禁牧休牧、划区轮牧并举。强化空间用途管制,建设绿色生态农牧区。

产业链——以现代农牧业发展为主线,通过 “精深加工+农牧业”“文化+农牧业”“旅游+农牧业” “互联网+农牧业” 等发展模式,推动产业融合。

公共服务链——在乡村建立出行半小时补给点,乡镇建立一小时补给点,完善乡村商业服务设施和畜牧业生产设施。

交通链——加大农村交通、物流建设力度,促进城乡互联互通、共建共享。

文化链——传承草原文化和民族文化,突出乡土特色和地域特点,保持村庄整体风貌与自然环境相协调,乡村风貌与现代元素有机结合。

(二)云龙县河南村

1.项目范围及发展概况

规划范围为行政村域,共16个村民小组,共有1558人,佬倵人占比超过90%,民族人口稳定。河南村位于云龙县团结乡南部,原生态山地空间为主,南邻漾濞县,西邻永平县。全村面积41.14平方公里,农用地面积占比达91%,农用地呈现碎片化分布,海拔1820—3114m。村内以特色生态农业、农副产品加工、物资集散和商业服务业为主,有团结乡鹿龙塘茶厂、团结乡河南茶厂和云龙共邦野猪养殖专业合作社。建筑有部分保留了传统的垛木屋、闪片房等佬倵特色民居,但存在被白族同化的趋势,且传统风貌在现代化过程中逐渐消失,整体上文化特征不明显。

2.面临问题

缺乏公共设施,大多数的居民选择到本乡镇的集镇中购置日常用品。缺乏公共空间打造,集会与活动场所缺少吸引力,使用率不高。在远离中心城镇的乡村,大范围集中式的自来水、电网、能源供应、垃圾清运成本太高,进村主干道部分路段未硬化,难以保证偏远地区村庄居民的生活实现现代化。经济总收入以农民合作社经营收入为主,家庭经营收入次之,村组集体经营收入很少。

3.五链聚合规划内容

蓝绿链——凸显“三山两箐水环村”的山水格局。

产业链——河南村原生态、无污染的环境和绿色有机的农产品与养生保健的主题契合度较高,可以结合“大健康”主题和佬倵元素进一步打造佬倵产地品牌和产品品牌。基于核桃和茶产业拓展农业产业链,将产品变为商品。开办特色庄园、旅游商品售卖等旅游活动增加乡村公共收益。

公共服务链——推进公共活动场所建设,关注特困村民和老年人的活动需求。推进健康乡村建设,完善农村卫生室布局。

交通链——结合河南村交通环线的实施,提升公路服务能力,完善通村公路。

文化链——植入佬倵图腾和民间传说,通过壁画、雕塑等形式传播民族文化,丰富村庄空间。

(三)福清市东刘村

1.项目范围及发展概况

规划范围为东刘村,三面环山(玉屏山、龙山、火墩尾山),位于福清市区西北角,规划基地位于西部老城区与东部新城区的交接处,是城市生态廊道上的重要节点。规划范围包含火墩尾山部分区域,用地面积约195公顷。规划基地除东刘村外,用地现状主要为农林用地。

东刘村整体地势为东高西低、北高南地,基地中央有一条南北向的山脊线,山脊线东西两侧地势相对较低,较适宜开发建设。规划基地内无公共服务设施,基地周边有玫瑰园、三福龙景地产开发项目等,东南侧有一处白马尊王庙。

2.项目规划理念

规划按照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指导思想,形成“山地乡村有机生命体”的设计理念。即以与基地形态神似的莲花花瓣为规划的借鉴本源,对花瓣的结构脉络进行总结提炼,确定其组织逻辑与生成规律,将规划设计的格局与花瓣的格局进行比对融合,让有机生命融入规划设计,体现出“君子爱莲,静虑安得”,与高洁素雅的田园心境相契合。

3.五鏈聚合规划内容

蓝绿链——连通玉屏山脉与火墩尾山的生态廊道,构建叶脉状生态网络。

产业链——形成产业三大主题,即现代农业、文化体验和宜居生活。

公共服务链——将生态廊道与休闲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相结合,形成活力廊道。

交通链——完善现有交通网,打造便利线路。

文化链——依托闽南特色和白马尊王庙,强调禅养结合,增加文化内涵。

五、结语

2020年因新冠肺炎疫情大规模封城停工期间,70%的农民工停留在乡村无法及时返工,乡村再次展现了“社会稳定器”“劳动力蓄水池”的重要社会作用。建设好农村设施,推动山地乡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推动每一个老百姓的思想观念现代化,同时尽可能传承山地乡村文化积极要素,是未来三十年的建设需求。

参考文献:

[1]袁茏,张晓松,岳坤前.山地风景旅游资源评价的三元认知[J].四川旅游学院学报,2017(1):41-44.

[2]贺雪峰.城市化的中国道路[M].北京:东方出版社,2014.

[3]李广斌,王勇.新型集体经济发展与乡村居住空间转型耦合机制:以苏州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16(12):84-90,133.

[4]黄丽坤.基于文化人类学视角的乡村营建策略与方法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5.

[5]董志海,孙青林,李铭.从生产田园走向宜居家园:对国土空间规划支撑乡村振兴的思考[J].小城镇建设,2019(11):31-38.

[6]胡向东,王晨,王鑫,等.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田园综合体试点项目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18(2):86-93.

[7]唐志华.秦岭南麓山水环境与住区形态整合设计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2009.

作者单位:

上海洪际建筑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猜你喜欢
公共空间乡村振兴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个抓手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