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云
摘要:统编版语文教材设置了从精读到略读,再到整本书阅读的三位一体式的阅读路径。本文提出把握“粗略”原则,设置略读类文本的课堂结构;把握“应用”原则,彰显略读类文本的载体效能;把握“自主”原则,归还略读类文本的学习权利;把握“辐射”原则,关联略读类文本的引领价值。
关键词:设置结构 归还权利 拓展关联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针对略读文本提出了“学习浏览,根据需要搜集信息”“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的要求。李德成先生也在其主编的《阅读辞典》中指出,所谓略读,其实就是泛读,以不求甚解、观其大意为主要特征。因此,教学略读类文本,应如何精准把握文本的尺度呢?其“略”写的标准应该怎样处理?这些都需要从略读文本的特点及编者的用意入手,从而提升对略读类文本的教学效果。
一、把握“粗略”原则
文本略读是指对文本关注的维度、层次和阅读的方式,相比于精读类文本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但绝不是说略读类文本的篇幅就一定比精读类文本长,关键在于取舍,其基本任务可以确定为三个层面:首先是从整体上初步感知文本的大意,了解文章主要描写了什么内容;其次是交流对文章阅读之后所形成的整体性感受;最后是聚焦文本中的重点语段,选择一个或多角度进行赏析,紧扣单元的语文要素,关注文本的内涵和情韵,赏析表达的方法。
比如,统编版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不懂就要问》一文,编者设置了这样的导读提示:默读课文,想象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和同学交流你对这件事情的看法,把课文中有新鲜感的词句画下来和同学交流。“默读课文,想象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指的是略读类课文对文本主要内容的概括和感知。“和同学交流你对这件事情的看法”指的是对文本要形成最基础的认知感受。“把课文中有新鲜感的词句画下来和同学交流”凸显了这个单元着力训练的语文要素。教学时,教师就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入手,并且让学生阅读课后编者设置的两个小泡泡:“略读课文可以读得粗略一些,了解课文大意就行”“如果有个别的字不认识、个别的词语不理解,也没有关系”,从而明确略读类文本学习的基本原则。
在这一教例中,教师紧扣略读类文本“粗略”感知的要求,紧扣导读提示和编者提示,通过设置板块的方式,架构略读类文本的基本结构。
二、把握“应用”原则
从三位一体的阅读体系来看,略读类文本的宗旨就是要学生将精读类文本中所积累的方法,能更好地运用到其他文本的阅读中,在以点带面的实践过程中,进行迁移运用。
还以统编版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为例,这个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其目的是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出现的并不常见的新词,以及自己的语言仓库中没有积累的句式和作者独具个性的陌生化的表达。在教学这个单元中的《大青树下的小学》与《花的学校》时,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文本中“具有新鲜感词语”是多维且立体的,可以是陌生的新鲜名词、新鲜事物、新颖表达的句式。为此,教师可以激活前面的学习经验,要求学生将具有新鲜感的词语圈画出来。
在这一教例中,学生积极运用精读类文本所积累的方法,激发了认知性思维,唤醒了对语言的感觉能力,在积极体现单元文本内在层次的基础上,通过反复实践、迁移应用和持续性的学习,逐步巩固了语文要素。
三、把握“自主”原则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其中“自主”式学习就成了落实“合作”与“探究”的基础。从略读类文本的教学定位来看,应将学生处于自主性学习和群体化交流的方式中,教师再进行适度的点拨,将更多自主学习的权利和空间交还给学生。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可以从粗线条入手,改变精读类文本教学的模式,尝试以板块的方式推进,通过情境的创设,设置教学主线,激发学生的思考。
比如,统编版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略读课文《那一定会很好》,笔者设定了这样的学习任务:想一想一粒种子最终变成阳台上的木地板,究竟经历了一段怎样的特殊经历。首先,依循文章表达的脉络,提炼主人公变化的关键词,梳理文章表达的线索;其次,充分统整课文内容和插图,走进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最后,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说一说自己在这一系列的变化过程中,最终达成了什么样的目标。
这篇略读课文是一篇典型的童话,情节上不断反复,一波三折。学生运用阅读童话时所积累的经验,借助笔者所设置的学习支架,进行了充分的自主性阅读,将自己的感知、发现及经验在班级中进行分享与交流。全体学生不但解读了文本,还获得了丰富的阅读经验。
四、把握“辐射”原则
从统编版语文教材设置的略读类文本的价值来看,就是要将从阅读中获取的方法迁移和运用到课外阅读中。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以发展和联系的视角,拓展与略读类文本有关联的文本,让学生在实践尝试中,巩固方法和策略,并能在课外的自主性阅读中游刃有余地展示出来。
比如,统编版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主要是训练学生能否根据不同的目的选择适合的阅读方法。在这个单元中,编者提供了略读类文本《故宫博物院》,材料一是侧重对故宫进行全方位的介绍;材料二是与故宫相关的故事;材料三是故宫博物院官方网站上的一则通知;材料四是故宫博物院的平面示意图。这篇略读课文,其实是多项资料的综合呈现,有散文、记叙文、通知、非连续性文本,不同的文本形式意味着教师可以运用不同的策略展开阅读。比如阅读了材料一,就可以拓展其他描写故宫的散文,鼓励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景点进行慢读;阅读了材料二,就可以继续拓展与故宫相关的故事,鼓励学生以快速閱读的方法进行有目的的阅读;阅读了材料三,可以拓展其他关于游览的注意点,训练学生阅读条款式文本的能力;阅读了材料四,可以相机拓展其他景点的平面示意图,以此训练学生阅读非连续性文本的能力。
在这一教例中,教师以教材中的略读文本为基点,拓展了丰富的类群文本,既开阔了学生的认知视野,又发挥了略读类文本的价值。
略读类文本有自己独特的定位,我们应遵循编者的定位目标,遵循粗略、应用、自主、辐射的原则,充分发挥略读类文本应有的作用,才能真正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服务。◆(作者单位:江苏省宿迁市宿城区教师发展中心)
本文系2017年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第12期课题“小学高年级学生课外‘读史‘明智指导策略的实践研究”(编号2017JK12-L279)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