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建筑与环境的关系

2021-06-22 19:34周璇王馨平王金戈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21年4期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环境建筑

周璇 王馨平 王金戈

摘 要:建筑是人类赖以生存必不可少的,建筑与环境的融合,与自然环境的和谐,与社会环境的交融,成了当今时代人类的需求。伴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物质经济的不断发展,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人类要解决的头等问题,平衡建筑与环境的关系成为人类的共同目标。如何做到让建筑影响环境,让建筑融入环境,创建绿色发展建筑体系是关系到社会和谐及可持续发展的大事。

关键词:建筑;环境;可持续发展;绿色建筑体系

一、当代建筑理念的转型发展

随着现代经济的飞速发展,城市建设也成了提升人类居住环境质量的一大课题。单单处理建筑空间内部之间的关系,已然不再适应当代需求,怎样建设出更具特色的外部空间环境,让建筑与环境和谐统一,是我们现在面临的问题。近年来,我国城市面貌有了一定改善,城市用地不断向周围扩张,在修建建筑时也结合与环境关系的思考,设置了大量景观绿植来增强美观性与保持生态环境。然而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大量学生进城求学,使城市里的建筑越来越密集,越来越高耸。在当下建筑建设中,能够做到绿色生态、实现环境与建筑和谐发展的并不多。

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城市建设水平往往在很大程度上体现着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若不能平衡建筑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就会容易引起一系列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的敏感问题,例如:一些大型公共建筑和住宅楼建设时并未考虑与周边环境是否协调,结果破坏了自然环境的生态平衡。专家指出,由于不考虑环境与建筑间的关系而引起的生态环境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城市乃至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国家提出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目标,也对未来新一代的建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在建筑规划和设计初期就结合各方面环境因素进行更精确、更细致的分析。

二、建筑与各环境间的关系

自古以来中国在建筑方面格外重视自然与社会人文的有机结合。人类生存于环境之中,作为环境组成的一部分,其活动作用于环境,承担着改造环境的责任。建筑修建是人类改造环境的最好体现,它充分展现了人对自然环境的适应与改造。建筑与环境二者紧密相关,建成一个建筑就意味着建筑与所处环境相互交融相互联系,也意味着自然环境系统与建筑环境系统之间相互交融。建筑与环境的关系不是单一的,它包括了建筑与自然环境、建筑与人文环境及建筑与社会环境三者的关系。例如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这是建筑与环境间最基础、最重要的关系。在建筑建设时,要恰当考量周围环境,借助自然因素,为建筑增添不一样的色彩,要让人们体会到建筑与自然融合所营造出的空间环境。其次,要考虑建筑与人文环境的关系,人文环境可以说是在一定社会系统内文化的变量。通俗来说,就是指人们的精神生活环境,它是社会发展中隱藏的无形环境。它包括人们的生活态度、思想观念、追求信仰以及对环境的认知等。为了满足人们在生活中对于物质和精神双方面的需求,我们要在现有的自然景观前提下,增加一些社会及文化元素所构成的景观建筑,建造具有人文色彩、时代文化的新型建筑。

所谓的建筑环境,不单单是指某一个或一群建筑物,因为任何建筑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包含所处的环境范围所构成的整体,它存在于各种自然的、人为的环境之中。建筑物与其所处环境之间存在紧密联系,周围环境的存在对于建筑物来说具有双面意义。它一方面是建筑的制约剂,另一方面是建筑的促进剂。在融合了人文、社会环境的前提下,建筑融入自然,成为了自然的一部分,而自然也会成就建筑,使建筑升华成为艺术。

建筑在城市环境中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一个个具有特色的建筑物构成的建筑群体形成了整个城市的景观环境。而在整个建筑群中,具有某种特殊意义或造型新奇的某个建筑单体,能够对所在一定范围内的环境起到象征作用,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地标性建筑。地标性建筑在形象和尺度上要有鲜明的特征,具备和其他建筑不同的个性之处,此外还要融入当地社会文化及人文环境这些碎片化的元素,也就是结合地方历史、文化或人们的需求所构建出的具有特色的建筑物代表。大多数建筑通常是作为环境组成元素而存在,建筑群及其周围环境所构成的整体形象和作用远远优于单个建筑,也就是说建筑要与环境结合产生整体融合美,进而展现出城市的文化形象。

在建筑设计中应注重与其所处环境在整体上产生的美感,而不应该强调突出某个建筑单体。建筑是一个独立存在的个体,同时也是组成城市外部空间的一部分,所以,在设计建筑的初期就要结合建筑环境和历史文化环境,重视人们的需求,在突出城市特点的同时,为人们提供更多更有意义的有效使用空间。

建筑所处的环境由两大方面组成,一是人为产生的建筑环境,二是本身存在的自然环境,比如森林绿化、土壤水源等。有机地将建筑与其周围的自然环境或与遗留下的历史文化古迹相结合,以此营造出空间建筑氛围,这会使建筑特征更加突出,也会使建筑空间变得开阔。建筑设计中的核心要点就是要把环境与建筑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在修建建筑时首先考虑对现有环境的保护利用,尊重环境所提供的好的因素。

三、结合环境实现绿色建筑体系

伴随着全球气候变暖问题的日益严重,世界各国在建筑节能方面的目标也逐渐达成一致。人们渐渐意识到,影响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建筑使用过程中能源消耗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要想保护环境,必须在建筑中采取措施。在世界每年新建建筑量排名中,我国始终排名前列。虽然我国土地面积广大,但实际上我国的能源、水资源等多种资源严重短缺,同时因为不能高效利用有限资源,环境污染问题逐渐恶化。迫于环境恶化和能源短缺的压力,人们不断反思,节能环保意识不断加强,节能环保新型建筑成为建筑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这种形势下,绿色建筑体系应运而生。

何为绿色建筑体系?它是在考虑到人类所面临的社会问题,为了维持生态系统平衡的背景下所诞生的,把绿色经济作为发展基础,强调绿色社会的内涵,以绿色技术为支撑,在绿色环境下建立的一种新型建筑体系。它的目的是努力实现环境、人、建筑三者间的和谐、平衡、统一发展。就建筑设计原则来说,它提倡的是将设计与自然二者相融。在建筑技术层面, 它倡导利用可促进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维持生态平衡、降低环境污染程度的高效建筑技术。绿色建筑是融合环保经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适应生态能力强的建筑。它追求的建筑模式是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建筑不单是指建设建筑这一层面,更要求将生命活力注入建筑,成就有灵魂的建筑。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等一系列问题的出现,人类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了沉重代价,也开始不断反思,认识到与自然和谐相处、协调发展的重要性,开始倡导低碳循环经济,建设可持续发展绿色城市。而就现在的市场走向来看,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必然成为今后发展的主流。

当下中国房地产行业沿着建造绿色居住环境的方向发展,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为人们提供健康、高效、舒适的居住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也就是向绿色建筑靠拢,回归自然。在中国人口增多、居住区域不断扩大的社会发展下,绿色建筑体系的出现成为必然结果。

建筑外部环境和建筑内部环境共同构成了绿色建筑环境。首先,在绿色建筑内部环境的建设中,通过太阳能取暖、风力发电等对其他自然资源进行充分利用,同时要控制使用,实现自然索取与回报的平衡,减少使用合成材料,节省能源,亲近自然,让居住者有回归自然的感受。此外,尽可能把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控制到最小,充分实现自然环境的循环平衡。其次,绿色建筑外部要做到与周围环境相融合,做到更好更充分地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在进行绿色建筑规划时,不能忽视其与生态环境的整体和谐,要有大局观。此外,还要考虑建筑发展中产生的污染与所处周边自然环境的关系,例如废水处理及还原,尽可能减少有害气体、固体垃圾等污染物的排放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另外,通过政策调整鼓励房地产开发商使用新型节能减排的房屋构架和建筑材料,加速對新技术、新材料的推广,从而达到保护耕地、保护生态环境的效果。

总之,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恶化,使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而对于建筑业来说,其更应作为引领绿色发展方向的主导力量。建筑与环境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建筑的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破坏环境为代价,而是要融入环境、保护环境,二者和谐共存。在建筑形体生成的过程中,要善于利用周围有利的因素,并能将不利的因素转为有利的,为建筑所用。个体的影响和作用远远不如整体,建筑亦如此,当建筑有机地和环境相融,与周围建筑一起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才能更好、更全面地展现出它的意义与价值。建筑与环境的关系更深层地来讲反映出的是人类与自然的关系。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前提,不论人类进行什么样的改造都应合理利用自然条件,把对环境的破坏和污染降到最低。只有这样,人类社会才能得以永续发展,文明才能得以延续。不管科技的发展多么飞速,修建建筑时也不能忽视自然环境,在以人为本的发展基础上,时刻把为人类提供自然和谐、健康的生活环境放在首位。符合自然发展规律,遵循生态原则,使建筑与自然环境相融,用建筑的色彩丰富美化自然,在保护尊重自然与历史文化的前提下,环境、人、建筑三个单独存在的个体充分融合,发挥各自的作用,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叶从实.寄寓建筑于环境中:歙县张曙音乐广场音乐阁设计[J].科技资讯,2010(1):90.

[2]何滔.折之物语:三次建筑实践[J].建筑知识,2016(3):30-35.

[3]陈文薇.浅论现代建筑与环境的关系[J].中国科技财富,2010(22):174.

[4]肖尚军.湖北历史人文资源与人文环境建设[J].理论月刊,2008(5):66-68.

作者单位:

桂林理工大学

猜你喜欢
可持续发展环境建筑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建筑的“芯”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环境
全球资源治理中的中国角色与愿景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