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莹,马 茜,费梅香
(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苏州市中医医院脾胃病科,江苏苏州,215000)
结肠镜检查是大肠疾病诊断和治疗常用检查方法[1],是公认的结直肠检查的金标准[2],其对预防及早期发现结直肠癌有重要意义,是目前大肠癌诊断及治疗最有效的临床手段[3]。肠道准备欠佳可能导致漏诊、误诊[4],延缓检查速度,甚至可因视野不清,肠腔走向不明引起肠穿孔、出血等严重并发症,因此,肠道清洁度直接影响结肠镜检查及内镜治疗的质量[5],充分的肠道准备是保证肠镜检查进镜、视野及观察准确性的先决条件,而不充分的肠道准备不仅会降低患者的诊疗体验,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而且影响对患者病情的判断,延误病情。本研究针对科室肠道清洁率不理想的问题,基于“体质与温度学说”,探讨辨证分型指导下,不同清肠液温度对不同体质患者肠道清洁度的影响,旨在为不同体质的患者肠道清洁液温度的选择提供客观依据,提高肠道清洁率,增加患者舒适度及对医院的满意度。现报告如下。
选取2018年12月—2020年6月医院脾胃病科行结肠镜检查或治疗的27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自愿参加,严格遵守本研究规定治疗方法,并能坚持配合治疗和随访;②年龄18~65周岁;③根据王琦编制的《中医9种基本体质分类量表》,符合中医体质量表中阳虚质、阴虚质或平和质标准[6],且体质辨识为单一体质者,在此基础上进行初步筛选后由专业中医医师面诊舌脉后确定的患者。排除标准:①月经期、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②病情严重难以配合的患者;③合并有心脑血管、结核等严重疾病及精神疾病患者;④正在参加其他临床试验的患者。
以患者体质和清肠液温度为变量,将患者分为9组(A组、B组、C组、D组、E组、F组、G组、H组、I组),每组30例患者,A组:体质:阳虚质,清肠液温度:26~30℃;B组:体质:阳虚质,清肠液温度:36~40℃;C组:体质:阳虚质,清肠液温度:46~50℃;D组:体质:阴虚质,清肠液温度:26~30℃;E组:体质:阴虚质,清肠液温度:36~40 ℃;F组:体质:阴虚质,清肠液温度:46~50℃;G组:体质:平和质,清肠液温度:26~30℃;H组:体质:平和质,清肠液温度:36~40℃;I组:体质:平和质,清肠液温度:46~50℃。9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1 清肠液的种类:番泻叶10 g加水2 000 mL、20%甘露醇250 mL、10%葡萄糖溶液500 mL、10%氯化钠50 mL口服。
1.2.2 清肠液服用时间:检查前1日晚19:00将番泻叶10 g加水2 000mL泡开,少量多次口服;检查当日晨8:00口服20%甘露醇250 mL,30 min内喝完;8:30口服10%葡萄糖溶液500 mL+10%氯化钠50 mL,1 h内喝完。
1.2.3 清肠液加热和温度测量方法:利用恒温干燥箱(JR-105)对清肠液进行加热,设置参数为指定温度(高于试验参数3℃),然后将清肠液置于箱中加热,取出后,用温度计测量,确认清肠液温度在指定温度范围内后给患者服用。
1.3.1 肠道清洁度:使用波士顿量表(BBPS)对患者的肠道清洁度进行评分[7]。由内镜医师在结肠镜检查或治疗过程中进行评估:0分为肠腔内大量固体粪便,无法看清肠黏膜;1分为肠腔内残留粪便和(或)不透明液体,能看清部分肠黏膜;2分为肠腔内残留少量粪便和(或)不透明液体,但能看清肠黏膜;3分为肠腔内无粪便或不透明液体,能看清全部肠黏膜。分别对右半结肠(盲肠和升结肠)、中段结肠(肝曲、横结肠、脾曲)及左半结肠(降结肠、乙状结肠及直肠)进行评分。总分为3部分肠段评分之和,共0~9分,总分0~2分为肠道准备差、3~5分为肠道准备可、6~7分为肠道准备良、8~9分为肠道准备优[8]。
1.3.2 患者耐受性:观察服药后的耐受性,耐受性的判定[9]:①可以耐受,无不适或稍有恶心、轻度腹痛、腹胀,稍感头晕或乏力,虽感觉腹泻次数多及饥饿感明显,但尚能耐受;②不可耐受,明显的恶心和呕吐,或严重的腹痛和腹胀、头晕乏力、心悸、出冷汗等症状;③无法耐受,坚决拒绝再次类似的经历。
1.3.3 排便的时间和次数:观察并记录9组患者口服不同温度清肠液后开始排便的时间以及患者服药后排便次数。
采用SPSS 22.0软件,双向有序计数资料(肠道清洁度、患者耐受性)的比较采用秩和检验[10],采用率(%)表示;不符合正分布的计量资料(开始腹泻时间、腹泻次数)采用非参数检验,用中位数表示,检验水准α=0.05,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阳虚质患者中,清肠液温度46~50℃,肠道清洁度达到“优”的比例最高为96.67%,3种温度清肠液比较,肠道清洁度有统计学差异(P<0.01)。阴虚质患者中,清肠液温度25~30℃,肠道清洁度达到“优”的比例最高为100.00%,3种温度清肠液比较,肠道清洁度有统计学差异(P<0.01)。平和质患者中,3种温度清肠液比较,肠道清洁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1。
阳虚质患者中,清肠液温度46~50℃,可以耐受的患者比例最高为96.67%,3种温度清肠液比较,耐受程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阴虚质患者中,清肠液温度25~30℃,可以耐受的患者比例最高为93.33%,3种温度清肠液比较,耐受程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平和质患者中,清肠液温度46~50℃,可以耐受的患者比例最高为100.00%,3种温度清肠液比较,耐受程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体见表2。
表1 9组患者肠道清洁度比较[n(%)]
表2 9组患者耐受情况比较[n(%)]
阳虚质患者中,清肠液温度46~50℃,开始排便的时间最早,3种温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阴虚质和平和质患者中,3种温度开始排便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3。
表3 9组患者开始排便时间比较 h
阳虚质患者中,清肠液温度36~40℃和46~50℃,排便次数较多,3种温度比较,排便次数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阴虚质患者中,清肠液温度25~30℃和36~40℃,排便次数较多,3种温度比较,排便次数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平和质患者中,清肠液温度36~40℃和46~50℃,排便次数较多,3种温度比较,排便次数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4。
表4 9组患者腹泻次数比较 次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提到“水谷之寒热,感则害于六腑”,饮食的寒热,会对脏腑功能产生影响。陈立军等[11]给予大鼠热性中药(附子煎煮液与干姜、肉桂、吴茱萸、胡椒挥发油混合浓缩)灌胃,结果出现大鼠排便时间延长,24 h排便粒数减少,粪便含水率降低,小便黄,体质量增长缓慢等便秘症状。段秀俊等[12]为小鼠灌服0℃冰水,发现此方法也能造成小鼠排便困难。这说明食物的冷热刺激可造成排便困难。
不同体质人群对温度的感知觉也不一样,9种体质中,阳虚质和阴虚质表现出了明显的自我温度觉觉知差异性[13],研究[14]表明,阳虚质和阴虚质者涉及到机体新陈代谢功能紊乱的特征,阳虚质人群由于机体温煦功能不足,易感受寒邪,从而表现出主观怕冷的症状;相反,阴虚质人群,由于阴液不足,则阳气相对偏盛,机体能量代谢旺盛,出现畏热的症状。而平和质人群阴阳气血调和,故表现为耐受寒热的体态特征。因此按照中医理论,推荐阳虚质人群食用热性食物,阴虚质人群食用凉性食物。本研究结果表明,阳虚质患者中,清肠液温度46℃~50℃,可以耐受的患者比例最高,达到96.67%,阴虚质患者中,清肠液温度25℃~30℃,可以耐受的患者比例最高,达到93.33%,但是3种温度清肠液比较,耐受程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可能与本研究样本量较小、室温影响、液体温度变化较大有关。
肠道准备的清洁效果是影响结肠镜检查成败的关键[15],肠道清洁度直接影响结肠镜检查及内镜治疗的质量,本研究探讨不同温度清肠液对不同体质人群清肠效果的影响,通过肠道清洁度、开始腹泻时间及腹泻次数进行评价,结果显示:阳虚质体质患者中,C组(46~50℃)清肠效果优于A(25~30℃)、B组(36~40℃);阴虚质体质患者中,D组(25~30℃)清肠效果优于E(36~40℃)、F(46~50℃)组;平和质体质患者中,H组(36~40℃)清肠效果优于G(25~30℃)、I组(46~50℃),说明温度较高的清肠液更适合阳虚体质患者,温度较低的清肠液更有利于阴虚体质患者,平和体质患者更适合接近体温的清肠液。
本研究针对科室肠道清洁率不理想的问题,基于“体质与温度学说”,探讨辨证分型指导下,不同清肠液温度对不同体质患者肠道清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阳虚质体质患者、阴虚质体质患者、平和质体质患者分别采用46~50℃、25~30℃、36~40℃的清肠液能够取得更好的清肠效果。临床实际应用中可以以此为客观依据,为不同体质的患者选择合适的肠道清洁液温度。
利益冲突声明:作者声明本文无利益冲突。