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杜牧的传奇人生,建构语文的素养框架

2021-06-21 19:26江腕朝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1年63期
关键词:杜牧赤壁黄州

江腕朝

母语教育的改革在遵循语文教育的基本规律下努力建构学生的语文素养,这是语文教学一直在努力的积极方向。就初中语文教学而言,大单元语文教学的实施,旨在对主题单元教学中单篇文本进行合理性、深入性、整合性、重组性的重新建构,从而更好地利用特定教学内容(教什么)通过变革性的教学方式(怎么教)培养学习主体的语文核心素养。因此,通过对单篇文本的解决与重构是教学实施的重要保障。

一、走近大众眼中的杜牧

杜牧,生于803年,卒于852年,字牧之,唐朝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自幼机敏好学,善属文,进士及第之前便已才气名声远播。杜牧于太和二年即828年大和进士及第,政治生涯开始时任弘文馆校书郎,历任淮南节度使掌书记、监察御史等官职,会昌二年即842年,被外放到黄州任刺史,名誉上是外放,實际上是贬谪,暮年后不顺的仕途之路有所转折,官至中书舍人。晚年尝居樊川别业,世称杜樊川。

二、感知鲜为人知的平生

1.才气过人的杜牧。杜牧二十六岁进士及第,在未考取进士前他的才气已经表现出来。十余岁的杜牧喜好研究兵法,并两次献计给时任宰相的李德裕,李德裕依照实施并两次获得成功。表现出忧国忧民、匡君辅国情怀的《阿房宫赋》就出自于二十三的杜牧笔下。此赋手法灵活多样,语言华丽优美,风格豪爽雄健。杜牧进士考试那一年,时任太学博士的吴武陵(与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中的吴武陵为同一人)就为《阿房宫赋》折服,并亲自拿着此文向当时的主考崔郾极力推荐杜牧,吴武陵说“为明君选才,仆敢不薄施尘露。”

2.性格刚正的杜牧。《新唐书》中记载:刚直有奇节,不为龊龊小谨,敢论列大事,指陈病利尤切至。可见杜牧的性格是刚正不阿,不拘小节。能做到刚正不阿,又敢于直言进谏,为国为民去触动“龙颜”的文官,往往仕途都会遭遇挫折,韩愈不就是为了唐宪宗因迷信佛事而写了一篇《谏迎佛骨表》,所以落了个“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的结果吗?会昌二年即842年,他被外放到黄州任刺史,名誉上是外放,实际上是贬谪,至于原因《新旧唐书》等相关文献中并没有记载,或者就是他“刚直有奇节,不为龊龊小谨,敢论列大事……”的原因所至吧。

3.心系百姓的杜牧。会昌二年杜牧被外放到黄州任刺史,从朝廷到黄州,当时的黄州贫穷、落后、偏远而且战火一直在不断地燃烧,这与贬谪有何异?对于仕途上的突然受挫,有多少人能坦然面对泰然处之?有多少人能做到心无半点儿波澜?杜牧就是为数不多中的一个。虽是受贬谪而来,但他已然对自己的工作兢兢业业,坚持着自己为官的初心“匡君济世”。《黄州府志》中有记载杜“兴学教士,立庙崇祀先圣,一时家循孔教,人颂儒书。”杜牧到了黄州之后,在处理政务之余,兴教育,收学生,行教化,可以说杜牧就是黄州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奠基人,为当地的百姓办了许多实事好事,深得当时人民的爱戴。杜牧,为黄州的历史文化星空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黄州的百姓及子孙当以曾经有过这样的“黄州刺史”而自豪。

三、解读思想深刻的《赤壁》

汉朝之后晋朝之前,三国纷争,干戈不断,硝烟不止,历史的车轮在长矛与利戟交汇而奏出悲壮的歌谣声中艰难前行,这段历史进程中的每一道车辙都深深轧进泥土中,犹如一道道沟壑纵横的时间峡谷,带着鲜血凝固后的紫黑色,任岁月的风尘如何洗涤,都无法使之变形、褪色。唐朝大诗人杜牧的《赤壁》便是这样一首关于三国的著名诗歌,借三国以咏史,抒发壮志未酬。

“折戟沉沙”四字是诗人在陈述自己所见之物,首句以景或物起兴,为抒情言志作铺垫,看似不过为七绝中大多数作者都会采用的一种极普通的叙述方式,看不出杜牧“个性张扬,如鹤舞长空,俊朗飘逸”的诗风来。但善思之则不然,在平凡之处写出奇之理就在“折戟沉沙”这个字中。诗人在首句便给人以一种历史的厚重感,沧桑感,悠远感,达到了以一字、一词便让人遁入佳境的感觉,这种感觉是历史的积累与文学的解读融合后的一种独特的内心感受。“铁未销”是一语双关,表面上是说赤壁之战留下来的折断之戟并没有被销蚀,实则更是表达一种观念,远去的历史不管有多久远都不会遗忘,竹简的史书与灵魂的史书都将会铭记,永不消亡,这是人类历史发展亘古不变的真理。“折戟沉沙铁未销”是诗人在借眼前所见“铁未销”之实写人类历史变迁“史未销”之理。

以“铁未销”之实写“史未销”之理,在“自将磨洗认前朝。”一句中得到极好体现。来到赤壁古战场,于尘土之中发现折断之戟,惊奇于其六百余年后竟然没有被风雨销蚀掉,暗含历史永远不会磨灭之意。凝视这曾经在三国战场上刀光剑影后又在无声土地下寂寥尘封的赤壁遗物,顿时感慨万千,于是实现“借物咏史”的诗歌目标自然而然、水到渠成。“自将磨洗认前朝”的“磨洗”一词,两个表示动作的字连用成一个动词,道出了诗人拥有着一颗细腻而敏感的心,不管是在当时还是在后世看来都是极其有名气的古战场赤壁所发现的残余之戟,定非是寻常之物,所以诗人将其捡拾后便将它磨磨洗洗,以便于能从中发现些什么关于那段纷争异常的三国历史。“认前朝”中的“认”字,是紧接“磨洗”之后的又一个动词,它给读者传神地刻画出这这样一个画面:诗人磨洗之后,断戟褪祛了六百余年风雨侵蚀而生出的锈迹斑斑,似乎它又重新回到了六百年前在战场上刀光剑影的模样……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这两句,不管是在内容上的衔接还是在情绪上的过渡,都带着一种浑然天成的色彩。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诗歌的后两句有“三小”,显示了以小见大的手法。其一小是胜利的归因小,把三国时期这场著名的战役之成败归因于一阵“东风”。曹操率领大军随长江而下,剑指东吴,士兵人数数倍于孙权,强敌压境,孙权不得不联刘抗曹。刀兵相见之前,鹿死谁手难以料定,但彼时的曹操谋臣多,良将广,气势盛,战马肥,军心稳,粮草足,对于这场战役的胜算要大于东吴的孙刘联军,可结果却是曹操败而孙刘胜。一场大的战役,能以寡胜众,指挥、战术、气势等缺一不可,其因素不可谓不多。而杜牧对此似乎颇有微词,“东风不与周郎便”,诗人将这场以少胜多的著名的赤壁之战仅仅归因于“东风”这一天时,其意思是说如果战时没有那场恰好刮来的东风,孙刘联军如何能取胜于曹操?

猜你喜欢
杜牧赤壁黄州
杨优秀
睡仙亭
清明
浣溪沙·游黄州遗爱湖
与高中诸学友聚会黄州
山行
遣怀
你是电影《赤壁》中的谁
黄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