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宝刚 闫歆玥 张丽凤(渤海大学管理学院,辽宁锦州 121013)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积极推进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的指导意见》精神,辽宁省人民政府在2018年1月发《积极推进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的实施意见》,提出要以促进农村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一体化发展为重点,优化农业供应链体系。近年来,辽宁省也在积极探索农产品供应链发展的新技术和新模式。例如,营口市创新提出“前店后厂”产销一体化网络视频销售模式,进行线上线下同步销售,通过利用优质农产品资源,延伸农业产业链,从而打造特色名牌农产品,拓宽传统食品生产企业市场,实现地区、生产企业和消费者等多方共赢;阜新市彰武县通过与现有平台建立电商合作,开展电子商务培训,利用现有的网红资源进行直播带货,依托特色产品和资源组织全行业销售优质农产品,并以物流园为媒介有效衔接小农户与大市场,为农产品保障冷链物流服务,通过线上销售和线下传统配送体系相结合,开拓出农产品向城市输出的全新渠道。
随着《辽宁省“一带五基地”建设框架方案》的印发实施,农业生产和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有了更高的目标要求,文件提出要以乡村振兴为主要抓手,加快实现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转变。作为全国农业大省之一,辽宁省应继续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促进农产品供应链高质量发展,这对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辽宁省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有着重大战略意义。
近年来,辽宁省农业生产综合水平不断提高,优质农产品生产也取得了很大进展。辽宁省高效农业示范区一直以来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生产精品水果蔬菜,已登记多种农产品品牌,且许多产品已转化为地理标志产品[1]。在第十七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上,全国遴选出300 个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其中辽宁省11 个农产品品牌,如盘锦大米、大连大樱桃、葫芦岛苹果等入围其中。2020年2月26日,辽宁省大连海参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大连大樱桃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被认定为第三批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2020年10月15日,辽宁出口食品农产品展示中心在大连揭牌,以此促进辽宁省农产品出口,推动出口农产品内销并提升农产品品牌的影响力。辽宁省的优质农产品享誉海内外,水果、蔬菜等在国内外商品交易市场上也占有一席之地[2]。根据辽宁省2020年统计年鉴表示,辽宁省冻鸡年出口量自2010年起常年保持3万吨以上,玉米、苹果和大豆除个别年份起伏较大,基本分别保持在2 万吨、5 万吨和8万吨左右。
图1 2010—2019年辽宁省主要农产品出口量①
目前,辽宁省作为农产品生产、加工和出口的主要省份,农产品供应链的有效运营是制约农业产业发展的关键性问题。根据辽宁省农产品供应链的实际情况,总结凝练农产品质量安全、物流模式、企业融资和应急管理能力等四方面现状。
农产品质量对农产品供应链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作为全国粮食主产省之一,辽宁省在稳定粮食生产、保障粮食安全方面,有着清晰的目标,多次提出要深入实施重要农产品保障战略,保障肉蛋奶、果菜鱼等重要农副产品生产供给安全。针对农产品质量安全,辽宁省的做法主要是稳定耕地面积和实施耕地保护两方面。如图2所示,2010—2019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包括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其他作物)基本维持在4.1 万公顷左右,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基本保持在82%以上。
图2 2010—2019年辽宁省农作物播种面积情况①
同时,辽宁省也严格进行着食用农产品安全监管检查。2019年9月至12月,由辽宁省市场监管局、辽宁省公安厅、辽宁省农业农村厅、辽宁省教育厅四部门牵头,就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检查食用农产品销售主体3.7 万件,查处问题347 件,责令整改640 件。近几年,辽宁省进一步发挥“互联网+”优势来完善农产品网络销售体系,随着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发展,产品新鲜度和质量信息的不对称问题日渐凸显,非法生产经营行为和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更需要有效解决。
农产品具有易腐特征,不同的物流方式会对农产品的损耗程度造成很大影响。一些学者对比研究了我国和美国在农产品物流损耗率的差异,美国的水果、蔬菜在物流环节的损耗仅2%左右,而我国农产品物流损耗则为30%、鲜活农产品甚至高达35%[3]。一方面是由于针对保鲜保质的现代化专业设备的不足,另一方面也是最主要的方面,是我国冷链比例相对不高,辽宁省的农产品物流模式在上述两点中的后者尤显不足。在农产品的流通模式上,辽宁省仍以常温物流或自然物流为主,冷链物流的发展还有待进一步加强。现阶段,冷链物流服务提供商主要集中在大连和沈阳,多为沈阳水产批发市场等这类生鲜产品批发基地的冷藏储库提供冷链物流服务,大多数农产品仍无法进入冷链系统。另外,现有的冷链物流服务商很少能提供全程高质量且专业的服务,全冷链服务覆盖范围还有待扩展。
近年来,辽宁省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成为土地流转后的接盘手和主力军,但这些新型经营主体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资金短缺问题[4],易受外部冲击、缺少抵押品,而在融资方面渠道单一,且我国现有的社会征信体系针对这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还不够健全[5]。因此,对于农产品生产者,面临的主要困难就是资金短缺。在具体的融资需求中,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贷额度需求往往会逐渐增大,贷款期限变长,且随着经营规模增大,融资难度也会变大。
辽宁省的农产品流通主要是长距离运输,销售市场范围大且销售环节多,这不仅会影响农产品的流通效率、产品新鲜度属性、降低供应链成员的经济效益,也降低供应链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2020 中国农产品电商发展报告》中提出,从供应链的角度来说,国内尚未形成一个完整的农产品供应链体系。尤其2019年底的“新冠疫情”使农产品供应链暴露应急管理短板,农产品市场集中表现出价格上涨与下跌并存,局部地区农产品滞销,农产品产销信息对接不畅,鲜活水产品出现“压塘”跌价风险,新型经营主体用工难,与农产品供应链相关的企业面临巨大经营困难等情况[6]。虽然疫情下生鲜农产品电商销量大幅增长,各大生鲜电商企业发展迅速,但目前也主要是集中于一线城市发展,地市级还较难涉及。通过突发事件对农业、农村发展的负面影响,也反映了我国在农业方面的应急管理机制还有待优化,在物流受阻、商流得不到有效满足的情形下,农产品市场受到较大冲击。
随着市场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消费者对农产品的质量要求日益提高,这对农产品生产者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的高要求,促使其愿意为高质量农产品付出更高成本。因此,提高农产品质量能够使农产品生产者获得更多利润。但是,由于农产品的流通过程涉及农户或生产基地等供应商、加工制造商、中间商(包括物流服务提供商、分销商、零售商等)和末端消费者等多个环节,中间环节多且错综复杂,供应链各成员为获取自身竞争优势,往往倾向于隐瞒信息,由此导致的信息不对称会使农产品的监管难度加大,中间环节多也会加剧信息不对称的影响,致使产品安全问题频发。降低农产品安全隐患,让居民解除“后顾之忧”是亟待解决的重要民生问题。
农产品与其他产品相比,具有存储期短、易受损、易腐烂变质等特征,而现阶段辽宁省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不够完善,冷链物流供需不平衡,未达到覆盖生产、仓储、运输到销售全环节的冷链体系,断链现象严重,这会直接导致产品流通效率低。一方面,这会额外增加流通成本,这些成本最终通过零售价的提高转嫁给消费者;另一方面,会导致农产品新鲜度降低,腐烂变质情况严重,从而增加产品的新鲜度损耗和实体损耗,这不仅会造成大量的资源浪费,还会给消费者带来不好的购物体验。因此,降低冷链物流需求与供给之间不平衡,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降低产品损耗是促进农产品供应链发展的重要手段。
融资难且融资贵是辽宁省农产品生产企业面临的主要融资问题。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占主导,分布零散使得经营分散且稳定性差,这导致涉农企业普遍资信水平较低,融资时缺乏必要的担保物。另外,农产品企业生产环节具有明显季节性和周期性,直接导致农产品企业贷款频率普遍较高。这些特征使农产品生产企业在融资的时间、频次、方式、偿还期及偿还方式上和工业企业融资情形有较大差别,这增加了农产品企业融资难度,也是农产品企业资金短缺的重要原因。
农产品供应链由于其产品的易腐易损等特性,会面临更多不确定的风险来源。另外,辽宁省农产品长距离、多环节的流通常态也使供应链信息传递不畅,供应链下游靠近消费者市场,其接触到的市场信息经过多环节传递到供应链上游极易产生信息失真。随着突发事件的发生,农产品供应链在常态运营中存在的信息失真、筹措低效和指挥不畅等问题会由于供应链应对风险能力不足、应急管理能力低下而被放大。
区块链可信追溯系统是将区块链技术应用于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体系的构建,通过将区块链的技术特征与农产品流通相结合,解决农产品流通中产品溯源和物流监控等多方面需求痛点[7]。另外,采用区块链可信追溯系统以后,农产品从农户到消费者的时间减少,流通效率提高,能够有效降低农产品的双重损耗。
区块链可信追溯系统承建主体为辽宁省各地市政府、社会组织以及农产品龙头企业三类,由国家统一监管。在此系统中的参与者主要有农户和生产基地等供应者、加工企业、物流企业、销售企业(包括线下零售商和网上销售商)、顾客[8]。系统的主要流程为:农户或生产基地将农产品的种植流程中所涉及的所有信息上传至系统,并及时维护和更新;加工企业主要负责对农产品进行包装、贴标签等;在流通环节,物流企业采用GPS、GIS 等技术保证农产的质量安全,提供及时追踪功能;在销售环节,线上线下的销售除了要上传销售订单外,还需要明确农产品的来源以及各环节信息的准确性,并防止信息泄露;最后农产品达到消费者手中,消费者可通过扫码获得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和销售等一系列环节的信息。
提高冷链物流的发展水平,技术保障是前提。因此,应加强冷链物流软硬件设施、设备方面的新技术的研究与推广,提升先进设施、设备的配置率,这方面可以借鉴国内外先进冷藏、冷冻技术,提高农产品低损耗运输的硬软件质量。另外,应完善农产品冷链物流的运输体系,减少中间环节,从而提高冷链运输效率、减少物流成本和时间成本,促进冷链物流与其上下游的协作度,使各方成为利益上的合作者。例如,可以以冷链物流企业为核心把农产品冷链产业上下游结成供应链系统,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做到利益共享、成本共担。最后,应加快发展专业化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从而扩大冷链物流覆盖率,降低农产品在流通中的质量损耗。
供应链金融这一业务模式能够有效提高农民收入、缓解农产品企业融资难问题。与传统的金融服务模式信用评估模型不同,供应链金融授信评估采用新的视角,从整个供应链交易、整体的信用等级和盈收实力出发,降低了风险。“1+N”供应链金融模式,指的是银行根据核心企业“1”的信用,完成对中小微型企业“N”的融资授信。例如,蚂蚁金服农村供应链金融采用“互联网+融资+保险+农业供应链一体化”的服务模式,应对农业信贷短缺情况,通过海量数据的积累,解决农户抵押物缺乏、缺乏官方信用记录问题,从而服务三农,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职业农民提供融资服务。在供应链金融模式下,核心企业参与供应链运作,可以有效提高农产品企业获得银行贷款的可能性,改善供应链资金流状况。辽宁省农产品生产企业应积极运用供应链金融模式,解决供应链节点企业资金流的瓶颈困境,缓解农产品生产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农户不用再担心产品销售和生产资料的投入,只需要种植好产品,就能获得稳定收入。
增强供应链协同管理能力能够有效增强供应链应对风险能力,可以通过推进农产品供应链全程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来促进供应链成员间的协调性。常态运营下供应链成员间的物流、商流、信息流及资金流协调能力的高低,能够决定在突发事件下农产品供应链受到各种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程度,增强供应链协同管理能力,从而提升农产品供应链的应急能力,使供应链能够快速、高效地应对突发危机。另外,应增强供应链成员间的信息透明度,促进资源的高效配置和供需的精准匹配。例如,通过订单农业或参股控股方式减少供应链成员间的信息不对称情况。上游企业可以拓宽销售渠道,如通过电商平台直销或社区直销店等扩展销售渠道,增强突发事件风险规避力;下游企业可以通过向生产环节延伸,建立“销产一体”的农产品供应链结构,减少中间成本消耗。最后,应推动田间地头到餐桌的“超短链”,减少中间环节,推动更多农产品物流干线的成立,使产业链进一步融合。
综上所述,农业是基础产业,对农民而言,农业增收是最基础、有效的脱贫途径之一。辽宁省需要根据“一带五基地”政策中针对现代农业生产基地发展的新目标,继续推进农产品供应链高质量发展,进而带动农业生产和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提高农业收入。本文通过分析辽宁省农产品供应链的发展现状,从农产品质量安全、物流模式、农产品企业融资情况和农产品供应链的应急情况四方面,找出制约供应链发展的问题,最后针对不同的问题提出发展建议,以期使农产品供应链具有更强发展潜力。
①参见2020年辽宁省统计年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