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医结合”视角下城市社区体育组织共生模式运行效率评价
——基于AHP层次分析法

2021-06-21 01:42陈昌盛王石峰
湖北体育科技 2021年5期
关键词:体医结合体医共生

陈昌盛,王石峰

(珠海科技学院,广东 珠海519041)

体育运动是提升人类健康促进的绿色方式。现代医学普遍认同“运动促进健康”的观点。在我国,2014年国务院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2016年颁布《“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指出,加强体医融合和非医疗健康干预,建立完善针对不同人群、不同环境、不同身体状况的运动处方库,推动形成体医结合的疾病管理与健康服务模式。“体医结合”成为建设健康中国的主要理念,它主要通过身体锻炼的形式进行健康风险干预,从而实现健康促进的目的。

目前对于“体医结合”的概念尚无明确的定论,从大健康的视角,以社区为平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工作环境,体育健身服务参与其中,实现“医体”资源共享的服务模式[1]。2020年5月,全国政协委员胡扬教授提出,医疗卫生、全民健身的各种政策和措施及社会服务最终都要落实到社区,基层医疗机构是开展“体医结合”的着力点。从学科体系的视角,是体育学科与医学学科在思想、理论、技术、资源、管理等方面相互补充、渗透与促进的融合过程。城市社区体育组织作为城市社区体育活动开展的主导要素,必然是承接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职能的重要社会力量,同时也是实施“体医结合”的重要载体,通过在城市社区体育组织参与“体医结合”建设,在运动健康促进、预防慢性疾病、甚至是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上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1 城市社区体育组织共生模式概述

1.1 共生理论的内涵及应用

“共生理论”最早来自于生物学领域,强调不同生物体之间为了生存需要而发生的相互作用,彼此间按照某种方式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从而形成共同生存、协同进化的共生关系,主要包含共生单元、共生界面、共生环境及共生模式4个基本要素[2]。此后共生理论的内涵与外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的革新,并在政治学、经济学、人类学、社会学、管理学等不同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在社会学研究视野下,共生现象是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所形成的共生关系,例如,城市社区以社会资本理论为基础,社区生活共同体为政策框架,主要围绕社区组织培育、网络建设、文化塑造、人际互动等内容来开展社会实践,旨在构建社区生活共同体的目标[3]。城市社区体育组织系统内部之间的构成与外部之间的运行本身属于一种体育实践活动,也可视为一种社会现象,需要借助城市社区空间载体来服务于居民的社会体育组织,它与城市社区必然会产生作用和联系。在城市社区体育建设中涉及社区居民、体育指导者、体育组织及医疗卫生服务中心、社区管理者(物业)、社区管辖者(居委会)、业主委员会等多种主体,能够形成的一种或多种共生关系,即组织共生单元。

1.2 “体医结合”视角下城市社区体育组织共生模式

依据上述共生理论的构成要素,城市社区体育组组共生可认为是以实现社区居民体育利益共同体为目标,通过有效整合社区体育与医疗卫生资源,采用运动干预为主要实施手段,以社区体育组织为主要实施载体,推动社区体育与医疗卫生两大系统在理念、制度、技术、知识、保障等要素的交叉融合[4],以实现社区体育组织与社区发展和谐共生的目的。在社区体育组织与社区发展共生系统中,存在着医疗卫生服务中心、居委会、业主、体育指导者等多种共生关系,以健康促进、趣缘、市场需求、政府推动、体育政策、非营利组织产生共生界面,以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体育政策、场地设施、活动经费、居民锻炼意识、居委会重视程度等外部因素形成共生环境;在社会学中,共生模式按照行为方式的划分标准可分为单方依存模式、偏利依存模式和互惠共生依存模式3种,其中,互惠共生依存模式细分为对称性与非对称两种。社区体育组织与社区发展(社区业主、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居委会、物业管理者等之间的社会互动)双方相互受益,相互依赖,但是受益不均匀化,因此,两者是一种非对称互惠共生模式。

2 “体医结合”视角下城市社区体育组织共生模式运行体系的构建

2.1 运行体系的建立

根据系统论思想,任何系统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系统中的各要素不是孤立地存在着,它不是各个部分的机械组合或简单相加,而是每个要素在系统中都处于一定的位置上,要素之间相互关联,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在“体医结合”背景下城市社区体育组织共生模式运行体系主要由组织管理、经费、监控、协同、评价及服务等六大机制组成,每一个机制之间相互协同、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共同推动社区体育组织良性运行(图1)。

2.2 城市社区体育组织共生模式运行体系的内容

1)管理机制:它是运行体系理论的基础,在“体医结合”的背景下,它以共生理论为基础,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为制度指导框架,社区体育组织为核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业主、社区居委会为实施主体,通过整合体育与医疗卫生资源,运用管理的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等职能,在社区有效率地实现运动健康促进的目标过程。

2)经费机制:它是运行体系动力的重要保障。首先,社区体育组织要建立多元化的经费来源渠道,以组织自身经营收入为主体,地方政府的财政拨款扶持、企业赞助、会员缴纳等为辅助的,其次,对于经费的使用有着科学合理的审核流程。这样才能充分发挥组织经费原有的本质功能,即向社区居民提供更高质量的体育+医疗服务。

3)服务机制:它是运行体系服务目标、内容、方式的统称。社区体育组织共生模式以贯彻《“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政策为引领,倡导“体医结合”的理念,通过运动非医疗健康干预的方式,积极促进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的深度融合。其服务内容主要包含健康咨询、体质监测、体育竞赛、体育培训、健身指导、保健康复等。运行方式可以多样化,如社区体育组织承接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社区体育组织进行有偿与无偿相结合的服务方式等。

4)协同机制:它是运行体系过程的管理方式。长期以来,我国体育行政部门与卫生部门各自为政,彼此职能与权责互不交叉[5]。因此,为了更好地推动“体医结合”的深度融合,其关键点在于管理方式上的创新,以体制创新为根本,才能破除体育和医疗卫生系统各自为政的行政体制壁垒。基于协同论思想,在城市社区中,实现体育组织与医疗卫生系统的共生发展,要从理念、体制、人员、技术、知识等要素出发,重构部门各自职能与权责,形成两者内部权责清晰外部交叉共融的工作体系,探索体医结合下的社区体育健康服务新模式,实现两大系统的联动发展。

5)监控机制:它是运行体系效率的控制方式。这是组织共生模式运行不可忽略的环节,监控的目的是为了达成社区体育组织目标、维系组织运行的良好秩序及控制期前进方向与速度,它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6]。组织共生模式的监控机制主要包含监控主体、手段与过程3个部分。其中,对象主要有体育组织人员、医疗卫生人员、体育行业专家、上级主管部门、居民、社区居委会等,监控过程有阶段性项目检查、形成性结果考核等。

6)评价机制:它是运行体系终端的反馈方式。为了更好地提高社区体育组织共生模式的服务质量,需要建立完善的服务评价机制。一般来说,为保障组织服务质量,社区体育组织服务质量的评价主体是多元化的,涉及到单一的上级行政主管部门验收、组织内部的考核评价、社区居民的参与反馈,除此之外,还需要引入第三方专门性的评价机构,通过行政授权对组织服务效果进行评估。

3 “体医结合”视角下城市社区体育组织共生模式运行效率的评价

3.1 AHP层次分析法

为了能有效地对城市社区体育组织共生模式运行效率做出评价,采用层次分析法(AHP)来确定组织共生模式运行体系的评价指标,简要分为3个步骤:第一步,构建城市社区体育组织共生模式运行效率体系的层次结构模型;第二步是判断矩阵的构建,即城市社区体育组织共生模式运行效率体系评价指标的两两判断矩阵,Pij表示针对要素Pi相对Pj重要程度的数值,即重要性的标度(表1);第三步是层次指标的排序及其一致性检验。

表1 判断矩阵重要性的标度方法

3.2 评价权重的确定

通过判断矩阵重要性的标度方法,计算其一级指标的权重,首先将管理机制指标A1分别与经费机制A2、服务机制指标A3、协同机制指标A4、监控机制A5、评价机制A6两两对比进行重要程度判断。同理,第二行一级指标A2经费机制分别与A1、A3、A4、A5、A6进行两两对比,依据表1判断矩阵重要性的标度方法得出城市社区体育组织共生模式运行体系(表2)。最后通过层次单排序法判断矩阵的权重,层次单排序采用求和法,对应于判断矩阵最大特征根λmax的特征向量,经归一化(使向量中各元素之和等于1)后记为W,其原理为计算A最大特征值所对应的特征向量,即满足:

公式的特征向量W=(w1,w2,…,wn)T,作为该层次n个要素的优先权重向量。经计算该矩阵的最大特征值λmax=6.037,可以用λ-n数值的大小来衡量A权向量的不一致程度,其一致性检验结果:CI=λx-N/N-1=6.037-6/6-1=0.007,CI越接近于0,则表明A的权向量具有满意的一致性,通过对其进行一致性比率检验,依据查表RI=1.24,引入随机一致性指标CR计算公式:CR=CI/RI=0.007/1.24=0.005<0.10,即通过一致性检验。而当CR>0.1时,说明比较判断矩阵不一致性较高,则需要进行修正。依据上述方法得出专家对城市社区体育组织共生模式运行体系一级指标的评价权重体系。

表2 城市社区体育组织共生模式运行体系一级指标的判断矩阵

3.3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及其权重

根据AHP原理,并按照上述的建模步骤与方法,运用德尔菲法,遵循社会组织治理体系原则、结合社区体育发展原则、评价指标可测量与操作原则[7],邀请高校体育学专家教授9人(其中体育社会学研究者3人、体育管理研究者3人、体医结合研究者3人),地方体育主管部门3人,城市社区管理者3人等共计15位行业专家经过2轮对城市社区体育组织共生模式运行体系的二级指标进行筛选并进行反馈修正,通过判断矩阵重要性的标度方法,首先根据评价准则层一级指标来确定其权重,接下来通过上述方法依次来确定评价指标层二级指标及其权重,最终构建完整的城市社区体育组织共生模式运行指标体系(表3)。

在评价准则层:根据表3的综合权重,在城市社区体育组织共生模式运行体系一级指标中,经费机制与管理机制两者之和的权重占整个评价体系的0.6以上,其中,前者权重系数为0.366,后者为0.265,表明经费机制在社区体育组织运行体系中被视为重要的一级指标。一方面经费作为社区体育组织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社区体育组织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的物质基础,同时也是体育组织良性运行的动力保障,另一方面,经费也制约社区组织开展体育活动的规模、水平及服务质量。在“体医融合”的过程中,由于体制壁垒,长期以来体育与医疗卫生部门各自为政,以相对独立的管理方式治理着社区,部门之间的业务协同不足,易造成体育与医疗卫生资源整合度低,不利于社区体育组织共生发展,因此,构建体育与卫生健康部门协同治理框架体系变得尤为迫切[8]。服务机制是组织共生模式运行体系的具体实践过程,主要回答的是社区体育组织如何实现共生发展的问题,其权重达0.142,此外,协同、监控与评价机制三者占比相当,共同构成整个运行评价体系。综合上述分析认为,经费与管理机制是实现城市社区体育组织共生模式有效运行的内在条件,而协同、监控与评价机制是体育组织共生模式发展的外部保障。

在评价指标层:体育社会组织是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9],是实现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的重要载体,具有重要的地位与作用。采用权重分区的方式可更加有效地反映二级评价指标体系的重要程度。在30个二级评价指标中(表4),从上述权重区间分布结果来看,有7个二级指标权重值在0.1以下,占比23.3%,有9个二级指标权重值在0.1~0.2之间,占比30%,有10个二级指标权重值在0.2~0.3之间,占比33.3%,有3个二级指标权重值在0.3~0.4之间,占比10%,有1个二级指标在0.4以上,占比3.3%,二指标权重排在前三的分别是B17社区组织制度管理协同(0.419)、B5有效的整合体医资源(0.398)、B6稳定的经费来源渠道(0.376)。

从管理学的视角,首先,社区组织管理协同主要是指体育与医疗卫生部门在组织制度上的融合,主要包含体育与医疗卫生等行政职能部门和体育社会组织与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等非政府组织等[10],以组织制度规范管理主体的行为。其次,在建立“体医融合”的组织制度框架体系后,有效的整合体医资源是推动组织共生发展的核心,需要建立社区组织理念、技术、装备、场馆、人力、知识为一体化的长效融合机制。在2016年12月,上海市静安区大宁路街道在辖区内率先开设了第一家综合为老服务中嵌入式社区老年人“体医融合”中,由第三方企业——尚体健康科技参与规划建设和运营。最后,依靠稳定的组织经费来源,以政府主导配送、政府购买社区体育服务、联合高等体院校和社会体育组织承接等多种方式进行运营管理模式,如2019年厦门市体育局同市卫健委在全省率先实施“体医融合”试点建设,通过政府主导,街道社区提供场地资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高校组建专家团队的合作方式,成功构建了“政府部门-医院-社区-科研院所”四位一体的厦门“体医融合”模式[11]。由实践经验表明,社区组织制度管理协同、社区体医资源的整合和组织稳定的经费来源是城市社区体育组织共生模式运行体系最重要的因素。

表3 城市社区体育组织共生模式运行体系及其权重

表4 城市社区体育组织共生模式运行体系二级指标及其权重分析

4 结语

推动“体医结合”在城市社区落地生根,需要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充分调动社会资本参与其中,坚持党的领导,建立地方体育行政部门、街道、医院、企业、社区体育组织为主体的联动管理机制,鼓励有条件的社区社会体育组织主动承接政府购买体医结合的公共体育服务并与其他管理主体和谐共生发展。除此之外,从市场供给的角度,高等院校要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培养专业的“体育+医疗”复合型人才,同时也需要科技支撑,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手段精准对接社区居民体育锻炼指标,才能有效地提升社区公共健康管理效能。

猜你喜欢
体医结合体医共生
创建体医融合健康促进体系实践研究
后疫情时代安徽省体医融合现状的调查研究
体医结合背景下提升城镇老年人健康水平的策略研究
边界与可能:体医融合中的身体、技术与知识
人与熊猫 和谐共生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体医结合”背景下健身气功在普通高校的开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体医结合”导向下对体育专业教学的影响
兵器 多元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