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村养老研究的轨迹、热点与趋势
——基于Citespace的可视化分析

2021-06-22 06:54林丽芳
攀枝花学院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发文养老保险养老

林丽芳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福建行政学院 《闽台关系研究》编辑部,福建 福州 350001)

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我国农村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约9928万人,预测到2030年将达到1.49亿人。与城镇相比,农村人均收入水平低、医疗资源缺乏、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再加上城镇化、工业化的影响和推动,农村劳动力人口不断流向城镇,传统的农村家庭养老功能弱化等,导致农村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养老问题更加凸显。与此同时,学界不乏有相关的研究。我国农村社会养老研究的热点有哪些?这些研究到底呈现怎么的样态?本文试图以CNKI中CSSCI(1)期刊来源类别选择“全部”时,共检索到10426篇与“农村养老”主题相关的文献,文献数量较多。为便于分析,本文选择CSSCI为期刊来源类别。收录的“农村养老”主题的文献为源数据,运用CiteSpace可视化分析软件,对1998―2019年(2)最早在CSSCI来源期刊上发表关于“农村养老”的文献时间是1998年,故时间选择“1998―2019年”。我国农村养老问题理论研究与实践成果进行分析,以期科学完整把握农村养老问题研究的热点和轨迹,为后续的持续研究提供理论参考与借鉴。

一、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

(一)数据来源

本文以CNKI为文献数据检索源,进入高级检索,主题输入“农村养老”,“来源类别”选择“CSSCI”,时间选择“1998―2019年”,检索条件选择“精确”,检索时间为2019年12月16日,得到检索记录1818条。剔除会议简讯及与“农村养老”主题不相关的文献后,最终得到有效文献1578条,文献信息包括题目、作者、机构、摘要、关键词等,并以此作为本研究的最终样本。

(二)研究方法

CiteSpace是德雷克赛尔大学的陈超美博士基于Java语言开发的一款信息可视化分析软件,常被学界译为“引文空间”。[1]其主要功能包括Author、Institution、Country的合作网络分析,Term、Keyword、Source、Category的共同网络分析,以及Reference、Cited Author、Cited Journal的共被引分析等。在可视化知识图谱中,频次(Count)是指一定时间内研究者、机构、关键词等统计指标出现的次数,频次越高表明对其关注越多;中心度(Centrality)是衡量知识图谱网络中本节点与其他节点间连接程度的量化指标,中心度越大表明该节点的中介作用越明显、通过该节点展开的研究越多;突现词汇(burst terms)是一定时间内突然涌现的词汇,可以用来分析研究的态势等。

本文以Excel软件为辅助工具,对我国农村养老问题的年度发文量、作者分布、研究机构分布、发文期刊分布等外部特征作整体描述。运行Citespace5.5R2软件,对关键词、突现词汇等进行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以呈现20多年来农村养老问题研究的演变特征、热点和态势。

二、农村养老问题研究的整体概况

(一)年度发文量分析

从样本数据绘制出的农村养老问题研究的历年发文量及其占比图(见图1)可以看出:总体上看,1998年以来,发文量呈现波浪状相对递增趋势;20年来,CSSCI来源期刊上发文量形成两个相对高峰期,即2008―2010年、2012―2013年;2013年以后,CSSCI来源期刊对农村养老问题研究的年度发文量呈相对下降趋势。(3)截至作者检索时间,2019年发文量仅87篇,但该数字可能并不代表2019年度农村养老问题的文献总量。

图1 1998-2019年农村养老问题研究年度发文量

(二)研究者分布情况分析

根据普莱斯定律,核心作者的计算公式为M=0.749×Nmax,其中,Nmax代表统计时段内最高产作者的发文量,M代表核心作者的最低发文量。[2]本文对1578篇有效文献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农村养老问题研究最高产作者发文量为18篇,则可计算出M=3.18,即核心作者的最低发文量为3篇。进一步统计得出,发文量3篇以上的作者有96位,累计发文443篇,占总发文量的28.07%。显然,其还尚未达到普赖斯定律所规定的,核心作者群的发文量应不低于所有论文总量的50%的指标值。可见,农村养老问题研究的核心作者群还没形成。

进一步分析发文量前10位作者的机构、学历、职称等基本情况,可以发现:一是从学历、职称、职务构成看,农村养老问题研究者学历(博士研究生)、职称(教授或副教授)较高,且大部分是博导或硕导;二是从职业构成看,研究者大部分是从事教学和理论研究工作的高校教师;三是从被引频次看,总被引频次居前三位的分别是武汉大学的邓大松(14篇,总被引频次896次)、南京农业大学的李放(18篇,总被引频次700次)和武汉大学的刘昌平(10篇,总被引频次675次),说明此三位作者在农村养老问题研究领域内影响力较大(4)单篇文章被引频次最高的是浙江大学的陈赛权发表于《人口学刊》2000年第3期的《中国养老模式研究综述》,其被引频次高达575次。。

(三)研究机构分布分析

以1578个样本文献为源数据,时间切片设置为1,节点选择Institution,top N为50%,路径选择MST算法,运行Citespace5.5R2软件,得到机构合作知识图谱(见图2),发现Netword:N=112,E=22,即有112个关键词节点和22条关键词之间的连线,说明机构间合作研究偏少。

图2 农村养老问题研究机构合作知识图谱

进一步利用Excel软件统计分析研究机构的分布情况,发现发文量5篇以上的机构有86个,其发文量为1153篇,占总发文量的73.08%;10篇以上的机构有39个,其发文量797篇,占总发文量的50.51%;再进一步统计发文量≥15的机构,则只有18个,而其发文量达519篇,占总发文量的32.89%,说明农村养老问题研究机构相对集中。结合图2研究机构合作知识图谱,可发现虽机构间合作研究尚不足,但也初步形成了以武汉大学社会保障研究中心、西安交通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系等为中心关键研究合作机构网络。(5)中国人民大学总发文量55篇,排第2位,但进一步深入分析发现,其内部对农村养老问题研究的机构分布较散,有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社会与人口学院、公共管理学院、劳动人事学院、财政金融学院等,尚未形成合力。中国社会科学院也是类似情况,有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农村发展研究所、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等。在1578篇371个发文机构中,有292个机构是高校,其发文量为1423篇,占总发文量的90.18%,说明高校是农村养老问题研究的“主力军”;而其他的研究机构主要有党校、社科院等,共79个,发文155篇,约占总发文量的10%。

(四)发文期刊分布情况分析

期刊是研究者学术成果发表的重要载体,是学术交流与发展的主要平台之一。而期刊的发文偏好,特别是CSSCI来源期刊的发文偏好又会对研究者旨趣产生一定的影响。通过对农村养老问题成果的发文期刊分析,既有助于了解当前国内农村养老问题文献的发布情况,也可为农村养老问题研究者搜集相关文献提供一定的帮助,还可为读者査阅相关的研究文献提供指引。总体而言,CSSCI来源期刊从1998年开始对农村养老问题进行关注并刊发有关的理论文章,这与我国1999年开始步入老龄化社会是同步的。进一步分析这些期刊的分布情况,可以看出目前刊发农村养老问题的CSSCI来源期刊主要集屮在经济学(7种)、社会学(7种)、综合社科(2种)、管理学(1种)和统计学(1种)等期刊,而政治学类期刊关注的相对较少。实际上,农村养老问题,特别是农村养老保障制度问题,事关国家发展稳定大局和党的执政之基,它除了与一个国家(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外,也与此国家(地区)的政治、文化等因素,尤其政府的政策取向密切相关[3],政治学类CSSCI来源期刊也理应加以关注。

三、农村养老问题研究的热点

关键词是作者对论文主题与内容的高度凝练和概括,是论文不可缺少的重要元素。以1578个样本文献为源数据,时间切片设置为1,节点选择keyword,top N为50%,路径选择MST算法,运行Citespace5.5R2软件,得到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见图3),发现Netword:N=254,E=511,即有254个关键词节点和511条关键词之间的连线。

图3 农村养老问题研究关键词知识图谱

为更直观展示高频关键词,本文列出关键词共现图谱后台导出的关键词频次﹥20的22个关键词,其中出现频次﹥50且中心度﹥0.1(6)一般认为,如果中介中心度不低于0.1,说明学界对该领域的关注度越高。的分别是“农村(199,0.26)(7)括号内,前面数据为频次,后面数据为中介中心度。”“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新农保)(182,0.28)”“养老保险(129,0.22)”“家庭养老(113,0.26)”“农村社会养老保险(94,0.17)”“农村养老(72,0.1)”“农村养老保险(69,0.23)”“社会保障(57,0.31)”“人口老龄化(55,0.17)”9个关键词(见表2)。综合分析表1和图3,发现20多年来我国农村养老问题研究的热点主要为人口老龄化、养老保险、养老模式等主题。

表1 农村养老问题研究关键词和中介中心度(频次≥20)

(一)人口老龄化

《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调查报告(2018)》显示:2015年,我国城市老年人口占全国老年总人口的52.0%,农村老年人口占全国老年总人口的48.0%。[4]与2000年比,虽然农村老年人口的城市化水平提高了17.8个百分点(8)2000年,城市老年人口占全国老年人口的34.2%,农村老年人口占65.8%。参见:党俊武:“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调查报告(2018)”,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第22页。,但是随着农村青壮年劳动力人口的不断流出,大多数老人仍留守在农村,占全国老年人口48%的农村老年人问题形势则更为严峻,也引起研究者的极大关注,主要研究包括:

一是对农村人口老龄化的判断及其由此引发的系列问题。按照联合国统计标准(9)如果一个国家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总人口数的10%或者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以上,那么这个国家就属于人口老龄化社会。根据2000年11月底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达1.3亿人,占总人口的10.2%;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8811万人,占总人口的6.96%。按国际标准衡量,我国已进入了人口老龄化社会。,1999年中国进入老龄社会,这不仅引起党中央的高度重视,成立了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而且引起了理论研究者的高度重视。有学者从对21世纪农村人口老龄化的判断入手,分析了21世纪农村家庭养老和农村老年人健康状况,指出21世纪农村社会化养老的困境,提出国家必须有一个全面的规划来解决21世纪中国农村的养老问题。[5]也有学者认为随着农村人口的老龄化,针对家庭养老功能减退、社区和机构养老功能发展不足的现状,提出应设立农村老人照顾津贴以及重视离乡子女对老年照料支持等相应的政策建议。[6]

二是探讨不同地区老龄化和不同类型养老模式问题。有学者对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欠发达的、不同省份的农村地区老龄化状况及其存在问题等展开实证研究,如赫金磊立足于区域差异的现实,分析了个体自我养老模式、家庭代际养老模式和社会互济养老模式的区域适应性后,提出构建我国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农村养老的不同模式以及各区域养老模式间转换路径、一体化养老模式实现途径和各模式实施保障措施等。[7]也有学者对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农村空巢老人(或留守老人)、农村失地农民老年人的养老意愿、养老支持力及其影响因素等进行分析,并提出构建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政策建议。

(二)养老保险

为解决农村老年人生活保障问题,国家、社会和农村居民通过一定方式筹集保险基金,形成农村居民获得养老金的规范体系,这便是农村养老保险制度。CSSCI来源期刊对农村养老保险问题的关注,始于1998年刘贵平《现行农村养老保险方案的优势与不足》一文,此后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一是1998―2008年,研究探讨现行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利与弊,逐步完善和发展农村养老保险。此时期,研究者一方面对农村原有的以家庭为主的养老模式进行客观理性分析,指出其存在的困境,提出应建立一套可操作性强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另一方面针对当时我国农村社会执行的《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10)民政部关于印发《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的通知(民办发[1992]2号),于1992年1月3日起执行。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俗称“旧农保”)存在的缺陷及在执行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分析后,从养老观念更新、政府财政支持、制度改革(制定农村养老保险法)等不同角度对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障提出对策建议。[8]

二是2009―2013年,持续深化对新型农村养老保险问题的研究。2009年,国务院出台《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在“旧农保”基础上开始探索建立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制度,政府财政补贴被纳入保障资金来源,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进入深化改革阶段。此时期,理论界一方面对“新农保”与“旧农保”的区别、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理论基础、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进一步完善农村养老保险的政策建议等进行探讨;另一方面加强对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模式的研究,如“宜兴模式”“东莞模式”“苏州模式”“郊区模式”等。

三是2014年至今,对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进行全面深化的研究。党的十八大提出“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战略,“新农保”制度与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相结合,并被称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开创了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新阶段。张婷等认为,新时代全面深化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改革面临着养老金替代率不足、法制化程度低、区域差异性大等难题;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应进一步明确政府责任,推进养老保险模式多样化,以因应区域差异性。[9]

(三)养老模式

“养老模式”也称“养老方式”“养老形式”“养老体系”,有家庭养老、社区居家养老、社会养老、机构养老、集中养老、分散养老等模式。近20年来,我国农村养老模式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农村养老模式的国际比较及其借鉴。曹永红和张悦玲等比较分析了以德国、美国为代表的社会保险型农村养老保障模式,以英国、瑞典、加拿大为代表的福利保险型农村养老保障模式和以新加坡、智利为代表的储蓄保险型农村养老保障模式等后,提出了完善我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建议。[10-11]马明则从社会养老保障覆盖范围、保障水平,以及养老保险基金的筹集、管理和发放方式入手,分析世界各国农村社会的四种主要养老保障模式,即社会保险型、社会福利型、个人储蓄型和社会救助型,认为我国农村养老保障模式必须和国情相适应,政府应给予财政支持,建立多层次的农村养老保险体系等。[12]

二是我国不同区域背景下的农村养老模式。一方面,学者们从生育政策、思想观念、家庭代际、家庭结构变化、农村土地流转、孝文化、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等不同角度,对我国农村养老模式的影响展开研究,提出从家庭养老走向社会养老将是中国农村养老方式的发展。钟涨宝、杨柳基于“结构—关系—主体”的视角,从“结构性”因素(如人口老龄化、家庭规模小型化、社会养老氛围淡化、土地保障功能弱化以及社会保障功能不足等)、“关系性”因素(如村庄共同体中传统长老秩序弱化、父权制衰落引发中青年崛起和女性地位上升带来的婆媳矛盾显化等)、“主体性”因素(如老年人生理机能衰退)等方面系统阐述了农村养老困境产生的机理。[13]舒奋通过养老方式概念界定、养老方式划分,分析了新中国70年来农村养老方式变迁的四个阶段,认为农业生产方式、经济发展程度、农村社会体制、社会政策取向和家庭人口结构等要素在养老方式的形成、发展与转变中的重要作用,指出随着城乡一体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和社会养老服务的快速发展,从家庭养老走向社会养老将是中国农村养老方式发展的必然选择。[14]另一方面,针对传统家庭养老模式所面临的困境,探讨农村多元养老模式,比如凌文豪基于生产社会化视角分析了中国农村养老模式由一元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下的家庭养老到多元的家庭养老、集体养老、社区居家养老、社会养老、土地养老、自我养老、机构养老相结合的社会化生产下的养老模式的变迁逻辑。[15]

三是从不同的学科角度对农村养老模式展开研究。研究者从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等学科对农村养老问题进行研究。经济学的角度,张晖从农村养老模式转变成本入手,分析了农村养老模式转变遇到的成本阻力,提出普享型老年津贴应作为城乡一体化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衔接点。[16]管理学的角度,阳旭东从对农村养老保障与政府责任关系的历时性考察出发,提出应统筹城乡养老保障发展、健全完善政府责任,形成更加公平可持续的养老保障体系。[17]社会学的角度,郭林从建国后我国的养老服务历经“计划经济”“初识老龄化-基本制度构建”到“未备先老-主动发展”三阶段出发,分析了养老服务理念“从注重家庭和个人责任到多元主体责任并重”“从强调单一政策发展到注重综合政策体系构建”“从侧重宏观改革到讲求精细发展”的逐渐优化过程,指出70年的政策实践初步形成了以社区居家为主、机构为辅、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雏形,但也存在资源供给总量不足与结构失衡、整合性养老服务有待系统化等问题,提出新时代应遵循以老年人需求为导向,建立以社区居家的服务方式为主、以公建民营和民办公助的运营方式为主的理性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18]此外,有研究者从文化和人口学角度对农村养老进行研究,如杨复兴从制度文化视角对中国养老保障模式进行创新性研究,张俊良等提出应建构以企业为载体的“社区+机构+家庭”的新型养老模式。

四、农村养老问题研究的未来趋势

运行Citespac软件的关键词突现探测功能,利用control panel的burstness绘制出农村养老问题突现词图谱(见图4)。突现词是指在较短时间内变化率高、频次增长速度快的词汇,它可以为该领域的未来研究趋势提供一定的判断依据。[19]突现词突现度的高低,说明该关键词的学术关注度的强弱。结合图4和国家有关养老政策施行的实际情况,发现我国农村养老问题研究的未来趋势集中在“新农保”“养老服务”“养老模式”“代际关系”等。

(一)新农保

20个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历经了“旧农保”“新农保”和“城乡居民保”三个阶段,学界也围绕各时期的主要问题展开探讨并尝试作出有效回应。2014年起,“新农保”与“城乡居民保”合并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我国养老保障体系开始向“一体化”方向发展。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施行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农民实际养老资金水平较低”“资金统筹层次低,保值增值能力不强”“区域差异大,权责不对称”等。此外,随着“十四五”期间“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实施,进一步完善我国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统筹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改革,提高统筹层次、精准施策、满足多元养老需求的新型农村保险制度必将成为未来农村养老问题研究的趋势。结合图4数据:“新农保”的突现强度为9.6331,突现的时间跨度延伸到2019年,也可以判断“新农保”不仅是农村养老问题研究的热点,也必将成为农村养老问题研究的未来趋势。

(二)养老服务

农村养老服务是以农村老年人为供给对象,家庭、政府、社区等组织为老年人提供必要生活服务,满足其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基本需求的服务。[20]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21]32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和国务院《关于推进养老服务发展的意见》等也多次明确提出优化乡村养老服务的指导意见,为推动农村养老服务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结合图4数据:“养老服务”的突现强度为10.15,突现的时间跨度从2014年一直延伸到2019年,可以判断“养老服务”不仅是农村养老问题研究的热点,也必将成为农村养老问题研究的未来趋势。

图4 农村养老问题研究突现词图谱

(三)养老模式

对农村养老模式问题的研究一直是学者关注的热点,并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为适应我国农村人口老龄化的客观形势和满足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迫切需要加强对养老模式的理论研究,以期不断推进我国农村养老模式的实践创新,推动政府、社会和个人共同参与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未来,应在农村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有机结合的基础上,探索多层次、复合型的养老服务体系新模式,“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推进医养结合,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21]48。结合图4数据:“养老模式”“女儿养老”“机构养老”等突现词的突现强度分别为9.333、3.0184、3.8404,突现的时间跨度从2014年一直延伸到2019年,可以判断“养老模式”不仅是农村养老问题研究的热点,也必将成为农村养老问题研究的未来趋势。

(四)代际关系

代际关系是社会关系的基础,是家庭诸种关系中最重要的形式。费孝通认为中国家庭的代际关系是一种“接力模式”的“反馈模式”,父母抚养子女到成年,子女在父母年老时有责任和义务赡养父母。我国广大农村代际关系问题多与养老相关,关注和解决农村养老问题是代际关系的核心。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家庭代际关系发生了深刻变化,传统代际关系“反哺”的核心内涵逐渐被“侵蚀”,重幼轻老趋势与孝行异化,代际资源失衡,以孝文化为基础的农村家庭养老陷入了重重困境。党的十九大提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我们务必重塑新时代的代际关系,深入挖掘孝文化精神内涵,推进家庭养老功能建设。结合图4数据:“代际关系”突现词的突现强度为3.0626,突现的时间跨度一直延伸到2019年,可以判断“代际关系”不仅是农村养老问题研究的热点,也必将成为农村养老问题研究的未来趋势。

五、结语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推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健全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发展普惠型养老服务和互助性养老,支持家庭承担养老功能,培育养老新业态,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健全养老服务综合监管制度。”[22]随着新时代农村养老政策的贯彻实施,农村养老理论的不断创新,必将推动新时代农村养老事业、养老产业全方位高质量发展。

猜你喜欢
发文养老保险养老
七部门联合发文 进一步完善和落实积极生育支持措施
养老生活
校园拾趣
爷孙趣事
以牙还牙
养老保险精算的分析与风险管理的研究
养老保险精算的分析与风险管理的研究
养老更无忧了
以房养老为何会“水土不服”?
缴纳两份社保可同时享受两份养老金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