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传统复兴式建筑基座立面构图研究

2021-06-22 04:52葛鹏飞郑力鹏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21年4期

葛鹏飞 郑力鹏

摘 要:广州传统复兴式建筑在发展的过程中,其建筑形式在不断优化,基座形式也在不断完善。文章基于广州传统复兴式建筑3个发展阶段,总结了其发展过程中各时期的形式特点、基座与立面构图的关系,还原了基座从西方设计体系到中西融合,再到发展创新的发展过程。

关键词:传统复兴式建筑;基座尺度;立面构图;广州近代建筑

一、广州传统复兴式建筑基座概况

基座作为中国传统建筑立面的重要组成部分,结构上有着增加建筑稳定性、防潮御水的功能,形式上也有着烘托建筑高大形象和象征身份等级的作用。广州传统复兴式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向现代建筑设计过渡时期的建筑,在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一直受到中西双方建筑文化的影响。其从早期由国外传教士为提高传教效率而建造的、简单组合形式的教会式建筑,到由国内建筑师通过对传统建筑研究而设计创作的新建筑形式,共经历了早期、转变期、完善期3个阶段,最终在1929年作为新的建筑形式被写入《首都计划》之中[1]。而在建筑形式不断完善的各个阶段,作为“中国传统建筑五要素之一”[2]的基座,在不同建筑间的高度相差甚远,形式也各不相同。

二、传统复兴式建筑基座与立面构图

传统复兴式建筑在3个发展阶段中,基座高度与建筑立面高度是否存在某种构图与比例,是方形、圆形构图,还是1∶2、2∶3、3∶4∶5的比例[3],抑或是《清式营造则例》中基座高度为檐柱高度的1/5~1/4[4]?笔者对此进行了研究。

(一) 早期传统复兴式建筑基座与立面构图

1.建筑用途区分基座墙身比

早期传统复兴式建筑的基座高度为0.5~2.95米,不同建筑高度差距较大,无法找到明显的规律。为了找寻其与传统建筑的联系,本次研究将传统复兴式建筑的基座与墙身高度(即基座顶部至檐口底部的距离)比值,和传统建筑中固定的基座与檐柱比值进行比较。早期传统复兴式建筑的基座墙身比值为0.05~0.30,与中国传统建筑比值不同。其中办公建筑的基座墙身比较大,均为0.20~0.30,而居住建筑则比值较小,多为0.05~0.20,其中0.16~0.18占比最高(表1)。

2.基座调节立面构图趋向黄金分割比

早期建筑立面构图延续了西方古典建筑2∶3的比例关系,但在大多含基座的构图中,基座均占3份中的1份,将基座以上的方形构图转变成2∶3比例。如懷士堂的两翼凸出部分,凸出宽度为3.9米,屋顶平台栏杆顶部至基座高度为4.2米,构体近似方形。而1.9米高的基座正好将方形转变成近似2∶3比例(图1)。而岭南大学格兰堂未经改造过的一、二层和基座立面也保留着每个柱廊2∶3比例[5],一、二层总高度为6.7米,基座高度为2.95米,约为一、二层高度的一半(图2)。在该阶段中,基座的作用不仅体现在烘托建筑体量感、提升建筑立面纵向感上,还将建筑立面构图统一在西方设计师偏爱的黄金分割比例中。

(二)转变期传统复兴式建筑基座与立面构图

1.基座墙身比与传统建筑趋同

转变期的建筑基座高度为0.1~4.3米,较早期建筑变化更大,设计形式也更为灵活。且基座墙身比不再像早期单纯根据建筑用途进行分类,而是根据基座形式进行区分。无论办公建筑还是居住建筑,基座层的基座墙身比都为0.2~0.3,渐渐向中国传统建筑须弥座与檐柱高度的比值0.25靠近,而平直基座的基座墙身比也统一趋向于0.1(表2)。

2.基座完善立面构图

转变期的建筑立面构图中,除了延续早期2∶3的比例以外,开始初步引入方形构图和圆形构图。而此时基座的作用从改变立面布局转变为完善立面构图。如真光中学真光堂横三段纵五段的立面布局,采用主入口2∶3构图、两翼墙面方形构图,中部重檐屋顶的屋脊和檐口高度用圆弧进行控制,而其仅为0.3米高的平直基座在这些大尺度的构图中仅能起到完善作用。而同时期的岭南大学陈嘉庚堂,虽然墙身用腰檐将立面构图划分为2∶3比例,用圆形构图将中部和两侧屋顶和檐口高度进行控制,且圆形构图呈现的效果较真光堂更好一些,但是1.59米高的基座在5.57米高的墙身上也仅能起到对2∶3比例的完善作用(图3)。

(三)成熟期传统复兴式建筑基座与立面构图

1.基座墙身比创新

成熟期的传统复兴式建筑由受过不同体系教育的建筑师设计而成,其中有接受学院派教育的吕彦直、杨锡宗、黄玉瑜,有受到布扎体系熏陶的林克明[6],及其他教育体系指导下的郑校之和周君实等,但其建筑基座墙身比却有着共同的特点:平直基座高度与墙身的比例为0.05左右,仿须弥座基座高度与墙身比例为0.15左右,基座层基座高度与墙身的比例为0.35左右(表3)。这些尺寸虽和传统建筑中基座与檐柱的比例0.2~0.25不同,但建筑拥有传统建筑的特点,如明间最大、两侧次之、尽间最小、屋顶上有简化的脊兽装饰及立面彩画装饰等,可以说明这些建筑师在设计之初对传统建筑有深入研究。那么这些特殊的基座墙身比或许与满足近代建筑功能有关。如广州市府合署旧址、国立中山大学农学院农林化学馆等建筑,其基座层基座在增加建筑使用面积、建筑体量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了建筑基座层的高度,以统一基座与墙身的比例。

2.基座可调节立面构图

根据成熟期建筑的实测立面图进行分析,国内设计师在立面设计也偏好使用黄金比例。建筑立面在延续前两个时期2∶3比例和圆形构图的基础上,大量采用了方形构图对建筑形式进行控制,且对不同构图形式排列和堆叠进行了推敲,形成了更严谨、和谐的立面。而这其中基座起着较大调节作用,部分建筑将整个基座纳入立面构图,作为完善构图的一部分,如林克明设计的国立中山大学法学院和物理数学天文教室立面上均将基座作为完善2∶3比例和圆形构图一部分。另一部分建筑则在基座以上部分便已形成完整的立面构图,如杨锡宗设计的国立中山大学农学院农学馆,仅对作为建筑主体的一、二层进行了立面构图推敲,附属的负一层则不在推敲范围之内(图4)。

三、结语

虽然传统复兴式建筑在中国建筑历史上只存在了短短几十年时间,但其述说了中国传统建筑近代转型的过程。建筑基座作为建筑立面的重要部分,一方面体现了建筑的时代特征、完善了建筑立面构图,另一方面基座形式的转变也体现了建筑师对民族建筑形式的探索和创新。对基座特点和尺度的研究,弥补了传统复兴式建筑研究的缺失。希望在传统复兴式建筑保护和利用过程中,相关人员能对基座保护给予更大的重视,也希望本文能够对现代建筑中基座和立面构图的设计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国都设计技术专员办事处.南京稀见文献丛刊:首都计划[M].南京:南京出版社,2006:60.

[2]方雪.墨菲在近代中国的建筑活动[D].北京:清华大学,2010.

[3]哈姆林.建筑形式美的原则[M].邹德侬,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2:56.

[4]梁思成.清式营造则例[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1:172.

[5]余志.康乐红楼:中国大学校园建筑典范[M].香港:商务印书馆(香港)有限公司,2004:80-81.

[6]冯倚天.国立中山大学石牌校区教职员住宅建筑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9.

作者简介:

葛鹏飞,华南理工大学2018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建筑遗产保护。

郑力鹏,博士,华南理工大学教授。研究方向:城市与建筑遗产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