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MOOC的“浪尖上的海洋体育”课程群建设研究
——以浙江海洋大学为例

2021-06-22 10:17傅纪良王裕桂黄永良
关键词:浪尖海洋体育

傅纪良 王裕桂 黄永良

(浙江海洋大学 体育与军训教育部,浙江 舟山 316022)

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技术与现代教育的深度融合推动了大规模在线教育,更新了教育理念,变革了教育模式,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国内高校在线教学实践实现了全区域、全方位的“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体育课还结合居家锻炼、“云”上健身,创新了体育在线教学形式和内容,达到了育人成效。[1]慕课(MOOC)即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作为一种新颖的教学形态和学习方式,给传统体育教育带来了机遇和挑战。

基于MOOC的“浪尖上的海洋体育”课程群建设是指以 MOOC为教学平台,通过海洋体育相关课程的群体性和整体规划,实施线上线下混合式与课内外一体化有效教学,将生存教育和涉海生活融入体育教学内容,让学生置身于体育教学与实践中的生理、心理感触情境,参与互动性直指人心的活动,使学生在有效的时间内获得最多的生存、生活知识和实践技能,为培养涉海类专业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课程群建设的背景及规划思路

清晰明了的规划思路引领课程群建设。基于MOOC的“浪尖上的海洋体育”课程群建设是在当前的教育背景下,设计合理的教学理念和明确的教学目标,通过丰富的实践平台实施规划思路,使之更具科学性和规范性。

(一)课程群建设的背景

海洋环境生存技能和海洋环境生活技能是涉海类专业人才从事与海洋相关的各种职业所需的基本素质与能力。学生全面发展目标的实现需要学校教育中的“德智体美劳”这“五育”的密切配合和协同。相对于德育和智育,高校体育在高等教育改革中的重要性尚未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未能摆到应有的位置上。同时,以“圈养教育”为主的传统体育教学,存在学生“喜欢体育而不喜欢体育课”、教学上过于注重基本体育知识和体育技能的传授而忽略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等弊端,传统体育教学方式正在或已经成为高校教育的“软肋”。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的重要讲话和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2020年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都为学校体育工作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地处舟山群岛新区的浙江海洋大学,以学校地处海岛的自然区域特色和海洋资源优势为依托,以涉海类专业人才培养为目的,构建了以“浪尖上的海洋体育”为核心的体育特色课程群与教学体系。课程群挖掘了体育在培养涉海类学生实践能力和心理素质方面的独特价值,有效地弥补了智育在这方面的“无力”;实现了体育在促进涉海类学生积极健康的心理品质建设等方面的独特功用,有效地弥补了德育在这方面的“软弱”。[2]实践表明,以MOOC教学为平台的海洋体育教学积极介入协同“作战”培养模式,可以有效帮助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存”,走出一条通过体育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新路径。

(二)课程群建设的教学理念

课程建设要体现“立德树人”根本准则和“健康第一”指导思想,[3]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四位一体的教育目标。[4]“浪尖上的海洋体育”课程群的开发和建设,基于慕课平台,以“教育即生活”为理论,以生存价值为基础,以生活为依托,以运动技能为支撑,结合学校地处海岛的地域优势和鲜明的海洋办学特色,使学生从课堂中“学会认知”、从需要中“学会做事”、从活动中“学会共处”、从培养个性发展中“学会生存”,充分体现了海洋类院校的体育课程特点。

课程群建设突破了大学体育课程体系与教学传统,挖掘了体育实践育人独特价值和课程思政特有功效,通过“围绕一个目的、构建一个课程体系、搭建二个平台、推进三个基本环节和创新四种学习方式”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具体而言,“一个目的”指促进学生运动技能习得,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一个课程体系”指海洋体育多元化课程群体系;“二个平台”指海洋体育水上生存拓展训练基地、课内外网络管理运行平台;“三个基本环节”指参与式开发、立体式实施、发展性评价;“四种学习方式”指课堂教学方式、第二课堂方式、社团活动方式、社会服务方式,具体见图1。

图1 “浪尖上的海洋体育”课程群建设理念设计

(三)课程群建设的教学目标

“浪尖上的海洋体育”课程群结合学校地处海岛地域优势和海洋办学特色,紧紧围绕体育教学特点和涉海生活要求,采取MOOC混合式教学,实现回归体育本源和达成涉海独特的两大目标。

1.回归体育本源目标。重构了“浪尖上的海洋体育”课程体系,打破传统体育教育单纯以体能训练为目标的“坚冰”,切实达成体育课程在增强学生体质、发展学生运动技能、养成运动习惯、树立终身体育理念和培养健康生活方式、增进心理健康及完善人格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多重目标。

2.达成涉海独特目标。突破传统的技能教育,将生存教育和涉海生活融入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结合MOOC教学,达成了既能实现体育课教学的通用目标,又能使学生掌握在海洋环境中生存及生活的知识和技能的独特目标。

(四)课程群的实践平台

“浪尖上的海洋体育”课程群具有“三重性”(专业性、区位性和实践性)和“三结合”(课堂教学、第二课堂和社会实践有机结合)的特征,因此,遵循因地制宜的课程开发原则和发挥区位优势开发实践教育平台,是课程群建设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浪尖上的海洋体育”课程群搭脉学生体质健康,在校内精心打造“海上运动训练中心”“海岛野外生存拓展基地”“海堤阳光长跑”“151海洋体育健身长廊”四位一体、协同递进的阳光体育活动基地,举办以海洋体育为主题的文化节、海岛休闲赛、海洋运动会、海岛铁人三项赛等活动,营造“海纳百川、自强不息”的蓝色校园体育文化。在校外开发了“东极原生态”“秀山滩涂湿地”“朱家尖沙滩”“桃花岛素质拓展”“册子岛常规实践”“蚂蚁岛红色教育”等不同类型和层次的教育实践实训基地,具体见图2。

图2 “浪尖上的海洋体育”校内校外实践教学平台

二、课程群建设的教学设计与评价

教学设计是教学开展的重要环节,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途径。基于MOOC的“浪尖上的海洋体育”课程群建设的教学设计包括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教学方法四个方面。

(一)课程群教学模式

针对海洋体育“高风险”特点,课程群构建了“浪尖上的海洋体育”风险应对模型,制定了由“三要素、三阶段、三要求”①构成的安全“三三三体系”,以此指导海洋体育安全教学全过程,充分遵循体育教学“生命至上、安全至上”的基本准则,具体见图3、图4。在此基础上,以涉海人才培养为导向,传承了技能性体育课程内容,结合海岛区域自然资源,开发了服务于海洋环境生存、生活和工作技能需要的“平台+模块”浪尖上的海洋体育课程体系,具体见图5。课程群开发与设计与时俱进,利用信息技术教育优势,将“慕课、翻转课堂、混合模式”为主要形式的线上线下微课教学与“课堂学习、课外锻炼、校外实践”为特征的课内外一体化体育教学深度融合,既体现学习的整体性和层次性,又实现最佳的教学效果。

图3 “浪尖上的海洋体育”风险应对模型

图4 “浪尖上的海洋体育”安全三三三体系

图5 “浪尖上的海洋体育”课程体系

(二)课程群教学内容

课程群建设坚持打造“金课”,不做“水课”。在海洋体育课程的教学实践过程中,运用“互联网+教学”策略,深入挖掘课程资源和探讨课程的“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简称“两性一度”)[5],合理设计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达成慕课与传统教学的有效融合。因此,基于泛在学习理论,遵循认知学习和课程体系功能的规律,在体育微课兼顾连续效应和注重教学目标达成的基础上,构建由10门核心课程和7门辅助课程组成的“浪尖上的海洋体育”慕课群,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的空间,具体见图6。

图6 “浪尖上的海洋体育”慕课群

(三)课程群教学活动

“浪尖上的海洋体育”课程群结合体育的活动性实践课程特点,以慕课为学习平台,有效实施以翻转课堂为主要教学策略的课堂教学实践活动。在课程教学设计思路引导下,通过课前学习——信息传递阶段、课中活动——吸收内化阶段、课后巩固——完善拓展阶段的“互动三阶段”实施翻转课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投入,具体见图7、图8。

图7 “浪尖上的海洋体育”翻转课堂教学设计思路

图8 “浪尖上的海洋体育”翻转课堂教学流程

“浪尖上的海洋体育”课程翻转课堂具体操作主要通过“线上课前SPOC自主学习——线下课堂实践体验教学——线上线下课后交流巩固”流程来实现。

1.线上课前SPOC自主学习。主要包括视频学习和参考阅读,完成作业及测验考试、平台笔记和讨论,并引入诸如海上实践活动“身临其境”的教学“引子”,产生任务驱动,完成“技能直观认识、技能视频教学、器械认知使用、课堂学习形式预告”四个自主学习任务。

2.线下课堂实践体验教学。通过课堂检测、项目导向、头脑风暴、团队拓展、磨课讨论、案例演示、角色扮演、情景教学、户外现场指导等方法,关注学生个性化学习和多样化发展,把学生“赶下海”,“让学生去经历”,引导学生自主调整和自主完善。

3.线上线下课后交流巩固。通过线上SPOC平台、线下QQ和微信等方式使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往互动保持高频状态。

(四)课程群教学方法

以“浪尖上的海洋体育”实践活动为主要途径,创设学习情境,强调“做中学、学中悟、悟中用”,引入项目导向、案例演示、情景模拟、户外现场体验等多种教学形式,成功地实现了教学环境的时空变革,引导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体会学习带来的心理愉悦感和成就感,具体见图9。

图9 “浪尖上的海洋体育”教学方式

(五)课程群教学评价

革新了课程评价理念。基于综合素质和职业需要,在评价主体上,采用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多元主体评价办法;在评价内容上,从体育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构建评价要素,拓展了评价内容的覆盖面,并以“菜单式”考核评价方法供学生依据个人特点和发展需要自主选择,具体见图10。在评价形式上,注重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

图10 “浪尖上的海洋体育”教学评估

三、课程群建设的应用推广及愿景展望

应用推广是教学效果的直接体现。基于MOOC的“浪尖上的海洋体育”课程群建设发挥了体育特有的育人功效,达到了特色课程实践应用推广效果,并构画了课程群发展的愿景。

(一)课程群建设的应用推广

1.全方位把学生“赶下海”,提高学习自主性。“浪尖上的海洋体育”课程已全面实施,实现了线上线下全覆盖,让学生有更多的实践机会和便捷的学习方式,产生了潜移默化的教学效果,每年课程教学直接受益学生达到3 500人次。例如,海岛野外生存、实用游泳等海洋体育课程已成为学生心目中性价比和满意度最高的课程。以海洋体育为主导的蓝色校园体育文化,发挥体育社团和运动队的作用,不再囿于课堂,拓展了“课堂、社会和自然”的时空环境,每年开展端午龙舟赛、皮划艇休闲赛、海岛“划骑跑”小铁人三项赛、海岛迷你马拉松赛、海洋运动会、游泳及救生比赛等一系列校园文化活动,“海岛野外生存”“帆船运动”先后荣获学校特色校园文化品牌,在军训中推广的环岛野外拉练、海上操艇登陆、海上求生等项目登上“学习强国”“人民日报微博”,成为中国高校军训的实时热搜。通过上述活动,每年受益学生超过1万人次,学生感受到海洋体育项目的魅力并提高了综合身体素质,学习态度和自主意识明显转变,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正在逐步形成。

2.历经“海上”风浪洗礼,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不断创新的“浪尖上的海洋体育”课程对接素质教育,不仅“形之新,质之深”,而且还因“特色、实用”深受学生喜爱,引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在“海上”活动中体验“风、浪”的洗礼。每年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合格率93%以上,实用游泳技能达标率95%,社会适应、团队协作等能力均有显著提高,在全国和全省的游泳、龙舟、帆船、皮划艇等大赛中频获佳绩。

3.练就生存本领,提高学生应急救护能力。生存教育渗透到课程教学的每个环节,学生的生存技能得到了提高。学生2011年在海域解救3名溺水游客(《中国教育报》专题报道),2017年、2019年参加抗洪救灾转移被困群众(舟山市红十字会通报表扬),2020年参与疫情防控志愿活动等,都体现了课程教学与训练的学以致用成效。

4.品牌效益显著,社会认可度高。“浪尖上的海洋体育——海岛野外生存”课程获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线上)课程,浙江省第七届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国家级本科规划教材,全国学校体育教学、训练、竞赛及条件保障体系建设优秀改革成果奖,出版海洋体育特色教材6本,获浙江省“互联网+教学”优秀案例特等奖等教学竞赛奖38项。课程建设工作得到浙江省教育厅主管领导、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专家和同行的一致好评,起到了教学改革引领示范作用。课程被CCTV、《中国教育报》、《环球时报》等60余家媒体报道,先后登上“学习强国”和“人民日报微博”,获得1.8亿阅读量,成为实时热搜。课程在快手、央视频等平台免费开放。

(二)课程群建设的愿景展望

基于MOOC的“浪尖上的海洋体育”课程群要进一步挖掘海洋资源,强化海洋基因,深化海洋元素,发挥“海洋体育家谱”优势,拓展三个效应。

1.头雁效应。发挥国家级一流课程“浪尖上的海洋体育——海岛野外生存”课程的“头雁”作用,精雕细琢每一门海洋体育课程,完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带动整个学校体育的高质量发展。

2.涟漪效应。发挥课程思政的核心圈层作用,挖掘体育在弘扬社会正能量、在课程思政建设中自带“气场”“能量爆棚”的先天自身优势,[6]落实“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方针,践行“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四位一体体育教育目标。

3.磁石效应。利用海岛野外生存拓展基地、海堤阳光长跑、“151”海洋体育阳光健身长廊等校内校外教育实践平台和海洋体育文化节、体育月、海洋运动会等活动,营造浓郁的蓝色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吸引学生自主参加体育锻炼。

注释:

①三要素:环境与装备、人和团队、组织与实施;三阶段:活动前、活动中、活动后;三要求:一二三的教学规范要求,一是指一切行动听指挥,二是指两个不许,即不许嘲笑他人和不许开小差,三是指三个忘记,即忘记性别、忘记年龄、忘记身份。

猜你喜欢
浪尖海洋体育
自定义的浪
自定义的浪
最后一条鱼
爱的海洋
第一章 向海洋出发
我们的“体育梦”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